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如何评价春秋五霸之一宋襄公?

c陈斌


翻开宋襄公与楚国之间的争霸战,会发现宋襄公处在一个很微妙的时代。宋楚泓水之战是在公元前638年,这时正好是齐桓公死后第五年,城濮之战领导人晋文公继位前二年。众所周知,齐桓公之所以成就霸业,只因两大功劳。第一,击破戎狄南下侵扰中原。第二,召陵之会联合中原诸侯抱团遏制了楚国北上的锋芒。正因为齐国这头拦路虎,楚国才不得不转头向东方淮泗流域发展。当然,还未去世的齐桓公仍然是当仁不让地替中原诸侯们出头。公元前644年,齐国纠集宋、鲁、郑、陈、卫、许、邢、曹等九国于淮河流域准备再给楚国上一课。正在这个节骨眼上,齐国发生了内乱:齐桓公被夺权饿死,齐国五子争权。

这下,中原诸侯顿时失去了领头羊,大有做鸟兽散的趋势!当时,诸侯中娶了楚女为夫人的郑国君主是墙头草类型的,常年摇摆于齐楚之间。齐桓公既然死去,郑国便毫不犹豫地依附了楚国。晋国与秦国的国君分别是晋惠公与秦穆公在位。晋惠公本为秦穆公所扶持,为了归国晋惠公特意许诺割让河西土地作为报酬给秦国,但最后不但没给,还打了秦国接收的军队。后来,晋国又遭遇了灾荒,秦国本着人道主义的原则立马无偿地派人运粮救济,但是晋国却在秦国遭遇饥荒时反过头来趁机伐秦,两国遂开始混战。

周天子呢?周襄王也处于王室内部不稳的状态,后来还发生了前637年王子带叛乱,周王被迫逃亡在外的大事。同时,遍布郑国附近的曹、卫、鲁、陈、许、邢等国、遍布乱齐附近的滕、株、徐、鄫、淮等国也因为齐桓公突然离世而无所适从。这下,楚国感觉好运来了!于是,楚国的战争机器启动了,它的触角又开始深入到各国。这一切变动都让宋国君主宋襄公看在眼里。恰好,宋国此时还算平静,宋襄公自齐桓公时代便有让国于庶兄目夷的美名,虽然没有成功,但是却因此博得了齐桓公的推崇。

宋国,本是商朝后裔微子启的封国,此时大约掌控了方圆300里之地,北邻河济,南达江淮,但所辖土地多为平原地带,四通八达且几乎无险可守,战略地位仅次于郑国!从上图可以看出,宋的位置位于中原东部,鲁国西南,卫郑之东,陈蔡之北,东西北三个方向都是姬姓贵族。虽然这是周公在扫平“三监之乱”后做的特意处置,但是宋人却因此得了商业的实惠。因为宋都睢阳(今属商丘市管辖)周围遍布河流,其水运交通异常发达,各国商旅舟楫能凭借水运将货物快速运抵宋国交易,宋人本是殷商后裔,擅长商贾之事,所以宋国财力算是小有。上文已述,正因为宋国处于四战之地,所以他们很是缺乏安全感,所以就耗费巨资将睢阳城修的城高池深。正是凭借这些天然水域的纵横交错以及睢阳城的高大坚固,宋国可以在战时将全国各地的人力物力迅速集中到睢阳凭借地势险要死守,因此宋国才敢向楚国频繁叫板!

春秋历史上,宋国在楚国眼里是茅坑里的石头,屡打不改的典型!史载睢阳城曾四次遭受楚国围城。第一次是在公元前639年盂之会,泓水之战前一年;二是在公元前633年,即城濮之战前一年;三是楚庄王称霸时,即公元前595年九月份一直围城到次年五月份。史载此次围城,睢阳城内家家易子而食却坚决不降!第四次是在春秋末期楚声音王时代。正是对睢阳城坚固的信心,宋襄公才敢向楚国发起霸主挑战!但是,宋襄公争霸却不是简单的争霸,他的心思还在于恢复殷商旧业,而这一点还让中原诸侯看透了!

春秋时,齐桓公以及后来的晋文公之所以能成为霸主,前提都是以“尊王攘夷”为政治号召。因为东周虽然落魄到给故天子下葬还要借钱的地步,但却倒驴不倒架。遍观当时中原诸侯,绝大多数都是周王室的宗亲,史载“管、蔡、成、霍、鲁、卫、毛、聃、郜、雍、曹、滕、毕、原、酆、郇,文之昭也。邗、晋、应、韩,武之穆也。凡、蒋、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所以周王室虽弱,却还是人心所向的。可是宋襄公却没有拿起尊王的号召而是对天祈祷,“如天不弃我,商可兴矣。”话一出口,连他的哥哥目夷也觉得迂腐。目夷认为殷商亡国距离宋襄公时代已经过去了480年之久,人们早已淡忘了殷商的往事。复兴殷商实在是不切实际!

