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北京印记:寻找老舍先生在北京城的足迹

北京,从金、辽开始,就确定了自己帝都的地位,也让这里数百年来风云际会,引无数英雄豪杰驻足,也或多或少的留下了印记。于是就想想把这些大师的印记罗列一下,也算是这个城市留下的印记。


北京印记:寻找老舍先生在北京城的足迹

最先开始的就从北京自己原产的作家老舍开始吧:

老舍的出生和童年

1899年2月3日,老舍诞生在新街口南大街的小羊圈胡同5号,院内北房最东头的一间,便是老舍的家。如今地名已经更改为小杨家胡同8号。小杨家胡同本身是北京如牛毛一般多的胡同没什么区别,胡同的两头都很狭窄,以新街口大街一头的出口来说,只有三块方砖窄,而到了胡同中央又变得宽敞起来,格局就跟羊圈一样,所以胡同也因此得名。老舍在小说里,把这里形容成了葫芦。


北京印记:寻找老舍先生在北京城的足迹

位于新街口的小羊圈胡同距离积水潭和护国寺大街都非常近,这里也就成为了老舍童年喜欢玩的地方。

护国寺街因为街上的护国寺而得名,护国寺庙会更是当年北京城逢年过节最为热闹的地方。如今,街道整治,这里成为了北京又一处有文化韵味的街道。

积水潭,又称西海,是北京什刹海的重要组成,在元朝这里是全国漕运的总站。老舍先生一生喜欢水,风景秀丽的积水潭自然就成为了老舍先生喜欢的地方。我们从《老张的哲学》、《赵子曰》、《骆驼祥子》、《正红旗下》均有对于积水潭的描写。


北京印记:寻找老舍先生在北京城的足迹

不断变化的求学地点

在护国寺街的附近,距离老舍家不远的地方,有一条叫做正觉胡同的地方,因为胡同里有一座明朝的正觉寺而得名。清末民初有人在这里办起了私塾,老舍就在广济寺主持宗月大师刘寿绵的资助下,从这座古寺里开始了自己的求学生涯。


北京印记:寻找老舍先生在北京城的足迹

1909年,10岁的老舍从正觉胡同的私塾转学到西直门内大街、高井胡同对面的公立第二两等小学读三年级。随着城市的变迁,这所小学早已经没有了踪迹。

辛亥革命以后,因为公立第二两等小学改为女校,老舍又不得不转学到南草场公立第十三小学读六年级,这个校址后来是西城区职工大学的所在。

一年后的1913年,顺利完成小学生涯的老舍考取了位于祖家街的公立第三中学。祖家街因为清初祖大寿住在这里而得名。祖大寿死后,朝廷又在胡同口设立了祠堂,用来纪念祖大寿。从雍正年间开始,这里就变成了学堂。最开始是正黄旗官学,到了1912年改为了公立第三中学。祖家街在1965改名为富国里街,而公立第三中学也成为了北京市三中。


北京印记:寻找老舍先生在北京城的足迹

因为家里贫困,老舍在这里只读到1913年的夏天,转学到了不收学费,还提供校服、书籍的北京师范学校。1913年的夏天到1915年的3月,老舍在北京师范学校丰盛胡同13号校址读书,1915年3月到1918年6月毕业则是在北京师范学校育幼胡同校址读书,前后一共五年苦读。

开始工作当老师的日子

1918年6月,老舍毕业了。很幸运,刚刚毕业的老舍就被京师学务局任命为“京师公立第十七高等小学兼国民学校的校长。这所小学位于交道口附近的方家胡同,方家胡同是一条元朝就有的胡同,乾隆帝的三子循郡王永璋就住在胡同的13、15号。因为46号院是当年的中国机床厂厂址,所以这条胡同又被称为机床胡同。老舍在《赵子曰》里提到的“北新桥往北的张家胡同”,就是写的方家胡同。京师公立第十七高等小学现在叫做方家胡同小学,如今学校的名字是老舍夫人胡絜青题写。老舍在这里的校长生涯一共待了两年,也从这个时候开始让老舍更加的喜欢孩子,所以也就有了为孩子们创作的《小坡的生日》、《青蛙骑手》、《宝船》等。


