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有一种教育,正在把孩子逼向绝路,却仍有人身陷其中

有一种教育,正在把孩子逼向绝路,却仍有人身陷其中


有一种教育,正在把孩子逼向绝路,却仍有人身陷其中

只求结果,

不问过程。

教育如此,

注定失温。

倘若不觉,

孩子失常。

世间万教,

皆此规律。


有一种教育,正在把孩子逼向绝路,却仍有人身陷其中

据媒体报道,3月3日,河北省石家庄市明珠花苑小区内,一名五年级学生因在家“上网课”时玩手机不认真听课,被父母批评教育时与父母发生争执后跳楼轻生。

就在几天之前,“15岁家贫少女真是因为智能手机‘上网课’服药自杀”的事件余波未平,这则令人心痛的新闻再次引发媒体关注,让我们将目光投向“教育”。

心痛之余,我们不禁会问——孩子们为什么会这样?我们的教育到底是怎么了?

也许有人会将这些事件的诱因“网课”推向风口浪尖,可是“网课”的初衷本来就是为了孩子能“停课不停学”,毕竟光阴无价。

更何况,“网课”这种形式本身无所谓“好”“坏”——就像我们用的刀,它就是一个工具,即便是我们在使用它的时候不小心伤着了自己,也不会拿刀来撒气,或是从此永不用刀。

……。

有一种教育,正在把孩子逼向绝路,却仍有人身陷其中

尽管这都属于突发的极端事件,但它们并非一日之寒所引发,反倒是山雨欲来,风已满楼,却少有父母、老师等等更多的成年人察觉着看不见摸不着的风。

尽管这些事件都属于个例,但更令我们不寒而栗的是,我们不知道还有多少类似这样的“风”会把孩子推向这条令人唏嘘之路,身为父母、老师等等教育者的我们却毫不自知。

比起当下的疫情,这种“毫不自知”的病毒才更可怕的

有一种教育,正在把孩子逼向绝路,却仍有人身陷其中

有一点不可否认,急于求成、只求“结果”、不问过程、丧失温度的“教育”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让我们再次回到上个世纪美国心理学家哈洛做过的那个著名的“恒河猴实验”——

哈洛把一群刚出生的幼猴带离了它们的妈妈,并给它们找来了两位“新妈妈”:一个是材质柔软的绒布做声的“布猴妈妈”,一个是铁丝做身、挂着奶瓶的“铁丝妈妈”。

实验开始时,被迫离开亲生妈妈的幼猴们异常恐惧焦躁,痛苦不堪。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无依无靠的幼猴只得投向“新妈妈”的怀抱。

但是,尽管那个挂奶瓶的“铁丝妈妈”奶水充足,幼猴们却不约而同地依偎在“布猴妈妈”身上。即便是在吃奶的时候,幼猴也不愿全然离开“布猴妈妈”。

有一种教育,正在把孩子逼向绝路,却仍有人身陷其中

尽管哈洛的实验更多反映的是有关“依恋”的心理机制,但我们依然可以据此得出一个结论——

对幼猴来说,食物并不能决定包括依恋在内的亲子关系,更重要的因素是有温度的情感

很显然,与猴子相比,人类具有更高级的情感和意识活动以及需求,这就意味着只有那些读懂孩子的精神世界的人,才可能成为高明的教育者

但当所有教育的“鞭策机制”忽略了孩子精神世界的内在需求,只有“批评”、“评价”、“填鸭”,甚至不问青红皂白一味地“赶鸭子上架”,我们的教育又与那个“铁丝妈妈”有什么区别?孩子又能从中学到和领悟到什么?

有一种教育,正在把孩子逼向绝路,却仍有人身陷其中

在任何时候,孩子的第一需要并不是学习和由此带来的一系列“批评”、“评价”、“填鸭”和“赶鸭子上架”等等,而是可感可知且没有杂质的爱。

假设这份爱始终饱含理解与尊重,饱含平等与耐心,饱含信任和倾听,饱含心意相通,饱含荣辱与共,饱含无畏支持,……,孩子又会如何?

只有那些散发着人性关怀的教育才能摄人心魄,温暖人心,驱人前行

但是,倘若我们的教育丧失了这种能力,走投无路时,那只能说明——

在这个世界上,已经没有东西能教育我们的“教育”了!

山雨欲来,

楼已满“风”。

回思往昔,

方知前路。

万果有因,

只是不觉。

雨落之时,

悔不当初!

有一种教育,正在把孩子逼向绝路,却仍有人身陷其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