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作为抗倭名将,为什么戚继光北上镇守边疆后就碌碌无功了?

韦德俊


中国有句古话:“善战者无赫赫之功!”

抗倭名将戚继光北上镇守边疆后虽然取得什么著名战绩,但绝对不是碌碌无为。

隆庆元年(1567年),给事中吴世来建议调抗倭名将俞大猷和戚继光到北方训练蓟门士兵。最后,明庭决定只调派戚继光前往蓟门练兵。

戚继光到达蓟镇后,立刻就发现了蓟镇和其他各镇的不同。蓟镇背后是京师近畿,在战略上就不能像其他各镇那样进行防守反击,必须把威胁阻挡在边墙之外,使京畿重地不受骚扰。另外,绵延二千余里的防线,也使得明军通常只能以劣势兵力对战全力破关的蒙古主力。可见,蓟镇明军的战术需求首先是防御性,而最具防御力的武器莫过于战车了。于是,戚继光找到了俞大猷,并在其帮助下,建立了自己的车营部队。

到了戚继光时代,明代战车已经发展演变了上百年,因此车辆的制式各不相同。戚继光到任后,立即对战车的性质进行统一。他首先使用了俞大猷的正厢车,也就是防御屏障在前的战车。不久之后,戚继光为了加强车营的防御效能,使用了防御屏障在一侧的偏厢车。

戚继光的每辆战车配备二十名士兵,分为正、奇两队,每队十人。操作战车的为正兵队,随车作战的为奇兵队。在编制上,一辆战车被叫做一宗;每四宗为一局,设一个百总;每四局为一司,设一个把总;每四司为一部,设一个千总;每二部为一营,设一个将官;共有战车128辆,官兵2603人。128辆新型的偏厢车连接起来,能让车营“四方行俱如墙”,成为一个木质要塞。但光有防御工事还不行,往往处于兵力劣势的明军要想击败善于骑射的蒙古骑兵,自然就需要更为旺盛的投射火力。

戚继光的车营与以往不同的是大量装备新式火器。戚继光装备的第一种新式火器是火绳枪,也就是鸟铳。这是欧洲人带来的一种新式火器。嘉靖元年(1522年)明军在与葡萄牙人的西草湾之战中,就见识了这种火器的厉害,之后开始大量装备。比如,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明军一口气就列装了一万杆鸟铳。明军的火绳枪一开始是多用于水战,后来才逐渐装备明军的陆军。

这种新式火器的优势在于身管长,初速高,准确度高。比如,明人用其射击木板的实验结果是“洞而不裂”,戚继光则评价为:“鸟铳远射及准”。这里要特别提一下准确度这个问题。鸟铳作为滑膛枪,准确度自然不如后来的线膛枪。但当时的鸟铳已经有了瞄准的准星,并且可以架在支架上射击。这种射击方式明显优于弓箭,士兵很容易上手,成为熟练射手。而弓箭只能通过人的背部肌肉,手指扣箭力度,以及射箭的姿势来感性地保证准确度。另外,现代弓术爱好者的弓箭拉力大多为四五十磅,而明代军用战弓最基本的拉力就有六十斤,换算成磅数已经接近八十磅。就是这种远超普通人射箭强度的弓,也只是被定为“下力”。在明军的体系中,八九十斤的弓被称之为“中力”,一百二十斤的弓为“上力”,超过一百二十斤的弓则被称为“虎力”。所以合格的弓箭手必须经过严格训练,这又导致弓箭手训练周期会十分漫长,以至于宋明两代都设有大批的民间弓箭社来培养合格的弓箭手。另一方面,在战场上,弓箭手也很容易疲劳。最为关键的一点,面对拥有防护的目标,鸟铳的杀伤后效也明显强于弓箭。比如戚继光评价:“而敌以坚甲当之,每每射不能入。”

(鸟铳图解)

但这种新式火器,当时北方明军使用的却不多,北方工匠制造的鸟铳也大多不合标准。因此戚继光赴任蓟镇后不久,就向朝廷要求招募自己的浙江旧部一万人,来充当蓟镇边军的教练,再由熟知鸟铳技法的北军训练其他北军。可见在戚继光之前,这种火器主要是南方明军装备,是戚继光首先将其大量应用于北方边防。

(鸟铳的击发装置)

不过鸟铳也有它的劣势。如戚继光所说:“鸟铳虽速准而力小,难御大队。”在平原上,仅凭鸟铳齐射,是不可能抵挡住蒙古骑兵的冲锋的。所以,其实戚继光车营的火力核心是另一种新式火器——狼机铳,也就是佛朗机炮,一种长管后装轻型火炮。车营当中每车配备两门狼机铳,每门配备九个子铳,火药三十斤,铅弹一百发。根据推算,一发铅弹所需火药为0.3斤,为178.5g。这种火炮的长度在五尺(1.6米)到七尺(2.24米)之间,口径一寸六分,合51.2mm。推算其铅制弹丸重量约在740g左右,即弹丸重量约为明制1.25斤(1.6磅)左右。其射程在一里有余(576米以上),百步(160米)之内可洞穿人马,可见该炮威力不小,足以在弓箭射程之外,对蒙古骑兵造成可怕的伤亡。

(弗朗机铳)

总体而言,戚继光车营就是以狼机铳和鸟铳为主要投射火力。每辆战车的正兵队中,车正配备旗枪一杆、腰刀一把,负责指挥全车战斗;舵工一名,专管战车方向;镗钯手两名,除自带一柄镗钯外,另外各配有火箭60只;佛朗机手六名,每三人负责操作一门狼机铳。奇兵队长一名,持旗枪和腰刀各一,指挥全队作战;鸟铳手四名,装备三钱弹重火绳枪(口径约13mm)一支,每人三百发弹药,外配双手长刀一把,藤牌手两人,藤牌一面,腰刀一把,投石索一个。镗钯手二人,与正兵队镗钯手合用火箭,另外火兵一人,夹刀棒一根。