北京印记:寻找老舍先生在北京城的足迹

两年后的1920年,因为工作做得还算不错吧,老舍被提升为京师郊外北区的劝学员,工作地址也从城里的方家胡同搬到了德胜门外关厢华严寺内的郊外劝学员事务所。随后又搬到了位于西城的翊教寺胡同,就是后来官园附近的育教胡同。这一段时光我猜想一定是老舍作为舒服的时光,工作不忙、又有钱赚。

1922年,从西山卧佛寺养病回来的老舍,一边在西直门大街107号刘寿绵办的贫儿学校帮忙,一边住在马路对面的西直门大街58号的京师学务局所属的儿童图书馆内。

1923年,从南开回到北京的老舍,任北京教育会的文书,办公地点在北长街雷神庙的北配房。同时还兼着两份差事,一份是在北京市公立第一中学二年级教课,北京一中的前身是创建于1644年的八旗官学;另外一份则是在灯市口公理会基督教堂附设的北京地方服务团当干事,这个地方就是现在北京的二十五中学。


北京印记:寻找老舍先生在北京城的足迹


北京印记:寻找老舍先生在北京城的足迹

老舍的生活

缸瓦市基督堂位于西四南大街,1863年由伦敦会的艾约瑟和雒魏林创建。1922年的夏天,老舍在这里加入基督教,并担任教堂内“西北城地方服务团附设铭贤高等小学及国民学校”的教导主任,并住在了教堂里面。并结识了好友许地山,这也为之后前往英国打下了伏笔。


北京印记:寻找老舍先生在北京城的足迹

老舍在出国期间,他的母亲就居住在前桃园25号,这条胡同位于新街口到西直门之间,与马相胡同、桦皮厂等相连,如今因为拆迁已经没有了踪迹。

1930年4月老舍,从英国经上海返回北京,住在好友白涤洲位于烟筒胡同的家里,正是在这里,老舍认识了胡絜青,开启了自己的幸福的爱情生活。烟筒胡同位于丰盛地区,东起机织卫胡同,西部北折通西养马营胡同,因为金融街修建而拆除。


北京印记:寻找老舍先生在北京城的足迹

丹柿小院和老舍的最后时光

1950年,老舍先生从美国回国后,于是便在如今灯市口西街的丰盛胡同19号买下了一个安静的小院子,方便自己写作。老舍搬进了的时候在院子里种了两颗柿子树,每到秋季,红彤彤的柿子挂满枝头,又叫做“丹柿小院”。老舍在这里住了16年,一直到生命的终止。如今这里被开辟成老舍故居纪念馆,成为喜欢和热爱老舍的大小朋友们参观学习的地方。


北京印记:寻找老舍先生在北京城的足迹

1950年5月17日,北京市文艺工作者联合会成立,老舍担任主席,并一直连任到去世。最开始的办公地点在霞公府街的15号,后来在1956年搬到了西长安街7号。另外北京人艺、全国文联、全国作协都曾经是老舍办公的地方。

1964年5月到1966年,老舍先后在密云城关的檀营大队、海淀区四季青公社门头村大队和顺义县的木林公社陈各庄大队体验生活,收集素材。

1966年8月22日,这是一个让所有喜欢老舍的人,最为难以忘记和最为悲伤的日子。这一天,独自从家出来的老舍在北京城西北角的太平湖,度过了自己最后的一天,并且留下了人生最后的足迹。如今太平湖跟许多老北京的痕迹一样,消失在地图上了,但是许多的故事还都记着,老舍的作品、老舍作品里的人物始终被许多人铭记。


北京印记:寻找老舍先生在北京城的足迹

老舍的夫人胡絜青在2002年5月21日下午4点27分在东城区的和平里医院逝世,享年96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