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古代历史上清朝和蒙古什么关系?

笑看江湖唯我独尊


清朝和蒙古的关系只能用“剪不断、理还乱”来形容。在清宫剧的普及下,“满蒙一家”早已家喻户晓,清朝皇帝不是蒙古王爷的外甥,就是表兄弟。然而真实的情况却并不如此,蒙古并不是铁板一块,与满洲大皇帝一家亲的多为蒙古东道诸王,然而他们却无法代表黄金家族。

首先,从法理上讲,清朝皇帝是蒙古帝国的继承人。清朝皇帝是满族人,按理说他们是不可能继承蒙古法统的,但因为皇太极在天聪九年击败了蒙古察哈尔部,获得了林丹汗的传国玉玺,所以后金才有资格改年号为“大清”。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英国皇帝身上,大英帝国虽然号称“日不落帝国”,但英国皇帝却是继承自印度。在欧洲人眼中,只有罗马皇帝才是真正的皇帝,英国人心虚,需要印度莫卧儿帝国和帖木儿帝国皇帝身份给自己打气。

察哈尔的林丹汗是黄金家族嫡系正枝,蒙古帝国真正的继承人。察哈尔部被后金征服,林丹汗家族献上传国玉玺标志着蒙古帝国并入“大清”。可是蒙古帝国分裂了几百年,林丹汗仅是名义上的蒙古大汗,所以包括外蒙古,即喀尔喀蒙古在内的很多部族仍不愿臣服于满洲皇帝。

喀尔喀蒙古由蒙古帝国的喀尔喀万户演变而来。清军入关前,喀尔喀蒙古有三汗,即土谢图汗、车臣汗和扎萨克图汗,他们都是达延汗后裔,但必须互不统属,内讧不断。土谢图汗利用藏传佛教的转世制度,将喀尔喀最大的活佛转世到自己家族之中,借助宗教的力量,他们逐渐成为喀尔喀最大的势力。

清军统一漠南蒙古诸部后,漠北的喀尔喀蒙古立刻暴露在清军兵锋之下,但清军急于入主中原,并没有对漠北进行进一步的军事征讨,仅要求他们保持名义上的臣服。在清朝的威胁之下,喀尔喀蒙古与卫拉特蒙古结成联盟,双方共同制定了著名的《蒙古·卫拉特法典》。

《法典》的颁布为蒙古民族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喀尔喀蒙古也团结起来,积极寻求反抗清朝的机会,同时还策反了漠南苏尼特部首领,让其叛出清朝。喀尔喀蒙古的一系列行为让清朝皇帝震怒,多次派兵征讨。

清军在军事上轻松取得了胜利,土谢图汗部、车臣汗部很快屈服,但因为是要穿越沙漠远征,清朝也被迫做出让步。最终双方达成和解,清朝在喀尔喀设置八扎萨克,但却无法触及喀尔喀三汗的权利。喀尔喀三部仅损失了部分表面上的政治权利,却换回了丰厚的经济利益。

喀尔喀和卫拉特会盟之后,喀尔喀蒙古各部虽然团结起来共同抗击清朝,但在清军的打击之下,他们很快又陷入内讧。喀尔喀内讧之时,卫拉特蒙古的准噶尔部在噶尔丹的率领下逐渐崛起。

康熙二十七年,噶尔丹以土谢图汗之子杀死自己胞弟为由,领兵三万东征喀尔喀。噶尔丹在鄂罗会诺尔地方与土谢图汗决战,结果大胜喀尔喀诸台吉,土谢图汗与哲布尊丹巴被迫南迁,向清政府请求归降。

准噶尔部占领了喀尔喀蒙古后,喀尔喀贵族仅少部分流亡沙俄,大部分选择南下向康熙求援。这样一来,清政府才算彻底控制了喀尔喀蒙古。

康熙三十七年,准噶尔雄主噶尔丹在内忧外困中病逝,标志着准噶尔对喀尔喀长达十年的统治宣告结束。被安置在漠南的喀尔喀蒙古人陆续回到漠北,而在漠南实行的“蒙旗制度”也被推广到漠北来,清政府从此才对喀尔喀蒙古实行了有效的治理。