与敌接战之时的战术是:如果蒙古军士以数十骑兵挑衅,明军不予回应。直到蒙古大部冲到五十步(80米)的距离时,各种火器才一起发射,杀伤敌人大队。如果蒙古人顶着火力冲到距离战车只有一丈远时,奇兵队将于车下的活门冲出,与敌肉搏。届时,奇兵队将排列为四行,第一行军士手持双手刀,匍匐前进,利用手中的长刀去砍断敌方马腿;第二行军士手持夹刀棒,击打被砍马腿而落马的敌军;第三四行的军士手持长枪、镗钯,戳刺落马和还在马上的敌军。奇兵队最远不许离开战车五步,并且如果力气用尽,则应迅速退回车内。在奇兵队进行肉搏之时,还有士兵依托偏厢车上的木质女墙来继续射击,来压制敌人和掩护己方。可以看出,在战斗的时候,车营里的明军指挥系统是彼此错开、却又彼此配合的,这也符合戚继光一贯的用兵手法。

根据计算,车营所有火器,一次齐射,共有768发炮弹和枪弹,弹丸投射量能达到近200公斤。这在80米的距离上,将造成极为可怕的杀伤效果。除此之外,在车营指挥官直接指挥下的,还有四门无敌大将军炮和四辆火箭车。无敌大将军炮为佛朗机型后装火炮,“横击二十余丈(64米以上),可以洞众”。可见主要目的为压制蒙古骑兵大队冲击,并用了以霰弹射击为主的模式。该炮一次发射使用4斤火药,铁制霰弹365发,合口石弹一发;或不用石弹而装填500发霰弹。该型火炮一门配备30发弹药,四门合计120发。车营指挥官可根据战场环境需要,一次向20至80丈,也就是64~256米左右的战线上,一次射击366发(单炮单子铳)~6000发(四炮三子铳预装轮放)弹丸。以上这种火力密度,如运用得当,能给进入有效射程内的敌人带来极其惨重的损失,足以瓦解一次万人级别的大规模骑兵冲锋。可以说,面对这样的火力,很多时候都不需要奇兵队投入肉搏了。

中国兵法一向将就奇正相依。车营作为堂堂之阵,正面迎敌,在兵法上即为正。戚继光的骑兵营和步兵营就是奇兵。他以车营为中军,步骑张两翼,创立出一套很典型的车步骑联合作战方式。

戚继光的骑兵营,为十二人一队,三队一旗,三旗一局,四局一司,两司一部,三部为一营。全营上下官兵约为三千人。左右两部的每队设队长一人,持腰刀弓箭,分左右二伍;鸟铳手两名为伍长,配备鸟铳和双手长刀;快枪手两名,各持快枪一杆;镗钯手两名,配备镗钯和火箭;刀棍手两名,配备刀棍和弓箭;火兵一名,负责该队后勤。中部的每司第一局各队设队长一名,配弓矢腰刀;鸟铳手八名,配鸟铳双手长刀;镗钯手三名,配镗钯火箭。第二第三局队长一名,配弓矢腰刀;弓骑兵四名,除弓箭外各配腰刀一柄;钩镰枪手四名,各钩镰枪一杆,弓箭一副;镗钯手两名,各持镗钯火箭。

骑兵营全营上下共有虎蹲炮60门,弹药1800发,每次发射直径约2寸石弹一发,霰弹30发(重一两)或100发(三钱以下)。火绳枪540支,快枪360杆,弹药均为每支300发。弓箭1152副,每副箭矢30支,此外还有火箭12920支。

由骑兵的配置可以看出,全营十八局,特别专为骑战的,仅有中部四局,仅占全营总兵力的22%,其他各局武器配置多为步战所用。特别是其骑兵营携带648副拒马枪,在训练中左右部为下马步战,以拒马枪环绕营地,镗钯手在前,刀棍手在后,次为快枪手,后为鸟铳手,马匹为火兵看管。这个骑兵营与其说是骑兵,更像是骑马步兵,以马匹机动,战以步战为主。而且该骑兵营中没有配置长枪,最长的兵器仅为镗钯,全营士兵除火兵外,全部配置了远程武器,火器手之外的人均配弓箭。从这里可以看出,这个骑兵营是作为远程打击火力为主的。

步兵营结构与骑兵营相同,同为12人一队,分杀手队和铳手队。杀手队队长一名,旗枪一杆,腰刀一把,弓箭一副;藤牌手两名,各藤牌一面,腰刀一把,狼筅手两名,狼筅两柄;长枪手两名,各长枪一杆,弓箭一幅;镗钯手两名,各镗钯一杆,火箭三十支;大棒手两名,各大棒一根,弓箭一副;火兵一名。铳手队队长旗枪一杆,腰刀一柄,弓箭一副;鸟铳手十名,各持火绳枪一杆,双手长刀一把;火兵一名。步兵营在远程武器上也十分突出,全营拥有火绳枪1080杆,火器手占全营兵员数量50%,这个比例在当时的世界上都堪称豪华和先进。

不过在携带了大量的火药铅弹等沉重的作战物资后,粮食携带量就难以保证了。比如步营士兵双手长刀一把二斤八两,鸟铳一门五、六斤,火药六斤,铅弹六斤,仅武器负重便已达二十斤,约12kg,如算再算上盔甲等物,已经很难随身携带更多的粮草。于是戚继光特意创立了辎重营以运送军粮。这个辎重营其实是将随身粮草单独分列一营,以车营护卫,以便于跟随军队作战。辎重营随车有160门佛狼机铳,640支火绳枪,全营仍有相当强的火力,可轻易击退小股蒙古骑兵。甚至可以作为依托,在车营未能及时到达的时候,配合机动性较强的骑兵营和步兵营进行反击作战。

