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民国不过短短三十年,怎么诞生了相对较多的大师?

虎啸深山


也许有人会说,厚古薄今是国人的传统,大师往往也是盖棺定论,死后哀荣的。民国不过三十余年,怎么就有那么多大师?

这种说法当然有推崇过往,不满现状的情绪,就如诗圣杜甫和诗仙李白,对唐朝印像便有天壤之别。人们总是津津乐道于大唐盛世的气象万千,却不喜杜甫笔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辛酸场景,记忆自有其选择性,过滤那些令人不愉快的回忆。


宋代的诗人原本瞧不起作词,总以为雕虫小技,青楼风月之作,难以登堂入室。他们向往着唐诗的风骚,对其推崇备至,哪里知道后世人眼中,词才是宋文学的辉煌代表?而唐朝人却追慕着喝酒炼丹,寻长生不老之术,飘逸风流才是魏晋之风?

民国大师多集中在人文领域,能点出名的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格、鲁迅、章太炎、胡适、蔡元培、黄侃、吴宓等等,这是时代的使命使然,他们要启蒙国人的思想,总结千年的经典。今天有多得多的"三钱”,竺可桢、李四光、袁隆平、屠呦呦、有领先的移动支付,有无数高科技领域的大师,有无数奥运冠军,文有金庸余华有莫言…

为什么钱学森也问:民国时期大师辈出,而当今的教育,为何却培养不了人才?


一是物以稀为贵,少则显眼,多则一片。绝非世无英雄,使庶子成名。也非民国时期政局上的混乱,给了自由生长的空间。因为时代不同,清末时局艰危,民国由于新旧交替,千年文明开始接受西方新思想的洗礼。不少学者进而用近现代科学的目光,审视研究国学人文,焕发出新的生机。

章太炎、王国维、黄侃等有很多大师清末民国都跨过了,文化沉淀积累丰厚。民国大家辈出,在于传统文化根基深厚,家学渊源,心无旁鹜安贫乐道者众。

面对积贫积弱的中国,生逢乱世的文人意图唤醒麻木的国人:鲁迅在《呐喊》,梁启超有《少年中国说》,王国维更投湖,更多活到民国以后…

虽然读书人心性高,人文精神民国之盛,比之春秋。但文盲占大多数,仍然是精英教育。


△蔡元培

二来实则怀念那种自由生长的学术空气。各级学校办学自由,蔡元培提倡的"兼容并包",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大学风气。唯才是举,既容得下鲁迅的犀利,也容得下胡适的温润,能容长辫子的辜鸿铭,也容得下徐悲鸿的艺术人体,有留洋学成的梁思成,也有小学毕业的沈从文…民国时代教授们的待遇是很高的,属于名副其实的“三高”人士,即高收入,高地位,高学识。

时代在进步,信息时代人们关注点更多,思想教育程度提高,国人欣赏水平多样化。金庸称武侠大师,而今网络文学又有多少大师将诞生。

诚然今有黄永玉"大师多如狗,教授满街走”之说,陈寅恪也曾对吴宓喈叹"吾辈所学关天意,教世相知妒道真",言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还是希望有传统道德坚守,在历史现实中反思,艰难岁月里追寻的忧患意识,总有甘于寂寞的人,砥砺前行…
△陈忠实


(元元,金沙江边的小闲鱼,感谢阅读,期待关注点评。)


元元的天下


在"短短三十年″"诞生"?此说法基本上不科学,由那些大师都是多大年龄、平均多少岁即可知不科学,说"短短″却"相对较多″倒是大体上科学,不过,一看到该问,就觉得不科学或科学都不是重点。

重点在于由该问联系民国之后到现在,重中之重则是现在的过去,集中于此期间大师虽然至少不少于民国却为什么没能更加多,这叫反思吧,不敢确定该问是否也有反思之意,虽然客观上有此作用。

