03.07 如果秦始皇多活10年,劉邦項羽造反還會成功嗎?

強強--我們90後-


用腦讀歷史,用心講故事,歡迎關注【講古場】

劉邦也好、項羽也好,都是在陳勝吳廣起義,天下人紛紛響應的大背景下揭竿而起,開始自己的造反事業的。但是兩個人的性質不一樣,劉邦是被動的,項羽是主動的。

一、如果不是命運推著劉邦,劉邦是不會造反的

劉邦作為泗水亭長,對生活本無太高要求,對秦朝也無深仇大恨。況且,之前劉邦的日子也是不錯的。當個鄉里的治保主任,娶了個小媳婦,兒女雙全,朋友也很多。自己的老丈人還是縣長的好朋友,這樣的條件足以讓劉邦滿足。至於當劉邦看到秦始皇的儀仗隊時,脫口而出的:“大丈夫當如此也”,不足以證明劉邦有遠大的報復。首先,這句話只是一句羨慕之詞。我們也羨慕馬雲、馬化騰,也會說:“人能幹到這個份,也不白活一回”,回頭還是過自己不溫不火的小日子。所以,這句話說明不了什麼。

我們看劉邦在沛縣起兵之前,並沒有為起義做什麼準備工作,完全是被歷史的潮流和自己的命運推著往前走。落草為寇是因為押送的人都跑了,沒辦法。沛縣起兵是因為蕭何曹參建議沛令招他回來參與起義。後來,一步一步做得越來越大了,劉邦的野心才變得越來越大的。

如果,秦始皇晚死十年,秦朝中央政府對全國還有控制權,沒有趙高專權之事。即使陳勝吳廣仍然起義,也不會有很多人響應的。大家之所以響應,就是因為趙高專權後,秦中央政府的行政能力癱瘓了,不能控制地方了。秦法不施,所以大家才敢於殺死當地的長官,起兵響應陳勝。秦始皇活著,這樣的局面不會出現。沛縣的縣令不因為害怕而想要起兵,劉邦也就不會造反的。甚至,劉邦都不會落草為寇。劉邦估計他押送這一批人到達驪山的時候,人都跑光了,這才放了大家,落草為寇。如果,秦朝的行政機器正常運轉,即使有人跑,也是個別的。那麼劉邦就沒有必要走這一步了。

十年之後,秦始皇死了,即使天下大亂,劉邦也已經老了。劉邦沛縣起兵的時候48歲,晚十年起兵,就是58歲。一個58歲的人起兵造反,還能有什麼作為呢?所以,劉邦最多也就是投靠他人,做個謀臣。運氣好,當個大官。運氣再好點,做個列侯也就到頭了。怎麼的,他也不會自己牽頭造反的。

二、項羽造反是早晚的事情,晚十年,或許機會更大

項羽和劉邦的情況不一樣,項羽和秦國有國仇家恨。項羽本身就是楚國大將的後人,秦滅楚,殺了項羽的爺爺項燕,所以項羽和秦國的仇恨是很深的。項羽的叔叔殺了人,帶著項羽逃亡,二人的想法一定是一有機會就要謀求大事,推翻秦國。項羽看到秦始皇的儀仗隊時,說的話是:“彼可取而代也”。如果不是平時有這樣的謀劃,怎麼會說出這樣的話來呢?

如果秦始皇多活十歲,項羽可能要多忍耐一段時間。畢竟秦始皇是個強人,在其在位期間,造反成功的可能性是很小的。但是,如果秦始皇繼續追求長生。沒有糾正自己的錯誤,仍然不立太子、不封皇后。那麼,在秦始皇死後,秦國的政局仍然會動盪。新任皇帝上任後,一定面臨非常複雜的內部矛盾,需要去解決。這個期間,機會一定會出現。此時項羽三十多歲,又多了十年忍辱負重、東躲西藏的閱歷。如果這十年的磨礪,讓項羽懂得了奪取天下不能僅憑武力、懂得了成大事者不能肆意發洩自己情緒、懂得了欲成大事必須籠絡一大批各色人才、懂得了欲得天下必須先得人心。那麼,處於最好年紀的項羽,一定會取得更大的成功!