史料不辑


这个问题问的有点奇怪,清朝建立后,蒙古当然是清朝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

但我还是细说一下清朝建立的主导者——满族和蒙古族的关系来的贴切。

清朝建立前后时期对蒙古的关系,他是由打压和怀柔并用的一种关系。

清朝建立,前史称后金,他们在发展过程中极为看重蒙古势力,通过时而利用明朝打压蒙古,时而和蒙古联手骚扰明朝,来不断壮大自己,到了后金后期,有了一定的实力之后,开始和蒙古联姻、结盟、盟誓。利用蒙古内部纷争,拉拢部门蒙古各部,打压那些不听话的,对清(后金)造成威胁的部落。

对臣服者,分封蒙古亲王,利用联盟的手段加以管理,和后金一样,建立了蒙八旗制度。

对不听话予以建国的卫拉特蒙古准格尔部,采取了强有力的军事手段,予以消灭。其中和准格尔打了近百年,历尽经康熙、雍正和乾隆皇帝。最后这个部落的蒙古人损失殆尽,之只在西域,今天的新疆北疆,留下了准格尔盆地的地名。

在宗教信仰上,从西藏引进喇嘛教黄教,鼓励年轻人当喇嘛,当时不允许喇嘛结婚,减少人口出生率,控制族群数量,从元末到清朝中后期,蒙古人口总量下降了60%到70%,便于加上管理。

在政治上分化瓦解蒙古个部联盟。

清朝总体上对蒙古是又拉更防的心态,极好的控制住了蒙古这支能征善战的力量,组建的满蒙八旗军队,更是主力部队。

古代满族建立的金和蒙古帝国的关系,更加敌对。

北宋中后期,肃慎(女真、满族前身),渐渐形成部落,最终完颜部落,征服了其他部落,建立了金国,族名为女真,他们渐渐强大起来征服了蒙古高原诸部落,和北宋联手攻了契丹族建立的辽国,后来又转手灭了北宋,建立了金国。

他们知道草原民族的厉害,对草原民族采取了残酷的打压手段,每十年就会对草原诸位部落开展军事扫荡,俗称“打秋草”,意思就是杀戮即将成年的男性。

后来蒙古高原部落的乞颜部落崛起,出了一个牛人——他的名字叫铁木真。他率领的部落迅速崛起并壮大,统一了蒙古高原,最后对金国开展了反攻,经过近20年的,努力,最后和南宋联手灭了金国。

最终残余的女真人就撤退到了远东地区(今天的我国东北地区以及俄罗斯远东地区),直到元朝被推翻,明朝衰弱之际再度崛起,最终建立了清朝。




玉之溪


一,清朝时期,外蒙古是中国的一部分。

清朝初年,蒙古分为漠南蒙古、漠北蒙古、漠西蒙古三部分。漠南属于内蒙古,漠北和漠西属于外蒙古,总面积总面积约180万平方公里。外蒙古是中国的一部分,从下面地图很清楚的可以看到,外蒙古是属于大清帝国的版图。


二,清朝时,外蒙古是中国的一个高度自治区

外蒙古与清政府的关系是与内地地方政府不一样的,外蒙古是一个高度自治地区,(1)外蒙古仍然保留“汗”号特权。(2)行政事务自己说了算,有高度的自治权力。(3)享有中央朝廷在必要时给与的支持和赈济权利。(4)直属中央朝廷理藩院管理。(5)清朝皇帝亲自兼任蒙古大汗。(6)中央朝廷有驻军权利,以防国外侵略和内乱。等等


