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常言道“害人如害己“,是啥意思?请举例说明?

追梦小卒


为什么说害人又害几呢,那是因为我们对他人种下了恶因,不光我们自己心里感到不安,中国有一句话,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事都是相互转化的!说不定哪天我们害过的人,比我们强,我们就将会处于不利的地位!



猪猪少侠1


人只知道见利而不见害,魚见食而不见钩这个俗语,但其中在事实面前能几人跨过这个门坎,利益金钱是等价交换的,可很多人都想走捷径,不劳而获,有的用职权谋私,有的耍手段骗钱,记着凡事已不正当的手段得到的钱财最终还会已不正当的手段失去,这是无可争议的事实,举例来说吧,有一个人在一个单位的担任厂长,记着是调料厂,这些与水打交到的生意,其利可以说是万利,在金钱面前暴露了人的弱点,贪婪,利用职权贪污腐败,与多名女子有不正当关系,给自己健造八间大瓦房,那可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天价了,四清运动开始,把房子被国家没收了,一家人被扫地出门轰了出来,其后辈子女的下场也很难看,有些丑事这里就不说了,另外还有一个,别人以可怜的心情收留他,可这家伙恩将仇报,看到别人的财富这家伙拼命遭踏,坑蒙拐骗,无所不用其极,把别人善良,认为是可欺,几年后身患骨癌,死时身上骨头动哪哪折,这就叫粉身碎骨吧。


卢教练6


一、有三层意思:

(一)害人如害己,付诸行动之前,要谋划损害、伤害别人之前,必然先是扭曲和伤害了自己的灵魂,让自己丧失了良知、诚善,这是从“治心”角度来讲。也就是说伤害别人是以戕害自己的人格完整性为代价的,这也是为什么强调“起心动念不为恶”的原因。

(二)付诸行动之时,自己为了达到目的,必然会集中资源和规划协调相关条件,必然有所取舍,甚至为了伤害一个人,间接的伤害到其他的无辜人,也是在不断的做自我损伤,从认知、声誉到别人对你的信任、支持等等。

(三)造成既定事实以后。付出代价的不只是别人,还有无法回头和弥补的成本,甚至要承担相应的道德谴责、民事责任、刑事责任、灵魂愧疚等。

所以不要总想着损人利己,不能因为嫉妒、忌惮、不满、不忿就想着害人和报复,因为那样从来都是得不偿失。

二、举例说明

(一)烽火戏诸侯

指西周时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点燃了烽火台,戏弄了诸侯。褒姒看了果然哈哈大笑。幽王很高兴,因而又多次点燃烽火。后来诸侯们都不相信了,也就渐渐不来了。后来犬戎进攻西周,再点燃烽火无人来救,犬戎攻破镐京,杀死了周幽王。

(二)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

《三国演义》中周瑜想用享乐来麻痹刘备、火并刘备,最后在诸葛亮安排下,竹篮打水一场空,才有了“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的笑话。

(三)杨震“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这是一个正面例子。

杨震当荆州刺史和东莱太守时,路过昌邑。曾受杨震举荐的昌邑令王密,黑夜拜访杨震,并送上十两黄金,杨震当场拒收。王密说你收下吧,没有人知道。杨震说:你知我知天知地知怎么说无人知道?王密十分羞愧,只得带着礼物,狼狈而回。

这就是君子慎乎己,注重“慎独”重视自己内心修炼的正面例子。


久住青山Lee


“行善得善,作恶得恶,欺人自欺,害人害己.”这是春秋战国时期,鬼谷子王禅老祖赠送给急求功名利禄的庞涓的四句话.

意思是说,做善事就得善报,也就是好人有好报;作恶事必得恶报,所谓多行不义必自毙;欺负别人或自己欺骗自己,都是害人害己的事情.

短短十六字箴言可谓言简意赅,揭示了人生善恶得失的真谛.

寡妇李氏在丈夫去世以后把两个女儿抚养成人,大女儿风流成性,二女儿温柔善良。有一天早晨两个女儿出门游玩,小女在歇息的时候遇到一个书生,二人一见钟情,互生爱慕私定终身。姐姐见妹夫英俊潇洒相貌堂堂,嫉妒心涌上心头。于是姐姐便想设计陷害亲妹妹。最后闹的是自己蹬监坐牢,母亲被知府关进县衙。就这样本来和和睦睦的一家人被风流成性的大女儿亲手给毁了。


古刹青灯


害人如害己,也可以反过来说,帮人既帮己。

可以用因果法则解释,有因既有果,有果则有因,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害人者种的是害人的种子,如果收获好报,那因果法则不就报废了,宇宙便运行不下去。

用科学角度讲,按照能量守恒定律,作用力发出必然会回收到一个反作用力,这个根本是逃不掉的,发出的是什么力就会回收什么力。

再解释,人做坏事或害人后,必然也会心内不安,承受非正常的压力,因为人性其实是渴望光明的,任何人,既使是坏人自己也不想受到伤害呀,如果所做的违反了这个公理,那么带来的是长期不安与心理压力,这样的心理状态做任何事都会多少不顺心,间接地伤害了自己。

所以害人如害己,不是一句空话。

还有句古语,“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其实,人性是如此复杂,害人防人,完全是从自我出发,这样只是为了避凶。

人其实还有另一个选择,帮人既帮己,整个社会分工合作中,其实更多的体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劳动协作,互相尊重,互相交换价值。所以才有如此丰富美好的世界,这是趋吉。

如果有人一直使坏,那么他根本长期维持不了,因为人们的眼睛是雪亮的,一旦被曝出去,就不可能再合作了。

害人如害己,生活中反映的事例太多了,人心实在不忍直视,坏人,如若他骗了人,其实还是骗了自己,因为老天一定骗不过。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这是人间最大的现实。


宇道思维


1.害人是一个对人不利的行为,换位思考,如果别人伤害你,你能做到以德报怨吗?

