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文韜武略的清太宗皇太極,是如何登上皇位的?

特純奶人


天命十一年(1626年)正月,英明汗努爾哈赤兵敗寧遠,真是出乎意料之外,而且是敗在明朝寧前道袁祟煥這樣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手中,而且他從來沒有打過仗,而汗努爾哈赤從25歲時依靠十三副鎧甲起家,披堅執銳,攻城掠地,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從來沒有打過大的敗仗。不料,英明汗努爾哈赤卻敗在這麼個小人物的手下。



不在於一次戰役的失敗,而在於努爾哈赤沒有從失敗的懊喪情緒中擺脫出來,反而越陷越深。努爾哈赤感到羞愧難當,深自懊悔寢食俱廢,終至憂傷成疾,並導致癰疽突發。努爾哈赤感到體力不支,預感不妙。

遂於六月ニ十四日,諭令諸子互相團結,勤理國政。七月ニ十三日,努爾哈赤病情加劇不得不到清河湯泉療養。八月一日到達清河,急派侄兒二貝勒阿敏殺牛燒紙,祭拜堂子,求取天神和祖宗的護佑。八月七日,努爾哈赤感到身體不好,急欲還京,便乘船由太子河順流而下,返回瀋陽。同時,急召大妃來見,大妃如期而至。八月十ー日,當走到瀋陽以東20千米的靉雞堡時,背疽突發死去,終年68歲。

《清太祖高皇帝實錄》第十卷記道:

(七月)癸已(ニ十三日),上不豫,幸清河坐湯。入月庚子朔,丙午(初七日),上大漸,欲還京,乘舟順太子河而下。使人召大妃來迎,入渾河,大妃至。溯流至靉雞堡,距瀋陽城四十里。庚成(十ー日),未刻,上崩。在位凡十ー年,年六十有八。上於國家政事、子孫遺訓,平日皆預定告誠,臨崩不復言及。



努爾哈赤是正常病逝的。臨死前,惟有大妃阿巴亥在他的身邊。“上於國家政事、子孫遺訓,平日皆預定告誠,臨崩不復言及。”顯然,由於“平日皆預定告誠”,死前關於接班人間題,沒有留下任何遺囑。這就給後繼者留下了一個難題:由誰來接班呢?

努爾哈赤僅兒子就有16人,另有幾位卓爾不群的侄兒,還有幾位出類拔萃的孫子。可以繼位的第一層次人選是兒子輩,第二層次人選是侄兒輩,第三層次人選是孫子輩。

如果第一層次人選選中,那麼,第二、第三層次人選就自然淘汰。但是,因第第三層次入選具有實力,所以就具有了發言權。他們的人心向背是起很重要作用的因素,不可等閒視之。綜合分析,竟爭儲位的當時具有四股力量,或叫四派。

第一股力量是代善派。代善是努爾哈赤的第二子,他的兄長禇英被處死之後,他便居長了。他隨其父轉戰南北,因其戰功卓著,賜號英巴圖魯。後封為最高級的和碩貝勒,也稱大貝勒。

凡重大戰役,如薩爾滸之戰、伐烏拉之戰、滅葉赫之戰、攻蒙古之戰、遼瀋之戰等,他都成為努爾哈赤的左右手。他是一位富於謀略、勇於戰事的域將,深得努爾哈赤的賞識。



第二股力量是皇太極派。皇太極是努爾哈赤的第八子,是四大貝勒中的四貝勒。滿語貝勒可譯為王。因此歷史記載,也稱四大貝勒為四大王,即大王、二王、三王、四王。皇太極是白旗旗主,是努爾哈赤愛妃葉赫納喇氏惟一的兒子。

