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如何評價春秋五霸之一宋襄公?

c陳斌


翻開宋襄公與楚國之間的爭霸戰,會發現宋襄公處在一個很微妙的時代。宋楚泓水之戰是在公元前638年,這時正好是齊桓公死後第五年,城濮之戰領導人晉文公繼位前二年。眾所周知,齊桓公之所以成就霸業,只因兩大功勞。第一,擊破戎狄南下侵擾中原。第二,召陵之會聯合中原諸侯抱團遏制了楚國北上的鋒芒。正因為齊國這頭攔路虎,楚國才不得不轉頭向東方淮泗流域發展。當然,還未去世的齊桓公仍然是當仁不讓地替中原諸侯們出頭。公元前644年,齊國糾集宋、魯、鄭、陳、衛、許、邢、曹等九國於淮河流域準備再給楚國上一課。正在這個節骨眼上,齊國發生了內亂:齊桓公被奪權餓死,齊國五子爭權。

這下,中原諸侯頓時失去了領頭羊,大有做鳥獸散的趨勢!當時,諸侯中娶了楚女為夫人的鄭國君主是牆頭草類型的,常年搖擺於齊楚之間。齊桓公既然死去,鄭國便毫不猶豫地依附了楚國。晉國與秦國的國君分別是晉惠公與秦穆公在位。晉惠公本為秦穆公所扶持,為了歸國晉惠公特意許諾割讓河西土地作為報酬給秦國,但最後不但沒給,還打了秦國接收的軍隊。後來,晉國又遭遇了災荒,秦國本著人道主義的原則立馬無償地派人運糧救濟,但是晉國卻在秦國遭遇饑荒時反過頭來趁機伐秦,兩國遂開始混戰。

周天子呢?周襄王也處於王室內部不穩的狀態,後來還發生了前637年王子帶叛亂,周王被迫逃亡在外的大事。同時,遍佈鄭國附近的曹、衛、魯、陳、許、邢等國、遍佈亂齊附近的滕、株、徐、鄫、淮等國也因為齊桓公突然離世而無所適從。這下,楚國感覺好運來了!於是,楚國的戰爭機器啟動了,它的觸角又開始深入到各國。這一切變動都讓宋國君主宋襄公看在眼裡。恰好,宋國此時還算平靜,宋襄公自齊桓公時代便有讓國於庶兄目夷的美名,雖然沒有成功,但是卻因此博得了齊桓公的推崇。

宋國,本是商朝後裔微子啟的封國,此時大約掌控了方圓300裡之地,北鄰河濟,南達江淮,但所轄土地多為平原地帶,四通八達且幾乎無險可守,戰略地位僅次於鄭國!從上圖可以看出,宋的位置位於中原東部,魯國西南,衛鄭之東,陳蔡之北,東西北三個方向都是姬姓貴族。雖然這是周公在掃平“三監之亂”後做的特意處置,但是宋人卻因此得了商業的實惠。因為宋都睢陽(今屬商丘市管轄)周圍遍佈河流,其水運交通異常發達,各國商旅舟楫能憑藉水運將貨物快速運抵宋國交易,宋人本是殷商後裔,擅長商賈之事,所以宋國財力算是小有。上文已述,正因為宋國處於四戰之地,所以他們很是缺乏安全感,所以就耗費巨資將睢陽城修的城高池深。正是憑藉這些天然水域的縱橫交錯以及睢陽城的高大堅固,宋國可以在戰時將全國各地的人力物力迅速集中到睢陽憑藉地勢險要死守,因此宋國才敢向楚國頻繁叫板!

春秋歷史上,宋國在楚國眼裡是茅坑裡的石頭,屢打不改的典型!史載睢陽城曾四次遭受楚國圍城。第一次是在公元前639年盂之會,泓水之戰前一年;二是在公元前633年,即城濮之戰前一年;三是楚莊王稱霸時,即公元前595年九月份一直圍城到次年五月份。史載此次圍城,睢陽城內家家易子而食卻堅決不降!第四次是在春秋末期楚聲音王時代。正是對睢陽城堅固的信心,宋襄公才敢向楚國發起霸主挑戰!但是,宋襄公爭霸卻不是簡單的爭霸,他的心思還在於恢復殷商舊業,而這一點還讓中原諸侯看透了!