(明军开元弓)

除了编制出拥有极强防御力和旺盛火力的车营、骑营、步营、辎重营外,戚继光还极其重视军队训练。比如戚继光校阅弓箭时,要求射手距离靶子八十步(128米)远,靶子高六尺(约1.8米),宽二尺(约60厘米),三发二中,才是优秀。校阅鸟铳手时,要求射手距离靶子八十步,靶子高五尺(约1.5米),宽二尺,最低标准是三发一中,十发七中为优良。相关奖惩制度也很严格。比如校阅鸟铳手后,根据最终结果,三发只中一发的人不赏不罚;三发中两发,赏银一分;全部打中的人,赏银五分;一次都没有上靶的人,要打三个军棍。被打军棍的人,之后再进行校阅时,再一发不中,打六棍;第三次校阅再一发不中,打九棍;到第五次还是一发都不中,就要打四十军棍,并从军中除名。不愿意挨打的人,一次罚银五厘,第二次罚一分,第三次罚一分半。弓弩的赏罚与鸟铳相同。

另外,戚继光还特别注意因地制宜。他提出:制造军器时,不必让工部拨给,只需要将制造军器的任务分工给各省即可。其中,福建擅长造刀,则由福建拨给刀具;浙江擅造鸟铳、战车,以便全力发挥各省各自的特长。

(蓟镇车营布防图)

总之,经过戚继光的整顿,蓟镇军队的面貌得到很大改观。当时的总督刘应节称:“总理戚某,文武兼资,才识相合,誓众则捐生报主,精忠可贯乎天日;治兵则转弱为强,训练真动乎鬼神。”

到了万历元年(1573年)二月,对戚继光的第一次考验便到了。该月十日,蒙古骑兵入犯挐子谷,戚继光闻讯派遣官军截杀入犯的蒙古军,取得小胜。同年四月,蒙古骑兵入犯桃岭口,再次被戚继光击败。之后的五月二十日界岭口之战,蒙古酋长董狐狸、专难等人入犯蓟镇,戚继光率领游击王轸分兵迎敌。一场大战之后,蒙古军力不能支败走,其酋长董狐狸几乎被明军生擒。

万历三年(1576年)正月,蒙古朵颜卫首领长秃入侵董家口关城。戚继光率领明军自榆木、董关两地出塞,穷追蒙古军一百五十余里,其麾下的标军李云生还活捉了长秃。

这一连番的胜利得到明帝国上下一致好评,戚继光的车营体系得到广泛认可。他先后共装备了七个车营,布置战车1239辆,并建立了相应的防御体系,蓟镇自戚继光之后被公认为九边最强大的军镇。

当时的人这么评价戚继光的功绩:“虏数苦蓟北,今修内备,不战而伐其谋,即军政无所课功,其功则上上也。”也就是兵圣孙武所说的“善战者无赫赫之功”。


冷兵器研究所


戚继光在平倭之后,镇守北疆的事迹并不出彩,有两个原因,一是善战者无赫赫之功,戚继光的威名震慑的蒙古人不敢进犯;二来是相比抗倭,戚继光在北方没有辉煌的大歼灭战,但是他并不是碌碌无为。

戚继光在南方跟着胡宗宪抗倭,可以说是战功赫赫,那是因为大明朝的海禁是要断了他们的生路,所以必然烧杀抢掠,和戚继光硬抗。但是北方的鞑靼,包括在朱棣时期投降的蒙古朵颜部三卫是有组织的草原部落,当中原王朝强盛的时候,鞑靼往往就通过朝贡和互市来谋取一些利益,不敢明抢。

戚继光在平倭之后,调任蓟州总兵。先后多次在小规模的战役中击退了鞑靼王子和朵颜卫的首领董狐狸的进犯。但是董狐狸依然贼心不死,怂恿他的侄子董长昂和弟弟董长秃继续进犯边境,结果被戚继光打的大败亏输,董长秃被活捉。

无奈之下,董狐狸带着宗族三百人来到关门外痛苦,恳求戚继光放回自己的弟弟。发誓不再谋反,后来果然终戚继光镇守之世,朵颜三卫都很老实,根本不敢进犯边疆。


老实说,单独论镇守北疆的功绩,戚继光已经是当世名将了,只是他抗倭的功绩太过耀眼,才让这些事情不为更多人所知吧。


经史通义


首先必须要反问一句,抗倭英雄戚继光镇守北方边疆后,真的“碌碌无功”了吗?

这就要先弄清楚,戚继光“碌碌无功说”是怎么来的?那是在戚继光镇守北方边疆的第十六年,即明朝万历十一年(1583)时,兵科给事中张鼎思一封奏折怒批戚继光,声称当年在南方痛打倭寇的戚继光,自从调任蓟镇后,就十多年如一日的“碌碌无功”。不如再调到广东去。后世所谓“戚继光镇守北方后碌碌无功”的说法,基本都来自于此。

这就要回看一下,自明朝隆庆元年(1567)起,带着灭杀倭寇的荣耀,风光调任北方的戚继光,接下来都做了什么。

当隆庆元年(1567)十一月,刚刚拜祭过南方平倭战场阵亡将士的戚继光,接到了奔赴北方的调令。感慨不已的他,当场就热血满腔,临行前喊出“感恩怀尺疏,直欲捣祁连”的豪言。几乎是以再造卫青霍去病功业的雄心,踏上这个新战场。

而就任蓟州总兵后,气还没喘的戚继光,就在这个“碌碌无功”的新岗位上,闹得整个大明朝堂都鸡飞狗跳:先是不停上疏,把多年来被鞑靼人打的千疮百孔的蓟州边防,从头到脚批的狗血淋头。接着就提出宏伟设想,要打造坚固城池防线,练出能够深入草原野战的百战精兵。如此高调表现,每一句话,都是啪啪打明朝朝堂“精英”们的脸,自然也惹得骂声一片。

