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城故事·地名篇」一碑三孔橋

清朝咸豐年間,原籍靈璧縣的翰林張氏陪同欽差從江南“閱邊”回京時路經固鎮,適逢上歷史罕見的特大洪水,平地一片汪洋,連官道也淹沒了。他們乘船從固鎮驛向北到達溧澗鋪,發現這裡水更深、流更急。

欽差長嘆道:“此處水寬浪高,行人十分不便。你我不如奏請皇上,在此建造一座百餘孔大橋,以利庶民。”作為靈璧縣人的張翰林一聽,正中下懷,便附和:“好,好!大人真是憂國憂民,體恤下情。此處若能建成長橋,也是造福鄉民的恩德。在下慚愧的是,雖在朝為官,無奈人微言輕,此等造福鄉梓的盛事難有機緣。”欽差接道:“翰林大人若果有此等心思,你我回朝便聯名上奏,請撥資建橋。另外,我將保你為督工。”張翰林連聲說:“好,好,好!”

「珠城故事·地名篇」一碑三孔橋

攝影:鄧勇

回京後,欽差果然上本,文宗皇帝準本,身為御師的張翰林被委任督工建橋。兩個月後,張翰林估計洪水已退,便攜帶巨資回到家鄉,督工建橋。來到溧澗鋪,見鋪東的界溝(宿州與靈璧縣的邊界)裡只有很淺的一點水了。張翰林花了很少資金,便在界溝上輕而易舉地建起三孔石橋,並在橋西端豎立一塊石碑,上刻“一碑三孔橋”。

橋建好後,張翰林回京覆命,但卻謊稱建的是“一百三孔橋”。建橋的大部分銀錢均被他中飽私囊,一次就在老家買下了兩百多頃良田。

(徐唯堂口述 《固鎮縣誌》1992年版)


信息來源 / 蚌埠旅遊新媒體中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