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你高考的時候有過什麼難忘的故事?

趙昱斌


  我第一年高考是1985年。當年高考是先預選,後參加全國的正式統考。如果預選沒有通過,你連參加高考都沒有機會了。

  當年我們縣有兩所重點高中,一中要優於二中,一中每年大中專升學率在60%以上,二中卻只能保持在30%左右。一個縣有兩所重點高中,肯定就有競爭。教學過程中爭,考試中也在爭,而且爭得很厲害。高考前幾年,為了公平,每年高考一二中老師都是對調監考。一中老師監考二中的學生,二中老師監考一中的學生,都怕自己學校的學生吃了虧,又都怕對方學校的學生討了便宜,所以考場內搞得非常緊張,學生們怨聲載道,較大影響了學生水平的正常發揮。到了我高考的前一年,縣教育局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於是將來監考老師的安排進行了調整,每個考場一個主監考,從鄉中學或校區老師中抽調,另配兩名副監考,一名是一中老師,一名是二中老師,考場內的學生也打亂了,一二中學生混雜在一起。


  我當年在一中就讀,雖然成績一般,還是順利通過了預選,但統考卻沒有如願,連中專線也沒有達到。很灰心,也很失望。其實更灰心失望的是我父親。父親是我的初中的化學老師,他的學生很多都考上了大學或中專,而我哥哥在一中就讀,沒有考上大學,之後我又考入了一中,父親對我寄於厚望,但我仍然不爭氣。也許是自己成績真有差距,也許是老天不睜眼,總之我連考了三年,結果都一樣——名落孫山。

  那些年的高考,沒有家長的參與,也沒有家長的接送,也沒有警察什麼的,似乎考試就是老師和學生的事,與其他人關係不大,遠不如現在,幾乎是全社會總動員,還總有這樣或那樣的問題發生。剛剛看到,今年高考中考期間,太原市車輛都單雙號限行了,重視程度可真高啊。

  三年高考,我最大的糾結是,每年高考的前一天晚上、第一天晚上和第二天晚上都處在失眠中,幾乎感覺整個晚上都醒著,而到了高考最後一天晚上,馬上睡得很踏實很香。我一直在想,是我的心理素質太差,過度緊張,導致失眠,影響了水平的正常發揮。

  這一點,似乎在我今後的經歷中得到了證實。當兵後,我的心理素質得到了極大提升,從一開始站到隊列前就臉紅,到自如指揮一個班一個排一個連隊的人,也正因此,當然也有部隊升學考試題的難度較低的原因,我在部隊參加考試,預告和統考,幾乎不費吹灰之力,就以全團第一的成績考上了部隊的軍事學校。


三斤劍


我是2016年參加的高考。其實我從一開始在學校學習時,尤其是成績不錯的時候內心是很期待高考的 ,期待可以證明自己。但是高三的時候突然接拍了《好先生》 ,在高考複習期間我完全沒在學校,剛開始的時候很惶恐,忐忑不安。後來我參加了高考輔導班,輔導班老師跟我說“你也就這個分數……”的時候,我是絕望的!因為學習好的光環一直籠罩著我 ,我覺得自己必須考好,一下子高考就成了很大的壓力。


專注是我備考的秘訣,因為高考前我還要拍戲,我就選擇專時專用,有專門拍戲的時間,下了戲留給學習的時間就專心學習,我媽當時還把手機沒收了,我只要專注了,效率就很高。事實證明,我還算是抗住了壓力。高考成績出來那天,我正在橫店拍一場吊威亞的戲,平時一碰到吊威亞的戲自己就害怕,知道成績後樂的連自己恐高的事都忘了,一整天都樂呵呵的。完全不怕吊威亞了。真是心情大好。當時橫店那特別熱,我知道成績後馬上請大家喝冷飲。


高考對於我來說就是一次成長,一次不後悔的經歷,鍛鍊了我的心理建設能力,學會理性思考,當然也不能光思考還要真正努力的去付之行動,同時也要學會淡定的接受現實。


關曉彤


大家好,我是蔣雯麗,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高考記憶。我是1988年考進北京電影學院的,因為藝術院校的招生要求並沒有其他專業院校那麼高,所以我的高考備戰還是比較順利的。