楚地人才濟濟,劉邦、蕭何、曹參、韓信、周勃、灌嬰等人都是楚人,對於項羽來說,自己的背景非常有號召力,自己的才能也很突出,還有這麼多的人才可用,只要項羽在多出的這十年裡,讓自己在政治上更成熟一些,稱王稱帝,皆有可能。

親若關注我,我必不負親!


講古場



秦始皇死後兩年,大秦帝國就滅亡。如果秦始皇多活十年,秦朝會更快的滅亡。

原因有二:


一、秦始皇派50萬大軍遠征南越。平定南越後,秦始皇把南越劃分為三個郡。遠程軍主帥去世後,趙佗就封關。切斷了與中央政府的聯繫。

趙佗雖未稱王,秦始皇卻無法調動50萬遠征軍的一兵一卒。秦二世即位後,趙佗正式稱王。

農民起義時,即使秦始皇不死,也無法調動50萬遠征軍。

二、秦始皇若再活十年,秦朝會提前一年滅亡。


《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為求不死之藥,自謂“真人”,不稱“朕”。行為詭秘,乃令咸陽之旁二百里內宮觀二百七十複道甬道相連,帷賬鐘鼓美人衝之。有言其處者,罪死。有中人告丞相,始皇怒:詔捕中人及在旁者,皆殺之。自是之後,莫知其行所在。此後。贏真人隱遁於咸陽,神龍見首不見尾。

秦二世沒有尋仙求長生,群臣隨時可以找到他,這一點胡亥比秦始皇強。周文率大軍直搗咸陽。義軍至戲時,秦二世命少府(即皇家保姆)章邯從70萬刑徒和奴隸中選出20萬精壯,迎戰周文軍。章邯大破周文軍,周文戰死。

章邯又接連擊敗陳勝麾下的上將軍田臧大軍、上柱國房君大軍。最後打敗陳勝,陳勝被殺,張楚政權被滅。章邯大軍平定楚地後,又北上攻趙。趙軍戰敗,退入鉅鹿城。不再贅述。

若秦始皇依然在世,陳勝麾下週文大軍西進咸陽時,群臣找不到贏真人。大秦帝國高度中央集權,沒有真人的命令和虎符,誰也無法調動一兵一卒。咸陽會被周文攻克。秦朝會提前一年滅亡。

周文雖然滅秦。卻找不到秦始皇。便將俘虜押送回楚,朝覲陳勝。陳勝在眾多俘虜之中,發現一人道骨仙風,遺世獨立。審問眾人之後,才得知這位仙人正是大秦帝國的開創者秦始皇。

陳勝列舉了秦始皇嬴政的十大罪狀,昭告天下。將贏真人五馬分屍。世人歡呼雀躍!


楊朱學派


個人認為不可能,因為秦皇是經過多年的征戰才完成了大一統,所有的文臣武將都是折服和膜拜他的。沒有趙高的狡詔,就算是太子扶蘇順利登基,項羽也不可能成功。胡亥上位後是大噬殺戮導致國內人心不穩。才有了項羽造反的成功,而且是陳勝吳廣耗費了秦國的大量國力後才開始的


午夜迷情9


秦始皇從統一六國到去世,期間只有十一年。(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10年)

可以說,統一六國,僅僅是國土上的統一,在意識形態上還沒有做到完全的真正統一,六國殘餘勢力在老百姓心中還有一些影響,畢竟春秋戰國歷經這麼多年,在當時人們的心目中還是形成了比較濃厚的諸侯國意識,特別是一些諸侯貴族,對於秦王朝並沒有那麼強烈的歸屬感。

所以,統一六國後,統一文字度量衡,和貨幣也在逐漸地推行,但是僅僅十一年的時間,遠遠不能根除戰國以來人們的傳統觀念,畢竟中國是一個儒學國家,忠君思想還是很強烈的。所以這十一年,遠遠不夠秦國來統一全國人們的文化思想。