作答,仅与过去的科技领域相联系,集中于那些在科技上居领导地位、起领头作用但最终未成科技大师者,尽管民国似无科技大师。

那些当初的科技领头人所选所走的科技路,注定了不会成为科技大师。

带头依附。新中国诞生伊始,科技几近一片空白,照抄外国的实属无奈,也是正确的首选之策,即便是紧接着的引进,也确属必需、必经,并确实因此而建立了一定的技术基础,但后来,三十年之后?应当把逆向、依附改成向正向、自主的方向努力,可惜没有改向,而之所以没有改向,与那些当初的领头人、今天叫领军人的人有直接的关系,一直倡导、推动了逆向、依附,不止开了风气之先、路线之头,还自行了,甚至是模仿师,可以说,耽于自行和带头模仿跟随,耽误了所在科技领域包括高科技领域的发展好多年,当然也耽误了自己。

借头上奏。那些当初的科技领头人当初主持论证的方案主要基于模仿的积淀,还有不少只是模仿对象的原样,积淀也不乏模仿对象的原样,消化得不全、吸收得不全,融汇贯通的程度不高,与论证的型号、项目、课题的符合度也不高,但只能做到这种程度,心里也真没有十足把握,却只得上报了,型号、项目、课题也拿到手了,如果早一些改向,先弄清了本原、规律、机理呢?极个别的,是事实上的"忽悠师″。

晃头自夸。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三十年之后?那些当初的科技领头人学会甚至习惯于造势了,频频抛头露面宣传自己的成绩,其内涵,或从自行研制到自主创新,或从追赶到跨越,或从一代到几代,殊不知,那不过多为学到的、仿来的,如果将已成科技大师者的成绩归因于自主研发,最高是自主研发,多有自主创新,那那些未成科技大师的当初科技领头人的成绩则归因于自行研制,最高是自行研制,多有模仿跟随,自夸时晃的其实是别人的头。

藏头拖延。不托底的方案一进入实施阶段就表明不过是拼得并不严实合缝的拼盘,甚至有缺口,虽然当初本不知道,于是排故不断、攻关不停,因而进度一拖再拖、周期一延再延,当初作出的承诺变落空,当初论证的先进变落后,也让中间的一连串自夸变成了虚夸,也就使得中间宣传的一连串令人惊喜变成了令人不解,却又在拖延、落后、迟迟拿不出东西之下,避开当初晃别人头的话头,以诸多的外因开拖、答疑,由"难"字开头,说的不是实话,更不说那方案本来就是不能实现的。

感谢头条的"系统通知″!

欢迎并感谢批评指正!


肇俊武


在民国时期凡是有大学的地方,必有大师。著名的西南联大中有多位大师,在飞机的轰炸中,在昆明郊区的茅草屋中,如此恶劣的环境中却培养了一大批被后人所仰望的人物,为中国保留了知识的人才和火种。

民国时期的学术界、教育界、自然科学等多个领域,很多大师的名字信手拈来:鲁迅、胡适、蔡元培、陈寅恪、徐志摩、梅贻琦等等。在他们的身上吸引人的不仅仅是各种闪光的身份头衔,而是在大师们在各自擅长领域中的成就和他们面对国家危难时刻所体现出来的爱国行动。

为什么短短三十年的民国,产生了这么多的大师?他们的成就和教育与社会形态息息相关。

很多大师在幼年时期都经过四书五经的开蒙教育,古代私塾的规矩严格,幼童们写错字背不出文章都要挨先生的板子。在严肃的启蒙环境中,给他们打下了坚实的文学基础。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读书人追求的最高理想,民国时代的中国,正处在积贫积弱的时期。为了寻找国富民强的方法,很多人纷纷出国,学习国外的技术和经验,如鲁迅去日本学医,詹天佑去美国上学堂,胡适从美国学成归来。带有国际视野的学子们更希望为改变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言论自由很重要。民国时期国家长期处在动荡中,对于人民的言论控制要比现在宽松的多。在这种自由、开放的思想环境中,才能出现敢说真话的大师,而不是砖家。


一谭读书


思想的解放是大师出现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重要的催化剂。

回顾历史,东周列国时期各诸侯国政治、文化、经济、军事如竞赛式蓬勃发展,较大范围的文化交流,思想解放与交流,百花齐放。随即诞生出一个又一个思想学派,道家、儒家、法家、纵横家等等,百家争鸣。为封建社会的发展、成熟和稳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封建末期,一方面受西方文化和革命成果的影响以及第一次东西方思想文化较深入的交流,另一方面被封建统治压抑了二千多年的华夏人民的思想亟待释放。

