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7 7場專題會,156位上海市政協委員“搶”到了話筒

7場專題會議,15位市委市政府領導現場聆聽,156位政協委員爭相發言,現場氣氛熱烈。

1月17日下午,上海市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舉行專題會議。會上,委員們圍繞提高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推進三項新的重大任務、強化“四大功能”、推進國際文化大都市建設、持續保障和改善民生、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優化營商環境等全市重點工作積極建言獻策。中共上海市委書記李強,市委副書記、市長應勇等15位市委、市政府領導分別參加會議,認真聆聽委員們的意見建議,並就委員關心的話題與委員進行深入互動交流。

專題一

以經濟增長催生一流治理水平

參會領導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上海市委書記 李強

上海市政協主席 董雲虎

中共上海市委常委、秘書長 諸葛宇傑

上海市政府副市長 彭沉雷

上海市政協副主席 趙雯

上海市政協秘書長 貝曉曦

參加界別

中共、特邀、致公黨、教育界、共青團、婦聯、青聯、社科界

“建議在‘十四五’規劃中加入一條——行有通衢。”在 “著眼‘五個堅持’,不斷提高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專題會議上,首個“搶”到話筒的馬馳委員率先建言資政,一聲“行有通衢”開啟整場會議的“暢所欲言”。兩個多小時內,共有21位市政協委員緊扣主題踴躍發言。

“投入大量資金改善交通環境,卻趕不上汽車增長速度,該換個角度思考。”馬馳建議:引導市民出行少用四輪,多用兩輪,從社會治理戰略重新考慮路權合理分配:比如機動車電動助動車和自行車行人之間的關係,從推廣綠色出行,建立生態文明友好城市出發,積極宣傳綠色出行,贏得市民對這項事業的尊重和理解。鳳懋倫委員則通過調研提出,無障礙設施標識佈局不盡合理、顯示度不高等。“以人民為中心,贏在細節。”鳳懋倫說。

“提一個‘跨界’想法——以經濟增長新視野倒逼治理能力提高。”陳志奇委員說到了時下成為熱點的“夜經濟”,他表示,城市在夜裡亮起來活起來,考驗“8小時外”城市系統治理水平,夜間經濟如何推動治理體系更完備、運行更有效,值得在實踐中思考。

堅持科技賦能,委員們把目光從地上的“路網”轉向既虛擬又實用的“一網通辦”“一網統管”。劉其龍、許劍民等委員都提出,要實現數據高度融合,運用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現代技術手段做強城市雲;進一步發揮信息服務條與條、條與塊的治理功能,通過線上增能逐步實現線下減負,提高解決問題效率。臧熹委員在發言中圍繞基層社會治理智能化即“社區大腦”運作中出現的問題,提出調整工作機制等想法。

“在‘一網通辦’和‘一網統管’外,上海可率先編撰和頒佈一部城市法典,形成一法通識。”胡光委員提出促進全面依法治市建議。曹豔春委員和董敏華委員同樣從堅持建章立制角度,圍繞加強城市治理中的法律保障水平議題分享自己的思考。

堅持重心下移也是委員發言關注的熱點。“最近我走了一些街道組織,感覺現在做街道和居委會工作太難了。一些工作重心下移了,權力卻沒有下放,資源也沒有下沉。一個居委會門口掛上十五六塊牌子的不算多,每一塊牌子都是一項工作,都要考核,過多煩瑣的報表統計往往讓基層苦不堪言。”曾擔任街道黨工委負責人的陳建興委員在準備發言過程中,花了2個月時間走訪了靜安、長寧區5個街道開展調研,將基層工作的困惑帶到會議上來。他認為,重心下移過程中,除了要傳承傳統工作方法的精髓以外,還要創新工作方法,提升社區管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對社區管理人群要精準分析,建立一支專業化、社會化的社工隊伍。陸月星、吳瑞君等委員也圍繞基層建立治理共同體、構建適合不同階層社會治理的模式提出建議。

“青年人也應成為城市治理生力軍。”從事團青工作的沙麗娜委員提出,“青春上海”微信公眾號現有粉絲300萬,媒體矩陣粉絲800萬,建議相關部門多通過“青春上海”向青少年集中釋放相關信息,讓青年人有更多機會參與社會治理。

會上,楊雄、駱新、王芳、樊敏華、白江、邵楠、裘索、張麗萍等委員還就開展老年人健康早期篩查和干預工作、培育社會組織、優化營商環境、提高辦事效率、提升住宅小區共治水平等提出建議。

