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正史上真实的汉章帝刘炟是一个怎样的皇帝?

勇敢坚强ygjq


汉章帝刘炟是东汉时期的著名帝王,与他的父亲汉明帝刘庄共同创造了“明章之治”,但要评价他,还需要悦史君进行一定的梳理。

东汉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刘炟出生,他是汉明帝刘庄的第五个儿子。

东汉永平三年(公元60年),刘炟被汉明帝刘庄册立为皇太子,聪颖好学。

东汉永平十八年(公元75年),汉明帝刘庄去世,皇太子刘炟即位,是为汉章帝。

东汉建初元年(公元76年),汉章帝刘炟积极准备进取西域,酒泉太守段彭进攻车师,大破北匈奴。

东汉建初六年(公元81年),在疏勒的班超上书汉章帝刘炟,请求派援兵一起降服龟兹,刘炟命令平陵人徐干为假司马,率远征军去驰援班超。

东汉建初八年(公元83年),由于之前汉章帝刘炟听从班超的建议,派使者去拜访乌孙国王,乌孙国王派使者回访东汉,表示愿意合作,从此西域诸国都接受了班超的节制。

东汉章和二年(公元88年),汉章帝刘炟在章德前殿去世,谥号孝章皇帝,庙号肃宗。

应该说,汉章帝刘炟的一生是可圈可点的,他不仅励精图治,“与民休息”,而且还支持班超在西域的斗争,使得西域各国重新归附东汉,这段时期与汉明帝刘庄时期共称“明章之治”。

南朝宋史学家范晔认为:“章帝素知人厌明帝苛切,事从宽厚。感陈宠之义,除惨狱之科。深元元之爱,著胎养之令。奉承明德太后,尽心孝道。割裂名都,以崇建周亲。平徭简赋,而人赖其庆。又体之以忠恕,文之以礼乐。故乃蕃辅克谐,群后德让。谓之长者,不亦宜乎!在位十三年,郡国所上符瑞,合于图书者数百千所。乌呼懋哉!”

三国时期东吴文学家薛莹则认为:“章帝以继世承平,天下无事,敬奉神明,友于兄弟,悉省徭赋,绥静兆民,除苛法,蠲禁锢,抑有仁贤之风矣。是以阴阳洽和,而百姓安乐;众瑞并集,不可胜载,考之图籍,有徵云尔。”

这两种评价都觉得汉章帝刘炟是难得的明君,对家人好对老百姓也好,国家治理的也井井有条。

东晋学者袁崧认为:“孝章皇帝宏裕有余,明断不足,闺房谗惑,外戚擅宠。惜乎!若明、章二主,损有余而补不足,则古之贤君矣。”

南宋学者钱时则认为:“章帝素号长者,愚谓章帝之病则正在不刚耳。”

这两种观点则指出了汉章帝刘炟的不足,就是办事不够果断,而且没有处理好外戚,导致外戚势力坐大。

悦史君倒觉得,我们也不能难为汉章帝刘炟,就东汉王朝的历代皇帝来说,他算是最后一位有作为的皇帝了。

(写有趣的历史,说不尽的传奇,我是悦史君,更多精彩欢迎关注公众号“历史这样说”)


历史这样说


刘庄去世后,他的儿子刘炟继续父亲未竟的宏愿。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致力于将汉帝国打造成文化强国。

刘炟打造文化帝国的梦想还在继续,一刻也未曾停息过。在他当皇帝的第五个年头,即公元79年,在首都洛阳举行了一次国家级的学术大会——白虎观会议。这次会议与汉宣帝时的石渠阁会议相比,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此次会议比石渠阁会议规模更大、持续时间更长。且与会者都是当时鼎鼎大名的学者,比如丁鸿、桓郁、刘羡、鲁恭、班固、李育等人。会上由五官中郎将魏应提问,学者们一一作答。由侍中淳于恭平奏其议,皇帝“称制临决”。

