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為什麼古代有的地主吃高粱米穿粗布衣?

松雪41


在古代封建時代,地主的生活水平一般是遠遠高於普通農民的,無論是在衣食住行方面,地主都要比農民過得好,而出現地主吃與農民一樣的高粱米和穿粗布衣,我認為這只是個例的現象,只有極少一部分的地主可能有這樣的生活。

至於為什麼會出現地主吃粗糧穿粗布,我認為絕大多數情況下是由當時的社會現象決定的。

古時小地主並不一定比得上富農

一些小地主,這部分地主雖然也叫地主,但是可能還比不上一些富裕的農民,就比如一個擁有上百畝天地的地主,按照這個家族一家三代人算下來,如果子孫興旺一點的話,算他一家十口人左右(在古代將就多子多福的時候,基本上是養的起就生),平均下來這也就是一人十畝左右。


而且還要考慮到古代農作物的品種遠遠比不上現在,現在的農作物樂意達到畝產千斤,而古代畝產能有個三四百斤就很不錯了。

而且還要考慮到古代還有各種病蟲害的因素,也就是說,古代種田地就是靠天吃飯的,一旦天公不作美了,來個了荒年,農民是完蛋了,但是地主也好不到哪裡去。

所以一般的小地主,碰上了災年,收成不夠只能吃粗食穿粗衣也是正常的。

況且在古代除了衣食住行之外,還有一個異常消耗錢財的工程那就是科舉。讀書人不事生產,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因此如果一個家庭除了一個讀書人的話,就意味著家裡少了一個勞動力,而且在古代參加科舉的路費也是不低的。貧窮一點的地方,那是真正的舉村才能培養出一個讀書人。

當然除了這些外部因素還有一些內部因素了。

比如地主家當家的是一個比較節儉的人,不喜鋪張浪費,為了對子孫後代起到言傳身教的作用,也是有可能的。

我們的社會是複雜的,在這樣一個複雜的社會里面,出現什麼樣的情況都是不足為奇的


這個歷史很正


兩方面原因:雖然有點田地,並不是祖上積下,都是辛苦勞作、省吃儉用才有,小麥畝產沒有200斤,那裡吃得起白麵饅頭、穿得起綾羅綢緞。比如我爺爺,我爺爺當年就是因為有十幾畝地的地主劃為富農(雖然他自己也得幹活);我外爺家,方圓百里都是他們家土地,出門騎馬還辦了私塾,就那我舅舅小時候吃的也就別人嚼好的芝麻餅,綾羅綢緞也是隻有上人才能穿。吃高粱米、穿粗布衣你得分是大地主還是小地主,家庭富有程度。


文麗周


《白鹿原》裡郭舉人在1950年被劃定為地主。郭舉人的確算是是個名副其實的大地主。而且絕對是讓人同情不起來的地主。


“下了將軍坡,土地都姓郭”,郭舉人是清末的武舉,兒子還是民國政府當官的,將軍寨一千多畝的麥地,都是他郭舉人家的,家裡的地都是僱人賴收種的,自己平時騎馬遛彎,買個小媳婦,為了養棗給自己養生。

可是就這樣的大地主,有個習慣,吃飯舔碗。舔掉自己碗裡的渣渣也就算了;他還逼著麥客黑娃舔碗,黑娃不舔,他沒有嫌棄黑娃的口水,把黑娃的碗拿過來舔得乾乾淨淨。

最後意味深刻地總結道:“知道為什麼我能當地主,而你只能給我幹活嗎?因為我一粒糧食都不會浪費,就這樣攢出來的。”


其實解放前,很多地主都是這樣。有錢、有地、有糧是一碼事。但是對自己的生活大多很苛刻,絕對不會浪費,因為要不斷攢錢買地。

在瓦房店,周春富家裡有240多畝地不說,還有油坊、磨房、染坊、粉坊以及一個雜貨鋪。可是他家吃飯,還要把上頓沒吃完的粉條撈出晾乾下頓吃。周春富自己光著脊樑和長工們一起下地。

周春富對別人吝嗇,對自己更摳。唯一大方的就是花錢買地,走到哪看人家地裡莊稼長得好,先是和人家嘮半天嗑,臨了問一句口頭禪,“你家地賣不?”


解放前,有很多勤勞吝嗇一輩子的人,最大的願望就是拼攢錢買地,修宗祠、當地主。結果命運和他們開了個巨大的玩笑。

而那時候,作為一個農民,賺錢的渠道其實是非常窄的,要想改變命運,只能壓縮自己的消費,最終把吝嗇變成了性格。由己及人,他們對自己吝嗇,繼而對別人刻薄,人生最終活成了悲劇。


另外大家可能對高粱米飯還有一個誤解,認為很差勁。但是在解放前的東北,能有白高粱米飯吃,的確已經是很奢侈的事情。




炒米視角


在印象當中古代地主都是吃大米白麵穿長袍短褂的,因為只有這樣才能顯示出他們跟吃高粱米穿粗布麻衣的農民不同。那麼,有的地主吃高粱米穿粗布麻衣是什麼心態呢?