專題二

擴大開放 打造世界級品牌集聚地

深入推進三項新的重大任務 放大進口博覽會溢出帶動效應

參會領導

中共上海市委副書記、市長 應勇

中共上海市委常委、浦東新區區委書記 翁祖亮

中共上海市委常委、上海警備區政治委員 凌希

上海市政協副主席 方惠萍

上海市政協副主席 周漢民

參加界別

民革、科協、民建、特邀、臺聯、僑聯、體育界、對外友好界、農業界、經濟界

在“深入推進三項新的重大任務,放大進口博覽會溢出帶動效應”專題會議上,上海要進行更深層次、更寬領域、更大力度的全方位高水平開放,成為委員們最為關心的話題。

整場會議中,共有23位委員發表了真知灼見,應勇市長3次插話回應。

徐大振委員認為,上海在高端服務、要素集聚、功能性機構引入等,與最先進的水平、最高標準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趙麗娟委員希望,未來的自貿試驗區通關流程能夠更順暢。汪勝洋委員提出,只要上海善於組合運用“已經到手的政策”,新片區就能獲得更大的自主發展、自主改革和自主創新的空間。齊軒霆委員憧憬,臨港新區能成為中國法律和法律服務業國際化的橋頭堡。

“臨港新片區應全力打造成國際化、現代化城市。”陳永亮委員認為,目前的臨港新片區存在“產城兩張皮”現象,他和丁祖昱委員一樣,期待臨港提高生活配套水平,真正實現產城融合。“新片區既要關心科研人才,也要關注創業人才”。章桃旭委員希望,自貿區臨港新片區是一個適合實現夢想的地方,不僅適合中國人做“中國夢”,外國人願意做“中國夢”也可以來。

宋鈺勤委員建議,用好自貿試驗區,引入或引進國際性的組織和行業的龍頭企業。瞿秋平和張雲峰委員都認為,上海的金融中心尤其是資本市場還缺少世界知名的境內外上市公司,科技企業在金融科技應用、金融人才培育和吸引營商環境等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優化空間,分別提出了建議。唐榮喜委員提出,數字貨幣和區塊鏈技術離不開芯片,金融中心建設必須要和中國國家數字貨幣緊密結合。

上海是全球為數不多且同時具備航空民機制造業、航空運輸業和航空服務業的城市。朱明華委員希望加快上海航空全產業鏈融合發展。蔣懷宇委員建議在上海組建面向全球航空公司的航班時刻交易中心,“因為這符合航運中心的需求和金融中心的機制”。

沈偉濤委員注意到,由於歷史原因造成長三角一些農產品標準並不統一。他建議,以與時俱進的眼光對陳規進行必要修訂。賀鶴勇委員注意到的是,長三角地區知識產權交易和保護的力度並不一致,他建議要設法統一起來。陳臻一委員也建議,要積極搭建行政和司法銜接的一體化平臺,解決跨省市的案件流轉週期長、協調難度大的問題。

黃羅維委員希望,發揮進博會帶動效應,加快打造世界級品牌的集聚地。李貴榮委員則希望通過做大做強文化旅遊服務貿易,來放大進口博覽會溢出效應。祝偉敏委員認為,必須敬畏城市,善待城市。周武忠委員建議,儘快設立國家稻子文化公園。

沈柏用委員提出,長三角醫療科研資源豐富,如果聯手打造臨床研究聯合體,要不了幾年就能在國際醫學領域取得自己的話語權。李軍民委員進一步提出,要在臨港新片區建立醫療實踐平臺,讓中國醫學走得更快。何祖華委員也提出,長三角要打破體制和地域限制,有機整合長三角的各種科研資源。

專題三

以高端產業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強化“四大功能” 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參會領導

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 陳寅

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長 吳清

上海市政協副主席 金興明

參加界別

九三學社、科技界、經濟界、特邀

“強化‘四大功能’,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專題會議上,21位委員立足“五個緊密結合”的科學方法,聚焦增強城市核心功能,推動高質量發展,踴躍發言。

“落實管資本為主的改革,資本是推進全球資源配置的核心紐帶。”第一個“搶”到話筒的壽偉光委員談的是全球資源配置的核心問題。他認為,要以國企綜合改革為切入點,讓國有資本釋放活力,推動國有資本做強做優做大,真正成為上海轉型發展、創新驅動的種子資本和活力源泉。“如何讓高端製造業中小企業成為配置全球資源的重要力量?”沈開豔委員的發言與壽偉光委員講的內容形成鮮明的互補,她建議,參照德國的成功經驗,鼓勵中小企業在細分市場領域更加專業化、精細化、標準化地經營。