但幸亏高拱张居正等阁臣们力挺,虽然被“喷”了不少口水,戚继光很快在隆庆三年(1569)年拿出了新成果:横贯整个蓟州防线的“空心敌台”,这种长城上的新型堡垒,储备有精良火器,便于屯驻大量守军,一旦鞑靼骑兵入侵,立刻开火没商量。是为中世纪堡垒设计的一大创造。隆庆三年时,戚继光已修成四百多座“空心敌台”,到万历年间时,这种堡垒更增加到一千多座。别管多鸡贼的鞑靼骑兵,管保第一时间被挡在塞外。

也因为这种新型堡垒的建成,之前年年都要为鞑靼骑兵侵扰高度紧张的北京城,终于可以松一口气。

但在戚继光看来,修筑坚固的敌台,只是一个先期小目标。就在热火朝天的“空心敌台”施工期间,戚继光更在埋头打造另一只铁拳:把鞑靼挡在塞外算什么?必须要练出无坚不摧的精兵,给敌人狠狠打击,彻底打碎他的胆,才会有边陲的长治久安。他除了把昔日东南戚家军大量北调外,更多次在三屯营召开会议,向各支部队推广新武器。近乎魔鬼式的练兵方法,更是推广到全军。一支全新的明朝边军,悄然脱胎换骨。

就在“空心敌台”拔地而起时,戚继光的新型“蓟州军”,也终于打磨成熟:这支共有七个“车营”的新型部队,装备有弗朗机鸟铳虎蹲炮火箭等新型火器,且采用新型的“车阵”打法,战斗时以战车为掩护,排成梯次火力,依照天鹅号的指令,向敌人发起轮番火力打击,最后以战力凶悍的冷兵器步骑兵合围冲锋,一举解决战斗!

这种颠覆明军以往打法的思路,在隆庆六年(1572)就小秀了一把,戚继光以北方鞑靼为假想敌,在蓟州地区举行多兵种联合演习,各支部队紧密的配合与令行禁止的表现,令明朝朝野大为震撼。接下来的万历年间,戚继光更漂亮证明,这种表现绝非花架子。比如昔日侵扰极其凶悍的鞑靼朵颜部,被戚继光出手就揍得稀里哗啦,万历三年时,连首领长秃都被戚继光活捉,吓得朵颜部扔下武器跑到喜峰口外,痛哭流涕求投降。

万历年间两次救援辽东,更见证了戚继光“车营”,十分强大的机动作战能力。万历七年与八年,鞑靼土蛮部两次侵扰辽东,却不料戚继光动作更快,每次都及时杀到,在前屯与锦州等地再次痛击敌人。换句话说,在隆庆至万历的十六年里,蓟州周围,别管多凶悍的敌人,只要戚继光逮得住的,就是见着一个打一个。打跑只是“起步价”,打哭更是正常现象。

就是凭着这轻松把敌人打哭的能耐,戚继光守卫蓟州的十六年,是这个十六世纪时烽火连天的战略要地,最为太平安乐的十六年。昔日嚣张的各路敌人,几乎全被打得拜倒在大明脚下。这“善战者无赫赫之功”的威武,怎能说“碌碌无为”?

当戚继光的老上级张居正过世,嫉恨张居正的万历皇帝,迁怒于戚继光后,见风使舵的张鼎思等言官,也就大言不惭的连呼戚继光“碌碌无功”。再度被包围在谩骂声中的戚继光,只得含恨去职。而以当时史料记录,戚继光离开蓟州的那天,当地军民家家悲伤万分。诗人陈第记录当时现场的一首诗,更缩影了这位战神的功业:辕门遗爱满汇燕,不见胡尘十六年,谁把旌麾移岭表,黄童白叟哭天边。

这样战功卓著的将军,却顶着“碌碌无功”的污名离开,只能说,是明朝政治的坑爹败笔。

而被这败笔坑坏的,恰是万历皇帝及其子孙:戚继光去职后,余怒未消的万历皇帝,将昔日戚继光的七支车营部队尽数裁撤,将领们纷纷被论罪。除了巍峨的“空心敌台”外,戚继光十六年练兵的心血,几年间就毁灭殆尽。而到了万历皇帝晚年,后金八旗崛起辽东后,久不习战的明军稀里哗啦,昔日铁壁般的蓟州,更被糟蹋成大窟窿。被八旗在崇祯年间轻松破关南下。对戚继光的刻薄对待,坑怀的恰是明朝自己的江山社稷。

历史曾赐给明朝一个戚继光,赐给明朝一个重振军威的机会。而在戚继光走后,再也没有一个戚继光,可以这样力挽狂澜了。


我们爱历史


戚继光是明朝中后期少有的名将,也是中国历史教科书上为数不多的“民族英雄”了!戚继光抗倭名声大震后,被朝廷派往北方蕲镇,去对抗鞑靼,毕竟从明朝建国后,最大的威胁还是来自北方游牧民族,调戚继光北上也是对他能力的认可,更是时局的要求。

戚继光上任后检阅军队,看到的是军纪败坏的乌合之众,全无军队应有的朝气!愤怒的戚继光立召3000自己训练的浙兵到训练场,瓢泼大雨中,3000浙兵无一喧哗,军姿挺拔威严,军纪严明,极大的震撼了堕落的边军!为日后戚继光改革边军打下了基础。

戚继光上任后加强边关防御,裁撤老弱病残,整顿军容军纪,更重要的是培养明军的敢战之心和团队精神!多年的安逸生活加上军户制的瓦解,加上历年来对游牧民族的畏惧感,使得明军只敢依据长城来自保,戚继光的到来就是要明军树立起一颗敢战之心!鞑靼部在戚继光在任期间被压制的的服服帖帖!这才是戚继光北上后带给明朝军队的最大财富,怎么能说是碌碌无为呢?戚继光的抗倭事迹主要是太出名了,已经成了戚继光的标签了,一句“封侯非我意,但愿海疆平”更成了戚继光名满天下的座右铭,这也是产生错觉的一个原因。

