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趙孟頫《鵲華秋色圖卷》


趙孟頫《鵲華秋色圖卷》

趙孟頫在元代歷受元世祖和元仁宗的寵遇, 仁宗尤其敬重他的才華,將其與李白和蘇軾相比。他博學多才, 工古文詩詞,通音韻,精鑑賞。在書畫方面造詣尤深,篆、隸、行、草,無一不精;山水、竹石、人馬、花鳥,無所不能。在中國藝術發展史上,像他這樣具有多方面成就、影響深遠的人物,實在是很罕見的。

話說元朝貞元元年的一天,一個文人雅士的酒會在吳興舉行。間,有一人正在大談齊魯的山水之勝,談及濟南的鵲山和華不注山時,更是情不自禁,使在場的人為之神往,這個人,就是大書畫家趙孟頫。

趙孟頫《鵲華秋色圖卷》

可在座有一人一直默默不語,表情沉重。他是趙的好友周密。周密是宋末元初重要詞人,原籍山東,南宋末年曾任義烏令,宋滅亡後不再做官,舉家逃難來到浙江湖州,再沒回過家鄉。

趙孟頫《鵲華秋色圖卷》

雖故鄉早已淪於戰火鐵蹄之下,暮年途窮自知已沒有迴歸之望,但終其一生都難忘是齊魯後裔,於是他在詞中寫道:回首天涯歸夢,幾魂飛西浦,淚灑東州;一樣歸心,又喚起,故園愁眼;歸鴻自趁潮回去,笑倦遊,猶是天涯。

趙孟頫《鵲華秋色圖卷》

次日清晨,周密直奔趙孟頫家,訴說思鄉之情。聽了周密的話,趙孟頫旋即起身,拿出筆墨,對他說:“想不到周兄本是離鄉久遠的山東大漢,卻仍舊對故鄉有著這樣一片深情,我一定滿足大哥的要求。不過小弟不才,唯恐有不詳之處,還是把故鄉的山水畫成畫贈與您,或許可以解周兄的思鄉之苦。”

趙孟頫《鵲華秋色圖卷》

說罷,趙孟頫便提筆揮毫,憑著記憶畫起濟南的山水來,他一邊畫,還一邊給周密介紹濟南的山水、民俗風情等。就這樣,趙孟頫為周密所畫的傳世傑作、被後人譽為思鄉之畫的《鵲華秋色圖》就此誕生!

趙孟頫《鵲華秋色圖卷》

《鵲華秋色圖卷》是趙孟頫的代表作之一,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在元、明兩朝一直收藏於民間,到了清朝,被收入皇宮,成了乾隆皇帝心愛的寶貝,乾隆以大字“鵲華秋色”題於引首,題跋九則,鈐印眾多。

趙孟頫《鵲華秋色圖》

趙孟頫《鵲華秋色圖卷》


趙孟頫《鵲華秋色圖卷》


趙孟頫《鵲華秋色圖卷》


趙孟頫《鵲華秋色圖卷》


趙孟頫《鵲華秋色圖卷》


趙孟頫《鵲華秋色圖卷》

《鵲華秋色圖》是趙孟頫復古畫法的代表作。“鵲”是濟南郊外的鵲山,“華”則是附近的另一座山華不注山。兩座山一呈尖三角形(華不注山),一呈半圓形(鵲山),兩山遙遙相對,在剛柔對比中,顯得華不注山險峻奇突。

趙孟頫《鵲華秋色圖卷》

元趙孟頫《鵲華秋色圖》局部

中景、近景則是一片遼闊蒼茫的水鄉,平川洲渚,紅樹蘆荻,農舍隱現。林木頗多,紅綠相間,枯潤互雜;樹姿錯落,聚散自然,多而不繁,疏朗有致。

趙孟頫《鵲華秋色圖卷》

雙峰突起尖峭的是華不注山

趙孟頫《鵲華秋色圖卷》

圓厚平頂的是鵲山

水鄉山色之中,幾個農人或撐篙,或扳網,或策杖漫步,還可見牛羊散放齧草。整個畫面洋溢著牧歌般的恬靜氣氛,彷彿繪給友人一幅遙遠的鄉國夢。

趙孟頫《鵲華秋色圖卷》


趙孟頫《鵲華秋色圖卷》


趙孟頫《鵲華秋色圖卷》

趙孟頫為什麼對濟南的山水如此熟悉呢?

