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古代歷史上清朝和蒙古什麼關係?

笑看江湖唯我獨尊


清朝和蒙古的關係只能用“剪不斷、理還亂”來形容。在清宮劇的普及下,“滿蒙一家”早已家喻戶曉,清朝皇帝不是蒙古王爺的外甥,就是表兄弟。然而真實的情況卻並不如此,蒙古並不是鐵板一塊,與滿洲大皇帝一家親的多為蒙古東道諸王,然而他們卻無法代表黃金家族。

首先,從法理上講,清朝皇帝是蒙古帝國的繼承人。清朝皇帝是滿族人,按理說他們是不可能繼承蒙古法統的,但因為皇太極在天聰九年擊敗了蒙古察哈爾部,獲得了林丹汗的傳國玉璽,所以後金才有資格改年號為“大清”。

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英國皇帝身上,大英帝國雖然號稱“日不落帝國”,但英國皇帝卻是繼承自印度。在歐洲人眼中,只有羅馬皇帝才是真正的皇帝,英國人心虛,需要印度莫臥兒帝國和帖木兒帝國皇帝身份給自己打氣。

察哈爾的林丹汗是黃金家族嫡系正枝,蒙古帝國真正的繼承人。察哈爾部被後金征服,林丹汗家族獻上傳國玉璽標誌著蒙古帝國併入“大清”。可是蒙古帝國分裂了幾百年,林丹汗僅是名義上的蒙古大汗,所以包括外蒙古,即喀爾喀蒙古在內的很多部族仍不願臣服於滿洲皇帝。

喀爾喀蒙古由蒙古帝國的喀爾喀萬戶演變而來。清軍入關前,喀爾喀蒙古有三汗,即土謝圖汗、車臣汗和扎薩克圖汗,他們都是達延汗後裔,但必須互不統屬,內訌不斷。土謝圖汗利用藏傳佛教的轉世制度,將喀爾喀最大的活佛轉世到自己家族之中,藉助宗教的力量,他們逐漸成為喀爾喀最大的勢力。

清軍統一漠南蒙古諸部後,漠北的喀爾喀蒙古立刻暴露在清軍兵鋒之下,但清軍急於入主中原,並沒有對漠北進行進一步的軍事征討,僅要求他們保持名義上的臣服。在清朝的威脅之下,喀爾喀蒙古與衛拉特蒙古結成聯盟,雙方共同制定了著名的《蒙古·衛拉特法典》。

《法典》的頒佈為蒙古民族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喀爾喀蒙古也團結起來,積極尋求反抗清朝的機會,同時還策反了漠南蘇尼特部首領,讓其叛出清朝。喀爾喀蒙古的一系列行為讓清朝皇帝震怒,多次派兵征討。

清軍在軍事上輕鬆取得了勝利,土謝圖汗部、車臣汗部很快屈服,但因為是要穿越沙漠遠征,清朝也被迫做出讓步。最終雙方達成和解,清朝在喀爾喀設置八紮薩克,但卻無法觸及喀爾喀三汗的權利。喀爾喀三部僅損失了部分表面上的政治權利,卻換回了豐厚的經濟利益。

喀爾喀和衛拉特會盟之後,喀爾喀蒙古各部雖然團結起來共同抗擊清朝,但在清軍的打擊之下,他們很快又陷入內訌。喀爾喀內訌之時,衛拉特蒙古的準噶爾部在噶爾丹的率領下逐漸崛起。

康熙二十七年,噶爾丹以土謝圖汗之子殺死自己胞弟為由,領兵三萬東征喀爾喀。噶爾丹在鄂羅會諾爾地方與土謝圖汗決戰,結果大勝喀爾喀諸臺吉,土謝圖汗與哲布尊丹巴被迫南遷,向清政府請求歸降。

準噶爾部佔領了喀爾喀蒙古後,喀爾喀貴族僅少部分流亡沙俄,大部分選擇南下向康熙求援。這樣一來,清政府才算徹底控制了喀爾喀蒙古。

康熙三十七年,準噶爾雄主噶爾丹在內憂外困中病逝,標誌著準噶爾對喀爾喀長達十年的統治宣告結束。被安置在漠南的喀爾喀蒙古人陸續回到漠北,而在漠南實行的“蒙旗制度”也被推廣到漠北來,清政府從此才對喀爾喀蒙古實行了有效的治理。