春秋時,齊桓公以及後來的晉文公之所以能成為霸主,前提都是以“尊王攘夷”為政治號召。因為東周雖然落魄到給故天子下葬還要借錢的地步,但卻倒驢不倒架。遍觀當時中原諸侯,絕大多數都是周王室的宗親,史載“管、蔡、成、霍、魯、衛、毛、聃、郜、雍、曹、滕、畢、原、酆、郇,文之昭也。邗、晉、應、韓,武之穆也。凡、蔣、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所以周王室雖弱,卻還是人心所向的。可是宋襄公卻沒有拿起尊王的號召而是對天祈禱,“如天不棄我,商可興矣。”話一出口,連他的哥哥目夷也覺得迂腐。目夷認為殷商亡國距離宋襄公時代已經過去了480年之久,人們早已淡忘了殷商的往事。復興殷商實在是不切實際!

當然,除了戰略眼光差之外,宋襄公戰術水平也不高。泓水之戰開始前,宋襄公自命仁義之師,堅持不擊楚國渡河之師,不擊不列之軍,絲毫不考慮宋國在兵力上遠遠不如楚軍的現實。於是,當楚軍布好陣勢時,宋軍見楚軍人數眾多,人人都有恐懼之色。戰鬥一開始,楚軍便包圍了突擊隊長宋襄公。這下好了,逞匹夫之勇的宋襄公被楚人團團圍攻,最終身中一箭而喪失戰鬥能力,為了護衛宋襄公,其手下衛士皆死戰而亡。突圍的宋襄公連忙退往都城,幸虧睢陽距離泓水僅有五十里之遙,其間還有眾多河流阻擋楚國追兵,宋襄公才安然退入都城。緊跟而來的楚軍也因為渡河時遭遇河水暴漲而撤軍!

泓水之戰結束後,中原諸侯再無可以奮起而抗楚的實力派諸侯,楚國遂得以北上中原,控制了中原局勢。雖然宋襄公最後敗了,還因此送了性命。但是宋襄公卻被後人列入了另外一種版本的春秋五霸,其出發點就是考慮到:正是因為宋襄公爭霸而延遲了楚國北進的腳步,才給五年後晉國發動城濮之戰爭取了一定的軍備時間。否則,周王室可能不會等到500年後秦人崛起而亡國!


大福讀史


宋襄公自詡是一個的仁義之君。但是,他的仁義過於木訥。這種木訥的仁義讓他成為俘虜,吃盡苦頭;這種木訥的仁義讓軍隊打了敗仗,一蹶不振;這種木訥的仁義讓國家發展停滯,由盛轉衰。宋襄公曾經也是一位躊躇滿懷,壯志凌雲的君主。他的偶像是齊桓公,夢想著像齊桓公一樣當上霸主。可他卻自不量力,不但沒當上霸主,反誤了卿卿性命。在宋襄公的人生中,有兩樁最典型的事件改變了他的命運。

1、輕車從簡赴會被俘。

宋國在周朝時代是一個很小的封侯國,總面積十萬平方公里(相當於我們現在一箇中等的行政市)。小國君主宋襄公卻想取代齊國的霸主地位自己來當霸主。於是,他號召諸侯國到齊國開會,並定好參加的君主不能帶兵馬。他哥哥目夷對他說:"一個小國君主去別國開爭霸會,要帶兵隨行,以防萬一。"他教訓目夷說:"開會是我號召的,不許帶兵的規矩是我定的,我怎麼能不守信義?"於是帶著幾個小國君主弟弟輕車從簡赴會。會上他和強大的楚國君主楚成王發生爭吵,被楚成王早已埋伏的士兵在會場上把他給抓了,然後帶去了楚國。魯國魯僖公勸說宋襄公放棄稱霸。宋襄公聽取了魯僖公的意見,承認楚國楚成王是盟主,這才被釋放回國。