第三股力量是阿濟格派。這一派主要是17歲的阿濟格、15歲的多爾袞和13歲的多鐸三貝勒兄弟。他們的母親是大妃阿巴亥。

第四股力量是莽古爾泰派。莽古爾泰是繼妃富察氏之子,是謂三大貝,也是正藍旗旗主貝軌。富察氏因罪被貶。莽古爾泰為討取努爾哈赤的歡心,竟然手刃其親生母親。從此,在世人面前敗壞了自己的形象。弒母之人,何得為君?而他的弟弟德格類也因此受到牽連。這一派在諸王的心目中早就失去爭奪汗位的資格了

這四股力量最終要看代善派的態度。代善地位寵隆,一言九鼎,決定乾坤。形勢嚴峻,情況危急,人心惶惶,人言洶洶。在這個關鍵時刻,代善顯示了一個政治家的風度。他從滿族的民族利益出發,為後金國的國家前途著想,以安邦定國重臣的身份,不負先父重託,當機立斷地決定由皇太極繼承大統,榮登汗位。



在決定皇太極登極的過程中,代善的兒子嶽託和薩哈廉起了很大作用。

在努爾哈赤病逝後,此二入經過商議,決定向其父代善提出建議。他們直言不諱地告白:“國不可一日無君,這麼重大的事,應該儘快作出決定。現在皇太極貝勒無論才能和德行都是舉世無雙的,深得人心,大家都從心裡信服他。他應該立刻繼承汗位。”

代善聽後非常高興,當即爽快地答道:“我也想到這兒了,你們說的話,正合我的心意。”雙方拍即合,然後由代善主持,三人共同起草了一份勸進書。

第二天,他們向皇太極呈上勸進書。不料,皇太極堅決拒絕。他說:

“先汗沒有讓我當繼承人的遺命,況且諸位兄長都健在,我哪裡敢於越過諸位兄長而得罪上天呢!我如果繼承了汗位,倘若對上不能尊敬兄長,對下不能愛護弟輩,國家得不到治理,人民得不到安生,賞罰得不到實行,這個重任確實太難承受了。”

皇太極說罷,又再三堅辭。這也許是皇太極的真實表白,也許是在諸位兄弟面前故意作秀。不管怎樣,此舉卻博得了諸位兄弟的真正好感。拒之愈堅,勸之愈誠。諸位貝勒貝子也堅決地說:“國家怎麼能沒有君主呢?大家已經共同做出了決議,請你不要固執地推辭吧!”

皇太極仍然堅決拒絕,從卯時(早5-7時)直到申時(午後3-5時)。最後,皇太極不得已終於勉強答應了,才“勉為其難”接受汗位。

就這樣皇太極被尊為天聰汗,後來改國號為“清”也就是後來的“清太宗”。


申報七十七載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不妨先來了解一下努爾哈赤去世時,他的兒子們的情況。努爾哈赤,1559年2月21日—1626年9月30日,一共有16位后妃,十六個兒子。

努爾哈赤的兒子們

皇長子褚英,元妃佟佳氏所生。1580年~1615年。1613年,褚英以嫡長子身份,憑藉多年戰功,成為了努爾哈赤很看好的汗位繼承人。但諸瑛生性殘暴,心胸狹隘,再加之因有戰功而處處高人一等,被告發後還不知悔改,辱罵努爾哈赤,自此徹底激怒努爾哈赤,便幽禁於高牆之中,兩年後被努爾哈赤處死,年僅36歲。

皇次子代善,1583年~1648年,大福晉佟佳氏生。在努爾哈赤征戰期間,代善驍勇善戰,跟父親馳騁沙場,立下軍功。四大貝勒之中的大貝勒。後因與努爾哈赤第四任大妃阿巴亥(多爾袞之母)糾纏不清,而永遠失去了繼承汗位之權。