提升科技創新策源能力,是來自九三學社和科學技術界委員發言的焦點。黃勇平委員認為,要調動更多社會資源來推進科技研究,必須有賴體制機制的創新和突破。“要充分結合自貿區新片區建設,系統梳理總結,並讓一線研究人員參與其中,共同破除機制體制的瓶頸。”

曾凡一委員則建議,設立原創研究開發前沿基金,專門針對原始創新進行研發立項資助。“申報時間不受限制,成熟一項立項一項,上海市應該在這方面有所作為。”

大力發展高端製造業和高端服務業,是引領產業升級的核心助力。“高端製造業除了內部的技術以外,工業設計不容忽視。”陳超委員建議,用好進博會平臺資源,成立工業設計的工程中心,面向學校,吸引國際化的大師參與平臺,培育我國自己的設計師。

開放是上海的最大優勢,更是新時代上海發展的根本要求,上海要在構建開放合作、開發創新、開放共享的世界經濟中先行一步。童繼生委員建議,要梳理內涵和外延,“除了進出口外,更要鼓勵‘轉口’”,切實在區域發展中,把上海國際化的優勢發揮出來。

會上,李昕欣、趙柏基、焦瑾璞、馬志遠、金燕子、沈欽華、施榮恆、麥德銓、李思明、徐滕崗、楊華輝、許臻、王建平、吳躍、周軍等委員也分別作了發言。

專題四

根植傳統 創造創新繁榮文化

激發文化創新創造活力 推進國際文化大都市建設

參會領導

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 周慧琳

上海市政府副市長 宗明

上海市政協副主席 張恩迪

參加界別

民進、新聞出版界、文化藝術界

1月17日下午1點40分,離“在激發文化創新創造活力,推進國際文化大都市建設”專題會議開始還有20分鐘,會場內就已經非常熱鬧。

下午2點,正式開場。主持人剛介紹完情況,王慧敏委員第一個“搶”到話筒。“市花象徵一座城市的精神品格,是城市的文化符號和美學徽章。”她在調研中發現:上海市花白玉蘭還沒有真正走進市民的文化生活,市民對於白玉蘭文化獲得感不強。對此,王慧敏委員建議開展一花語一節慶的活動,弘揚白玉蘭,講好上海故事,打造文化品牌的獨特功能。

如何充分發掘上海的歷史文化資源,成為了委員們普遍關注的熱點話題之一。“做好紅色文化,不僅順應了時代的需要,也是上海的優勢和強項。”馬建勳委員說,進一步講好上海紅色文化故事,既要講好黨的誕生地,又要講好黨中央所在地的故事。陳海波委員結合調研情況,呼籲在舊區改造、城市更新的進程中,政府應該給予曹素功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多政策上支持,把遺產存亡的危機轉為煥發新生的機遇。

吳榕美委員則提出,要保護好承載上海這座城市歷史文脈的工業遺產,希望文化藝術工作者用各種形式和手段,為工人階級樹碑立傳。

文化設施建設也是會場熱議的高頻詞。這些年,張國恩委員一直關注著和吳昌碩有關的種種。在他看來,吳昌碩作為公認的海派文化旗幟性人物,不僅僅是海派文化的開宗立派,更是融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紅色文化於一體的優秀代表。“吳昌碩美術館建館不是目的,而是手段,要通過建館,把以吳昌碩為標杆的海派文化旗幟真正豎起來、揚起來。”江梅委員則提出,上海是中國近現代美術的發祥地,希望相關部門對那些已經有著深厚的歷史積澱和人文影響的上海美術機構給予更多的關注和支持。

如何弘揚傳承傳統文化?在何琳委員看來,要打造海派文化,培養本土人才,激發本土創作者的活力同樣重要。她希望,相關部門能夠重視本土人才,用政策點燃本土文藝創作者的創作熱情。作為一名滬劇演員,茅善玉委員認為,滬劇藝術今後的繁榮興盛,要發揮融合紅色文化、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的天然優勢,傳承經典藝術,豐富現代表達,擁抱新鮮事物,吸引青年眼光。港區委員楊靜對此深表贊同,“我很期待更多的地域戲曲來香港交流,讓更多的香港同胞認識中國的傳統文化,建議在上海各小學或者中學,開設戲曲的興趣班,進一步打造城市演出的品牌”。