本昌谈历史


请注意!蒙古是满清政府为了易于管理而人为划分成外蒙内蒙的。在1800年以前,清政府把蒙古当成最高盟友对待,可在1800年以后,蒙古就以独特的臣属关系存在于清政府的管理范畴之内,到了1830年后,内蒙地区就已经接受汉化,并且开始在一些特定地方设立县城。

建州女真的崛起,让蒙古黄金家族的林丹汗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为了抵抗满洲女真,天启年间,林丹汗与北京的朱由校结盟,在西面牵制满洲女真。

可当时的蒙古早已经四分五裂,西面靠近满洲的科尔沁部及其他诸部早已经如满洲女真联姻结盟。天启死后不久,明朝崇祯皇帝即位,在东林党人的主导下,明朝停止了对蒙古察哈尔林丹汗的经济援助,由于连续天灾和明朝停止经济援助,导致了察哈尔部缺粮,林丹汗决定退出了中部草原,率部西迁,平定右翼诸部。(从此明朝的山海关如同虚设,满洲女真联合蒙古诸部从草原越过长城掠夺明朝腹地)

1632年,后金汗皇太极远征林丹汗,林丹汗远遁青海。1634年,林丹汗因天花死于青海大草滩,终年四十三岁。其子额哲于翌年投降后金,蒙古帝国灭亡。

满洲女真并非是真实意义上的游牧民族,缺乏了蒙元时期的“边疆即腹地”的概念,在满洲女真统治者的内心,只要控制住北方及龙兴之地即可,因此有清一代对蒙古的关系,是即打压又拉拢,当然拉拢较多。

蒙古的游牧生活方式在10世纪末就已经完全衰退,并非是说大草原人已经转型成为农耕民族,而是小冰河时期所造就的危害,导致了蒙古诸部的经济、政治、民生体系面临崩溃状态,为了获取粮食,从10世纪末开始,蒙古诸部需要从西域或者西伯利亚及满洲地区输入牛羊。

因此占据了北方汉地的联姻同盟者——清政府就很容易用粮食控制住了蒙古诸部,有清一朝,最高一年输入粮食到蒙古各旗(此时部已经改成旗,以下均以旗书写)达到50万担左右。

为了能防备历来桀骜的蒙古诸旗,清政府还将靠近黄河流域、避风的阴山南侧分封给黄金家族各旗,事实上,这也是清政府的一种策略,可以靠近监视。并人为将蒙古一分为二,形成今天的内蒙外蒙局面。

在蒙元朝廷退出中原至林丹汗死后,内外蒙古就一直缺乏有效的行政体系,因此清政府在内蒙的东部和南部驻扎军事力量,同时派遣与内蒙诸部有着联姻关系的旗人管理内蒙的内政事物。还也只允许与清政府联姻的蒙古王族担任满八旗的最高统帅。

在1800年以前,所有外蒙所有事物只能由乌里雅苏台将军府(旗人)管辖,直到1800年以后,才分化成将土谢图汗及车臣汗地区事物交给库伦将军府管辖,而西部的科布多大草原则划成行政特区,由黑龙江将军府分管。但此时的清政府内部一直维持着蒙古人是满洲政权的最高盟友关系。
1800年以后的清政府,已经接受了汉文化的价值观,蒙古人从最初的盟友关系转变成了臣属关系。

一、通过经济垄断、联姻、地位、各旗分化及牧场限定,较公正处理内政事物、强势不论血统尊贵,只论正确与否夺职消爵,抽调精锐组建蒙八旗,在重要位置驻扎军队等等手段下控制内外蒙。

二、支持喇嘛黄教(格鲁派)。林丹汗时期察觉了格鲁派对蒙古的发展形成阻碍,因此改信红教。导致了已经在蒙古传教几十年、深受民心的黄教全面倒向了满清政府,因此有清一朝,一直支持喇嘛黄教,并给予许多特权,但为了防止一个政教一同的蒙古出现,清政府还给蒙古引进了藏传佛教,如达赖和班禅活佛在清朝时期蒙古人心目中排列一二的,反而是黄教的活佛排在第三位。