史料不輯


這個問題問的有點奇怪,清朝建立後,蒙古當然是清朝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

但我還是細說一下清朝建立的主導者——滿族和蒙古族的關係來的貼切。

清朝建立前後時期對蒙古的關係,他是由打壓和懷柔並用的一種關係。

清朝建立,前史稱後金,他們在發展過程中極為看重蒙古勢力,通過時而利用明朝打壓蒙古,時而和蒙古聯手騷擾明朝,來不斷壯大自己,到了後金後期,有了一定的實力之後,開始和蒙古聯姻、結盟、盟誓。利用蒙古內部紛爭,拉攏部門蒙古各部,打壓那些不聽話的,對清(後金)造成威脅的部落。

對臣服者,分封蒙古親王,利用聯盟的手段加以管理,和後金一樣,建立了蒙八旗制度。

對不聽話予以建國的衛拉特蒙古準格爾部,採取了強有力的軍事手段,予以消滅。其中和準格爾打了近百年,歷盡經康熙、雍正和乾隆皇帝。最後這個部落的蒙古人損失殆盡,之只在西域,今天的新疆北疆,留下了準格爾盆地的地名。

在宗教信仰上,從西藏引進喇嘛教黃教,鼓勵年輕人當喇嘛,當時不允許喇嘛結婚,減少人口出生率,控制族群數量,從元末到清朝中後期,蒙古人口總量下降了60%到70%,便於加上管理。

在政治上分化瓦解蒙古個部聯盟。

清朝總體上對蒙古是又拉更防的心態,極好的控制住了蒙古這支能征善戰的力量,組建的滿蒙八旗軍隊,更是主力部隊。

古代滿族建立的金和蒙古帝國的關係,更加敵對。

北宋中後期,肅慎(女真、滿族前身),漸漸形成部落,最終完顏部落,征服了其他部落,建立了金國,族名為女真,他們漸漸強大起來征服了蒙古高原諸部落,和北宋聯手攻了契丹族建立的遼國,後來又轉手滅了北宋,建立了金國。

他們知道草原民族的厲害,對草原民族採取了殘酷的打壓手段,每十年就會對草原諸位部落開展軍事掃蕩,俗稱“打秋草”,意思就是殺戮即將成年的男性。

後來蒙古高原部落的乞顏部落崛起,出了一個牛人——他的名字叫鐵木真。他率領的部落迅速崛起並壯大,統一了蒙古高原,最後對金國開展了反攻,經過近20年的,努力,最後和南宋聯手滅了金國。

最終殘餘的女真人就撤退到了遠東地區(今天的我國東北地區以及俄羅斯遠東地區),直到元朝被推翻,明朝衰弱之際再度崛起,最終建立了清朝。




玉之溪


一,清朝時期,外蒙古是中國的一部分。

清朝初年,蒙古分為漠南蒙古、漠北蒙古、漠西蒙古三部分。漠南屬於內蒙古,漠北和漠西屬於外蒙古,總面積總面積約180萬平方公里。外蒙古是中國的一部分,從下面地圖很清楚的可以看到,外蒙古是屬於大清帝國的版圖。


二,清朝時,外蒙古是中國的一個高度自治區

外蒙古與清政府的關係是與內地地方政府不一樣的,外蒙古是一個高度自治地區,(1)外蒙古仍然保留“汗”號特權。(2)行政事務自己說了算,有高度的自治權力。(3)享有中央朝廷在必要時給與的支持和賑濟權利。(4)直屬中央朝廷理藩院管理。(5)清朝皇帝親自兼任蒙古大汗。(6)中央朝廷有駐軍權利,以防國外侵略和內亂。等等


本昌談歷史


請注意!蒙古是滿清政府為了易於管理而人為劃分成外蒙內蒙的。在1800年以前,清政府把蒙古當成最高盟友對待,可在1800年以後,蒙古就以獨特的臣屬關係存在於清政府的管理範疇之內,到了1830年後,內蒙地區就已經接受漢化,並且開始在一些特定地方設立縣城。

