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3 「印象城建」南京長江大橋①——從不可能變可能

「印象城建」南京長江大橋①——從不可能變可能

「印象城建」南京長江大橋①——從不可能變可能

長江天塹,歷來又是兵家必爭之地。6300公里的長江發源於青藏高原各拉丹東雪山的沱沱河,流經11個省市。史料記載,早在公元前202年,楚霸王項羽被劉邦所困,突圍向南,可到了江北的卸甲甸,無法過江,折往江西,在安徽烏江鎮走投無路,只好拔劍自盡。至今在南京長江大橋北面的大廠鎮還保留著卸甲甸、霸王山的地名!

「印象城建」南京长江大桥①——从不可能变可能

卸甲甸

國民黨也曾幻想著憑藉長江天險,繼續負隅頑抗,但是在

1949年4月23日,英勇的解放大軍憑藉木船,以百萬雄師過大江的氣勢勝利渡江,解放了南京。然而,滔滔江水依然阻隔了南北交通,影響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在南京這個交通要塞城北的長江上架橋成了人民的迫切願望。

在橋樑建設之前,是如何解決長江南北交通的呢?以前,南岸的下關到北岸的浦口,一直是溝通南北的重要渡口。1929年6月1日,孫中山先生的靈樞就是由浦口碼頭過江,在下關碼頭登岸的。1938年,下關和浦口修建了兩座棧橋,用兩條900馬力的輪渡,運送火車車皮過江。貨運列車的中轉時間至少要3個多小時。

「印象城建」南京长江大桥①——从不可能变可能

浦口碼頭

「印象城建」南京长江大桥①——从不可能变可能

中山先生靈梓由威勝艦運送過江

早在解放前,國民黨政府曾多次有在南京、浦口之間架橋之議。為此曾邀請美國橋樑專家來此考察,終因水文複雜、地質條件差,而得出無法建橋的結論。1927年,美國橋樑專家華特爾來南京實地勘察後,留下一句話:在南京造橋,不可能。1936年與1946年兩度計劃建橋,均因技術難度大、財政無力負擔而作罷。

然而就是在這個“不可能”的地方,新中國的第一代橋樑工人,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建起了一座爭氣的大橋。

南京長江大橋位於南京市西北面長江上,連通市區與浦口區。1956年,國務院批准鐵道部進行南京長江大橋的勘測設計,1959年6月完成定測。9月,國務院通過建橋設計方案,設計者是已故著名橋樑工程與力學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同濟大學名譽校長李國豪。

「印象城建」南京长江大桥①——从不可能变可能

李國豪

1960年1月大橋正式開工,1968年9月30日鐵路橋建成通車。橋長6772米,鋪設長鋼軌雙線,最大坡度為4‰。同年12月29日公路橋通車,橋長4588米,路面寬15米。全橋造價2.87億元,耗用10多萬噸鋼材,100多萬噸水泥(1968年全國工農業總產值2015.3億元,鋼產量904萬噸)。為國內第一座自行設計、施工,全部採用國產材料的鐵路、公路兩用橋,其建橋技術達到當時國際先進水平。大橋通車後,鐵路橋每天南來北往對開的列車多達100多列,每列火車通過“天塹”只需幾分鐘的時間,貨運列車的中轉時間比過去縮短了3個小時。從此“天塹變通途”,使大江南北更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對中國的經濟建設起到了極大的推進作用。

「印象城建」南京长江大桥①——从不可能变可能

南京長江大橋是繼武漢長江大橋、重慶白沙陀長江大橋之後第三座跨越長江的大橋,也是長江上第一座由我國自行設計建造的雙層式鐵路、公路兩用橋。

上層的公路橋長4589米,車行道寬15米,可容4輛大型汽車並行,兩側還各有2米多寬的人行道;下層的鐵路橋長6772米,寬14米,鋪有雙軌,兩列火車可同時對開。其中江面上的正橋長1577米,其餘為引橋,是我國橋樑之最。正橋的路欄上,公路引橋採用富有中國特色的雙孔雙曲拱橋形式。公路正橋兩邊的欄杆上嵌著200幅鑄鐵浮雕,人行道旁還有150對白玉蘭花形的路燈,潔白雅緻。南北兩端各有兩座高70米的橋頭堡,堡內有電梯可通鐵路橋、公路橋及橋頭堡上的瞭望臺。堡前還各有一座高達10餘米的工農兵雕塑。南堡下是一個風景秀麗的公園。

「印象城建」南京长江大桥①——从不可能变可能

南京長江大橋共有262孔,其中正橋10孔,引橋252孔;共有9個橋墩,最高的橋墩從基礎到頂部高85米,底面積約400平方米,比一個籃球場還大。正橋的橋孔跨度達160米,橋下可行萬噸巨輪。整座大橋如彩虹凌空江上,十分壯觀。尤其是晚上,橋欄杆上的1048盞泛光燈齊放,橋墩上的540盞金屬鹵素燈把江面照得如同白晝,加上公路橋上的150對玉蘭花燈齊明,橋頭堡和大型雕塑上的228盞鈉燈使大橋像一串夜明珠橫跨江上。每當夜幕降臨,華燈齊放,綿延十餘里,乘船從江面遠眺,似一道銀練飛落人間。

這座完全由中國人自力更生建造的南京長江大橋,曾以“最長的公鐵兩用橋”被載入《吉尼斯世界記錄大全》。

「印象城建」南京长江大桥①——从不可能变可能
「印象城建」南京长江大桥①——从不可能变可能「印象城建」南京长江大桥①——从不可能变可能

長按下圖↓識別圖中二維碼,可快速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