假如再給秦始皇十年,那麼,秦朝的法制和文化將傳播得更加深遠,對於六國諸侯文化參與的衝擊也更大,老百姓的歸屬感更強。

而劉邦項羽等那時候的起義,打的旗幟就是六國諸侯王的復辟,項燕當時打出的是楚國楚懷王的復辟旗幟,由於楚國當時和中原文化還有一段距離,所以能快速地得到響應,當時有所謂的“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其根本原因就是楚國的這種文化獨特性。

秦始皇再活十年,秦法的根基在全國範圍內會推行的更加完善和堅固。相信造反起義不會來得這麼早。

從本身原因來說,秦始皇如果不是突然暴斃。那麼秦王朝的政權交接會更順利,再活十年,公子扶蘇將坐穩太子角色,就很難發生當時的趙高擁戴胡亥上位,沒有了這次政權更換危機,秦王朝的統治也會更加的平穩。

退一步說,後面的陳勝吳廣起義,根由還是在於二世的荒誕和殘暴。

還有一個原因,秦王朝建立初期,秦國大軍有一大部分去征服當時的南方百越,以及抵禦北方胡人。給秦始皇十年,百越基本可平,北方胡人也不敢忌憚中原,這樣大軍主力將更加集中內部的統治。

所以,綜合以上,秦始皇再活十年1、六國殘餘勢力會更加地被清掃。

2、胡亥不一定能夠繼承大統

3、秦國軍隊將集中統一

4、全國文化和思想根基也會更加統一

有了這些,首先,秦末的起義發生的可能性會更小。

即使發生起義,秦王朝也有力量去剿滅。


大嘴大師


看了其他的回答,看來大眾的觀點是相同的,其實我也是很贊同不會的。我覺得主要原因有兩個方面:

1.內部控制

如果秦始皇多活十年,那麼這個前提必然是秦始皇不去追尋什麼神丹妙藥,不去相信道家的修仙(小編之前寫過道家修仙的方式,有興趣的可以去看一看),那麼趙高和李斯就不會有機會去假傳聖旨,胡亥也就沒有機會展示他的暴政,那麼秦朝的名將蒙恬等人也不會慘死,趙高也不會敢在秦始皇面前搞他的什麼指鹿為馬一說,這樣的秦國當然不會那麼快滅亡。而且秦始皇除了修理長城耗費國家人力外,幾乎都沒有消耗社會的有生力量。所以民眾也不會情緒及其波動,以致暴亂!

2.軍事力量

其實在陳勝吳廣起義的時候,當時被分封的各路諸侯完全有能力派兵將起義打壓下去,那麼為什麼這些諸侯都按兵不動呢?其實這些諸侯都是想要伺機而動奪取天下,秦始皇在世的時候,這些諸侯沒有一個不敢聽從號令。但是胡亥稱帝之後,這些諸侯甚至結成了聯盟在後期集體叛變。所以說秦始皇如果在世,無論從政治、軍事、民政上都會對諸侯進行限制,但是剛稱帝的胡亥怎麼會有秦始皇一樣老辣的處事方式!

以上兩點是我認為最能支持如果秦始皇不去世,秦朝還能繼續發展的理由。其實還有一點是如果秦始皇不去世,直接進行禪讓,那麼公子扶蘇必然稱帝,以公子扶蘇的軍事才能和受百姓愛戴的程度來看,其必然能帶領秦朝走向一個更高的高度!(喜歡的請給文章點點贊~謝謝)


廣看歷史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逝,隨後他的丞相李斯和太監趙高合謀害死了公子扶蘇和將軍蒙恬,將殘暴無能的胡亥扶上了皇位,短短四年後,曾經風光無限的大秦帝國滅亡,也許有人要問,秦朝滅亡快得有點離譜,要是秦始皇能多活十年的話,還會有劉邦、項羽什麼事嗎?