当然,除了战略眼光差之外,宋襄公战术水平也不高。泓水之战开始前,宋襄公自命仁义之师,坚持不击楚国渡河之师,不击不列之军,丝毫不考虑宋国在兵力上远远不如楚军的现实。于是,当楚军布好阵势时,宋军见楚军人数众多,人人都有恐惧之色。战斗一开始,楚军便包围了突击队长宋襄公。这下好了,逞匹夫之勇的宋襄公被楚人团团围攻,最终身中一箭而丧失战斗能力,为了护卫宋襄公,其手下卫士皆死战而亡。突围的宋襄公连忙退往都城,幸亏睢阳距离泓水仅有五十里之遥,其间还有众多河流阻挡楚国追兵,宋襄公才安然退入都城。紧跟而来的楚军也因为渡河时遭遇河水暴涨而撤军!

泓水之战结束后,中原诸侯再无可以奋起而抗楚的实力派诸侯,楚国遂得以北上中原,控制了中原局势。虽然宋襄公最后败了,还因此送了性命。但是宋襄公却被后人列入了另外一种版本的春秋五霸,其出发点就是考虑到:正是因为宋襄公争霸而延迟了楚国北进的脚步,才给五年后晋国发动城濮之战争取了一定的军备时间。否则,周王室可能不会等到500年后秦人崛起而亡国!


大福读史


宋襄公自诩是一个的仁义之君。但是,他的仁义过于木讷。这种木讷的仁义让他成为俘虏,吃尽苦头;这种木讷的仁义让军队打了败仗,一蹶不振;这种木讷的仁义让国家发展停滞,由盛转衰。宋襄公曾经也是一位踌躇满怀,壮志凌云的君主。他的偶像是齐桓公,梦想着像齐桓公一样当上霸主。可他却自不量力,不但没当上霸主,反误了卿卿性命。在宋襄公的人生中,有两桩最典型的事件改变了他的命运。

1、轻车从简赴会被俘。

宋国在周朝时代是一个很小的封侯国,总面积十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我们现在一个中等的行政市)。小国君主宋襄公却想取代齐国的霸主地位自己来当霸主。于是,他号召诸侯国到齐国开会,并定好参加的君主不能带兵马。他哥哥目夷对他说:"一个小国君主去别国开争霸会,要带兵随行,以防万一。"他教训目夷说:"开会是我号召的,不许带兵的规矩是我定的,我怎么能不守信义?"于是带着几个小国君主弟弟轻车从简赴会。会上他和强大的楚国君主楚成王发生争吵,被楚成王早已埋伏的士兵在会场上把他给抓了,然后带去了楚国。鲁国鲁僖公劝说宋襄公放弃称霸。宋襄公听取了鲁僖公的意见,承认楚国楚成王是盟主,这才被释放回国。

2、“仁义”的泓水之战。

宋襄公被释放回来后,觉得受了奇耻之辱。于是操练军队,试图给楚国一个教训。公元前638年夏,宋、楚两军在泓水相遇。公孙固看到楚军一半渡过河来,一半还在水军,就劝宋襄公下令进攻,打楚军一个措手不及,说道:"敌众我寡,趁他们没有完全渡河,请下令攻击他们。"宋 襄公说:"不行。"当楚军己全部渡河,但尚未摆好阵式时,目夷请求攻击。宋襄公说:"不行。"宋军按兵不动,等待楚军布阵。楚军布好阵式之后,以排山倒海之势向宋军杀来。宋军被楚军的气势吓坏了,未等交锋,全军溃散。楚军全力追杀,宋军丢盔弃甲,最后还是没有逃脱阵亡的命运。宋襄公被几个将土拚命掩护,才算拣回了一条命,但被箭射中了大腿。第二年腿伤复发,不治而亡。

上面两个事件可以看出宋襄公的优柔寡断、迂腐浅陋及脱离实际的愚钝思维和不良作为。同时,体现了他仁义的本身是一种虚伪与残忍。宋襄公从争夺霸权、发动战争开始,他的仁义就已经丧失殆尽。最后,由于他的愚昧,让将士们失去生命。

宋襄公最经典的一句名言:

"依我看,讲仁义的人就应该像我这样打仗,作战时不攻击已经受伤的敌人,同时也不攻打头发已经斑白的老年人。尤其是古人每当作战时,并不靠关塞险阻取胜,寡人的宋国虽然就要灭亡了,仍然不忍心去攻打没有布好阵的敌人。"

毛泽东主席在《论持久战》中说过:

我们不是宋襄公,不要那种蠢猪式的仁义道德。

实际上,乱世之中,人性本身充满了复杂和矛盾,有血有肉,有优点,也存在缺点。如何评价宋襄公?我认为宋襄公有过也有功。一方面宋襄公在平定齐乱、东宫图治、内修国政、仁义治国、提升宋国国力等方面的成绩是值得肯定的;另一方面由于他的“痴仁”,使国家从富强走向衰败,特别是“泓水之战“让他成为一个滑天下之大稽的蠢猪式人物。