有句話叫做“富不過三代”,雖然不能一概而論,但是卻有一定道理,舉個實例:晚清重臣李鴻章去世後留給子孫的財產數量是相當驚人的,但是這些財產傳到他孫子李子嘉那裡時,由於李子嘉不學無術,又坐吃山空,最後還吸食鴉片和賭博,把李鴻章留下的財產全都揮霍一空,李子嘉淪落到住破屋,每餐喝稀粥的生活,而最終李子嘉由於忍受不了這樣的艱苦生活而跳河自殺!



李鴻章可比那些地主富有多了,就這樣財產都經不住子孫揮霍,更何況是小地主們呢?

在古代凡是能稱得上地主的都是有土地,有積蓄的人,他們的生活比農民的生活好多了,儘管如此,他們還想擁有更的財富,像《半夜雞叫》裡的周扒皮,為了讓長工們能為自己多創造財富,不惜無恥的在半夜學雞叫,以達到讓長工們早出工的目的。但是很多地主卻不屑像周扒皮似的剝削長工,所以他們只能自己要求自己“勤儉持家”,以達到能更長久守住家業的目的,而吃高粱米穿粗布麻衣則是他們“勤儉持家”的具體表現之一!



當然除了自己“勤儉持家”之外,地主這樣做還有一個目的就是做給後世子孫看,也希望子孫們能夠像自己一樣“勤儉持家”守住這份家業!


總的來說一切都是為了自己的子孫後代,會賺錢的地主為自己的後代多創造財富,而不會賺錢的地主只能為後代多節省些財富下來!


唐古看今


悟空問答,有問有答,且聽大獅來答題。

題主問:為什麼古代有的地主吃高粱米穿粗布衣?

我們如何來定義“地主”呢?是有一百畝地的算地主?還是有十畝地的就算地主?要知道在某個特殊年代,自己家裡比別人家裡多一個水壺,也可以被列為地主名列之中。

所謂地主,很多都是普通百姓而已,只不過他比人更捨得辛苦,更捨得賣力,用自己的汗珠子換來比別人更多的土地,然而在身份上,他們始終跟普通人一樣,同樣吃粗糧穿粗衣。

似《半夜雞叫》中,周扒皮這樣的壞地主,不過是為了某些需要而杜撰出來的罷了。你去雞窩學雞叫試試,公雞跟著叫才怪,你要真信了,那你的智商還不如雞。

那些闖關東的山東人,憑藉自己的辛苦開墾出一畝又一畝的良田,遵循著老祖宗教化的“勤儉持家”四個字,捨不得吃穿,對待僱工比對待自己的子孫還人道,卻不料最終自己卻成了壓迫勞苦大眾的狠毒地主。

我們常用“壓迫”二字去控訴自己遭遇的不公,給老闆打工,老闆要求加班,便大呼“壓迫”。你完全可以不讓他“壓迫”,你辭職不幹,他想壓迫你,他都沒機會。

可你一邊賺著老闆的錢,一邊哭訴自己被壓迫,那麼這就是人格分裂了。要知道你加班是有加班費的,而公司也是有加班規章制度的,你不想賺這筆錢,也不想遵守規章制度,那麼就請滾蛋。

就如現在的南非地區,髒、亂、差似一汪死水,昔日的文明拋卻到九霄雲外。曼德拉要的就是趕走白人,不讓白人“壓迫”黑人。

然而白人走後,南非成了現在有目共睹的糟糕樣子。卡曼德拉不得不說是個偉大的人物,愣是把南非從發達地區變成發展中地區,要說這真夠奇葩。

白人在南非的時候,給當地人提供了就業機會,建立供水系統、大型醫療設施、學校以及運動場等等設施。

現如今這些地方全變成了公用廁所,沒了白人的管理,那些黑皮膚的兄弟似乎又回到了樹上生活的日子,或許這也可以說成是一種“自由”吧。

在我小時候生活過的農村,有位五奶奶,如今已近百歲,見人就笑。老人家為人十分謙和,早些年在她院中有口甜水井,每到夏季,村民就到她家打水解暑,她從不阻攔。然而就在某個特殊年代,這位五奶奶被定義為地主,原因是她除了一畝半的耕地外,還有兩畝西瓜地。每天捱打捱罵挨鬥,那口供無數人解暑的甜水井被倒入一桶一桶的大糞,美其名曰“要讓地主嚐嚐勞苦大眾的血汗”。大糞成了血汗?這血汗真夠噁心的!