建州女真的崛起,讓蒙古黃金家族的林丹汗感到前所未有的壓力,為了抵抗滿洲女真,天啟年間,林丹汗與北京的朱由校結盟,在西面牽制滿洲女真。

可當時的蒙古早已經四分五裂,西面靠近滿洲的科爾沁部及其他諸部早已經如滿洲女真聯姻結盟。天啟死後不久,明朝崇禎皇帝即位,在東林黨人的主導下,明朝停止了對蒙古察哈爾林丹汗的經濟援助,由於連續天災和明朝停止經濟援助,導致了察哈爾部缺糧,林丹汗決定退出了中部草原,率部西遷,平定右翼諸部。(從此明朝的山海關如同虛設,滿洲女真聯合蒙古諸部從草原越過長城掠奪明朝腹地)

1632年,後金汗皇太極遠征林丹汗,林丹汗遠遁青海。1634年,林丹汗因天花死於青海大草灘,終年四十三歲。其子額哲於翌年投降後金,蒙古帝國滅亡。

滿洲女真並非是真實意義上的遊牧民族,缺乏了蒙元時期的“邊疆即腹地”的概念,在滿洲女真統治者的內心,只要控制住北方及龍興之地即可,因此有清一代對蒙古的關係,是即打壓又拉攏,當然拉攏較多。

蒙古的遊牧生活方式在10世紀末就已經完全衰退,並非是說大草原人已經轉型成為農耕民族,而是小冰河時期所造就的危害,導致了蒙古諸部的經濟、政治、民生體系面臨崩潰狀態,為了獲取糧食,從10世紀末開始,蒙古諸部需要從西域或者西伯利亞及滿洲地區輸入牛羊。

因此佔據了北方漢地的聯姻同盟者——清政府就很容易用糧食控制住了蒙古諸部,有清一朝,最高一年輸入糧食到蒙古各旗(此時部已經改成旗,以下均以旗書寫)達到50萬擔左右。

為了能防備歷來桀驁的蒙古諸旗,清政府還將靠近黃河流域、避風的陰山南側分封給黃金家族各旗,事實上,這也是清政府的一種策略,可以靠近監視。並人為將蒙古一分為二,形成今天的內蒙外蒙局面。

在蒙元朝廷退出中原至林丹汗死後,內外蒙古就一直缺乏有效的行政體系,因此清政府在內蒙的東部和南部駐紮軍事力量,同時派遣與內蒙諸部有著聯姻關係的旗人管理內蒙的內政事物。還也只允許與清政府聯姻的蒙古王族擔任滿八旗的最高統帥。

在1800年以前,所有外蒙所有事物只能由烏里雅蘇臺將軍府(旗人)管轄,直到1800年以後,才分化成將土謝圖汗及車臣汗地區事物交給庫倫將軍府管轄,而西部的科布多大草原則劃成行政特區,由黑龍江將軍府分管。但此時的清政府內部一直維持著蒙古人是滿洲政權的最高盟友關係。
1800年以後的清政府,已經接受了漢文化的價值觀,蒙古人從最初的盟友關係轉變成了臣屬關係。

一、通過經濟壟斷、聯姻、地位、各旗分化及牧場限定,較公正處理內政事物、強勢不論血統尊貴,只論正確與否奪職消爵,抽調精銳組建蒙八旗,在重要位置駐紮軍隊等等手段下控制內外蒙。

二、支持喇嘛黃教(格魯派)。林丹汗時期察覺了格魯派對蒙古的發展形成阻礙,因此改信紅教。導致了已經在蒙古傳教幾十年、深受民心的黃教全面倒向了滿清政府,因此有清一朝,一直支持喇嘛黃教,並給予許多特權,但為了防止一個政教一同的蒙古出現,清政府還給蒙古引進了藏傳佛教,如達賴和班禪活佛在清朝時期蒙古人心目中排列一二的,反而是黃教的活佛排在第三位。