電影學院的考試是先考專業課,專業課通過以後才考文化課。在專業考試之前我並沒有接觸過表演,所以當時心態很好,非常輕鬆沒有什麼壓力,可能正因如此,所以整個考試的狀態比較自然,以自己的理解去表達和表現反而會比較好。

對於我們這一代人來說,高考真的有改變命運的意義,自高考進入北京電影學院那年之後,我才有機會能從蚌埠來到北京,成為一名演員甚至一名導演,所以高考對我來說真的是命運的轉折點。

記得有一次我在清華做艾滋病的活動的時候,我就跟學生們說“在你們人生最好的年齡,你們能在最好的學校裡求知和學習是一件特別幸福的事情”,大學生涯是人一生中非常重要和美好的階段。在大學裡,大家首先是可以學習到很多會讓你畢生受益的知識,其次,在大學中,大家會接觸之前沒有遇到過的人,事,物。這對每個人來說都是一種歷練和提升,可以打開你的視野,開拓你的眼界,豐富你的思想。所以我認為高考是每個人都值得去努力的事情,大家都應該在這個美好的年紀為自己的未來付出。在這裡祝福所有的考生都能通過自己的努力考上自己理想的學校。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蔣雯麗


今年是高考恢復40週年,1977年中國從文化大革命走出來,開始第一年的高考。那一年我記得特別清楚,是省一級的考試,沒有全國統考,那一年我剛好高一,印象非常深刻,因為在1977年之前,我其實就有了上大學的願望,但我知道當時是工農兵學員,需要在農村拼命幹農活,把農活幹好了,受到大隊和公社的推薦,才能去上大學。


當時我已經做了一顆紅心幹農活的準備,但是1977年,鄧小平突然就宣佈,所有要上大學的人,恢復到高考狀態,也就是說以知識為主,來決定你到底能不能上大學。也就是在1977年我高一,我們的農村高中在一夜之間就轉變了風向,我們的班主任和校長要求我們從那一天開始認真學習,迎接1978年的高考。當年的高中只有兩年制,也就是高二畢業要參加高考。所以從1977年開始,我對高考有著深刻的印象。到1978年我第一次參考全國高考統考,1979年我考了第二次,1980年我考了第三次,最後考上了北京大學,我對高考有著深刻的、切身的體會。


像我這樣考了三年的人,原則上會對高考非常仇恨,但實際上我非常熱愛高考,因為我知道當年的高考是我走出農村、走向世界的唯一路徑。這條路徑很窄,像過獨木橋一樣,因為每年幾百萬人考試只有十幾萬人能夠被大學錄取。但我知道,一旦我被大學錄取,我就從此改變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村生活,從此可以在自己所喜歡的知識世界和外部世界中去遨遊。


這件事情證明我的堅持是對的。從1977年恢復高考,到我1978年開始參加高考,到現在高考40年過去了。中國的高考形式從省考到全國統考,又從全國統考逐步走向了地方高考為主。但是不管怎樣,高考的形式基本沒有改變,還是以各種學科為主的考試。


可以說40年的高考為中國孩子走進知識殿堂,走向新世界提供了非常多的機會。這裡麵包括了城市孩子的機會和農村孩子的機會。如果沒有高考的話,到目前為止,幾百萬從農村走出來,走向城市的孩子,包括像我這樣的人完全是沒有希望的,所以整體來說我對高考持肯定的態度。



近幾年對於高考的非議越來越多了,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大家覺得高考已經不再是一個公平化的考試了。其實這裡面有一個誤解,我認為高考實際上依然是一個公平化的考試,因為在一個省之內,或者在全國範圍之內,整體上高考還是有標準的。之所以大家覺得不公平了,是因為我們發現農村孩子考上優質大學的機會越來越少,甚至農村孩子進入大學的機會也越來越少,這裡面的原因是不是跟高考相關呢?我認為跟高考只是間接關係,比如說高考中間出的一些題目,在農村上學的高中生可能就不太容易理解。比如說大數據、人工智能,對於城市孩子來說,是非常熟悉的話題,但對於農村孩子來說,就是不那麼熟悉的話題。


大家之所以覺得高考不公平了,最主要的原因是來自於高考前的教育。我們可以發現隨著中國社會結構的分化,農村孩子和普通平民孩子,接受優質教育的機會變少了,儘管中國變得更加富有了。變少的主要原因是因為有錢有權的人,他們的孩子接受教育的機會越來越多了。