答案應該是不會,至少秦帝國不會這麼快就倒塌了 。 秦朝之所以滅亡,陳勝、劉邦、項羽之所以造反、起義,而且頻繁,很大程度上是由於胡亥的暴政、折騰造成的,人們反對秦二世胡亥,一是胡亥上位原本就名不正言不順,二是胡亥獨斷專行,揮霍無度,把國家搞得烏煙瘴氣,官逼民反。

蒙恬等將帥被殺,軍心不穩,力量迅速削弱,就無力鎮壓各地的起義暴亂,政權自然就會被推翻。 如果秦始皇還活著,蒙恬等名將絕不會被殺,秦軍都還會掌握在他的手中,且不說陳勝、劉邦、項羽敢不敢反,即便他們反了,又會有多少人支持,秦軍的戰鬥力絕不是吹出來的,項羽即便天下第一那又如何。

如果秦始皇還能活個十來年,首先他消耗民力會有一個限度,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不會至於天下皆反,即便出現了農民起義也不會像歷史那樣一呼百應,有秦始皇在完全可以鎮壓下去不會淪落到全面失控的地步。

如果秦始皇仍健在,項羽也只能東躲西藏,而劉邦可能繼續在當地當著亭長,喝酒吃肉來打發時光。

秦始皇建立秦朝以後,他制定的中央集權制度一直沿用至今,可見當時制定這個制度的始皇帝是多麼的高瞻遠矚,中央集權讓國家機器有序地組合起來,軍事行動和內政效率都空前的強大,而“書同文,車同軌”的策略對於當時被征服的六國來說是災難性的,但對我華夏民族的長遠發展來看是利在千秋的好事,它促進了各民族的大融合,提高了各民族對於華夏的凝聚力和歸屬感。


所以如果秦始皇能多活上十年,各路諸侯都沒有機會,就算秦朝最後還是會被它朝取代,但也絕不會是秦始皇在位的時候,但是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容不得一絲假設,所以秦始皇病逝了,陳勝、吳廣揭竿而起了,楚霸王舉兵了,最終到劉邦建立大漢政權。


遺產君


大秦帝國不過是太超前之後的替罪羊罷了。中國歷史上這樣的替罪羊不只秦一個。

大澤鄉起義地點不在秦舊地,而是過去六國所在地。過去秦地小,新兵徵召到位很難遲到,所以嚴法可以說只對真正偷懶的人有效。但是統一六國後,地盤太大,途中各種意外就多了幾十倍,等於是國家幫助自己培養大群亡命徒。

同時,當年商鞅變法,秦是陣痛之下驚險完成的。而當年的六國還是舊體制,突然之間都依照秦法,其中的新仇舊恨可比當年商鞅變法嚴厲十倍。看看造秦國反的,都是六國故地。

另外,大秦首級制,當然需要戰爭才能兌現。統一後,秦地人十年裡沒有戰爭,秦人精神被十年熬去了很多激情。其實早在秦統一後的當年,大量關於當兵不是“新時尚”的民眾自以為是超前前瞻的說法就已經興起。小兵之間自己都會互相議論中“深以為然”而漫延至全軍,都等著兵役滿期後算計出路呢,激情訓練武技和軍事技能的情緒可一點也沒有了。十年後,別說新兵蛋子根本訓練不足,就是老兵,多數也因為或退役或久疏戰陣早就成沒用的骨架了。十年裡還完整保持大秦軍威的人十不保一。

總之,統一後,始皇帝沒有遠見卓識,敏感到各種態勢的微妙鉅變。完全沉醉在三皇五帝的大功業中沒醒、沒有出臺對應的措施應對可能的危機,僅僅只是推行包括文字統一、度量衡統一等等這些在舊六國眼裡就是“文化侵略”的制度,人心根本就沒認服。人的戀舊情節還遠沒有消失呢。

我們反看看蒙古滅宋。發現,當年蒙古沒有迅速拿下襄陽反而成就了蒙古。沒有拿下襄陽就等於沒有拿下大宋,等於戰爭還沒完。蒙古由鐵木真激活的激情澎湃的戰爭情節情懷還在繼續燃燒。於是對新徵服之地就會認真體察消化。結果,攻擊襄陽的幾十年等於蒙古消化新徵服地的幾十年。等到滅宋後,能出亂子的地方只有新的宋地而已。所以蒙古穩定百年。

我們再看看樂毅滅齊。當年齊國只剩兩城。樂毅突然不攻擊了。樂毅真的鬼神難測的高手忠臣啊。他的深謀遠慮絕對不是普通人可以夢見的。他就是要給燕召王一個完整的被鯨吞的齊國以報答召王知遇之恩:①留兩城則齊實力太弱翻不了天;②留城還能繼續保留燕國士兵“戰爭還沒結束”的意識規避了士兵的懈怠;③同時回身消化被兼併的齊國土地植入燕國意志。