從畫中他本人的題款可以得知。

趙孟頫《鵲華秋色圖卷》

[題款原文]

公謹父齊人也,餘通守齊州。罷官歸來,為公謹說齊之山川。獨華不注最知名,見於《左傳》。而其狀又峻峭特立,有足奇者。乃為作此圖。其東則鵲山也。命之為《鵲華秋色圖》。元貞元年十有二月,吳興趙孟頫制(欽“趙子昂”)

趙孟頫曾被任命為同知濟南路總管府事,任職3年有餘。他的官舍在濟南東倉,這裡與鵲、華兩山相望。在《趵突泉》一詩中他寫道:“雲霧潤蒸華不注,波濤聲震大明湖。”由此,他能畫出傳世名畫《鵲華秋色圖》就在情理之中了。

趙孟頫《鵲華秋色圖卷》

相傳,《鵲華秋色圖》曾被乾隆皇帝兩次打入“冷宮”

第一次

乾隆:鵲、華二山方位失實 誤我大清之戰事

趙孟頫《鵲華秋色圖卷》

乾隆十三年(1748),乾隆皇帝巡狩濟南,閒暇裡登上城門樓賞景,四下一看,覺得這一帶景色似曾相識,他欣然一笑,回想起這是《鵲華秋色圖》中的景色。他急命飛騎去京城禁中取來,對著鵲、華二山展卷對觀,開始時讚歎不絕,仔細對照卻又覺得有點不對勁兒。

原來,趙孟所畫《鵲華秋色圖》的鵲、華二山方位有誤,本應鵲在黃河北,華在黃河南,可畫中兩座山卻在同一岸邊。對此乾隆十分生氣,他想:兩座山的基本方位都沒搞清楚,若打起仗來還不敗下陣來,這可不是小事。隨即下旨:朕發現古人之畫有失實之處,本該將此畫焚燬,以免誤我大清之戰事,但念此畫流傳幾百年,得來不易,權且將此畫收入大內,任何人不得觀賞。就這樣,《鵲華秋色圖》被打入冷宮。

第一次

乾隆:皇后去世 此畫勾起詩性當為罪魁禍首

趙孟頫《鵲華秋色圖卷》

第二次,相傳他遊覽濟南大明湖,登上鵲華橋,觀賞眼前如畫景色“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又一次想起了宮中的《鵲華秋色圖》。面對美景,念及名畫,他早已把上次打入冷宮的事忘得一乾二淨,於是下旨又一次派人回宮取畫。

趙孟頫《鵲華秋色圖卷》

乾隆皇帝真是遐思妙想,由鵲華橋想到了《鵲華秋色圖》,又想到了傳說中的牛郎、織女,感慨他們天各一方不能相見的傷感愛情。揮筆寫下了《題鵲華橋》詩一首:

長堤數里亙雙湖,夾鏡波光入畫圖。

望見鵲華山色好,石橋名亦與凡殊。

大明豈是銀河畔,何事居然架鵲橋。

秋月春風初較量,白榆應讓柳千條。

榆煙杏火接空濛,穩度芳堤飲練虹。

李杜詩情天水畫,都教神會片帆中。

趙孟頫《鵲華秋色圖卷》

不巧的是,乾隆寫完此詩後僅五天,就得到了皇后去世的消息。他認為是寫這首詩招致的禍端,悔恨自己不該亂用銀河鵲橋的典故。傷心之餘,他更是大為懊惱,認為是自己在鵲華橋上寫的詩不吉利,應了牛郎、織女相愛卻分離的事,而勾起他詩興的就是《鵲華秋色圖》,此畫是罪魁禍首。乾隆當即下令焚燒《鵲華秋色圖》。

趙孟頫《鵲華秋色圖卷》

可就在火盆端上來的一霎時,他反悔了。他明白,這幅傳世名畫失而不可再得,若依自己的性子燒了,自己會被後人指責!想到此,他恢復了理智,打消了燒畫的念頭,但他還是再次下旨將《鵲華秋色圖》打入倉庫,貼上封條,任何人不許再碰。

趙孟頫《鵲華秋色圖卷》

從此以後,乾隆皇帝也就再沒看過《鵲華秋色圖》,更不肯再登鵲華橋了。不論傳說是否真實,但可肯定的是,在清朝,《鵲華秋色圖》的確是深藏皇宮不為外人所見……直到1949年初,《鵲花秋色圖》連同5500多箱珍貴文物被運往臺灣,珍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