舉個簡單的例子,比如我回到家鄉,就發現我們家鄉的孩子們,如果是幹部的孩子,從鄉鎮一級開始,從小就是在當地最好的幼兒園、最好的小學以及最好的中學接受教育,不管他們的孩子本身資質怎樣,他們進入最好學校是一定的。但是普通老百姓的孩子就沒那麼幸運,他們只能在當地一般的小學、中學上學,除非他們的孩子成績特別優異,才能在初中、高中進入城市最好的中學學習。那麼也就意味著,成績一般的或者成績夠不上名牌高中的農村孩子,他們就只能待在普通高中學習,接受普高教育,進入中國優質大學教育的機會越來越少,高考的差距實際上是被從幼兒園開始的教育資源不均衡分配所導致的,並不是高考本身的不公平。


但是高考本身也是有一些問題的,這跟中國教育的體制有關,因為中國教育的體制比較僵化,讓學生按照知識結構不斷學習,不斷背誦,不斷考試,最後給出標準答案,才能夠考上大學。隨著時代的發展,中國的高考其實沒有跟上時代,有點像中國古代的科舉考試。中國古代科舉考試從唐代正式開始進行選拔人才,對中國社會的進步意義是巨大的,因為普通的老百姓通過努力學習最後就能在中國當官,變成中國社會發展中堅力量。但隨著科舉考試不斷推進,科舉考試的考試範圍越來越窄,思想越來越僵化,越來越符合官僚體制的僵化利益,科舉考試就脫離了時代。尤其是當中國跟西方交往以後,我們發現科舉考試還在考四書五經,而不是把科學納入到科舉考試中,科舉考試就徹底脫離了時代。


現在我們的高考,儘管沒有像科舉考試在清朝脫離時代那麼嚴重,但也可以看到它脫離時代的特徵非常明顯。我們依然在考幾十年不變的各種基礎知識,對於現代知識的更新、迭代,科技創新方面關注非常少。老師的教課,也依然用著黑板、學生和家庭作業之間這樣的教學形式,對於現代世界的發展、融合、世界政治體制的變遷變革、思想觀念的變革,關注很少。


這樣導致高考的卷子在某種意義上,是落後於時代了。這樣的落後加上中國教育的區域不均衡,直接導致現在高考篩選人才的時候,只能篩選到一部分人才,但對於農村孩子和沒有家庭背景的孩子來說,確實形成了一個走進社會,尋找發展機會的障礙。


我覺得這個障礙,在高考40週年總結的時候,是一個我們需要嚴肅認真思考的話題。面對這樣的話題,我們要在幾個方面來進行討論:


第一、從幼兒園一直到中學的教育資源均衡問題。城市之間不同的老百姓群體的均衡,城市和鄉村的均衡,發達地區和非發達地區的均衡,變成了中國的一個最重要的話題,也是政府最應該解決的話題。


第二、教學內容的改革問題和教學方法的改革問題。對於中國的學校來說,教學內容不改革,就不可能把新的知識和世界發展緊密聯繫起來。教學方法的改革,隨著互聯網的普及,高科技的發展,人工智能的推進,不管是在哪個地區的教學,我們如何利用新的教學方法、教學方式、教學手段,來使學生更好的、更有效率學習,就變成了中國學校教育系統要考慮的問題。


第三、教育制度和教育體制的改革。我們一成不變的教育制度和教育體制,導致了中國教育的僵化,導致了中國老百姓對中國教育的不信任。面向未來,中國的教育制度怎樣儘可能為更多的年輕人服務?能夠遍灑雨露甘霖給每一個希望接受教育的人,尤其是貧困地區、落後地區的教育如何提升,應該進行很好的改革。教育制度的改革要著眼於均衡教育的發展,著眼於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教育內容的改革。在這點上,我覺得從教育部到教育廳、教育局都應該花巨大的力氣來做這件事情。由於高考起到了指揮棒的作用,高考本身的改革我覺得也是勢在必行。


