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諾門罕大戰是不是真的嚇阻了日軍北上的信心?

射程2200米


首先,我們要了解的是,諾門罕戰役雖然影響較大,但這場戰役在最初,並非是日本軍部的意思,而是駐紮在中國東北的關東軍和朝鮮軍的一次戰略冒險,原因很簡單,日本陸軍的“下克上”惡果早已彰顯,而且失去了糾錯能力,部分高級軍官希望能通過在滿蒙邊界製造一次大事件,達到自己繼續升官的目的,至於拓展控制區,反而顯得沒那麼重要了。

其次,諾門罕大戰爆發的時候,日本關東軍實力其實正處於其頂峰狀態,尚未因為太平洋戰爭爆發而變得徒有其表,日俄戰爭結束後,日本陸軍的裝備、訓練和戰略,就是準備與俄國,以及後來的蘇聯,再來一次大戰,圍繞此進行發展,而當時的蘇軍剛經歷了殘酷的大清洗,大批經驗豐富的蘇聯軍官被處決,當時的蘇軍雖然規模龐大,但其實戰鬥力早已經脆弱不堪,這在不久後的蘇德戰爭顯現出來,日軍顯然也看到了這一點,試圖趁此發起進攻,但萬萬沒想到,工業化後的蘇聯為自己的軍隊提供了這麼強大的支持,在諾門罕戰役期間,蘇軍表現其實並不怎麼突出,傷亡也不小,但蘇聯的強大國力給了蘇軍強烈震撼,這不光表現在蘇軍有更多的飛機火炮坦克裝甲車,還包括蘇聯利用鐵路線從上千公里外對前線的補給能力,大大超出了日軍的預料。

最後,關於北上還是南下,日本陸海軍一直在爭論,其實,關東軍這個級別根本難以影響日軍的戰略決策,在經過不斷爭論後,日本海軍的意見佔據了上風,南下不僅發揮海軍的優勢,而且不至於牽扯太多日本陸軍力量,日軍已經在中國戰場投入了上百萬人。可以說,諾門罕戰役除了讓日軍意識到蘇軍的厲害之外,幾乎不會影響日軍統帥部的戰略決策,隨著蘇日互不侵犯和約的簽訂,日軍更是沒了後顧之憂,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陸續掏空了準備進攻蘇聯的關東軍,等蘇軍進軍滿洲的時候,幾乎已經不堪一擊。


深遠防務觀察


這個問題問的很片面。諾門坎之戰,根本就沒有什麼“嚇阻了日軍北上的信心”。相反,關東軍在諾門坎之戰後,報復之心更加強烈,在德軍與蘇軍鏖戰之時,在中國東北日軍隨時都想北上報當年的諾門坎之仇。

在1942年6月24日,日本陸軍組建了日本陸軍歷史上唯一一個裝甲兵團,這就是機甲軍。成立機甲軍的目的不言自明。只要等待北進入的命令下達到前線的時候,這個機甲軍就會隨當時中國東北的關東軍一起殺向西伯利亞地區。

可以說,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中國東北的關東軍一直就在擴充自己的實力。目的就是為了進攻蘇聯。

諾門坎之戰的作用雖然有,但是其副作用帶來的更大,比所謂的“諾門坎打掉了日軍北進計劃的信心”,更讓蘇聯人害怕。

諾門坎之戰後,日本軍隊可謂是痛定思痛。日本人已經認識到自己的裝甲力量薄弱和運輸能力差。因此,在戰後,有人提出要求日本發展自己工業,日本陸軍也裝備上裝甲部隊的計劃,這個機甲軍也可以說是在這個呼籲聲中誕生的。

但是,大概也正是因為日本的國力、資源等等不足的問題。在蘇德戰爭爆發後,日本的最初戰略目標就是針對蘇聯,然而,根據日本人估計,日本陸軍無法在短期內解決掉蘇聯問題。所以日本人決定,等到明年春季的時候再發動最初作戰。雖然這樣,但是日本人依然想要在當年對蘇聯作戰。


