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畢沅與富平文物古蹟

說到陝西文物古蹟,提到富平歷代碑石文物,若不聯想畢沅的名字,實在說不過去,他是中國少有的保護古蹟受後人敬重的封建朝臣。

畢沅(1730-1797)清代江蘇鎮洋(今江蘇太倉)人。字纕蘅,一字秋帆,自號靈巖山人。清乾隆進士,做過幾個省的巡撫,尤其兩次擔任陝西重任,在陝西任官長達14年之久,官至湖廣總督。治學反圍較廣,由經史旁及金石、地理。能詩善文,著述甚豐,流傳至今的有220卷的《續資治通鑑》、《靈巖山人文集》、《靈巖山人詩集》、《山海經新校注》等。

畢沅熱愛和保護國家文物古蹟,對陝西乃至富平的文物古蹟的傳世、保護,做了大量工作。從有關資料中看,舉世聞名的“西安碑林”,是我國古代政治、經濟、軍事、外交、哲學、宗教以及文化藝術的原始記錄的一座寶庫,是我國碑石精華薈萃之地。對它的辛勤耕耘,也有畢沅的一功。據張致道編《西京碑林目錄》記述,碑林原有北魏碑二通,隋碑一通,自唐至清,有石經石碑四十七通,共有碑石1410幢(塊)。碑林有畢沅倡導、收集、保護而建成,蔚為壯觀。他精通經史,喜愛金石,對金石有精湛的研究,寫了兩本有關陝西古蹟的書,一本是《關中勝蹟圖志》三十卷,把陝西的古蹟,逐縣蒐集歸類,說明每處古蹟來歷、變化情況和現狀,加上自己的見解;另一本叫《關中金石記》,詳細記錄了陝西,包括富平縣的金石碑刻,從秦漢起,到金、元止,共收集了797通石碑的資料,一一加了自己的考證和見解,足見匠心所到,是研究周秦漢唐史蹟的重要文獻。


畢沅與富平文物古蹟

有一位英國人,在西安發現有歷史名人蔡邕書寫的一塊“石經”,先以小賄買通守護人,答應按原型仿造一塊複製品,誰料這洋人野蛇吞象,願出鉅款,要偷買這塊真品,運到英國倫敦博物館。看守人知道畢大人酷愛金石,辦事嚴格認真,怕惹出麻煩,立即稟告了畢大人。畢很生氣,罵這洋人無視中國,不識好歹。當機立斷,派人運回長安碑林,加以保護,當時人們誇道“畢大人有令,洋人不敢胡弄”。

畢沅任陝西巡撫期間,遍踏全省名人墓塚,並給每個名人、帝王陵墓一一親書墓碑,全部用了統一規格,這在我國曆史上實屬罕見,做了一件惠及後世的大事,對國家文物保存傳世立了大功。

富平境內的八大帝王陵園:漢太上皇陵、西魏文帝永陵、北周文帝成陵、唐代富平五陵陵園都有畢沅題名,知縣吳六鰲立石的大型碑記;我縣宮裡鎮小學內之北周文帝成陵前墓碑正面為“北周文帝成陵”,右首為“賜進士及第兵部侍郎兼副都御使陝西巡撫畢沅敬書”,左下為“知富平縣事吳六鰲立石”,其它均如此。我縣境內之著名歷史人物王翦、李光弼、符令琦等墓前亦有畢沅題名的大型石刻。這些碑石原均有磚木結構的碑樓,玲瓏壯觀,為陵園增添了一大景觀。

畢沅善隸書,字跡雄健、豐腴、圓潤。上述碑石中央之帝王廟號、陵號、歷史人物之官銜、姓名均用斗方隸書題寫,顯得醒目、大方、肅穆,給陵園以壯闊、雄偉之氣氛。清代文人宋伯魯曾賦詩盛讚畢式書法:

“豐碑一片資防護,鐵畫銀鉤字字雄”。

新中國建立時,畢沅為富平眾多陵墓所樹碑記基本完好。但到了十年浩劫中,定陵、元陵及王翦墓上碑石均遭破壞、盜賣。十年浩劫後,省文物管理部門指示各地,對國家級、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紀念碑、墓碑均進行過搶救、保護,重新樹立。這些古文物古蹟,我們不應等閒視之,否則,必受後世責斥。

畢沅是位飽學、愛國、酷愛文化的舊官員,性情儒雅和易,他在古都長安一次巡視,走進一寺院,寺院老僧對他熱情款待,他開玩笑地問道:“一部《法華經》不知有多少阿彌陀佛?”老僧從容應道:“我一破廟和尚,生來愚鈍。大人是天上文曲星,非同一般,不知一部《續通鑑》(畢的大作)有多少‘子曰’?”畢沅一愣,很是佩服老僧的機敏與思維,於是捐銀把寺院整修一新。

畢沅的仕宦功名不終,死後無諡號,被革職。但在學問上,卻流芳百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