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古代除了一夫多妻制還有一妻多夫制,晚上睡覺是個難題

在古代,有多種婚姻模式,包含的不僅僅只有“一夫多妻”和“一夫一妻”這種常見的,還有一種我們也許從未聽說過的,那就是“一妻多夫”。


古代除了一夫多妻制還有一妻多夫制,晚上睡覺是個難題

今天我們就來講一下“一妻多夫”這樣的婚姻模式。這種“一妻多夫”的婚姻模式被在一本名叫《菽園雜記》的書中記載過。這本書的作者是明代文人陸容。陸容家境優越,當他第一次聽說在浙江溫州樂清地區存在著“一妻多夫”的風俗時,很是不可置信,結果經過親自查訪,才知道這個故事竟然是真實存在的。

陸容接受不了這樣的風俗,於是他就上報朝廷,才使得這樣的風俗被嚴禁。可是這種禁令並沒有發揮很大的作用,直到清代,這種“一妻多夫”的婚姻制度仍然以一種隱秘的方式存在在民間。在陸容的書中記載“在成化年間,浙江溫州樂清地區的男子往往都是兄弟幾個人,共同娶來一名女子,如果男方家只有一個孩子,女方家反而不樂意將女兒嫁過去”。

古代除了一夫多妻制還有一妻多夫制,晚上睡覺是個難題

在結婚之後,夫妻幾人共同生活。到了晚上的時候,“兄弟各以手巾為記”就是說,如果哥哥先進了妻子的房間,那麼就在門上掛上一條毛巾,弟弟看到了就不再進去了。如果是弟弟先進去,也要在門上掛一條毛巾,哥哥看到門上掛的毛巾也就不進去了。

在1745年,有一個“一妻二夫”的故事。一位名叫張亮的流浪漢,他的頭腦不得不說很是聰明。張亮原本是個無名小卒,而且也沒有家室。但是在之後有一位名叫董四的人不知是何原因卻願意招他進家門與自己共享妻子張氏。而張亮也是很高興的答應了,並且作為報答,張亮開始用盡各種手段掙錢,並養活了董四一家。之後的十幾年張亮經過不斷的努力,竟然使得董四一家從農村搬到了市鎮,並在市鎮開辦了店鋪。於是再後來,董四與其一家人都改姓為張,並且董四也與張亮兄弟相稱。

在這件事之前,還有一個經典的案例就是1743年,北京房山的一位農民老王,他得了一種怪病,臥床不起,而他家的子女,妻子和年邁的老母親都要靠他養活。走投無路的老王想到了一個民間的方法,就是給自己的妻子“招夫養夫”。之後,老王看上了本村一個外來的民工郝士新。他倆經過談判,達成了條件,就是郝士新要負責耕種老王家的田地,養家餬口,而且小郝也可以搬進老王家,並且可以與老王共享妻子。於是,這樣一個“一妻二夫”的家庭就這樣悄然組成了。

古代除了一夫多妻制還有一妻多夫制,晚上睡覺是個難題

為什麼會出現“一妻多夫”這樣的婚姻模式呢?歷史學家發現,促使這種婚姻模式產生的原因主要是貧窮,而且這種婚姻模式主要發生在社會底層。而“一妻多夫”婚姻模式的產生就成了解決該問題的主要辦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