了解历史的朋友都知道戚继光和张居正是盟友,戚继光的成功离不开张居正的扶持,张居正倒台后,戚继光作为盟友也遭到了牵连,不久被调离北方,回到故乡的戚继光最终郁郁而终,明朝的将星陨落。




寅哥解惑


抗倭名将戚继光,在北上镇守边疆后并未“碌碌无为”,反而立下了更多的功劳。

东南倭寇基本被肃清后,戚继光得到张居正的赏识和提拔,去了蓟门。

整个明朝时期,北方的边防(对蒙古)重要性强于南方的边防(对倭寇);

在北方边防里,以“九边”为重;

“九边”里,以宣大、蓟辽为重;

而在宣大蓟辽里,北京的直接门户蓟门,更是重中之重。

戚继光就站在帝国心脏的门户前,担任着无以伦比的边防任务。显然,他被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上。

戚继光此时的人际环境,比在东南抗倭时候还好。因为在内阁里有张居正为其声援。张居正帮助戚继光摆平了与y兵部尚书、蓟辽总督谭纶和蓟州、昌平、保定三镇总兵之间的纠葛,让戚继光保留总理三镇的地位,同时兼任蓟州总兵,这样实权加大,虚名未减,里子面子都赚了。

戚继光到达北方后,最初计划训练精兵十万,与蒙古人主力会战。但是巨额的开支引起了朝廷反对。戚继光转而求其次,提出了在长城上加筑敌台,以及训练车营等军事建设。这个战略得到张居正大力支持,


在戚继光调到蓟州之后,整个帝国的北部边防得到了根本性的改观。以前蒙古人动辄大规模入侵,烧杀抢掠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当时,蒙古的西部俺答汗一派,已经由张居正和高拱促成的封贡开市给笼络了,宣府、大同基本安全。而东部的图们汗依然不时入侵。辽东有李成梁,蓟州则是戚继光。

戚继光的战法,以实用为主,因地制宜,敌变我变。在地形复杂的浙江抗倭,针对倭寇的倭刀,他用鸳鸯阵对抗。而到达北方之后,面对蒙古铁骑往来如飞的战法,他大力推广修建敌台,把城墙连成一片,形成了稳固的防御体系。

此外,他还大力发展火器。蒙古骑兵每次来,还没等挨着城墙,就被一阵乱枪扫射,等他们在城外奔波吆喝累了,再派出精兵出城去打落水狗。这么个乌龟咬人的战法,惯于在平原用骑兵飞驰冲突的蒙古勇士,实在受不了。长此以往,大家就都不来了。

至于说,为什么题主感到戚继光北上后默默无闻,大约有两方面原因。一是戚继光北上后,蒙古人基本都靠不近来,所以无需发动大规模会战,就能够保全安宁。这样,相对于倭寇之前糜烂东南数十年,动辄杀伤千百民众来说,抗蒙古的功绩当然不如抗倭的功绩显眼了。但实际上当时明朝对倭寇的防备是远不如对蒙古的。倭寇只是肚皮上的疮,蒙古可是脖子边的肿瘤。戚继光能够“不动声色”地让北边安宁下来,恰好是“良医治未病”的高明手段。

其次,我们现代的教材对戚继光抗倭也比抗蒙要说的多。因为倭寇就是日本鬼子嘛,20世纪也曾入侵我们的。而蒙古现在是一家人了,所以就轻描淡写。

戚继光纵横边疆数十年,击退了倭寇对东南的入侵,挡住了蒙古人对北疆的蹂躏,保全了千千万万民众,也维护了整个帝国的安宁,在历史上留下不世名将的美誉。此生如此,复有何憾!

(欢迎关注巴山夜雨涮锅,也欢迎在评论区发表您的看法)


巴山夜雨涮锅


戚继光、俞大猷等人在嘉靖末年剿平了东南沿海的倭寇,戚继光被调到蓟州任总兵长达十六年,蓟镇是北京的门户地理位置极其重要,是北京的最后一道防线。

戚继光一到蓟镇就发现蓟镇守军将贪兵弱、纪律涣散、缺乏训练、毫无战斗力,戚继光获得朝廷准许抽调抗倭的三千戚家军到蓟镇,为了给蓟镇的兵将做个榜样示范,戚继光特意命令刚刚到达的三千戚家军站军姿给蓟镇官兵看,三千戚家军在大雨中笔直挺立纹丝不动从清早站立到黄昏。把孱弱散漫惯了的蓟镇官兵们惊的目瞪目呆,从此才知道什么叫军纪。戚继光大力抓紧军队训练、防务建设。

此时蓟镇面临的最大威胁是蒙古朵颜部董狐狸、长昂、长秃等人的入侵骚扰,对付蒙古部落跟对付倭寇完全不同,蒙古人数千数万骑兵在平原上排山倒海般冲杀过来,明朝步兵很难抵挡,戚继光创立车营法遏制住了蒙古人的优势,几次击败蒙古部落使其不敢来犯,既便在戚继光死后十年都是蓟镇晏然,蒙古人不敢侵犯。

这十几年戚继光应该是过得很憋屈的,将才华出众的戚继光置于清闲无事的蓟镇,没有什么大仗恶仗可打,眼睁睁的看着李成梁在辽东叱咤风云、建功立业、捷报频传、升官加爵。李成梁被封为宁远伯,九个儿子被封五个总兵四个参将,“边帅武功之盛,二百年来所未有”。闲着无聊的戚继光会不会很郁闷?