為了能讓蒙古同清帝國結合在一起,清政府將喇嘛教與漢宗教觀念融合在一起,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將漢族宗教裡的關帝說是喇嘛教派的毗沙門天。並在滿洲、內蒙、青海、北疆等地大量修建關帝廟,並將漢人流傳的有關關帝的等等全部翻譯成蒙語、藏語、滿語。使之在在宗教中融合跟完善。到了19世紀,蒙古僧侶乾脆將關帝—格薩爾汗奉為蒙古佛教的守護神。

黃教的興起以及清政府全面支持並資助其大量修建廟宇。在兩百年間,導致了蒙古青壯年大量出家,蒙古人口銳減,到了20世紀初期,內蒙寺院之數已逾千數,而外蒙寺院也有750-800處之多。根據英、俄兩國的間諜調查報告看,內蒙竟然有65%的男子出家(平均每個家庭中的一個兒子為喇嘛),而外蒙在1918年時期,出家人佔男子比例是45%左右。

寺院的興旺,牧場所需的人口銳減,同時平民和貴族又需要更多資金糧食供養寺院,最終蒙古在19世紀-20世紀初期,徹底成為清政府的臣屬,全面依賴清政府腹地的商品、糧食的供養、貿易。(此段是《劍橋中國晚清史》原文記載)

三、漢商貿易。

18世紀時期,清政府為了保持蒙古人作為後備軍事力量,為防備漢商集團對蒙古的滲透,因此在康熙、乾隆兩位皇帝時期對晉商均進行的兩次次清洗運動,同時還出臺了限制漢商進入蒙古各旗貿易的政策。如:

1.每年需要從駐紮內、外蒙的將軍府換取執照。一種類似運鹽執照。

2.禁止漢商娶蒙古婦女。

3.禁止漢商在蒙古帳內過夜,同時禁止在內、外蒙修建永久建築(外蒙最嚴格)。

這些政策在18世紀-19世紀初期是執行得很嚴格,可到了道光皇帝時期,因為天災、漢地暴亂、財政日漸枯竭種種因素主導下,清政府逐漸轉向支持漢商。

由於蒙古人的商品是季節性的,同時內外蒙工業體系在清政府的刻意下一直都處於零狀態,這給了漢商極大的利潤空間,漢商在蒙古人牛羊肥美、豐收時期,施行低買,然後高價賣出漢地工業產品,並且聰明的晉商還願意蒙古人賒賬,也就是投放高利貸。

最終在短短二十多年時間,先是蒙古平民、再到貴族、最後連寺院都成為了漢商的債務人,尤其是內蒙黃河一帶,因無力償還債務,貴族將土地、其擁有的怯玲口(奴隸)以及阿拉特(平民),全部交給漢商管理,以每年的產出來抵債務。蒙古人在漢商的主導下,全面而又徹底漢化。這裡的貴族也包含了寺院。(這也是為什麼內蒙很多地方說話有山西口音的原因之一)

漢商貿易、喇嘛寺院、旗王族在純自然的生產方式和零工業體系,這樣的社會結構下,漢商集團又將寺院、旗王族納入了股東範疇,從此蒙古傳統的遊牧社會被徹底摧毀。

如果晚晴時期,沒有沙俄的介入,不出百年,外蒙古將可能全面接受漢化,成為農耕文明的一員


斐駺


相愛相殺。相互殘殺,相互融合。

滿清曾建國號“後金”。直到成吉思汗鐵木真,蒙古人都向金稱臣納貢。即便如此,金人也還在蒙古草原實行減丁政策,屠殺劫掠販賣蒙古人。另一方面挑拔蒙古人內鬥以坐收漁利。蒙古對金可謂苦大仇深,直到滅了金國。金人被屠殺、同化,只有極個別部落逃回東北,形成女真人。

女真人崛起,入主中原前征服了蒙古。一方面滿蒙聯姻,清朝皇帝幾乎都有蒙古血統。建立蒙古八旗,抬高蒙古人在漢人面前的地位。蒙古騎兵在清朝入關、鎮壓叛亂直到曾格林沁死於剿捻,效忠了兩百多年。