兩個半小時,24位委員發言。金煒、何少華、石寶珍、江海洋、金江波、厲震林、李珺、徐旭、胡衛、楊學進、沈瑩、蔡永潔、秦文君、任一鳴、孫甘露等委員還從文化根脈、文化產業、文化人才、文化交流等方面提出了意見建議。

專題五

深化調研 解決急難愁盼落到實處

堅持人民政協為人民 著力解決好群眾急難愁盼問題

參會領導

上海市政府副市長 陳群

上海市政協副主席 徐逸波

參加界別

農工黨、醫衛界、總工會、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界

“我說幾句,保證不超時!”在 “堅持人民政協為人民,著力解決好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專題會議上,每當一名委員發言完畢,臺下就有四五雙手齊刷刷舉起來,踴躍要求發言。

23位委員先後發言,他們聚焦25個民生問題,提出了71個“金點子”。

不少委員來自農工黨、醫衛界別,醫療保障工作成了會場討論的焦點。張宏偉委員提出,當前,基層開展公共衛生服務,在某些領域存在服務內容繁多、重複的現象,供方工作壓力很大,需方也不滿意。對此,相關部門應在深入基層調研的基礎上,更多地提供打包服務、整合服務,通過優化供給,提升基層對於公共衛生服務的滿意度和獲得感。王敏委員提出,對於老年群體,要加強社區篩查、早期干預,通過提升社區公共衛生服務的針對性、有效性,加強對老人失能失智的預防。鄭珊委員表示,在中心城區,醫院停車難題始終是塊“硬骨頭”,她建議,通過優化醫院周邊交通組織、加強“代客停車”管理、完善“智慧停車”系統等手段,緩解這一難題。

城市公共設施的管理,與廣大市民的日常出行、生活息息相關。沈傑委員在本次全會召開前,專門對本市的無障礙設施進行了一番“微調研”,會上,他展示了部分調研結果:城市無障礙設施建設,仍然存在一些缺憾,如部分人行天橋至今沒有安裝電梯,導致路過此處的特殊人群只能“望橋興嘆”。“特殊人群的出行需求正不斷增長,我們應從‘存量’和‘增量’兩方面入手,對已建的構築物加裝無障礙設施,對新建的構築物,要從源頭就規劃無障礙設施。”他說。謝國群委員則提出,在市中心,一些行道樹在美化市容市貌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造成擾民現象,比如造成雨水倒灌、“飛花”讓人呼吸道過敏等。他建議,進一步改進行道樹的修建,“行道樹的管理看似小事,卻體現了城市精細化管理的水平”。

圍繞其他民生問題,委員們也踴躍建言。圍繞促進就業,陸敬波委員提出,要加強校企合作、加強青少年職業見習政策落實力度、充分調動企業開展職業培訓的積極性等建議;王軍委員提出,要加強前瞻性的培訓,提升一線職工的技能水平,使他們長久就業有保障。圍繞改進政務服務,張磊委員提出,要以公眾需求為導向,進一步完善“一網通辦”等政務服務平臺,通過優化操作流程和相關機制,更好地回應百姓的需求,更高效地解決百姓的難題。圍繞滿足市民精神文化需求,孫小豐委員認為,要加強對歷史文化建築的留存力度。

專題六

抓住源頭 強化區域互動防治汙染

打好打贏汙染防治攻堅戰 建設美麗生態之城

參會領導

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市紀委書記、

市監察委員會主任 廖國勳

上海市政府副市長 湯志平

上海市政協副主席 李逸平

上海市政協副主席 黃震

參加界別

民盟、無黨派人士、科技界、教育界、少數民族界、宗教界

在“打好打贏汙染防治攻堅戰,建設美麗生態之城”專題會議上,21位市政協委員聚焦水環境治理、生態環境執法、“垃圾分類”、農業綠色產業、農村生態環境等問題“搶話筒”、建真言。

“上海市已經形成‘兩江並舉,多源互補’的水源地格局,但飲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仍存在一些隱患。”鮑朔望委員瞄準“碧水保衛戰”,建議結合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建設,進一步開展流域協同保護,完善飲用水水源地安全信息共享機制。

“在長三角糧食主要產區,規模化可耕種農田施用的化肥農藥對於周邊水環境產生了重大壓力,”梅雁航委員建議,以青浦、嘉善、吳江三地為試點,建立長三角示範區綠色生態屏障,全面實施生態綠色種養模式,保護長三角示範區糧食安全。同時,還要解決優質產品流通問題,建立可追溯的綠色大米交易市場覆蓋示範區,培育新品種、規範化、標準化生產,建立從田間到餐桌的追溯系統。