2、“仁義”的泓水之戰。

宋襄公被釋放回來後,覺得受了奇恥之辱。於是操練軍隊,試圖給楚國一個教訓。公元前638年夏,宋、楚兩軍在泓水相遇。公孫固看到楚軍一半渡過河來,一半還在水軍,就勸宋襄公下令進攻,打楚軍一個措手不及,說道:"敵眾我寡,趁他們沒有完全渡河,請下令攻擊他們。"宋 襄公說:"不行。"當楚軍己全部渡河,但尚未擺好陣式時,目夷請求攻擊。宋襄公說:"不行。"宋軍按兵不動,等待楚軍佈陣。楚軍布好陣式之後,以排山倒海之勢向宋軍殺來。宋軍被楚軍的氣勢嚇壞了,未等交鋒,全軍潰散。楚軍全力追殺,宋軍丟盔棄甲,最後還是沒有逃脫陣亡的命運。宋襄公被幾個將土拚命掩護,才算揀回了一條命,但被箭射中了大腿。第二年腿傷復發,不治而亡。

上面兩個事件可以看出宋襄公的優柔寡斷、迂腐淺陋及脫離實際的愚鈍思維和不良作為。同時,體現了他仁義的本身是一種虛偽與殘忍。宋襄公從爭奪霸權、發動戰爭開始,他的仁義就已經喪失殆盡。最後,由於他的愚昧,讓將士們失去生命。

宋襄公最經典的一句名言:

"依我看,講仁義的人就應該像我這樣打仗,作戰時不攻擊已經受傷的敵人,同時也不攻打頭髮已經斑白的老年人。尤其是古人每當作戰時,並不靠關塞險阻取勝,寡人的宋國雖然就要滅亡了,仍然不忍心去攻打沒有布好陣的敵人。"

毛澤東主席在《論持久戰》中說過:

我們不是宋襄公,不要那種蠢豬式的仁義道德。

實際上,亂世之中,人性本身充滿了複雜和矛盾,有血有肉,有優點,也存在缺點。如何評價宋襄公?我認為宋襄公有過也有功。一方面宋襄公在平定齊亂、東宮圖治、內修國政、仁義治國、提升宋國國力等方面的成績是值得肯定的;另一方面由於他的“痴仁”,使國家從富強走向衰敗,特別是“泓水之戰“讓他成為一個滑天下之大稽的蠢豬式人物。


秋暮煙雨


宋襄公這個人,可以用兩個詞概括:假仁義、真愚蠢。

先說假仁義。

宋襄公做過兩件不錯的事情,算得上仁義:

一是準備把太子之位讓給他的哥哥,也就是我們熟悉的子魚,子魚死活不接受,之後宋襄公讓子魚做宰相,看來是真心的;

二是答應齊桓公,幫太子昭上位,之後也做到了。

如果就此認為他是仁義的話,可就錯了,我們來看他做過的瘋狂事:

宋襄公為了實現心中的夢想——像齊桓公那樣做盟主,就召集了一些小國參加會盟(宋國實力弱,大國肯定不給面子)。會議上,出現了駭人聽聞的幾件事:

首先,滕國國君滕宣公遲到了,宋襄公二話不說就把他關了起來。這很過分啊,大家都是國君,宋國也就是稍稍強一點兒,來是給你面子,你還不依不饒的?就好比幾個朋友聚會,倘若一個朋友遲到了,大家把他捆起來,像話嗎?

其次,命人把鄫國國君拉出去砍了祭神。宋襄公專門欺負小國,滕國國君和鄫國國君其實都不想來,磨磨蹭蹭的,滕國國君先到,被宋襄公圈起來了,鄫國國君很害怕,就加速趕過來了。宋襄公認為他很不給自己面子,就把他咔嚓了,恐怖啊。

最後,圍攻曹國三個月。曹國國君看跟著宋襄公混沒前途,就偷偷的溜走了,宋襄公很氣憤,就率兵攻打曹國,結果很尷尬,圍攻曹國國都三個月,硬是沒打下來。由此看來,宋國的軍事實力很一般。

實力弱小的宋國,大國招惹不起,好不容易拉攏了幾個小弟,還把人家捆的捆、殺的殺、打的打,宋襄公純粹就是個欺軟怕硬的主,這種人也能算仁義嗎?