同時對於黃金家族、葛爾丹等的反叛,清朝也是毫不留情殘酷鎮壓。清朝依控制程度不同分內蒙外蒙。不能再搞減丁政策但仍要壓制蒙古人口,於是清朝在蒙古地區推崇喇嘛教,強制蒙古人出家。寺廟又讓蒙古人聚從而又讓傳染病在草原盛行。結果就是蒙越來越少越來越溫馴,沒了反抗力。

清朝滅亡,蒙古人只知皇帝不知中國,加上俄國干涉,外蒙獨立。內蒙認同了中國,和漢人磨合了,和滿人要更親一些,因為文化習俗早就互相融合了。

滿蒙漢隨時代發展,越來越模糊。很多人如果不說民族成分也分不清滿象漢等。相愛相殺的往事俱成雲煙。


劉傑無圖乾貨


清朝建立之後,與蒙古諸部落之間是打壓結合的關係。

但是,滿蒙之間,一直沒有斷了聯繫。

滿、蒙兩個民族在生活習俗和所處地域上,都有很大的相同點而要言簡意賅的說清歷史上清朝與蒙古的關係,還得從清朝對待蒙古所秉持的三大國策說起;

自從努爾哈赤統一建州女真的時候起,他就開始對林丹汗為首領的察哈爾蒙古部落大加籠絡,到了清朝建立,對蒙古的重要性更是時刻不忘,所以,對蒙古的舉措,以國策的形式立為準則;

一,\t分化蒙古民族的凝聚力之“分封以制其力”

為籠絡和拉進蒙古上層勢力與清朝統治者的感情和距離,清朝一直按照自己的爵位分封制度去分封蒙古上層核心人物。

在實際分封的過程中,被分封的蒙古人數以及相對級別均多於和高於清朝人。

清朝所分封的親王一級,除了鐵帽子王之外,一般均是降級承襲,可是蒙古一般都能升格繼承。

而且尤為值得一提的是,還給蒙古人保留了蒙古汗這一級別。

根據嘉慶年間統計,被清朝分封的蒙古汗共有4人,親王10人,郡王28人,貝勒27人,貝子27人,鎮國公20人,輔國公48人。

而且,對於分封的這些人,清政府是按級別發給年俸等待遇。並且實行年班、圍班制度,給蒙古王公優厚賞賜。

這些榮譽與待遇都加深了被分封的人與清朝廷的私人感情。

二,\t血緣拉動,連綿不斷的“南不封王,北不斷親”

在這裡的“南不封王”是指對於南方的漢人將領與大員再不封王爵。

而“北不斷親”則是指對於北面蒙古部落的和親制度。

實際上,從最初的清太祖努爾哈赤開始,當時的滿洲貴族與蒙古部落上層人物之間的的和親通婚,就進行的熱鬧非凡。

這中間經過了8個清朝皇帝,時間跨度三百年。

有清史專家統計,有清一朝,皇族之中,共計有二十多位后妃都來自蒙古各部。

而與此對應的是,清皇族也有四十幾位公主嫁到蒙古部落王公的家中。

特別是皇太極的宮中,他的后妃裡,庶妃以上者6人都是蒙古人,其中的孝端文皇后、孝莊文皇后都是來自科爾沁草原之女。

福臨皇帝也同樣擁有蒙古后妃六人。

這種連綿不絕的族屬之間的和親政策極大的拉近了滿蒙兩個民族的距離,促進了清朝與蒙古諸部落之間的和諧相處。

三,\t羈縻蒙古民族鬥志之“崇釋以制其生”

對於制衡蒙古各部落的政治方略,清朝皇帝皇太極曾經這樣說,“以黃教柔順蒙古,中國之上計也”。

對此,康熙皇帝則說的更加直接,“建一廟(喇嘛廟)勝養十萬兵”。

蒙古民族在早期實際上是信奉薩滿教的,可是從清代開始,大力提倡蒙古諸部族信奉喇嘛教,當然,很快就得到了蒙古上層王公勢力的響應,以至於蒙古諸部落傾心皈依七世達賴喇嘛,由此至六十年塞外和平。