現在政府已經做了一些事情,比如一些課程的統考,以及一些課程的自主考試,都算是改革的一部分,但我覺得步子還可以邁得更大一點,思想可以更開放一點。我們是不是可以把自主考試、學校的自主招生、學生素質內容的考試中學學習期間的學生能力,緊密聯繫在一起,讓中國的高考達成一個既能夠普選人才,又能夠照顧到不同人群,又能夠符合現代世界發展規律的軌道上去。當然具體怎麼做,我們這些老百姓只能說說話,我們希望中國的教育領域的領導人物,能夠起到擔當作用,也希望中國的教育人士,不管是民間力量,還是國家力量,能夠一起共同努力,讓我們的高考在未來40年走得更好,為中國選拔出更加優秀的人才!為中國的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聲明:本文為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原創並擁有全部版權,首發於今日頭條,僅授權新東方官方微信公眾號(ID:xdf2013)標記原創標識,俞敏洪個人微信公眾號老俞閒話(ID:laoyuxianhua)轉載,其他自媒體如無本人授權,均屬抄襲。


俞敏洪


高考改變了一代人的命運,
一代一代人在致力改變中國的命運


1977年我在做裝卸鉗工的北京礦務局機電修配廠,聽到了恢復高考的消息,心想我的機會來了!此前幾年是“工農兵推薦大學生”,我年年的推薦都是到車間級就止步,因為廠級確定最後名單的環節上早有長長的“關係戶”排著隊呢,沒我的份兒,而高考就是憑自己的本事了。

我在後面的幾個月裡,惡補了因式分解、平面幾何、解析幾何等我過去基本沒學過的數學知識,也準備歷史地理知識,至於政治和語文兩門我自認為有充分的實力。時在冬天的統考,我是在門頭溝大峪中學的考場參加的。數學方面缺乏中學的基礎訓練,連基本的答題格式都不對(事後知道應當先寫個“解”字,而且不能跳躍省略中間項),估計能得20分就不錯了,但其他三門政治,語文,歷史地理,平均分應在85分以上(歷史地理題我不到二十分鐘就答完了,檢查兩遍,趴在桌面上睡了約十分鐘,耗到滿三十分鐘可退場時,拔腿就走)。最後,我以四門總分達標而為第一志願——北京經濟學院所錄取。聽到此消息時,我極為興奮地把抱懷裡的棉外衣盡力拋向空中,感覺有點兒像“范進中舉”,多年的大學願望終於成真!

進入大學學習,改變了我們這一代人的命運(所謂“十年積下來的一代人”:我的同班同學大到31歲,小到20歲),而這些“77屆”大學生和後邊一代代人,至今還在致力改變中國的命運——為了現代化“中國夢”。


賈康


1987年7月7日,七七盧溝橋事變五十週年紀念日,也是我高考的第一天。

我不知道這兩個日子之間,冥冥中有什麼關聯,但經歷這一日後,卻讓一個原本不信鬼神不信神仙皇帝的理想者,突然有了一些宿命感的挫敗,這是我始料未及的。

那天早上,一切都很正常。頭天晚上的一場雨,把縣城裡陌生操場洗的溼漉漉,空氣清新,完全沒了酷暑的煩躁。

認了考場,帶著考試用具進入,我坐的座位在大教室最後邊靠北窗的位置。髮捲前的五分鐘,我心平靜,對即將到來的第一場語文考試,充滿信心。這本來就是我的強項,是我有信心多拿分的場次。

前面門開了,監考老師走上講臺,開始拆高考卷封。就在此時,一隻麻雀從我右前方門口,竄了進來,那麼多的窗戶它不飛,就直直地殺了一個對角線向我撲來,對著我旁邊的玻璃窗撞得頭哐哐地響。我驚呆了,心跳突然加速。等那隻麻雀從窗口飛出去,我整個人都不在狀態了。

這時,考卷也傳了過來,正式進入了高考答卷。我努力把腦中那個麻雀哐哐撞玻璃的畫面清除掉,開始答題。還好,心情終於慢慢平靜下來,把所有題目答完以後,還空餘一點時間用來檢查。這也是後來我寧可沒有的檢查時間,它把我的一切都改變了。

檢查時,我突然發現,好像我寫的一篇小作文有點走題,當時也不知道怎麼想的,下意識就要重新寫。可那空白處已經寫滿了文字,按照高考原則,卷面第一,根本無需再改。就這樣,把文章塗畫了,在邊縫和中縫裡密密麻麻重新寫的一篇作文!寫完一看卷面,就哭了。。。