戚继光就将闲功夫用在大力整修加固长城上,现在北京郊外保存最完好的长城就是戚继光督修的。还有许多搅屎棍言官动不动弹骇戚继光,幸亏有两个好人顶头上司谭纶和张居正罩着,才保住了戚继光的安全。

张居正一死有搅屎棍对万历帝说戚继光是张居正死党,是卧在北京郊外的一只猛虎,万历将戚继光调到更清闲无聊的广东任总兵,戚继光利用闲暇时间写出两部兵书《纪效新书》、《练兵实纪》。

最后戚继光被罢官回乡,万历十五年郁郁不得志的戚继光去世。“蜡日,鸡三号,将星陨矣”。


西贼闻之心胆摇


戚继光在明朝北境所做的贡献,甚至超过他在南方消灭倭寇的功劳。但在众多的历史教材中,依然把戚继光称为“抗倭英雄”,而对戚继光在明朝北境抵抗鞑靼所做的巨大功劳、提的很少,这就给大家造成了一个印象:戚继光北上之后就碌碌无为了。这也就是题主所说的问题。事实上不是这样的,戚继光在北上之后,做出的贡献更为巨大,甚至超过抗倭的功劳。那为什么许多现代历史书籍、对戚继光在明朝北境所做的巨大贡献很少提及呢?原因是民族问题。

“南倭北虏”,是明朝边境的两大重大隐患,长期侵扰明朝的边境。

戚继光,本是南方人,之后继承祖上职位,在南方平定倭寇,成为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抗倭英雄,名垂青史。

戚继光北上,将面对明朝的另一个重要敌人“北虏”,即鞑靼(蒙古族人的一支)。在蓟州、永平、山海等地,戚继光担任总兵官。在此期间,戚继光多次成功抵御了鞑靼的进攻,巩固了明朝北境的安定局面;同时大力安抚了兴兵作乱的董狐狸、董长昂,为蓟门一代带来了安宁。同时,由于戚继光采取民族安抚政策,也有力地促进了蒙古族与汉族的民族融合;军事上,大力发展火器,为军队带来了先进武器,发明车营战法,强有力打击了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兵。修筑长城,修筑了障墙、文字砖、挡马墙、空心敌台这些军事工程,极大地提高了长城的军事堡垒的作用,同时这些军事工程更是成为万里长城这项伟大建筑的精髓所在。

戚继光在明朝北境所做的贡献,甚至超过他在南方消灭倭寇的功劳。但在众多的历史教材中,依然把戚继光称为“抗倭英雄”,而对戚继光在明朝北境抵抗鞑靼所做的巨大功劳、提的很少,这就给大家造成了一个印象:戚继光北上之后就碌碌无为了。这也就是题主所说的问题。事实上不是这样的,戚继光在北上之后,做出的贡献更为巨大,甚至超过抗倭的功劳。那为什么许多现代历史书籍、对戚继光在明朝北境所做的巨大贡献很少提及呢?

原因是民族问题。戚继光在明朝北境抵抗的鞑靼,其实就是现在蒙古族的先祖们,所以现在给戚继光的定义是:戚继光是民族英雄,抗倭英雄,而不是中国的英雄。蒙古、汉族之间的矛盾,是中国内部的矛盾,至多也只能是民族问题。所以从中国多民族统一的角度来看,戚继光在明朝北境的抵抗鞑靼的功绩,只能算作汉族英雄的功劳,而且也是蒙、汉民族之间的矛盾,自然现代历史材料对戚继光北上的功绩、只能一略而过,戚继光也就“碌碌无为”了。


岁七夸父


这个问题非常错误。

戚继光在镇守蓟州镇期间既大有为,又大有功。蓟镇是京师的重要门户,在庚戍之变发生后,明廷对蓟镇的防务更加重视。但是直到嘉靖末年,虽然总督王忬、杨选因为边备之事被斩杀,更换大将十余人,但是仍然不能阻止蒙古入犯,可见蓟镇防务之难度。而自戚继光总理蓟州防务十六年以来,蓟镇守备严密,北部边防得到了很大的巩固,保得京师平安,这就是大功一件,何谓碌碌无功也!

《明史·卷二百十二·戚继光传》:自嘉靖庚戍俺答犯京师,边防独重蓟。增兵益饷,骚动天下。复置昌平镇,设大将,与蓟相唇齿。犹时躏内地,总督王忬、杨选并坐失律诛。十七年间,易大将十人,率以罪去,继光在镇十六年,边备修整饬,蓟门宴然。


在解答这个误解之前,首先我们要了解戚继光在蓟镇的作为和军事指导思想。其实在他防守蓟镇的思想在其写于隆庆二年正月的《请兵破虏疏》中已经做出总结,就是“须驻重兵以当其长驱,而又乘边墙以防其出没,方为完策”,就是用依托边墙的固守和重兵集团的机动作战相结合的方法来取得胜利。


所以,戚继光到镇以来首先非常重视边墙和空心敌台的修筑。

加修边墙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在一些重要地段修筑重墙;一是薄者加厚,低者增高。另外在墙身下修筑偏坡,使敌人人马不能攀缘。如果地势平坦不能铲削,那就挖掘壕堑和品坑,来达到“虏虽众不敢仰窥于上,马虽强不得驰骤于下,钩竿不能到,云梯不能安”的效果,使敌人难以越过边墙。


在边墙之间又建立空心敌台。戚继光亲自查看地形,制定建台计划,组织人力修建。其制台广十二丈,甚至有十七八丈不等者。台高有五丈、三、四丈不等。台基以方石修筑,若无方石则用砖砌。中层空心,四面有箭窗,上面建楼橹,有垛口。这种空心敌台内配备了30至50名士兵,并配备了大量的火器,兵刃和石块,敌军远则火器应之,敌军近则以石块击打。为求火力相交,防守严密,台与台之间冲要处只有30到50步。总而言之,空心敌台的功能就是“内卫战卒,下发火炮,外击虏贼,贼矢不能及,虏骑不敢近”,是一个坚固的堡垒。