而村裡一個遊手好閒的二流子,卻成了最可愛的人物,鬥五奶奶的時候,數他最起勁,五奶奶家裡的東西全部被他拿走。時至今日,這位“最可愛的人”又是什麼樣子呢?別人家都住上小洋樓了,他跟兒子仍住著土坯房,遠遠望去,低矮如墳丘的破屋與一排排裝飾著落地窗的小洋樓並列一處,很是不搭調。終有一日,不用人工去拆,那三間如墳丘的破屋隨著風雨侵蝕自行便垮塌。


大獅


地主這個東西只是一個統稱而已,並不能完全只帶一個階層。古代一般將土擁有土地比較多的人都稱為地主,有時候一些富農甚至也會被劃入到地主的行列。也就是說,地主的界限事實上是很模糊不清的。



雖然有不少地主確實是農村裡的惡霸,通過巧取豪奪最終佔有大量的土地,但是還要看到有一些人是通過自己的努力勞動,最終也獲得了一些土地。這些人往往並不是人們所想象中的那種惡霸地主,他們往往也非常的勤勞,也不會去壓榨其他的人,本身吃的也相當的差,穿的也不怎麼樣,不知道的人看了他們估計認為他們也是貧農。



這就是地主也有窮有富,有大有小,有的小地主,他們擁有的土地相當的有限,所以能得到的物質,並不比那些窮苦的農民好到哪裡去。就跟我們現在非常流行的說當老闆,當老闆也有天差地別,大的老闆可能是億萬富翁,小的老闆可能還欠著一屁股債,比我們一般人都甚至不如。



所以在農村中,看到以前一些地主,他們的家看起來也並不比一般的農民好到哪裡去,這是一點也不稀奇了。因為他們也就是擁有了一些土地而已,和普通的農民比並沒有強到哪裡去,比起那些富紳階層來講,實在是差的太遠了。



我是平安讀歷史,期待您的關注與點評!


平安讀歷史


地主一詞,起源於封建社會。

在古代,地主有大地主和有小地主之分。皇帝是最大的地主,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王子王孫,皇親國戚,權貴勳臣,寺廟佛院,這些都是大地主,或多或少,都會被賞賜一塊封地。或者封王封候。例如,齊王,秦王,萬戶候,爵爺,千戶等官職。封建社會,只有地主擁有土地,他們出租土地,靠剝削農民為生,每一個王朝的滅亡,每一個新王朝的建立,都是一次重新地瓜分土地。不管哪個朝代,農民都是最低層的勞動者。

影視劇中,住著高門大院的,穿著綾羅綢緞的,抱著三妻四妄的,喝著美酒瓊漿的,開著錢莊當鋪的,騎著高頭大馬的,逛著茶館紅樓的,有著萬畝良田的,出門前呼後擁的,那是大地主[呲牙][呲牙][呲牙]

其實,古代生活中的小地主,也只是多那麼幾塊土地,比農民強一點,僅僅能溫飽而已。因為古代農業生產工具落後,生產力低下,土地產量也少,基本上靠天吃飯,遇上瘟疫,水災,早災,蝗災,戰爭,可能顆粒無收,沒有糧食,小地主也收不了租子。

所以,一些地主粗茶淡飯,麻布裹身是正常的。


鄭州提門哥


古代地主少,土匪多地主有點錢就買地不敢奢侈露富怕土匪搶,但是有權有勢的大地主還是很講究的窮鄉僻壤的小地主是不敢相提並論的。


清泉石上流09


地主有大地主,中地主,小地主,分有多少畝地之分,大地主可以吃山珍海味,穿綾鑼鼓綢緞,中地主和現在的中薪家庭差不多,小地主也就是有幾畝薄田也是省吃儉用的生活,沒有說過去的地主就是有錢有勢的惡霸,欺壓百姓,無惡不作,不要被迷惑了。


紫曉天宜


1.可能是個人喜。,大千世界無奇不有,有人喜歡吃白麵,有人喜歡吃粗麵,有人喜歡穿綾羅綢緞,有人喜歡穿粗繒大衣。這個沒辦法。

2.可能是激勵自己。很多有錢人以前都吃過苦,受過累,當生活變好了,他們也會激勵自己不能忘記以前的苦日子,憶苦思甜也是給兒孫留下的榜樣。

3.可能是虛偽作態。有很多有錢人都這樣,不敢或者不想讓人看到自己很有錢,故意裝出一副窮酸樣,一方面可以避免被打劫,另一方面可以顯得自己沒那麼貪婪,給人們留下一個好印象,給後世留下一個好口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