人生有些教訓總這麼血淋淋,它在你最重要的關口,給你狠狠的一刀,看你痛不欲生。結果無需說太多。在預選時(當年高考要經過兩道關口,只有過了預選,才有資格參加高考),語文那麼難,我考了93分,是我們全校語文第三名。高考時,語文相對簡單,考90以上的同學大把,而我,只考了70幾分。能想象得到,我那篇作文應該被判零分了。也許,遇到個嚴厲的閱卷老師,還會扣卷面分。

就這樣,我以幾分之差,與我的大學擦肩而過。只讀了一個委培性質的專科。

再回首,三十年過去,高考時場景歷歷在目。可以這麼說,我們那時候的高考,絕對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高考錄取比例非常小,根本不允許你犯一點差錯。

常常想,如果我當年沒犯渾,考上理想大學,現在又會是什麼樣子?經歷是財富,不管是好的還是壞的。少年挫折,比少年得意,所得到的經驗,更加豐富。做人,永遠要向前看,按照心的方向,向上走。這,就是最好的我們。

感謝那隻麻雀,它為我敲響的警鐘,給了我一生的警醒,那就是:不到最後關頭,不要輕易下結論,更不要輕言放棄。人生充滿了變數,向好,還是向壞,都在你自己的一顆心,是否足夠堅定。


阿兮隨筆


1977年是恢復高考第一年,我當時的女朋友順利考上了二外,我心裡還是有些大男子主義,心想我要高考必須要考的比她更好,決定直接複習了去考研究生。(也是趁著恢復高考初期的好政策,考研究生不需要本科學歷)

選擇專業的時候也有個小竅門,佔了跨界的優勢,下鄉和回到北京後我專門花了一年學了英語、一年學了法文,也翻譯了幾本書,算是有外語上的優勢。在剛剛開恢復高考的77年,當時我在故宮的文物出版社當小編輯,和很多當代的大儒在一起,其中就包括考古界、古文界的大家李學勤,耳濡目染學習了一些歷史的知識,算是歷史上的優勢。

正如我昨天在我微頭條裡說的:“有些時候選擇比勤奮重要”。所以在高考我選擇了一個跨界的專業進行報考: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中外關係史的研究生,一邊佔著歷史的優勢、一邊佔著外語的優勢,兩者一綜合就有了跨界的優勢,也在那一屆的高考中如願以償考上了研究生(不過考試的時候如我昨天的微頭條裡說的,真是手都快寫酥,還是很不容易的)。

從高考看現在,我相信越是跨界越有力量,現在的創業者、職場經理人在選擇突破口的時候,選擇職業方向的時候,不妨在選擇時看看你現有的優勢如果去用跨界會不會發揮出更多的優勢,創造出1+1>2, 2+2>4的化學連鎖效應。祝頭條的小夥伴們加油!
剛讀研究生時候拍的照片


薛蠻子


我記得我當時是2006在青島參加的高考。山東省是一個高考不是特別公平的一個省份啊,分數線及要求較高啊,然後題也比較難,我記得我當時是過了一本線,當時剛剛達標那個國際關係學院的這個分數。因為我提前報考了這個中戲和北電,結果都被錄取了,專業課都過了,後來選擇了電影學院。

當時參加的高考基本上就是沒有退路,因為希望能夠從事自己喜歡的職業。所以你還要花很多的時間去學習專業藝術,跟經歷聲臺行表的考試。文化課就會落下一部分,因為要去考試,我基本上落下了半年的文化課,回到到學校之後,我記得有好多老師免費給我補課,讓我非常感動。那個時候每個人都不是為了利益去做這件事,所以我在這裡要感謝青島二中的所有老師們。

最難忘的就是與同學的分離,我們全所有的這些同學經歷一次大的別離,大家都是很好的朋友,還是很捨不得的。我在高中讀的叫國際部,有很多同學都考到了國外,基本上留在國內的就兩個人,其中一個就是我。當時大家都知道,高考完之後過了那個夏天,就要跟自己的小夥伴分離了。雖然之前經歷過也經歷過中考啊之類的,但是18歲這個階段正式世界觀形成的時候,第一次一個人彷徨的走向一個新的城市,這是個非常難忘的。