难以逾越的边墙和坚固的空心敌台成为了较为严密的防御工事。

其次,根据蓟镇“平易交冲”、“半险半易”、“山谷狭隘”的三种地形建立步、车、骑三个兵种互相配合的重兵集团。

《戚少保奏议·练兵条议疏》:而虏入平原,莫过车战;在近边,莫过骑战;在边外莫过步战。三者俱备,迭相为用。

车兵、步兵、骑兵组成协同作战的车步骑营。众多战车组成的车营,配以杀伤力强的火器,又具有机动性,能功能守。战车车车相联形成车城,保护其中的步兵和骑兵,远强于以往的单一骑兵部队。此外,戚继光还建立了单一的骑兵营、步兵营、辎重营和侦察部队。



第三、戚继光还非常重视部队的训练。

首先,他根据抗倭的练兵经验和蓟镇的实际情况拟定练兵条款,组织将士们反复习读。

其次,以老带新,进行示范。戚继光于隆庆二年调部下三千人,做为示范部队。招募的浙江兵军容严整,待命立于郊外,时天下大雨,浙军一动不动,使蓟镇将官大受震动。

《石匮书·卷一百五十八·戚继光传》:初,塞下士边将束驭无律,继光所召南兵至,阵而见军门,侍立于郊,适雨甚,自朝至于日中,总干山立,军容愈肃,边人大骇。


再次,全面训练军队。戚继光按照练兵条款的要求,对军队严加训练,从号令识别、个人武艺、小队阵法到车步骑营的协同乃至部队行军、野营、作战都杨反复进行考核演练。

戚继光还十分重视战场纪律,对违背战场条例的士兵和将官进行严格处罚,重则斩首示众,就比如对车营中的火铳手,戚继光要求按长声喇叭的信号一起放铳,如果射击不如法,在火铳手后面站立的杀手队队总,将违令之火铳手砍掉耳朵,回军营后再行查处,若附近有把总,就近斩首。

《纪效新书十四卷本·实战篇第十·戒铳手》:临时击射不如法,故意高向、低向、歪向、畏惧、颤摇、后顾者,斩。交锋时,许杀手队总并本管队总先截去一耳,回兵查处;若有把总在近,就送斩首。



第四、戚继光对防御作战的预案和具体战法也进行了部署。

首先,设立大量暗哨和明哨,侦查敌人动静。其次,在敌人进犯的要道上设置伏兵,打击敌人,迟滞敌军前进,使自己有充分准备。第三,若敌人推进到边墙,守墙之兵竭力防御,使敌不得越墙内犯。第四,如敌军有数百人登墙,迅速调集南军将敌军逐出。第五,如果敌军溃墙而入,则调集车步骑营与之决战,将其歼灭和驱逐。第六,如果敌军溃败,步兵要扼险要打击敌人,骑兵则要尾随出击,拼死破敌。第七,如果再不获成功戚继光将亲自率领精兵夜袭敌营,不获胜利,绝不返回。


这样就形成了墙外袭击、凭墙打击、墙内决战三层防线。

凭着精良的装备和工事、训练有素重兵集团以及清晰有层次的作战思路,戚继光数次击败朵颜三卫的骚扰,迫使其求和。

《山中闻见录·卷七》:万历元年董狐狸、长昂入喜峰口,以兵掩击,狐狸带创走。
《山中闻见录·卷七》:乙亥,长昂盗塞,逐之,聂门北,生得长秃,长昂世父也。

在严重的打击下,长昂率领董狐狸等各部落酋长240余人不得不款塞请罪。这岂能说戚继光碌碌无功?

当然,提问者说戚继光碌碌无功可能是因为戚继光斩首之功较少,“无斩馘功,故不得侯”,但是这也是由于蓟镇的特殊性导致的,因为蓟镇乃是京师门户,且防守区域大,“绵亘两千余里”,戚继光制定的战法当然要以守御京师为第一要务,绝不能像西北边镇或者东北的李成梁一样隔三差五出去捣巢,否则容易出现防守漏洞。


事实上对戚继光的功劳,当时的明廷是有充分认识的。

《石匮书·卷一百五十八·戚继光传》:部言:虏数苦蓟,比修内备,不战而伐虏谋,即军正无所课功,其功上。


所以,戚继光在防御蓟镇时碌碌无功的说法是错误的,至少不能因为戚继光斩首数量少而否定其守护蓟门的功勋。

参考文献:《明史》、《练兵实纪》、《戚少保奏议》、《纪效新书十四卷本》、《石匮书》、《山中闻见录》


论史


戚继光在东南对付倭寇,到北方则面对骑兵,是完全不同的敌人。第一,倭寇来犯,顶多几万人,而北方骑兵来犯,常常是数十万人;第二,倭寇来犯多是步兵,机动能力和作战半径有限,而北方骑兵在这两个方面强得多;第三,倭寇从海上而来,受季风等影响,有一定规律可循,而北方骑兵来去自由,几乎没有规律可言。后来,明军在北方组织了一场10万人的军事演习,戚继光感叹自己从军20年以来,还没见过10万人一起演习的场景(见(明)戚祚国原著、李克等点校:《戚少保年谱耆编》(卷10·隆庆六年十一月·上政府大阅事迹),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356页。原文未:“职援枹二十余年,亦未见十万之众。”)可见,他之前确实没见过大场面,缺乏指挥大兵团作战的经历和经验。

戚继光南将北调,会不会水土不服?当张居正提出把戚继光北调时,朝廷就有官员表示怀疑。

那么,戚继光自己怎么想呢,是否担心到了北方打得不行,毁了一世英名?