嘿,可惜的是召王去世得早了點。不然,只怕中國被燕國而非秦國統一都不是沒有可能!因為燕齊兩大國一旦合併,綜合實力絕對沒有任何一國可比了。與之接壤的趙魏韓必然是下一個被滅國的目標,尤其是韓國魏國。不要忘記,當時強大的秦國也沒有能力滅國的。燕國統一齊國後還有一個能滅國的軍神樂毅咧。在樂毅眼中,什麼戰國四大天王白起李牧廉頗王剪,他們哪個有能力滅國?

好,現在我們再看看日本侵華。中國歷史上被異族徹底擊敗不是沒有先例的,相反還很多。而日本當年東亞強大到爆,為什麼不能拿了中國去?原因一目瞭然了。我就不多說了。它走的路錯了。

就此。


鯤抓封D資大息奇貴族


嬴政再活10年,可能沒有項羽。劉邦什麼事情了。

趙高指鹿為馬,哪些忠貞敢諫的大臣,抓出來。像麥子一樣一茬茬的割掉。剩下的都是溜鬚拍馬,不做實事的角色。胡亥把大秦的脊樑割掉了。

其次,六國滅掉不久。六國的士族門閥失去了地位,和曾經祖先的榮耀。總想鼓搗點事情出來 。加上百姓還沒徹底認可現在的身份,沒有適應大秦嚴苛的律法。一系列的徭役,肯定不滿。

嬴政13歲繼位,努力10年大一統。什麼世面沒有見過。加上大秦的人才濟濟,根本沒有。旁人什麼事情。再通過十年的治理,使百姓適應了一切。


天天爆開心


歷史沒有如果,假設秦始皇多活十年,但是他多活十年能怎麼樣?我想天下還是會大亂,結局還是一樣。

秦皇嬴政統治前期,不得不承認是千古一帝。十三歲即王位,十九歲勤政。在殘酷的宮廷鬥爭中脫穎而出。公元前230年開始了統一戰爭,先後滅亡了韓、趙、魏、楚、燕、齊。公元前221年,完成天下一統,僅僅九年而已。

常言道,打江山易坐江山難!橫掃六合,僅用九載。始皇帝偉大之處在於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在中央設置三公九卿,總理國家大事;在地方設置郡縣制度,廢除分封制度;書同文;車同軌;一統度量衡。始皇帝之改革所以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改革,因為改革受益至今。正是這些措施,讓大一統觀念深入人心,以後歷次改朝換代,基本都是大一統的形式重新開始。在最動亂的南北朝時期,中華文明鳳凰涅槃,浴火重生。而不是和歐洲一樣,四分五裂至今。



始皇對外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修築萬里長城,修築靈渠,溝通水系。秦始皇是真正稱得上千古一帝!但有作為的皇帝都是拿民力來實現自己的作為(和後世隋煬帝楊廣何其相像)!用毛主席的話說“秦始皇是厚今薄古的專家”。修築萬里長城,修建秦陵,動輒百萬徭役。沉重的徭役,百姓苦不堪言。雖說胡亥無能,奸臣當道,致使天下大亂,國破家亡。但敗根已經在始皇晚年種下。

六國剛滅不久,舉國百姓因秦朝繁重徭役,嚴刑酷法弄的民不聊生。六國故舊蠢蠢欲動,百姓揭竿而起。這些在始皇晚年時已經顯現,就算他活著,也不能改變什麼!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在朝,始皇巡遊求仙,沉迷於長生不老。逐漸對國家權力的掌控越來越弱,權力逐漸落入趙高、李斯等人之手。就算他活著,對帝國來說,完全是一個痴迷封建迷信,幻想長生不老的老人而已,也會是一個傀儡。

所以該發生的還是發生,此時形勢不是此時的秦始皇所能扭轉的。


淪客人


不會,秦始皇在活十年,大秦帝國最少二百年,如果秦始皇在那個小兒敢造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