然後還有一件讓我比較開心的事情就是我的小三門。就是我是文綜,歷史地理和政治這三個我學的非常好,這三門的總分是三百分,我考了二百七十多分,幾乎我的每一門扣分都不超過十分。\n


翟天臨


Hi~~我是歌手徐良。在那個百度一下,你啥也不知道的年代,我參加了高考。

高考之前有一次模擬考試,我考了全年級的365位,倒數第一。我可憐的天蠍座母親參加了家長會,回家來的時候精神恍惚、噁心想吐、四處尋找武器店購買史詩級以上的武器,想來這樣不爭氣的兒子殺了爆裝備算了。後來我奮鬥了一個月,考上了理想的本科(美術系),成績排全年級的180位,剛好是中游。

我感到慶幸,沒有在高考中落馬,因為當時的我認為落馬之後則是萬丈深淵,深淵裡全是倒刺,考不好,人生就會跌落谷底,屎都被倒刺插出來。

十二年之後,我發現社會這玩意兒並不是這樣。學習差的不一定沒出息,有出息的不一定會賺錢,錢多的不一定快樂,快樂的不一定是為自己而快樂,為自己而快樂的不一定是當年學習好的人。

你就像是遨遊在暴雨瓢潑的海面上,波濤迭起,瞬息萬變,誰也不可能走直線,誰也無法保證一定能到達指定的目的地,我們只能努努力,看看今天游到了哪裡,看看明天會發生什麼,再回憶下那年的高考,原來只是我人生中的前戲。

所以,哥幾個、姑娘們高考加油,請你們努努力,看看下一段旅程中的始發站在哪裡。 最迷人的不是如願以償,而是陰差陽錯。


徐良


馬上就到2017年高考啦,距離我高考那會兒已經過去五年,想想過去發生的那些真實的經歷如今也變成了自己口中的故事。我的高考是一場負氣的打賭,而且只有我一個賭徒在打賭。從初中到高中,我一直是藝術特長生,我們這群姑娘大部分都不怎麼學習,初三以前我也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學習,成績好有什麼用?所以初中一直過得渾渾噩噩,這樣的我只是越來越找不到自己的價值。後來我有了不一樣的想法,我想考上好的大學,想去北京,想證明自己有能力。高二那會兒,退了合唱團,不用每週再抽時間去演出排練,就專心投入考大學的“事業”。一邊上文化課一邊在外學專業課,我沒有選擇學音樂,而是想成為一名主持人(現在在做演員,人生沒有絕對呀哈哈),但不管怎麼選屬性還是一名藝術生,所以在老師眼裡自然冠上了成績不穩定的標籤。我所讀的高中,是省重點,因為特長生的緣故我以一個比較“差”的學校(也是這所省重點的兄弟學校)的學籍在現在的高中學習。那會兒的想法比較幼稚,覺得自己不是本校的學籍,總是有些丟人,以我當時的成績,考上重本分數線也是有可能的,於是去找班主任,想請求他幫助我把學籍轉成本校的,班主任回覆得很直接:你是藝術生,成績這事不好說,而且我沒有這個權限,你可以找年級長商量一下。後來我又鼓起十二分的勇氣和誠懇,請求年級長的幫助,並表示自己一定會努力不讓他們失望的。可是我沒有想過,他們從來不對我寄予希望,談何失望呢。後來我就在心底跟自己說,一定考上重本線,讓他們刮目相看。結局可想而知啦,記得高考成績出來之後不久,班主任有一次打電話給我,說他在跟兄弟學校的老師吃飯,他說很後悔當時沒給我轉學籍,不然我的分數就能算在現在的班上了,現在倒是給兄弟學校送去了一個重點分數,諸如此類的話。聽得出老師像是喝醉了。我笑著說沒關係,現在這些對我來說並不重要了。如果當時老師們選擇了相信我,結局又會怎麼樣呢。現在想想無論是賭氣還是對夢想的渴求,信念的力量真的很強大。只要自己還願意相信,總是可以創造屬於自己的精彩呀。現在我已經大學畢業,繼續讀研。



望2017年高考的學子們,堅守自己的信念,直到最後一刻!加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