他非常自信。1568年1月,他提出上中下三策:上策是给他10万人马,什么事都可以摆平;中策是给他5万人,拱卫京畿不成问题;下策是给他3万人,打防守反击也凑合。

张居正虽然将戚继光调到北方,其实也有担心。别忘了,戚继光在南方对付倭寇,其实还是防守打得好,因此张居正把他调到北方后,仍然让他负责防御。事实证明,张居正用人所长是对的,戚继光把北京的北大门——蓟门看得很好。史载:“边备修饬,蓟门宴然。继之者,踵其成法,数十年得无事。”((清)张廷玉等:《明史》(卷212·列传第100·戚继光传),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3743页)

明军在北方也不是一味防守,而是有攻有守,守的差事交给戚继光,攻的活儿则交给了李成梁,因此李成梁的战功比戚继光要多。这不是戚继光不如李成梁,而是戚继光所管防区蓟门的特殊位置造成的。蓟门离北京太近,不能犯险,所以张居正给蓟门规定的战略任务是:“在他镇能以杀贼为功,此地以贼不入为功。”((明)张居正:《答阅边郜文川言战守攻伐》,王云五主编:《张文忠公全集》(第4册·书牍8),北京:商务印书馆,1935年,第355页。)说白了,没有上峰指示,戚继光不能越过长城进攻,如果敌人不主动来犯,他根本捞不着仗打,哪里去搞战绩?

表面上,戚继光北调后似乎“碌碌无为”,但那只是表面现象。有两个人为戚继光说了公道话。一是《明史》:“蓟门守甚固,敌无由得入,尽转而之辽,故(李)成梁擅其功。”一是《张居正大传》作者朱东润:“继光镇守蓟州十六年的当中,虽然没有赫赫的战绩,但是整个的北边,从此安静……这是继光的大功,也是居正的大功。”


脑洞大开的历史


戚继光到北方以后,干了几件大事,随便一件拿出来,都是响当当的历史功绩,成就了他军事家的威名,对明朝历史也有着深远影响。怎么能说是碌碌无为?

修了一段长城。

戚继光到北方后被任命为蓟镇总兵官,蓟镇东起山海关西至居庸关,拱卫京师是九镇中最重要的一镇。一上任,戚继光就开始对蓟镇长城进行大规模修缮,加高加厚城墙、增加障墙、支墙、挡马墙,把这段长城建成了设施完备、构筑牢固、布局严谨、可攻可守的铜墙铁壁。成为万里长城的精华之所在。

特别是戚继光发明了著名的“空心敌台”。这就是空心敌台。

戚继光修长城之前,长城没有空心敌台,都是实心的。不能藏兵,不能住人。戚继光先后修建了三千多座“空心敌台”,既能藏兵,又能储存武器弹药、粮食补给,进可攻退可守,是极具特色的军事工程。

练了一支新军。

戚继光到蓟镇以后,深深感到什么叫军备废弛。于是下狠心、下功夫,练兵讲武。淘汰快枪等落后火器,大力推广鸟枪这一先机火器。

针对北方游牧民族擅长骑兵作战的特点,创建了“车营”这一新战法。充分发挥明军火器优势,专克骑兵。

继光建立了7个车营,每营装备有重车、轻车。车两头设有长辕,两头皆可驾马,可进可退。

重车每辆装火炮两门,配备20名士兵,其中正兵10名,2名管马,6名管炮,1名车长,1名舵手。另10名为骑兵,其中鸟铣手兼长刀手4名,2名为藤牌手,2名为镋把手,队长、火兵各1名。

轻车配备10名士兵。每营兵车128辆,官兵3109名。



请看车营作战图

一个车营就是一个移动的城堡。将防御性、火力性、机动性有机的结合起来。戚继光发明的重车、轻车、偏厢车,就是明朝的中性坦克、轻型坦克和重型坦克。这么伟大的创举,还有人说他碌碌无为。戚继光练出的四万精兵,成为大明九边第一强军。

写了一本兵书。

戚继光把他在蓟镇练兵的心得,写成了一本书,叫做《练兵实纪》,与他的《纪效新书》一起,成为不朽的兵书。这是真兵书,建议大家读一读。

打了几场胜仗

当时戚继光面临的威胁有两个,一个是蒙古朵颜部落。另一个,就是“黄金家族”的土蛮。

隆庆二年(1569年)十二月,蒙古朵颜部屯兵蓟州北面的青山口,企图南下。戚继光主动出击,在青山口击败朵颜部酋长董狐狸的前哨部队,迫使董狐狸退兵。

万历元年(1573年)春,朵颜部再次大规模南下,兵力达到数万人(有的说8万人)。大肆烧杀抢掠,企图诱明军出塞,与明军野战。戚继光闻讯后立刻出兵,在喜峰口外重创朵颜部前哨。又在董家山要塞,硬碰硬的和朵颜骑兵打一场野战。戚继光先以战车阻遏蒙古骑兵,再以火炮轰击,朵颜骑兵在炮火下大乱,明军步兵冲锋,骑兵两翼包抄迅速冲乱了蒙古骑兵军阵。明军一路追杀一百五十多里,重创敌人,活捉了朵颜部首领长秃。这场战役是戚继光“步骑车协同作战”思想的典范。

万历七年(1579年)十月,土蛮部集中五万人大肆攻掠辽东,明王朝命戚继光驰援,戚继光火速集中三万兵马北进,先在狗儿河击败土蛮,继而进军狗儿敦,再次大破土蛮,土蛮自知不敌,仓皇退却,戚继光与李成梁合兵,连续追杀百里。

戚继光镇守蓟州十六年,原本饱受蒙古骑兵侵扰的蓟州,“烽火渐稀,边备修饬,蓟门宴然”。

有人觉得,戚继光在南方天天打仗杀倭寇,堪称名将,到了北方没有打什么打仗,好像碌碌无为。

孙子兵法云: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又有古诗,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用在戚继光身上,再合适不过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