再說真愚蠢。

欺負完幾個小弟後,宋襄公自信爆滿,覺得自己很牛,就打算召集齊國、楚國來會盟,正式做老大。

出發之前,子魚建議他帶些軍隊自衛,以防不測。宋襄公大喇喇的說,事前我就通知他們不要帶兵,如果我自己帶了,那不是帶頭違約嗎?於是就只帶了幾個親信。

大會上,宋襄公和楚成王為誰做老大,發生了激烈的爭執。在宋襄公看來,會議是我召集的,自然我是盟主;楚成王翻了個白眼,你們宋國算什麼東西,也敢稱盟主?

爭來爭去,楚成王惱了,一聲令下,埋伏的楚軍從地上冒出來,就把宋襄公捆了,愚蠢的宋襄公嚐了一把滕宣公的待遇。

在魯國的斡旋下,楚國把宋襄公放了。回來後的宋襄公聽說鄭國支持楚國,就氣不打一處來,好一個鄭國,老子打不過楚國,還打不過你?於是就調集大軍攻打鄭國。

宋襄公小人嘴臉躍然紙上,典型的欺軟怕硬。

鄭國是在替楚國挨刀,自然不想硬拼,就趕快通知了楚國。楚國大將成得臣來了個春秋版的圍魏救趙(這時候,魏、趙還沒出現),直撲宋國都城,宋襄公聽聞,趕忙撤軍回救,雙方在泓水河畔相遇,下面就是我們很熟悉的“仁義”情節:

楚軍還在過河時,子魚建議他發兵攻打,宋襄公拒絕;楚軍渡過河,還比較混亂時,子魚再次建議他發兵,宋襄公仍拒絕;楚軍整隊完畢後,宋襄公才開始發兵,結果戰鬥一邊倒,宋軍被打得屁滾尿流,宋襄公自己也被射了一箭,身受重傷。

宋襄公打著“仁義”的旗號對付楚軍,不知道他想過沒有,欺負滕國、鄫國、曹國時,“仁義”到哪裡去了?

對付流氓就要用流氓的手法,楚國曾經不講“仁義”過,如今宋弱楚強,宋襄公還要死板迂腐固執,焉能不敗?蠢啊。

綜上所述,宋襄公就是一個欺軟怕硬、迂腐死板的偽君子、糊塗蛋。


小楊品史



春秋時期,成為霸主有三大標誌:一是取得爭霸戰的勝利,或不戰而屈人之兵。二是以霸主身大會諸侯。三是被周天子正式冊封為霸主,賦予其‘敬服王命,以綏四國’的權力。

宋襄公在宋楚爭霸戰中失敗。亦沒有以霸主身份大會諸侯,更沒有被周天子正式冊封。宋襄公根本就不是霸主。

宋襄公雖然失去了霸主之名,但依舊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君主之一。其名聲來自那支著名的仁義之師。   


公元前638年,宋楚兩國爆發了春秋時期的一場著名戰役——泓水之戰。戰爭伊始,宋軍雖然在數量上不及楚軍,但佔有先機之利,並且楚軍狂妄輕敵。目夷建議把握戰機,乘楚軍渡河一半時予以打擊,但襄公認為此非君子所為而沒有采納。楚軍順利渡過泓水後,目夷提出乘楚軍列陣未畢之際發動攻擊,又被斷然拒絕。一直等到楚軍佈陣完畢,宋軍才發動進攻。恪守“君子不重傷,不擒二毛,不以阻隘,不鼓不成列”戰爭原則的宋軍最終大敗,宋襄公也因腿部受傷於次年去世。   

此戰被載入《春秋》中,其內容僅有十餘字——“宋公及楚人戰於泓,宋師敗績”。孔子並沒有對此發表任何評論,這也是《春秋》的一貫風格。

在《左傳》中,除了有戰爭過程的詳細敘述外,還加了一句“國人皆咎公”,《史記》則附曰:“國人皆怨公”。韓非為了證明仁義之災,在《外儲說》中將宋襄公的迂腐、頑固表現的淋漓盡致。   

在此後的幾千年裡,宋襄公和他的仁義之師被無數人譏諷、嘲笑。在21世紀青少年素質教育課外讀物《上下五千年》中,對其以《愚蠢的宋襄公》命名。宋襄之仁作為極具諷刺色彩的成語被越來越多的人引用。   