這都使得清朝廷越加認識到宗教對於蒙古各部族的強大力量。

那麼,“古代歷史上清朝和蒙古什麼關係?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出結論,歷史上清朝和蒙古是一種安撫與被安撫、壓制與被壓制、分化與被分化的關係,大略如此。





子由拍案驚奇


清朝與蒙古的關係是,勇士配戰馬,如虎添翼。

努爾哈赤起家的建州女真在赫圖阿拉建都,滿語:hetu ala 橫山,地處山區不產馬匹。常聽到的說法,“滿族馬背民族”當時是錯誤的,只聽說努爾哈赤13副鎧甲起家,沒有說到他有幾匹馬。他們以農耕外加漁獵,山溝裡種糧食,鑽入原始密林打獵採集,特定季節趕山挖人參。人參是明朝萬曆年間被發現的,被追捧成仙丹神藥,一兩人參一兩金。努爾哈赤因為控制廣大長白山區壟斷人參貿易發大財了,因此引進漢人工匠大鍊鋼鐵打造兵器,撫順這鐵礦石、煤炭都有,買入洋人紅衣大炮,但是缺乏戰馬。在統一女真各部落時遇到的最大阻力來自葉赫,電視劇裡被說成是是世仇,也是皇太極姥姥家。葉赫西面與蒙古科爾沁草原接壤,戰馬武裝充分,與蒙古結盟戰時得到蒙古騎兵增援。所以在征服葉赫之後,努爾哈赤拼棄前嫌與蒙古結盟、聯姻,實在是出於對馬匹的戰略需求。因為努爾哈赤通過人參貿易得到很多錢,富得流油,又有很好的鋼鐵製品,籠絡蒙古貴族王爺,聘娶蒙古公主禮品豐厚,蒙古的饋贈、嫁妝就是戰馬。皇太極當政之時三宮皇后都是蒙古公主,其他王爺貝勒也是多位蒙古福晉。順治皇帝在北京迎娶蒙古公主作皇后,嫁妝是八萬匹蒙古戰馬。滿族八旗入關時被認定是馬背民族,那是通過蒙古來裝備的。


JCX13_咱也侃球


清朝建立後,蒙古王公諸部可以說是完全臣服於清朝。

一、清朝在蒙古建立蒙古八旗制度,扶持拉攏親自己的蒙古勢力以為統治爪牙。

二、蒙古各部原本都為逐水草而居的遊牧民族,清朝來了後給各部劃定了嚴格的界線,絕對不允許過界放牧,遊牧民族一旦定居了,過上了老婆孩子熱炕頭的生活,其血液裡的狼性絕對會退化,進而失去了反抗之心。

三,拉攏上層王公貴族,清朝從到皇帝到宗親都會娶蒙古王公女兒當老婆,來籠絡他們,想用姻親來綁定他們的忠誠。

四、清朝統治時期,沒有一個統一的蒙古統治機構,大大小小的各色王公都是直屬清朝,勢力很分散,除了清初的準格爾叛亂,沒有什麼反抗勢力。

總而言之,清朝對蒙古是既防備又拉攏,到了太平天國運動時候,初期全靠蒙古兵擋著。不是蒙古兵和漢族地主武裝,清朝早被端了。


所見非同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北逐大元,蒙古貴族遠遁漠北草原。後又經朱棣五伐漠北,蒙古已元氣大傷。紛紛歸順大明。在後來的歷史長河裡,時而反叛時而歸順,大明以長城防守。蒙古和東北地區相連,蒙古族和女真族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相近,所以兩族存在著合作關係。萬曆年間末年,大明重臣努爾哈赤反叛後,對蒙古推行懷柔政策和聯姻方式,與蒙古聯合共同反明。這個時期應該是合作關係。明朝滅亡,滿朝入駐中原。那時蒙古分裂數十個部落,又從清朝得到一些好處,所以願受清朝的統治。這個時期是君臣關係!


居安思危25566529461


滅蒙十策,短短四個字,足可以證明滿清和蒙古的真正關係。從幾千萬人口到最後十多萬人口,這都是有證可查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