皇三子阿拜,1583年~1648年,庶妃兆佳氏生,和碩禮烈親王。

皇四子湯古代,1585年~1640年,庶妃鈕鈷祿氏生,追封奉恩鎮國勤敏公。

皇五子莽古爾泰,1587年~1632年,繼妃富察袞代生,同樣英勇善戰。四大貝勒中的三貝勒,但卻是一位有勇無謀之人。1620年,因母親被努爾哈赤以“盜藏金帛”莫須有的罪名,而被休妻。莽古爾泰怕因母親的過失而使自己被努爾哈赤厭棄,竟然把母親富察袞代殺死。

皇六子塔拜,1589年~1639年,庶妃鈕鈷祿氏生,追封奉恩輔國愨厚公。

皇七子阿巴泰,1589年~1646年,側妃伊爾根覺羅氏,追封和碩饒餘敏郡王。

皇八子皇太極,1592年~1643年,第三任大妃葉赫那拉孟古哲哲生,從小受到努爾哈赤的喜愛,從小聰明好學,母親去世時只有12歲,從此跟著父親兄長征戰四方。是四大貝勒的四貝勒。

皇九子巴布泰,1592年~1655年,庶妃嘉穆瑚覺羅氏,奉恩鎮國恪僖公。

皇十子德格類,1592年~1635年,繼妃富察袞代生。三貝勒莽古爾泰的同胞弟弟。

皇十一子巴布海,1596年~1650年,庶妃嘉穆瑚覺羅氏,鎮國將軍。

皇十二子阿濟格,1605年~1651年,大妃阿巴亥生,多爾袞同胞哥哥,能征善戰,確缺少智慧,性格粗暴。努爾哈赤去世時21歲。四小貝勒中的大貝勒。

皇十三子賴慕布,1611年~1646年,庶妃西林覺羅氏,追封奉恩輔國介直公。努爾哈赤去世後,只有15歲。

皇十四子多爾袞,1612年~1650年,大妃阿巴亥生。努爾哈赤去世時14歲,尚未立過戰功,不過從小因母親的關係也極受努爾哈赤喜愛,並有意讓其繼承汗位。四小貝勒中的二貝勒。

皇十五子多鐸,1614年~1649年,大妃阿巴亥生。努爾哈赤去世時只有12歲,四小貝勒中的三貝勒。

皇十六子費揚果,1620年~1640年,母不詳,努爾哈赤最小的兒子,努爾哈赤去世時只有6歲。

從上述看出,皇長子去世,皇三子,皇四子,皇六子,皇七子,皇九子,皇十一子,皇十三子,皇十六子為側妃或庶妃所生,而努爾哈赤的嫡子們都個個英勇善戰,謀略才能具備,怎麼可能輪到這些兄弟即位。

剩下的嫡子們,老二因為跟大妃阿巴亥私情失去了即位的可能。老五是個弒母爭寵的不孝子,誰會支持他。老十為老五同胞弟,母親獲罪被休,哥哥又弒母,也沒什麼資格。老十二,老十四,老十五均為阿巴亥所生,阿巴亥生殉,她的兒子中十四,十五均年幼無戰功,後因其母親與代善的關係,導致代善之子一萬個不支持他三個中的任意一個。所以他三個也沒資格。只剩下皇太極,軍功顯赫,有勇有謀,深得其他三大貝勒中大貝勒及兩個兒子,二貝勒努爾哈赤義子阿敏的支持,順其自然繼承汗位。


清蒸歷史


皇太極本人在努爾哈赤時期很平凡。

一點都不出眾。

沒有代善的軍功,沒有莽古爾泰的悍勇,也沒有阿敏的圓滑與善於偽裝,更沒有阿濟格三兄弟的得寵。但我們要承認的就是,皇太極性格堅韌,與善於利用一切條件轉化為對自身有利的能力。

從實力上看,努爾哈赤死亡時,代善擁有兩紅旗51牛錄,莽古爾泰擁有正藍21牛錄,阿敏擁有鑲藍33牛錄,阿濟格三兄弟合計擁有兩黃65牛錄,皇太極只有正白旗25牛錄。所以皇太極的力量是非常低的,戰鬥力就連莽古爾泰的正藍旗都比不上。