为了能让蒙古同清帝国结合在一起,清政府将喇嘛教与汉宗教观念融合在一起,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将汉族宗教里的关帝说是喇嘛教派的毗沙门天。并在满洲、内蒙、青海、北疆等地大量修建关帝庙,并将汉人流传的有关关帝的等等全部翻译成蒙语、藏语、满语。使之在在宗教中融合跟完善。到了19世纪,蒙古僧侣干脆将关帝—格萨尔汗奉为蒙古佛教的守护神。

黄教的兴起以及清政府全面支持并资助其大量修建庙宇。在两百年间,导致了蒙古青壮年大量出家,蒙古人口锐减,到了20世纪初期,内蒙寺院之数已逾千数,而外蒙寺院也有750-800处之多。根据英、俄两国的间谍调查报告看,内蒙竟然有65%的男子出家(平均每个家庭中的一个儿子为喇嘛),而外蒙在1918年时期,出家人占男子比例是45%左右。

寺院的兴旺,牧场所需的人口锐减,同时平民和贵族又需要更多资金粮食供养寺院,最终蒙古在19世纪-20世纪初期,彻底成为清政府的臣属,全面依赖清政府腹地的商品、粮食的供养、贸易。(此段是《剑桥中国晚清史》原文记载)

三、汉商贸易。

18世纪时期,清政府为了保持蒙古人作为后备军事力量,为防备汉商集团对蒙古的渗透,因此在康熙、乾隆两位皇帝时期对晋商均进行的两次次清洗运动,同时还出台了限制汉商进入蒙古各旗贸易的政策。如:

1.每年需要从驻扎内、外蒙的将军府换取执照。一种类似运盐执照。

2.禁止汉商娶蒙古妇女。

3.禁止汉商在蒙古帐内过夜,同时禁止在内、外蒙修建永久建筑(外蒙最严格)。

这些政策在18世纪-19世纪初期是执行得很严格,可到了道光皇帝时期,因为天灾、汉地暴乱、财政日渐枯竭种种因素主导下,清政府逐渐转向支持汉商。

由于蒙古人的商品是季节性的,同时内外蒙工业体系在清政府的刻意下一直都处于零状态,这给了汉商极大的利润空间,汉商在蒙古人牛羊肥美、丰收时期,施行低买,然后高价卖出汉地工业产品,并且聪明的晋商还愿意蒙古人赊账,也就是投放高利贷。

最终在短短二十多年时间,先是蒙古平民、再到贵族、最后连寺院都成为了汉商的债务人,尤其是内蒙黄河一带,因无力偿还债务,贵族将土地、其拥有的怯玲口(奴隶)以及阿拉特(平民),全部交给汉商管理,以每年的产出来抵债务。蒙古人在汉商的主导下,全面而又彻底汉化。这里的贵族也包含了寺院。(这也是为什么内蒙很多地方说话有山西口音的原因之一)

汉商贸易、喇嘛寺院、旗王族在纯自然的生产方式和零工业体系,这样的社会结构下,汉商集团又将寺院、旗王族纳入了股东范畴,从此蒙古传统的游牧社会被彻底摧毁。

如果晚晴时期,没有沙俄的介入,不出百年,外蒙古将可能全面接受汉化,成为农耕文明的一员


斐駺


相爱相杀。相互残杀,相互融合。

满清曾建国号“后金”。直到成吉思汗铁木真,蒙古人都向金称臣纳贡。即便如此,金人也还在蒙古草原实行减丁政策,屠杀劫掠贩卖蒙古人。另一方面挑拔蒙古人内斗以坐收渔利。蒙古对金可谓苦大仇深,直到灭了金国。金人被屠杀、同化,只有极个别部落逃回东北,形成女真人。

女真人崛起,入主中原前征服了蒙古。一方面满蒙联姻,清朝皇帝几乎都有蒙古血统。建立蒙古八旗,抬高蒙古人在汉人面前的地位。蒙古骑兵在清朝入关、镇压叛乱直到曾格林沁死于剿捻,效忠了两百多年。