而辛亥革命,较彻底的推翻了二千多年的封建统治,使得人民的思想从心灵突然崩放,一发不可收拾,但凡有民族荣誉感、责任感的社会家、思想家和各行各业的进步人士,都在为民族和国家的发展和前途寻求新的方向和路线。

这个时期,大家谁也不知前方的道路是黑是明?但是大家目的都是在摸索寻求最适合民族和国家发展的道路。

同样新的思想体制尚未形成,基本没有思想的限制和禁固,大家都在探索研究,思想空前解放!任何一种独立自由之理论和思想都有存在和发展的理由,也都有自己独特发展的空间。

因此这个时期同样是文化、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领域进步者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盛时期!大家都有可能成为一个被普遍认同的新思想代表,或一个被认同的新发展状态的代表!

所以在这个时期出现了很多各门各派,各行各业、各个领域的大师级人物,同时给社会和我们留下的大量的宝贵文化和科学遗产!

正如,所说的乱世出英雄应该是一样的道理。

不对之处,多多指教!


那多么熟悉的声音


民国三十年,大师们辈出。每位大师都拥有各自的优秀的文采、简单的头脑、自由的言论、著作等身。民国三十年,也是拥有外国租界最多的年代!其实,认为民国出大师的人的主要目的,在乎的是民国的自由言论,无关民国大师们的文采,漠不关心外国租界在民国年间的存在!与现今的崇洋媚外的言论自由如出一辙!有人说现今中国出不了大师,其实也是目的不纯的人。纵观世界也是一个样,哪里又出了什么大师呢?不是出大师的时候,自然世界也是一个样,没有大师可出来。强国,强军,强民,要的是先进的科学技术,要的是科学家!美国哪里来的自信?不是拥有多少大师,而是科学技术!留洋归来的大师们,却只是带回来了言论自由的诉求。如同现今的人们出了几趟国,旅了几趟外国游,回到国内,就脸上放光,无论在国内哪个场合,都是无限的自傲,满嘴里又是国外的如何如何好,人家的什么文化啊教育啊走路啊不闯红灯啊遵纪守法啊,等等一切,都是好!没有哪位说人家的科技强大的,因为无关乎他们的自由自在。回来后却没有一个照着人家那个样子去做,依然如故!同样是言论自由的的诉求!所以说在中国乃至在世界少出几个大师,也无所谓的。倒是中国国家的安定,百姓的安居乐业,各务所业,摆脱穷困,那才是真的!即便有大师出,也只是大师的自由自在,看看现在的某些专家教授的诉求,要的还是言论自由的,什么国计民生的事与他们无关!却有人说他们在说着他们的心里话,却不是真话!他们可以百般狡赖,民们却不可以,因为民们却没有百般狡赖的文采!总之,中国出不出大师不重要,重要的是国家安定!吃嘛嘛香,身体倍棒,想去哪儿旅游就去哪儿,想听戏,想听歌,想聊天,想听相声,想逛商场,兜儿里有钱,抬腿就走,靠的是自己的努力,大师出了我也不认得。我就知道北斗上天,兜儿里揣着手机就不会迷路!不说了,就这点儿文化,再说就露怯了!


泉水出山兮


民国出的大师虽然多,但是在科学上工业上技术上也没有多大的成就。老是这样。带着偏颇的去夸。民国30年,中国能造什么?水泥叫洋灰?钉子叫洋钉。煤油叫洋油。火柴叫洋火。

……工业基本上一片空白,谈何成绩?大师又有何用?殖民者在中国的铁蹄践踏。掠夺财物,烧杀抢掠,都没有停过,难道还很光荣吗?