但皇太極的政治地位非常有利。

四大貝勒合作逼迫阿巴亥殉葬後選擇大汗,阿敏是努爾哈赤的侄兒,最先排除。代善之前因為緋聞被努爾哈赤取消繼承人身份,莽古爾泰因為弒母導致政治品德低下。因此唯一有機會當大汗的只皇太極一人。

皇太極搞出四大貝勒共領國政制度,吞併無主的鑲白旗15牛錄(最差的,其餘人沒興趣但也不能給阿濟格三兄弟),拉攏阿濟格三兄弟維持平衡,甚至公開盟誓宗室犯罪也不能由大汗吞併兵馬,只能分給原主的子侄所有。皇太極最後利用擊敗洪承疇,擊敗林丹汗,蒙古諸部投降等勝利坐穩大汗,收拾阿敏轉鑲藍旗給走狗濟爾哈朗,莽古爾泰死後清算吞併正藍旗,最終確定最強勢力地位。


四川達州


努爾哈赤於天命十一年(1626年)八月十一日病逝,努爾哈赤臨終前並沒有決定汗位繼承人,但是在九月一日那天,皇太極卻繼承了汗位,那麼皇太極究竟是怎樣登上皇位的呢?

關於皇太極是如何登上皇位的,歷史並無詳細的記載,因此就有許多的猜測。


首先一種說法是,皇太極的汗位是從他的弟弟多爾袞手上篡奪過來的,清人蔣良騏在他的著作《東華錄》中記載,多爾袞聲稱太宗文皇帝皇太極之位原系奪立。暗示皇太極篡奪汗位。


而且皇太極還曾威逼多爾袞的母親阿巴亥,願意替她照顧好多爾袞兄弟,並要多爾袞的母親殉葬努爾哈赤。

努爾哈赤死的時候,多爾袞才十五歲,既無軍功也無威望,而皇太極早就跟隨努爾哈赤征戰多年,軍中威望遠不是多爾袞能比的;如果由多爾袞繼位勢必引起內亂,皇太極繼位後,對多爾袞關係有加,盡力提拔,兩人之間感情深厚,因此奪位之說就無從談起。


其次一種說法是皇太極的汗位是通過激烈的爭鬥大敗許多競爭對手憑著實力才得到的,據說努爾哈赤死後,皇太極及諸多貝勒爺爭奪汗位,最後皇太極擊敗對手自立為漢。


還有一種說法是皇太極的汗位並不是搶奪過來的,而是由諸位貝勒爺推舉得來的,努爾哈赤生前沒有立嗣子,只確立了八和碩貝勒共治國政的制度,為汗者須由貝勒推舉產生,眾多貝勒中,四貝勒皇太極的實力最為強大,而最有希望爭奪汗位的代善也在長子的勸說下轉而支持皇太極,次日代善便提議推舉皇太極為汗;

代善在諸貝勒中資格最老,他一推舉,其他的人跟著呼應,才能卓著的皇太極就被推舉了出來,這並不足為怪。


皇太極的政治見解、謀略及軍事才能都略勝於其他貝勒一籌,因此推舉皇太極為汗也是很正常的事情;或許皇太極並不是努爾哈赤心目中最理想的繼位之人,但是我們也不能確定皇太極的汗位是篡奪來的,事實的真相究竟是什麼,恐怕只有努爾哈赤和皇太極才知道了。


