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从偏激说起

从偏激说起


但凡遇见有悖于常理的,前辈们便请出了“偏激”先生来主持公道。它虽不能给彼此定功过,但也能让彼此从中得到若干的快意。然而“偏激”并非是什么贬义词,全因为是论坛的前辈们为了批评异化的思想而研习出来的一种攻击手段,这很有些“匪用其良,复俾我悖”的作风。当然,我也很“偏激”,所幸的是,我的“偏激”也成为前辈们批判的对象,每逢我发表作文,就免不了前辈们的指责。于是,我很“偏激”的事情,就积毁成山,三人成虎了。久而久之,愈来愈多的前辈便对我产生了除之而后快的念头。

我想,论点偏激也不是什么罪大恶极的事情罢?然而前辈却坚持“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信仰,并以为不符合自己的精神要领的人,就是数典忘祖的东西。虽然前辈们常把“仁恕”挂在嘴边,颇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态度,但遇见违背“仁恕”的思想,他们也就不愿意再去“仁恕”了。所以,孔子是儒圣,而他却为了诛戮挖墙脚的少正卯,为鲁摄相,并以五宗罪将其杀害。尊孔的前辈们大抵也最痛恨这小人之辩的,于是也就跟风愤然说道,“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这样的论调也不失为一种“偏激”,甚至是“偏见”。毕竟,孔老先生穷极一生,也未曾受到“人主”的宠爱,只有残酷地利用。但这件往事,并非是前辈所关注的细节,他们在“与民同乐”的时候,凡遇见分歧,就会摇头惋叹,露出一副忧国忧民的样子,完全没有与你“同乐”的想法,还咿唔道,“吾身奉圣命,教化天下,汝等后生,食百家之禄,而无报百家之心……。”

优良的前辈们啊,总以为“偏激”是可耻的思想,但他们也需一些“偏激的小人物”作比较或作陪衬,例如君子的气度与小人的气量,儒雅与恶俗,中肯与偏激之类。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也不会显现出“君子不器”的优良,所谓“明善又为思诚之本”也!虽然如此,前辈们又总想让“偏激小人”来凑雅趣,并希望彼此之间不可逼得太紧,也不许彼此妄自说破,故而这“偏激”自然也就成不了主流的价值观了。例如笛卡尔的“怀疑主义”虽然与前辈们的“多闻阙疑”颇为相似,但是意思却相差甚远。前辈们的“多闻”总带些怀柔手段,而笛卡尔则直截了当的多。这不禁让我想起《鬼谷子—飞箝》中的“可箝而从,可箝而横,……可引而反,可引而覆。虽覆能复,不失其度”,这一段里的一句“虽覆能复”很有些可怕。

前辈们“多闻多疑”很有些摩登手腕。虽然我不敢武断称之为 “偏激”之论,但他们总以民族大义而自豪。例如叔本华之流,在前辈们的面前就是大煞风景的小人物。然而前辈们的左右互搏,中庸之道,在“偏激”思想的面前又显得那么一点“偏见”之感。故而,我以为在面对前辈教们的孜孜不倦的教导时,尽可能去满足他们的“小九九”,万不能让他们丢了脸面,丧失了风骨。不然,前辈们被俗世的“偏激”所连累到“未能免俗”,就令人“扼腕叹息”了。

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以为还算是一句“中肯”的话,但到了孔老先生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就有些凶险了。正如鲁迅所说的“贤俗都要避”的论调一样,我以为“偏激”也应该回避“中肯”。虽然,“偏激”的出现还不算是什么坏事,至少也不至于让大家太理想化。但是,我为了与前辈们“同流合污”,“回避”也不失为一种明哲保身的好办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