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廣水市武勝關鎮孝子店咸豐皇帝御賜孝子碑

2014-11-25 隨天隨地 隨州網

廣水市武勝關鎮孝子店咸豐皇帝御賜孝子碑


廣水市的武勝關鎮境內的孝子店,地處號稱中原第一關的武勝關南麓,因出大孝子孫鐸而得名,更因大清朝的咸豐黃帝御賜了一塊孝子碑而聞名。

廣水市武勝關鎮孝子店咸豐皇帝御賜孝子碑

孫鐸,清道光至咸豐年間人,是孝子店跳石衝孫家灣的一位農夫,家住在三間茅舍裡。其父早年病世,他幼年時期與母親相依為命,母子感情深厚。無耐母親由於勞累過度,休弱多病,家境窘迫。孫鐸還未成年,便拜當地一名木工師傅學藝。由於他篤實勤奮,尊師重藝,深受師傅愛戴。師徒倆和睦相處,一個樂學,一個善教,三年滿師後,便成了遠近聞名的能工巧匠。他農忙時務農,農閒時幹木工活,微薄的收入尚可維持生計。

廣水市武勝關鎮孝子店咸豐皇帝御賜孝子碑


在一年的冬天,母親偶感風寒,高燒不退。生命垂危,四處求醫,不見療效,孫鐸心急如焚。一次偶然的機會,巧遇一位江湖郎中,給了三劑中草藥,聲稱用兒子的肱肉做藥引子,方可祛病。孫鐸毫不猶豫割下一塊肱肉,如法煎藥,母親服後果然保住了性命。但從此母親體質更加虛弱,不久漸漸雙目失明,四肢也麻木了,動彈不得,癱瘓在床。生活護理全依靠兒子孫鐸和媳婦劉氏二人。每年夏天的夜晚,孫鐸天天用扇子為母親驅趕蚊蠅,消暑納涼,直到母親入睡後自己才去安寢。一到冬天,北風呼嘯,寒氣襲人,孫鐸又天天赤身為母親暖被,不讓母親晚上受冷。有時母親要更換衣物,孫鐸首先用火缽將乾淨的衣物烘熱,然後再讓母親穿上。

孫鐸是一個木匠,出外幹活總帶著一個小碗和一塊乾淨的小手帕,每餐的第一箸好菜,他總是放在小碗裡,然後用手帕包好,等收工後帶回家給母親吃。時間長了,母親開始嗔怪兒子道:“兒啊,你做上工活,吃了人家的,怎好意思又把好菜帶回家給我吃呢!”兒子耐心解釋說:“母親您放心,兒子帶回來的菜是我省下來的,我帶什麼菜回家,那碗菜我從不咽第二筷。”這樣一說,母親才安下心來。

不久,孫鐸的妻子劉氏因病不幸逝世,家中少了主婦,照料母親的重擔全落在他一個人的肩上,無疑是雪上加霜。他捉摸著如何既能照顧好母親,又能不影響自己幹活餬口,成天冥思苦想,終於想出了一個絕招:在母親的床前掛一面大銅鑼,在銅鑼的正前方垂吊一個鑼錘,然後把繩索一端系在鑼錘上,另一端系在母親的床頭。母親事急需要呼喚兒子,就用手拉扯繩索,帶動鑼錘敲響銅鑼,發出響聲。他無論是幹木工活還是幹農活,從不走遠,所以聽到銅鑼聲,總能及時趕到家中照料母親。

在孫鐸的精心照料下,母親在床上躺了三年之久才離開了人世。孫鐸十分悲痛,難捨難分慈祥的母親。喪事料理完畢之後,他在家守孝百日。舉行百日祭奠之後,他便在母親墓地搭建了一個草棚,白天在外幹活,夜晚回墓地守孝。無論是炎夏還是寒冬,從未間斷,直至三年孝滿為止。

孫鐸孝敬母親的事蹟,不脛而走,很快傳遍了鄉鄰。當時有位姓趙的紳士將孫鐸的事蹟呈文經縣衙上奏朝廷,一時轟動朝野,受到皇上褒獎。咸豐九年(1860)皇帝頒佈聖旨,賜孫鐸孝子名份,並欽命將原東旺店改名為孝子店。其聖旨全文鐫刻在高1.5米、寬0.9米的黑色花崗石板上,並將聖旨碑豎立在孝子店上街北門垛上方。過往行人,凡屬朝遷命官,則文官下轎,武官下馬,正冠朝拜,越過三丈不拜者,便是死罪。隨即省府賜橫匾:“斯斯謂孝”,長2米,寬1.2米;州府贈豎匾:“可謂孝矣”,高2米,寬0.3米;縣衙賜豎匾:“修戢郎也”,高2米,寬0.3米。三塊匾額均是紅底金字。孫鐸也同時被接到縣衙供養,直至壽終。

廣水市武勝關鎮孝子店咸豐皇帝御賜孝子碑


孫鐸死後,由縣衙主持法事,做了道場,縣太爺親自為其點舉。主神牌為木質,高8寸,寬3寸,外有方形花色瓷器罩,十分精緻。靈柩運回老家,葬於孝子店孫家灣北李家壠山麓。每逢清明,孫氏後人進香上墳,絡繹不絕。主神牌同時交給孫氏後人供奉。在文化大革命前,省府的一塊橫匾“斯斯謂孝”仍懸掛在孫家灣孫樂顯大門之上,金光閃耀,門庭生輝。州與縣的兩塊豎牌都藏在孫氏後人家中。主神牌供奉在孫家灣孫承忠家中的神櫃上。可是在文化大革命中,主神牌和三塊匾額被當作四舊砸毀,聖旨碑竟成了廁所基石,珍貴的文物毀於一旦。

廣水市武勝關鎮孝子店咸豐皇帝御賜孝子碑


1994年5月,當地有識之士集資重建,並作了《重建孝子碑記》。新建的孝子碑座落在孝子店107國道旁,成了當地的名勝古蹟,德育基地。近年來,常有外地新聞媒體親臨當地採訪,現場拍照,載文宣揚中華民族的孝道文化。

正是:荊楚男兒敬古賢,驅蚊暖被孝當先。鑼聲陣陣娘呼喚,赤子丹心世代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