遺產君


先要明確一點,皇太極繼位後金大汗,並不是努爾哈赤所立,努爾哈赤在寧遠前線戰敗,鬱鬱而終,此時並沒有確定繼位人,皇太極的汗位是通過八旗議會推舉出來的。

當時的後金,除了努爾哈赤,權利主要集中在四大貝勒手中。

四大貝勒是大貝勒代善(兩紅旗),二貝勒阿敏(鑲藍旗),三貝勒莽古爾泰(正藍旗),四貝勒皇太極(兩白旗),這四大貝勒幾乎掌管了除兩黃旗外的八旗全部人馬(兩黃旗旗主努爾哈赤安排大妃阿巴亥的三個兒子,阿濟格、多爾袞、多鐸掌管)。大貝勒代善因為遭人設計與大妃阿巴亥有著不清不楚的關係而被努爾哈赤所訓斥,隨之失去了繼位資格;二貝勒阿敏是努爾哈赤之弟舒爾哈齊的次子,並不是努爾哈赤所生,所以也沒有繼位資格;三貝勒莽古爾泰因為親手殺了自己的母親,不僅不被努爾哈赤所喜歡,在繼位問題上更是收到了全體滿洲貴族的反對,所以也沒有繼位資格;四貝勒皇太極,年齡在四大貝勒裡面是最小,但是自身的文治武功也非常的突出,在滿洲貴族中具有頗高的聲望,並且,皇太極繼位的時候,還不是“南面獨坐”,而是由四大貝勒共同議政,所以,當時的皇太極繼位得到滿洲貴族高層的普遍支持,特別是其中實力最強的兩紅旗旗主代善,全力支持皇太極。

當時與皇太極存在競爭的,主要是大妃阿巴亥的三個兒子,阿濟格、多爾袞和多鐸,特別是多爾袞和多鐸,因為努爾哈赤的喜愛,掌握著兩黃旗的勢力,並且有大妃阿巴亥的庇護,一度處於非常有利的位置。但是,四大貝勒一直堅持要阿巴亥殉葬,並且由莽古爾泰直接勒死了大妃,使得當時只有十幾歲的多爾袞和多鐸瞬間失去了依靠,同時也喪失了爭奪汗位的政治基礎,而皇太極也沒有就此趕盡殺絕,而是繼續由三兄弟執掌兩黃旗,後黃白對調,改為執掌兩白旗。

至此,皇太極經過滿洲貴族議會的推舉,登上了汗位,改元天聰,在相繼除掉莽古爾泰和阿敏,代善退出後,皇太極“南面獨坐”,開始獨掌大權,並於1636年在盛京(今遼寧瀋陽)稱帝,國號大清,改元崇德。


雍親王府


1626年,努爾哈赤因病去逝,由於努爾哈赤沒有確立繼承人,所以一時間後金出現了權力真空。

因努爾哈赤生前未立嗣子,而是確立了八和碩貝勒共治國政的制度,為汗者須請貝勒推舉產生。



大貝勒代善同其子商議之下,決定擁戴皇太極為新汗,擁戴的理由是:德才絕世,理應當大汗。

由於兄長的鼎力相助,皇太極順利登上汗位。再加上皇太極本身德才出眾,,所以很多人順應時勢,表示贊同。

根據朝鮮史籍《魯庵文集》記載:“老汗(努爾哈赤)臨死曰:洪佗始(皇太極)能成吾志。終無所命而死。”也表明是確立皇太極為繼承人。


yiming


皇太極是努爾哈赤的第八子,稱四貝勒,又是孟古姐姐的獨生子。努爾哈赤又極度崇尚漢文化,對於漢人的宗法制,他是堅信不疑的,他堅持立長不立幼。按理來說,皇太極無論如何也不可能成為皇帝。但是他最後成功了,怎麼做到的呢?皇太極很聰明,悟性也很高。當時,他的競爭對手主要有兩個,一個是大貝勒代善,一個是深得努爾哈赤喜歡的多爾袞。



努爾哈赤很早的時候就已經在為立儲之事做準備了。16個兒子中,長子褚英自大自私,心胸狹窄,鋒芒畢露,不得人心,他對長子褚英雖然不太滿意,為了避免日後爭權過程中骨肉相殘,他還是決定立褚英為儲,堅信以後稍加調教就會好的。但是,立儲之後的褚英心術不正,處事不公,眾叛親離,讓努爾哈赤非常失望。由於受到父親的一點處罰就懷恨在心,竟然把父親努爾哈赤和弟弟們以及很多大臣的名字寫在咒語上對天焚燒進行詛咒。努爾哈赤雖然火冒三丈,此時還是不願動殺機,他害怕對其他兒子影響太大。於是將褚英監禁起來。