毛主席时代二十几年。虽然没有出什么文学大师,但是那时候的文学也有很多名著。科学家们。造出了两弹一星。很多科研成果在世界上都是领先的。虽然没有把功劳放在这个家那个家的名下。但是这个时期缺少大家吗?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邓家轩,王淦昌,矛盾。巴金……特别是建立了完善的门类齐全工业基础。现在联合国工业门类最全的是中国,而这些工业门类的基础就是前二十几年打下的。这么多工业国防农业科教卫生等各项成果。是多少科技工作者默默无闻奉献。虽没有留名,但是他们不可称大”家”吗?都可以是各个行业的专家。他们的贡献,为我们的改革开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的经济,工业,科技,国防,军事方方面面得到了大的飞跃发展。这是民国时期那几个大家,能做出来的吗?

要以事实为依据。中国现在各行各业更是涌现了各种各样的科学专家技术专家,各领域的人才,为中国的复兴。在继续奋斗。我认为比民国时期那些什么这个家那个家更伟大的。为国家民族作出的贡献更大更彻底。为中国未来崛起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不是民国所谓的一些大家能比拟的。


用户5972893227


何为大师?就是指在某一方面做得比较突出的人。大师是在特定环境下应用而生的特殊产物。鲁迅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他本来是学医学的,但那个时代更需要能唤醒民众的灵魂大师。所以就出现了弃医从文的鲁迅。一般在国家动乱,社会迷茫的时候,这些大师就会出现,所谓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如果是战争年代,那么军事家就会层出不穷,如战国,三国,包括现代战争,都出现了许多优秀的军事理论家和军事指挥家,古代有“投笔从戎”,就是一个为了时代需要而产生的人物。当国家太平的时候,所谓的戏子,商人,就会成为大师,因为饱暖思淫欲,这是人之常情。戏子把戏演到炉火纯青也就成了大师,商人把财富做得足够大,就成了商业大师。


南头8


这首先要归功清朝1906年停止科举制度,把大批的读书人推向社会自谋职业,紧接着帝国崩塌,形成南北朝,北方是北洋军阀,南方是革命党人,租界在天津,上海自成天地,北洋军阀待读书人不薄,政治环境大为宽松,各种思潮泛滥,文艺流派纵横,从无政府主义到革命家,从贩夫走卒到达官贵人,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国人,一旦摆脱了大清时的奴才身份,简直要迸发出文艺复兴的气息来。这一阶段持续到北伐结束,国家形式上一统,政治上收紧,大师就不好左右逢源了,所以大师大部分诞生在30年代前,胡适,鲁迅等不计其数

再后来,天朝初立,百废待兴,又诞生一批大师,不过以理工科为主了


有事出班启奏


提这个问题的人就没有脑子,根本就不知道盛世出科学家,乱世出思想家的基本常识。战国时期,七国之间打的不可开交,所以才有了稷下学宫和百家争鸣。民国也不例外:民国确实出了两个思想家,一个是毛泽东,另一个是鲁迅。这不仅是两个有传世建树的人,毛泽东更是领导中国共产党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除此之外,无论是胡适、蔡元培、还是陈寅恪等等以他们为代表的那一批人,均无可以传世的的著述,可以算有所成就的名人,但距离大师还有很大一段距离。所以民国粉们且慢高兴,之所以会出现鲁迅毛泽东这样的思想巨人,仅仅因为民国是乱世,是穷则思变的结果。出了思想大师是后世之幸,民国之耻!民国没有出现一个大科学家也是这个道理最有力的佐证!


无船也渡河


民国出现大师的原因,主要有三点。

第一点是时代转型,大时代出大学术。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向,出现了诸子百家。魏晋隋唐时期,从贵族制向科举制转变,出现了佛教和唐宋八大家。民国时期,从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转变,则出现了晚清民国诸多大师。

第二点是当时客观的背景,乱世出英雄,乱世也出思想,而思想对学术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民国时期,军阀混战,无暇管控思想文化领域,所以为学术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土壤。在道术天下裂的时代,古今中外各种学术元素交流碰撞,很多学科都处于奠基阶段,所以这个时候的很多学者都有通人之概,大师风范。

第三点,其实对于这些大师的学术也不必过于拔高。应该说,这一代学者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但是不得不讲他们的绝大多数学术成就已经被今天的学者所超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