同时对于黄金家族、葛尔丹等的反叛,清朝也是毫不留情残酷镇压。清朝依控制程度不同分内蒙外蒙。不能再搞减丁政策但仍要压制蒙古人口,于是清朝在蒙古地区推崇喇嘛教,强制蒙古人出家。寺庙又让蒙古人聚从而又让传染病在草原盛行。结果就是蒙越来越少越来越温驯,没了反抗力。

清朝灭亡,蒙古人只知皇帝不知中国,加上俄国干涉,外蒙独立。内蒙认同了中国,和汉人磨合了,和满人要更亲一些,因为文化习俗早就互相融合了。

满蒙汉随时代发展,越来越模糊。很多人如果不说民族成分也分不清满象汉等。相爱相杀的往事俱成云烟。


刘杰无图干货


清朝建立之后,与蒙古诸部落之间是打压结合的关系。

但是,满蒙之间,一直没有断了联系。

满、蒙两个民族在生活习俗和所处地域上,都有很大的相同点而要言简意赅的说清历史上清朝与蒙古的关系,还得从清朝对待蒙古所秉持的三大国策说起;

自从努尔哈赤统一建州女真的时候起,他就开始对林丹汗为首领的察哈尔蒙古部落大加笼络,到了清朝建立,对蒙古的重要性更是时刻不忘,所以,对蒙古的举措,以国策的形式立为准则;

一,\t分化蒙古民族的凝聚力之“分封以制其力”

为笼络和拉进蒙古上层势力与清朝统治者的感情和距离,清朝一直按照自己的爵位分封制度去分封蒙古上层核心人物。

在实际分封的过程中,被分封的蒙古人数以及相对级别均多于和高于清朝人。

清朝所分封的亲王一级,除了铁帽子王之外,一般均是降级承袭,可是蒙古一般都能升格继承。

而且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还给蒙古人保留了蒙古汗这一级别。

根据嘉庆年间统计,被清朝分封的蒙古汗共有4人,亲王10人,郡王28人,贝勒27人,贝子27人,镇国公20人,辅国公48人。

而且,对于分封的这些人,清政府是按级别发给年俸等待遇。并且实行年班、围班制度,给蒙古王公优厚赏赐。

这些荣誉与待遇都加深了被分封的人与清朝廷的私人感情。

二,\t血缘拉动,连绵不断的“南不封王,北不断亲”

在这里的“南不封王”是指对于南方的汉人将领与大员再不封王爵。

而“北不断亲”则是指对于北面蒙古部落的和亲制度。

实际上,从最初的清太祖努尔哈赤开始,当时的满洲贵族与蒙古部落上层人物之间的的和亲通婚,就进行的热闹非凡。

这中间经过了8个清朝皇帝,时间跨度三百年。

有清史专家统计,有清一朝,皇族之中,共计有二十多位后妃都来自蒙古各部。

而与此对应的是,清皇族也有四十几位公主嫁到蒙古部落王公的家中。

特别是皇太极的宫中,他的后妃里,庶妃以上者6人都是蒙古人,其中的孝端文皇后、孝庄文皇后都是来自科尔沁草原之女。

福临皇帝也同样拥有蒙古后妃六人。

这种连绵不绝的族属之间的和亲政策极大的拉近了满蒙两个民族的距离,促进了清朝与蒙古诸部落之间的和谐相处。

三,\t羁縻蒙古民族斗志之“崇释以制其生”

对于制衡蒙古各部落的政治方略,清朝皇帝皇太极曾经这样说,“以黄教柔顺蒙古,中国之上计也”。

对此,康熙皇帝则说的更加直接,“建一庙(喇嘛庙)胜养十万兵”。

蒙古民族在早期实际上是信奉萨满教的,可是从清代开始,大力提倡蒙古诸部族信奉喇嘛教,当然,很快就得到了蒙古上层王公势力的响应,以至于蒙古诸部落倾心皈依七世达赖喇嘛,由此至六十年塞外和平。