图1 刘炟(57年-88年),即汉章帝

最后由皇帝确定下来答案,班固分类编为《白虎通义》一书。

这次会议在中国历史上也就成为了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最后一次学术盛典。以后的皇帝或沉迷于弓马骑射,或沉溺于后宫美女上。总之,就是再也没有如此好学,如此热衷于学术的皇帝了。

我们常以汉唐并称,其实唐代远远比不上汉代。不说其他的方面,只说这文化。虽然是在汉武帝时期推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儒学真正成为人们的一种信仰还是在东汉时期。比如,汉宣帝的儿子汉元帝非常喜好儒学,对人非常仁慈。乃父便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这就说的非常明白了,整个西汉其实是阳儒阴法,是以霸王道杂之的。而刘秀自己就是个儒生,他对儒学自然就会有一种认同感和归属感。他所致力于打造的正是将第二帝国建设成为一个文化帝国,使儒学真正成为人们的一种信仰、一种生活方式。

图2 汉世祖光武皇帝刘秀

那么刘秀的愿望实现了吗?我们说了不算,得看史书的记载。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说:“自三代既亡,风化之美,未若有东汉之盛者也。”面对国家的腐败,有杨震、李固、陈藩等人“用公义扶其危”。这是在朝廷上。在民间,则有范滂为代表的一批学者“立私论救其败”。到了东汉末年,更是发生了三千太学生的请愿活动。即便是曹操这样“挟天子以令诸侯”也不敢公然称帝。这是为什么呢?还不是应为一批忠义之士愿意为大汉死节!

喜欢三国的朋友,都会知道,最初劝曹操迎立汉献帝的正是荀彧。但最后劝阻曹操当魏王的也是荀彧,这不是前后矛盾吗?曹操不得已给他送了一只空食盒,意思是你不要再吃饭了,荀彧看到以后就自杀了。荀彧其实一直效忠的是汉室,而非曹操。之所以劝曹操迎立汉献帝,不过是因为曹操的实力最强,以期借他来为汉献帝找个政治庇护罢了!再者,曹操此人聪明,不会公然称帝,说不定汉室复兴还是有望的。曹操也正是看到人心思汉,才最终决定做周公不做王莽的。

图3 曹操(155年-220年)

这一切的原因究竟是为什么?这正是推行文化的结果。经历了一百多年的文化建设,儒学早已成为了人们的信仰了。很多人为了它,甚至可以牺牲自己的生命。


历史大学堂


汉章帝刘炟是汉明帝刘庄的儿子,东汉第三位皇帝。

小的时候就受到汉明帝喜爱,并且立为太子。汉明帝刘庄驾崩后,汉章帝登基为帝,尊他的母亲马皇后为皇太后。

汉章帝为政宽和注重民生,励精图治,兴水利,使东汉的国力得到了提升。


之后宠爱窦贵人,并且封为皇后。同时过于纵容外戚,为以后窦氏外戚一套政埋下祸跟,同时为东汉埋下了外戚和宦官轮流专权的弊端!

汉章帝在位期间,为政宽和,禁用酷刑,选拔官员,使用清明廉洁之人,打击地主兼并土地,鼓励开荒和发展人口。


曾经两次派班超出使西域,并且西域地区的番邦都臣服于汉朝。以为汉章帝的政绩,所以后世把他在位时期和他父亲明帝时期,称为“明章之治”

后来汉章帝在他三十一岁的时候驾崩,谥号章皇帝,庙号肃宗。


中孚鉴


刘炟忠厚仁义,在位期间,行宽厚之政,励精图治,注重农桑,兴修水利,减轻徭役,衣食朴素,实行"与民休息",并且"好儒术",使得东汉经济、文化在此时得到一定的发展。

刘炟曾两度派班超出使西域,使得西域地区重新称藩于汉。但由于过分重视儒教,致使一些官员求虚丢实,开始腐败。而且刘炟因为性格柔弱,耳根子软,容易受人摆布,而且过于放纵外戚,导致外戚专权,种下日后外戚专权和宦官专政的远因。

东汉王朝在他的治理下,国家并没有发生严重的内忧外乱,经济发展也有得到缓慢进步,所以说刘炟虽然没有成为历史上能力卓越的君王,但也算是一代明君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