“與大氣汙染相比,土壤汙染不易引起公眾的關注,但土壤汙染的危害非常大。”高向東委員建議,實施分類別、分用途、分階段治理,嚴控新增汙染,逐步減少存量,形成政府主導、企業擔責、公眾參與、社會監督的土壤汙染防治體系。切實做好土壤狀況全面翔實的專題調查,實施農用地分類管理,強化源頭汙染預防,有序推進汙染場地治理修復,並積極引入國外更加高效的汙染治理與汙染監控方法。

“垃圾分類”是汙染防治繞不開的話題,安琦委員認為,上海“垃圾分類”要做到長效、可持續發展,提升整個城市的居民文明素養是關鍵,“既要健全相關制度,做好宣傳教育,更應著眼於構建整個社會的和諧,讓每一位市民感到自己是這個城市的主人”。

著眼於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楊文悅委員以生態環境執法的視角提出,上海要實現“打好打贏汙染防治攻堅戰”的目標,絕不可能“單打獨鬥”,必須通過長三角區域環保聯動,加強聯動執法來實現。她建議,聚焦執法互認,推動“證據援用一體化”,促進長三角環境監管執法辦案深度融合。建立資源數據共享機制,推動辦案協作,以數據庫、通用信息平臺等為載體,為線索摸排、調查取證、鑑定評估等提供協作基礎,並開展聯合懲戒。

專題七

暢通政策反饋 優化營商環境

加快打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 激發市場主體活力

參會領導

中共上海市委常委、統戰部部長 鄭鋼淼

上海市政府副市長 許昆林

上海市政協副主席 王志雄

參加界別

臺盟、經濟界、工商聯

“改善和優化營商環境,就是要博採眾長!”在“加快打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專題會上,王均豪委員提出,優化我市營商環境,既要對標國際最高標準、最好水平,對國內的高標準和高水平,同樣也要對標和看齊。

委員發言金句不斷,現場氣氛熱烈活潑。在兩個多小時的交流中,王巨成、方懷瑾、任軍、章毅、王紅順、丁勁松、馬文海、池學聰、喻會蛟、陳樂等23位委員先後發言。多位委員的發言直指“一網通辦”“激發企業活力”“政策獲得感”“優化人才環境”等關鍵詞,大家紛紛“搶”起前排位置和話筒,為營商環境積極貢獻智慧。

“全面推進線上線下融合,深化數據治理,構建全域性的政務服務平臺。”徐兵委員圍繞優化“一網通辦”提出建議,就“一網通辦”從“互聯互通難,數據共享難,業務協同難”的“三難”轉變為“網絡通、數據通、業務通”的“三通”,他建議,政府以用戶為中心,實施“一網通辦”的全流程改造。“長三角地區的營商環境提升,上海的營商環境改革要起到帶動作用。”奚君羊委員從“一網通辦”在長三角一體化戰略中的應用場景提出建議,他表示,“一網通辦”不應只侷限於上海本地,在長三角地區跨區域業務辦理等許多場景中,“一網通辦”一樣大有可為。

“營商環境優化存在‘上熱、中溫、下冷’情況,民企獲得感不強,活力和創造力表現不足。”趙麗佳委員從“推動民企在市場主體中發揮作用”出發,闡述如何激發市場的活力與創造力。她認為,要通過推動金融機構改革,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和貴,加大對中小企業的支持力度,激發民企和中小企業的活力和創造力。“加強政策的宣傳、解讀和推廣工作,讓企業理解政策、用好政策。”林先燎委員希望,建立暢通的政策反饋通道,讓政府部門即時獲知企業對政策的感受度。他表示,在加強政策宣傳之餘,還要做好政策的歸口管理工作,讓企業在解讀政策過程中免受“千頁文”“萬言書”的困擾。

“人才是創新創業的主體,沒有吸引聚集並充分發揮作用的人才環境,就不會有一流的營商環境。”陳麗委員在發言中開宗明義,強調注重人才紅利、關切人才環境是優化營商環境的重要抓手。對此她建議,政府部門加大人才政策傾斜力度,注重高端人才引進和尖端人才培育,引導企業營造良好用人環境,以事業引才,以感情聚才,在全社會上下形成尊才、愛才和惜才的氛圍。

會上,劉幸偕、林志民、孔令丞、徐士龍、楊熔勇、陳閃、唐寧玉委員也進行了發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