这都使得清朝廷越加认识到宗教对于蒙古各部族的强大力量。

那么,“古代历史上清朝和蒙古什么关系?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历史上清朝和蒙古是一种安抚与被安抚、压制与被压制、分化与被分化的关系,大略如此。





子由拍案惊奇


清朝与蒙古的关系是,勇士配战马,如虎添翼。

努尔哈赤起家的建州女真在赫图阿拉建都,满语:hetu ala 横山,地处山区不产马匹。常听到的说法,“满族马背民族”当时是错误的,只听说努尔哈赤13副铠甲起家,没有说到他有几匹马。他们以农耕外加渔猎,山沟里种粮食,钻入原始密林打猎采集,特定季节赶山挖人参。人参是明朝万历年间被发现的,被追捧成仙丹神药,一两人参一两金。努尔哈赤因为控制广大长白山区垄断人参贸易发大财了,因此引进汉人工匠大炼钢铁打造兵器,抚顺这铁矿石、煤炭都有,买入洋人红衣大炮,但是缺乏战马。在统一女真各部落时遇到的最大阻力来自叶赫,电视剧里被说成是是世仇,也是皇太极姥姥家。叶赫西面与蒙古科尔沁草原接壤,战马武装充分,与蒙古结盟战时得到蒙古骑兵增援。所以在征服叶赫之后,努尔哈赤拼弃前嫌与蒙古结盟、联姻,实在是出于对马匹的战略需求。因为努尔哈赤通过人参贸易得到很多钱,富得流油,又有很好的钢铁制品,笼络蒙古贵族王爷,聘娶蒙古公主礼品丰厚,蒙古的馈赠、嫁妆就是战马。皇太极当政之时三宫皇后都是蒙古公主,其他王爷贝勒也是多位蒙古福晋。顺治皇帝在北京迎娶蒙古公主作皇后,嫁妆是八万匹蒙古战马。满族八旗入关时被认定是马背民族,那是通过蒙古来装备的。


JCX13_咱也侃球


清朝建立后,蒙古王公诸部可以说是完全臣服于清朝。

一、清朝在蒙古建立蒙古八旗制度,扶持拉拢亲自己的蒙古势力以为统治爪牙。

二、蒙古各部原本都为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清朝来了后给各部划定了严格的界线,绝对不允许过界放牧,游牧民族一旦定居了,过上了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其血液里的狼性绝对会退化,进而失去了反抗之心。

三,拉拢上层王公贵族,清朝从到皇帝到宗亲都会娶蒙古王公女儿当老婆,来笼络他们,想用姻亲来绑定他们的忠诚。

四、清朝统治时期,没有一个统一的蒙古统治机构,大大小小的各色王公都是直属清朝,势力很分散,除了清初的准格尔叛乱,没有什么反抗势力。

总而言之,清朝对蒙古是既防备又拉拢,到了太平天国运动时候,初期全靠蒙古兵挡着。不是蒙古兵和汉族地主武装,清朝早被端了。


所见非同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北逐大元,蒙古贵族远遁漠北草原。后又经朱棣五伐漠北,蒙古已元气大伤。纷纷归顺大明。在后来的历史长河里,时而反叛时而归顺,大明以长城防守。蒙古和东北地区相连,蒙古族和女真族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相近,所以两族存在着合作关系。万历年间末年,大明重臣努尔哈赤反叛后,对蒙古推行怀柔政策和联姻方式,与蒙古联合共同反明。这个时期应该是合作关系。明朝灭亡,满朝入驻中原。那时蒙古分裂数十个部落,又从清朝得到一些好处,所以愿受清朝的统治。这个时期是君臣关系!


居安思危25566529461


灭蒙十策,短短四个字,足可以证明满清和蒙古的真正关系。从几千万人口到最后十多万人口,这都是有证可查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