鄙人卻認為,一直以來,我們對宋襄公的評價並不公允。   

仁義不是儒家的發明,她根植於廣博的神州大地。遠在孔子之前的堯、舜、禹、湯,周文、武王都以仁德被萬民所崇。背離她的夏桀、商紂則被後人唾罵。在商周時期,她是人們日常生活的行為規範,是評價君主是非功過的重要標準,亦是重要的戰爭準則。   

平王東遷後,周德衰敗,傳統的道德規範受到嚴重挑戰。但仁義禮信仍然是重要的戰爭規則。在《司馬法》中,這一思想被貫穿始終——“正而不詐”,“逐奔不過百步,縱綏不過三舍”,“以禮為固,以仁為勝”。其初衷是使戰爭受到必要的限制,將戰亂給人民帶來的災難降低到最低限度。宋襄公的仁義之師,晉文公的退避三舍,都是這一歷史時期“軍禮”思想下的必然產物。   

至春秋末期,人們在戰爭的實踐中逐漸認識到,用兵乃“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對敵人的仁慈就是對本國人民最大的殘忍。基於這一認識和對戰爭的總結,偉大的《孫子兵法》終於誕生,她一方面提出用兵的最高境界是不戰而屈人之兵。另一方面,首創兵不厭詐的軍事思想——“兵者,詭道也”,“令半渡而擊之”,“兵以詐立,以利動”。她甚至認為,深入敵國作戰時,為解決物資運輸這一最大難題,可以燒殺搶掠——“智將務食於敵,食敵一鍾,當吾二十鍾”,“重地則掠”,“侵掠如火”,“掠鄉分眾,廓地分利”。   

《孫子兵法》的誕生基於長期的戰爭實踐,是中國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戰國時期,她已經廣為流傳,其軍事思想亦被人們普遍接受。

  

但宋楚泓水之戰時,軍禮是軍事思想的主導。若“半渡而擊之”,就象在今天的戰爭中屠殺戰俘、平民一樣卑鄙無恥。   

春秋時期,戰場上的士兵都用冷兵器肉搏。我們不能以此說他們愚蠢,因為那個時代還沒有現代化武器。同理我們亦不能嘲笑宋襄公的仁義之師,因為當時還沒有形成兵不厭詐的軍事思想,以今天的思想和認識對古人的行為進行評價,城不可取。   

貽笑大方的不是宋襄公,而是那些譏笑、辱罵宋襄公之人!


楊朱學派


宋襄公外交上把自己弄進監獄,軍事上把自己弄死了!

一是外交上,宋襄公沒大的頭,卻要戴大的帽,妄想當盟主,他擅自宣佈會盟的時間和地點,不把齊國和楚國放眼裡了。

到了約定之日,楚、陳、蔡、許、曹、鄭等六國之君都來了,楚國早埋伏好了軍隊。宋襄公和楚成王因為爭當諸侯霸主而發生爭議,楚成王突然命人抓住了宋襄公,把他帶回楚國囚禁起來!

二是軍事上的失敗導致宋襄公受傷身亡。

而這場敗仗本來可以避免,但由於宋襄公的錯誤思想導致兵敗而亡。

宋襄公帶兵去攻打鄭國時,楚國派兵乘虛攻打宋,宋襄公撤回時,與楚軍於泓水相遇。大司馬公孫固建議宋襄公與楚議和,避免宋國與大國楚國交鋒,而宋襄公固執說,自己的軍隊是“仁義之師”,是不會敗的,而且是“一本正經”等待楚軍渡河上岸,才交戰,而當楚軍渡河後未擺陣時,也不進攻,結果是楚軍擺好陣勢痛殺過來,宋軍一敗塗地。

宋襄公犯的是辨證思維上的錯誤。沒有辨證分析形勢以及兩軍的強弱對比,以及時機上的重要性,刻舟求劍地看待仁義的正能量。

俗話說:天變,道也變!


閒適人家


“兵者,詭道也”,戰場上千百萬士兵活生生的生命和形式上的正義哪個更重要?宋襄公為了滿足自己的形式正義,放棄了千萬士兵們的生命,愚蠢的令人髮指!