大魔頭東條英機當時是日本的陸軍大臣,他就指示關東軍:“今年的只要不發生蘇軍主動進攻,挑釁等特殊情況,所以不開戰為原則實行各種政策。”


魏博鎮節度使王前策


在諾門坎戰役中蘇軍的傷亡、物資消耗遠遠超過日本,但是日本得到教訓也很深刻,雖然日本消耗的彈藥與物資與蘇聯的物資消耗相比幾乎是零頭,但是日本物資消耗卻是在武漢會戰物資彈藥消耗的21倍,還差點打光了日本唯一一個坦克師團。對於日本的震懾肯定會有,但是不絕對的。


日本在攻佔中國的領土之後會立馬派出勘測部隊,對中國地下的資源進行勘探,他們在尋找維持戰爭的血液——石油,但是從東北到華北、華中、華南日本都沒有找到一滴石油。當1939年中日戰爭進入焦灼的時候美國開始加大對日本資源出口限制,所以日本也在尋找新的能源開採地,而當時離中國最近的石油開採地就在外蒙古,雖然日本能輕易擊敗外蒙古,但是外蒙古是蘇聯的手下,打外蒙就相當於打蘇聯。

而諾門坎戰役的爆發有點像七七事變,日本開始挑釁,然後慢慢得手後增兵,不過蘇聯慢慢插手進來,然後扭轉戰局。所以在諾門坎戰役中對於日本的確有很大打擊,因為蘇聯不是日俄戰爭中的俄羅斯,不會退讓一點。所以在諾門坎戰役中的挫敗對日本北上的信心打擊影響很大。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諾門罕戰役確實在一定程度上嚇阻了侵華日軍北上進攻蘇聯的信心。

當時的日本法西斯內部對於繼續擴大侵略戰爭的方向發生了分歧,陸軍主張全力北上進攻蘇聯以實現和納粹德國的會師,而海軍主張全力南下奪取東南亞等地的石油資源以及其它戰略資源以實現以戰養戰的目的,還有一派的觀點就是北上進攻蘇聯和南下進攻東南亞一起來。


肆虐亞太的日本法西斯

但是在1939年日本關東軍主動挑起的諾門罕戰役(又叫哈拉哈河戰役)中日軍卻在蘇聯優勢兵力和火力面前遭遇慘敗,儘管人們對這場戰役日本關東軍和蘇聯紅軍之間的傷亡比存在廣泛的爭議,但是不爭的事實就是從戰略上來看日本法西斯遭到了慘敗從此支持北進論和北進和南下一起來的聲音顯著減少。
太平洋戰爭中的日軍

而日本海軍南下東南亞等地以戰養戰的戰略方針則得到了執行,而這又嚴重侵犯了美國和英國等國家的利益,因此這些國家聯合起來對日本進行石油等戰略物資的禁運,而這又迫使石油即將耗盡的日本偷襲珍珠港,最終引發了太平洋戰爭招致美國參戰,而美國的參戰也加速了日本侵略者走向滅亡。
日本偷襲珍珠港

但是諾門罕戰役實際影響並沒有這麼大我們不應該對其作用過於誇大,因為日本在遭遇諾門罕戰役的失敗後並沒有嚇的不敢進攻蘇聯,只是認為要進攻蘇聯需要加強坦克裝甲等方面的力量做好更周全的準備,但是由於陷入了侵華戰爭和太平洋戰爭的泥潭,使得日本法西斯遲遲無法做好進攻蘇聯的準備,所以這兩個原因才是促使日本最終沒有進攻蘇聯的根本原因。


執斧談史說事



Demon-許


不是主要原因,1,日本想解決完中國利用中國對人力物力在對付蘇聯,結果美國一直背後支持中國,導致在中國的戰事不利。2,因為美國的制載導致日本的原材料供應出現問題,特別是石油的短缺。3,日本本土沒有資源,打美國就是想要石油和戰爭所需的必需品。所以以以上幾點日本不打蘇聯不是不想打是沒有資源去打,和他的戰略沒有問題的,他只能這樣去做,也是命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