皇太極此時也在關注事態的發展,他也不能容忍褚英的膽大妄為和胡作非為。他把褚英的罪行罪證寫成書面材料交給努爾哈赤,對於褚英的罪行,努爾哈赤怒不可遏,終於決定處死褚英。努爾哈赤也開始對皇太極上心起來,對皇太極鍾愛有加。

長子褚英死後,次子代善就成為實際上的老大,皇太極是老八,皇太極想要被立還是遙遙無期。代善為人寬厚仁慈,無論是資歷、武功還是軍功都比皇太極強很多,努爾哈赤決定立代善為儲。代善幫助努爾哈赤處理國政,都能讓努爾哈赤和大臣們感到滿意。後來,連軍機大事有時都先報給代善,他都能處理的井井有條,經常得到父親的表揚。



經常得到表揚,很多人就會飄飄然了。代善也覺得自己很不得了了,開始忘乎所以,慢慢地也聽不進不同意見了,他總是覺得自己的想法才是對的,經常在處理政務上和努爾哈赤發生爭執和頂撞。這時的努爾哈赤也是個倔老頭的脾氣了,努爾哈赤也很獨斷專行,代善總是頂撞他讓他很氣憤,對代善也開始疏遠了。然而,這一切都逃不過皇太極的眼睛。


皇太極抓住了最有利的時機,在積極爭取父愛的同時,利用多爾袞母親阿巴亥和代善眉來眼去的事情,離間了努爾哈赤和代善的關係,努爾哈赤隨後廢黜了代善。他還利用小福晉德因澤向努爾哈赤告誣狀,搞臭阿巴亥後又逼得阿巴亥給努爾哈赤殉葬。阿巴亥一死,努爾哈赤又疼愛的一個兒子——多爾袞就失去了靠山。儘管多爾袞當時才15歲,但他仍是皇位的有力爭奪者。代善失寵之後被廢,由於他和阿巴亥的親密關係,怕以後多爾袞繼位後因他和他母親的關係而追究自己。在多爾袞母親殉葬這件事上,他就和皇太極站到了一起,轉而擁立皇太極了。


搞掉了代善和多爾袞,皇太極基本就沒有什麼競爭對手了。其他的不是旁系就是腦袋不行,所以,皇太極繼位就變得順理成章,合乎情理了。


秦野雁


1628年後金可汗努爾哈赤病故,沒有明立儲位,據說是想立多爾袞真是情況不得而知。皇太極憑藉自己實力,獲得濟爾哈朗 、代善等滿清貴族支持,由於滿足實行比較落後的部族民主決策(議政王大臣會議)所以由於他們推薦擁護皇太極,再加上多爾袞年幼野搶不過皇太極。所以皇太極堂而皇之的當了可汗。





小胖愛解說


皇子中間,只有他一個人會認真讀書,或許有向努爾哈赤表現。

從小跟著努爾哈赤打戰,作戰勇敢,有計謀。

而且人很聰明,在軍中慢慢的累積很多的軍功。

而且作為一個王朝剛開始,只有打戰的軍功,能讓八旗的人佩服。

沒有打過戰,別人也不會服你。

後續的處理袁督軍,和收降將就可以看出。


用戶在線等


哈哈哈,感覺這個提問者其實不是想問皇太極如何登上皇位,而是要借問題告訴你們,皇太極文韜武略!並且讓下面的回答者們好好的誇他一下,最近捧皇太極的文章好多,不知是不是說康乾爺仨已經不能讓人滿足了,所以把皇太極也搬出來了,再下一步該挖努爾哈赤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