宋襄公不考慮宋國自身的有限實力而妄圖通過會盟讓宋國晉升為春秋霸主,這無異於痴人說夢,也最終讓宋襄公自取其辱。霸主國首先要具備的就是絕對頂級的國力和軍力,而不是輕飄飄的一紙盟約,宋襄公竟然不知道這麼基本的國際關係常識,該說他幼稚呢?還是愚蠢呢?

綜上所述,宋襄公是一個昧於現實,愚蠢自大而又假仁假義的無知之徒!



明境國學


據瞭解司馬遷在《史記》中對宋襄公作如下評論:襄公之時,修行仁義,欲為盟主。其大夫正考父美之,故追道契、湯、高宗,殷所以興,作商頌。襄公既敗於泓,而君子或以為多,傷中國闕禮義,曪之也,宋襄之有禮讓也。同時司馬遷認為宋襄公是春秋五霸之一。

用現代的眼光看來,宋襄公在春秋亂世中不切實際地空談古時君子風度,為了守迂腐的信條在政治軍事鬥爭中處處被動,並且把仁義濫用在敵國甚至是敵軍身上,以至數次受辱。宋國是小國,宋襄公打了敗仗,證明他對仁義還理解不到位,或者說對自己的實力還不清楚,若宋有後來秦國的實力再講仁義必然稱王,而且不只二世。但是宋襄公不肯埋頭髮展,他也曾說齊桓公用管仲20年稱霸,而他等不了。急功近利是他失敗的地方,但講信用寬而待人,卻使他位列春秋五霸


老楊木梳


宋襄公早期是以仁厚的形象出現在《左傳》之中,他當太子的時候,庶長兄目夷(字子魚)名聲比他還好,於是宋襄公請求父親宋桓公將公子目夷改立為太子。宋桓公於是決定改立目夷,然而目夷卻拒絕接受,一度躲避到外地,直到宋襄公繼位了他才回來。宋襄公對庶兄也很優待,任命其為左師,這個職位在宋國屬於高級執政官,僅次於國君和右師,有臨朝聽政的資格。目夷當了九年左師之後,將左師之位讓給兒子公孫友,自己自降為大司馬,直接管理宋國軍務。

繼位後的宋襄公在對待大國流亡的公子問題上採取比較仁厚的態度,先後接待了齊公子昭和晉公子重耳,也就是後來的齊孝公和晉文公。特別是將齊孝公送回齊國繼位,使宋襄公產生了接替齊桓公高舉霸主大旗的政治幻想。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試圖舉辦諸侯盟會立威,羈押了遲到的滕宣公,並命令邾文公在次睢之社斬殺鄫子作為祭祀。隨後又圍攻了曹國。宋襄公這一系列的舉動,受到大司馬目夷的批評,但是沒有效果。從這些事來看,宋襄公只是在政治上優待庶兄,但並不在乎庶兄的教誨,他的政治形象也就逐漸變得很差。

在後來的盂之盟中,宋襄公居然被楚成王派人綁架。雖然事後被放歸,目夷估計事情會更糟糕,這時候他也辭去了大司馬一職,改由公孫固繼任。這時候目夷應該已經沒有具體職務了,更加無法教誨宋襄公。

果不其然,宋襄公咽不下這口氣,打算報復楚國,於是發生了泓之戰。大司馬公孫固一開始勸說他最好不要和楚國硬拼,他不聽,又勸他趁楚軍渡河的時候奇襲,還是不聽,最終招致慘敗。

由此可見,宋襄公早期的良好形象是與庶兄唱和之下營造的假象,隨著庶兄淡出政壇,宋襄公就變得不可理喻,所謂遵守戰場規則“不重(童)傷,不禽二毛(不傷害幼童,不擒拿兩鬢斑白的老者)”算是給他的固執罩上一層遮羞布,作為國君直接干預大司馬部署戰鬥,戰敗了肯定要負責的。