也很难有人做得到以德报怨,所以必然会遭到“报复”。

当遭到“报复”时,自然是害己。

2.即使被伤害的人以德报怨,但若是伤害他人的事情,有第三者知晓,就会出现被第三者记住,并潜意识中影响他对你的判断。

当涉及到他需要判断你的人品来做事的时候,你或许会因为曾经害人的事而受到“损失”。

若是此事还被更多的人知道,那么,“损失”就会更大。

当受到“损失”时,自然是害己。

3.即使害人的行为被原谅,也没有第三者知晓。

但是当你的行为没有得到相应的惩罚,你或许还会继续这样害人的行为,行为做的多了,就会形成习惯。

而这种行为习惯已经融入到你的潜意识中时,就很难改过来。

恶行改不过来,就迟早遭到“报应”。

当遭到“报应”时,自然是害己。

4.即使活着没有遭到报应,但是,死亡却不是终结。

这一条,很多人不信。

就是“万般带不走,唯有业随身”。

所造诸业,因缘成熟,自然最终“偿还”。

到需要“偿还”时,自然是害己。


竹视国学智慧


俗话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这就是说明我们在为人处世中,无论你处在甚么情况下,首先应该把尊重人放在首位。

不管别人对你作了什么,你都要静下心来想想,对的就该接受,不对的或故意挑拨离间的,就更应该三思而后行,千万不要你对我不仁,我就对你不义,这种两败具伤的事对谁都没有好处。一句话可能为不了人,可是,搞不好,一句话可能得罪很多人,这就是话不投机半句多,说重一点,就是言语伤人胜过刀。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都在为自己的生活目标努力奋斗着,这就难免人与人之间会产生这样或哪样的矛盾。一但矛盾产生后,何不多一点换位思考,将心比心,退一步海阔天宽,而进一步则头破血流,这样得到的利益又有多大好处?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这就是害人害己的结果吧!

也许,有人会说人无横财不富,马无夜草不肥。个人认为,合理合法挣来的钱财是顺财也是血汗钱,依仗权势贪赃枉法坑蒙拐骗巧取豪夺所得的钱财就是横财或不义之财,这种钱财不取最好,若一但取之,即见不得人,也见不得天,迟早有一天都会以害人害己而告终。


忙里偷闲花甲人


常言道“害人如害己”,字面意思显而易见,就是伤害别人的行为最终也会伤害到自己,针对受害人的恶行最终也会让施害者自食其果。

其实“害人如害己”的原文应为”害人终害己“,出自中国明代时期编写的《增广贤文》,全句是:”悖入亦悖出,害人终害已“,意思是用不正当手段获得的财物最终也会被别的不正当手段拿走,想害别人最终害的是自己。

可见这句话的最终目的就是告诫人们,不要有害人之心!


从文化角度讲,”害人如害己“这句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体现。因为长期与佛教、道教等的融合互促,中国传统文化一直特别相信和强调因果轮回,例如《西游记》、《封神演义》、《白蛇传》这些神佛满天飞的传统著作和民间故事,其实就是在讲一个个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故事。因此古人也好、今人也罢,在自省律己时、在教育他人时总是搬出“害人如害己”这句话,让人潜移默化间不断认同这种因果论、宿命论,从而自我警醒不做害人之事。

从法治角度讲,”害人如害己“这句话是中国千百年来的一句经典法治宣传口号。现代法治研究发现,对一个社会而言,在降低犯罪率、维护稳定性方面,事前预防的效果总是大于事后惩罚的效果的。所以不管哪朝哪代,都希望天下太平,社会能长治久安、百姓能安居乐业,因此统治阶级不遗余力地宣传”害人如害己“这句话,还主张“人心生一念,天地尽皆知;善恶若无报,乾坤必有私”,为的就是告诫世人,不管心里有啥恶念,衙门不知道,天地也知道,不管做了什么坏事,迟早都得接受惩罚,最终还是害了自己。


最后说一句,害人如害己,与人为善就是为自己积德。


有个老白


古人云“害人如害己”,切莫做害人的事,否则报应暂且不提,内心所遭受的良心谴责回伴随一生,寝食难安的。

人之初,性本善,相信任何人天生是善良的,但在处理事情时,或因局势,或源于心情,或受逼于他人会做些害人的事,肯定难免,除非彻底坏透的人,大多数人会内心起波澜的。

真要做了害人的事,一要尽快补球,用恰当的方法去补救,挽回;二要做更多的好事救赎自己,确实无法补救,那就想办法做好事,用更多帮助他人的方法来救赎自己,让内心获得平静。三要原谅害你的人,有些人害过你,你要原谅他,这也是一种救赎,如果你不原谅他,就是对自己的另外一种伤害了。

佛教讲报应,相信这种报应应该也是存在的,害了人得到报应是很有可能的,所以,选择帮人而不要害人吧。


岁月静好21118671


一人进庙,二人不观井,三人不抬树。意在说明,害人之心不可有 防人之心不可无。用易经来说:天下非无信士也,临货分财,必控筹而定分,以为有心者之于平,不若无心者也。解释:现在的社会是比较复杂的,人心就更是复杂了,所以我们一定要要对别人有防卫的心。在还没有完全熟悉的时候,不要把自己的情况全部都说出去,还是要保留一定的戒备心里的,。但是也不要太过了,不然容易患得患失,做事不果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