大意覺迷


宋襄公是宋國國君,公元前650年到公元前637年在位,子姓,叫茲甫,他還有個庶兄叫目夷。宋國是商貴族微子建立的的國家,繼承了先商文化,有貴族之氣。可是其他國家對宋國卻不感冒,做事,寫文章經常拿宋人開涮,象寓言故事,刻舟求劍和守株捸兔等就是描寫宋國人的。宋襄公辦事處處有貴族的範兒,辦事講究仁義道德,處處效仿祖先做事原則。他老父臨終時,他對父親說哥哥目夷年齡比我大,能力比我強,仁義,位子還時讓給目夷吧。目夷聽了非常感動說,肯把位子讓出來是大仁啊,於是逃到臨國。於是茲甫做了宋襄公。葵丘會盟後,齊桓公託宋襄公照顧齊國太子。宋襄公非常守約,齊國內亂後,聯合四個國家把齊國太孑送回去做了齊孝公。後來宋襄公野心膨脹,與當霸主,主集了曹,滑,株,鄭等小國會盟,也邀請了,齊,楚叄加,並以老大自居。引起楚國不滿。宋襄公來年再會盟一次。公子目夷說,宋國太小了,當霸主很危險,楚國是蠻夷不講信用,若去會盟,必領帶軍隊去。宋襄公說辦事要講信舉,我己經說不帶軍隊了。結果會盟時和楚國談崩了,被楚國人給捸住了。經過各國調解才被放回來。宋襄公氣憤於鄭國的被叛,不顧目夷的勸告起兵伐鄭。楚國乘擊出兵攻宋,戰於泓水。楚軍過一半時,目夷主張半渡而擊,宋襄公說我打仁義的仗,等楚軍全過完河在打。等楚軍過河後目夷主張攻擊,宋襄公說等楚軍排好隊再說,宋國是講仁義的國家,戰場上傷兵不能打,白髮老者也不能打,結果楚軍排好陣形後一個衝鋒就把宋軍打敗了,宋襄公也受了傷,一年以後死了。春秋時期禮樂崩壞,國與國之間沒有信用可言,宋襄公剛愎自用,不聽目夷勸告,以小國之君,仁義之德,威加諸侯,想當霸主,結果霸主沒有當上,軍隊打了敗仗還把命搭上了,讓後人笑了千年。不過他的仁義之美還是值得肯定學習的,因此史學家把他看成是春秋五霸之一。


關東俠客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這句話用在宋襄公身上再恰當不過了。宋襄公資質平平,宋國的實力也不強大,可是他不清楚自己吃幾兩乾飯,特別羨慕春秋首霸齊桓公。齊桓公死後後,他的這種野心更加膨脹,一心想成為下一個霸主。

齊桓公死後,齊國發生內亂,公子昭來投奔他,他認為是個可利用的機會。公元前264年,宋襄公統領四國聯軍殺向齊國,幫助公子昭當上了國君,就是齊孝公。宋襄公自認為做了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足夠樹立威信稱霸諸侯了。他出面把齊孝公、楚成王約在一起,開了個會,還自作主張擬了一份通告,想以此確定自己的盟主地位。楚成王和齊孝公雖然礙於情面簽了字,但每人都有自己的小九九。

到了約定開會的日子,齊孝公沒有參加,而楚成王做得更絕,直接一屁股坐在了盟主的位置上。宋襄公一看如意算盤落空,指著楚成王的鼻子罵娘,結果差點當了楚國的俘虜。從這以後,宋國和楚國就結下了樑子。公元前638年,宋楚兩國發生泓水之戰。宋襄公認為自己是仁義之師,而楚國缺乏仁義,不義之兵怎能勝過仁義之師呢?他還特意做了一面大旗,並繡有 "仁義"二字,要用 "仁義"來戰勝楚國的刀槍。楚軍開始渡河時,宋襄公不半渡而擊;楚軍全部渡河後,宋襄公又堅持非要等到楚軍完成列陣之後方開始攻擊。這麼打仗,結果可想而知,以宋國慘敗而告終。

從那以後,宋襄公連做霸主夢的資格也沒有了。宋襄公講求“仁義”並沒有錯,錯就錯在不合時宜。在那個看誰拳頭硬的春秋時代,誰跟你講“仁義”?他的這種想法,太看不清形勢了,太脫離實際了。怪不得毛主席說,宋襄公是蠢豬式的仁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