秋暮烟雨


宋襄公这个人,可以用两个词概括:假仁义、真愚蠢。

先说假仁义。

宋襄公做过两件不错的事情,算得上仁义:

一是准备把太子之位让给他的哥哥,也就是我们熟悉的子鱼,子鱼死活不接受,之后宋襄公让子鱼做宰相,看来是真心的;

二是答应齐桓公,帮太子昭上位,之后也做到了。

如果就此认为他是仁义的话,可就错了,我们来看他做过的疯狂事:

宋襄公为了实现心中的梦想——像齐桓公那样做盟主,就召集了一些小国参加会盟(宋国实力弱,大国肯定不给面子)。会议上,出现了骇人听闻的几件事:

首先,滕国国君滕宣公迟到了,宋襄公二话不说就把他关了起来。这很过分啊,大家都是国君,宋国也就是稍稍强一点儿,来是给你面子,你还不依不饶的?就好比几个朋友聚会,倘若一个朋友迟到了,大家把他捆起来,像话吗?

其次,命人把鄫国国君拉出去砍了祭神。宋襄公专门欺负小国,滕国国君和鄫国国君其实都不想来,磨磨蹭蹭的,滕国国君先到,被宋襄公圈起来了,鄫国国君很害怕,就加速赶过来了。宋襄公认为他很不给自己面子,就把他咔嚓了,恐怖啊。

最后,围攻曹国三个月。曹国国君看跟着宋襄公混没前途,就偷偷的溜走了,宋襄公很气愤,就率兵攻打曹国,结果很尴尬,围攻曹国国都三个月,硬是没打下来。由此看来,宋国的军事实力很一般。

实力弱小的宋国,大国招惹不起,好不容易拉拢了几个小弟,还把人家捆的捆、杀的杀、打的打,宋襄公纯粹就是个欺软怕硬的主,这种人也能算仁义吗?

再说真愚蠢。

欺负完几个小弟后,宋襄公自信爆满,觉得自己很牛,就打算召集齐国、楚国来会盟,正式做老大。

出发之前,子鱼建议他带些军队自卫,以防不测。宋襄公大喇喇的说,事前我就通知他们不要带兵,如果我自己带了,那不是带头违约吗?于是就只带了几个亲信。

大会上,宋襄公和楚成王为谁做老大,发生了激烈的争执。在宋襄公看来,会议是我召集的,自然我是盟主;楚成王翻了个白眼,你们宋国算什么东西,也敢称盟主?

争来争去,楚成王恼了,一声令下,埋伏的楚军从地上冒出来,就把宋襄公捆了,愚蠢的宋襄公尝了一把滕宣公的待遇。

在鲁国的斡旋下,楚国把宋襄公放了。回来后的宋襄公听说郑国支持楚国,就气不打一处来,好一个郑国,老子打不过楚国,还打不过你?于是就调集大军攻打郑国。

宋襄公小人嘴脸跃然纸上,典型的欺软怕硬。

郑国是在替楚国挨刀,自然不想硬拼,就赶快通知了楚国。楚国大将成得臣来了个春秋版的围魏救赵(这时候,魏、赵还没出现),直扑宋国都城,宋襄公听闻,赶忙撤军回救,双方在泓水河畔相遇,下面就是我们很熟悉的“仁义”情节:

楚军还在过河时,子鱼建议他发兵攻打,宋襄公拒绝;楚军渡过河,还比较混乱时,子鱼再次建议他发兵,宋襄公仍拒绝;楚军整队完毕后,宋襄公才开始发兵,结果战斗一边倒,宋军被打得屁滚尿流,宋襄公自己也被射了一箭,身受重伤。

宋襄公打着“仁义”的旗号对付楚军,不知道他想过没有,欺负滕国、鄫国、曹国时,“仁义”到哪里去了?

对付流氓就要用流氓的手法,楚国曾经不讲“仁义”过,如今宋弱楚强,宋襄公还要死板迂腐固执,焉能不败?蠢啊。

综上所述,宋襄公就是一个欺软怕硬、迂腐死板的伪君子、糊涂蛋。


小杨品史



春秋时期,成为霸主有三大标志:一是取得争霸战的胜利,或不战而屈人之兵。二是以霸主身大会诸侯。三是被周天子正式册封为霸主,赋予其‘敬服王命,以绥四国’的权力。

宋襄公在宋楚争霸战中失败。亦没有以霸主身份大会诸侯,更没有被周天子正式册封。宋襄公根本就不是霸主。

宋襄公虽然失去了霸主之名,但依旧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君主之一。其名声来自那支著名的仁义之师。   


公元前638年,宋楚两国爆发了春秋时期的一场著名战役——泓水之战。战争伊始,宋军虽然在数量上不及楚军,但占有先机之利,并且楚军狂妄轻敌。目夷建议把握战机,乘楚军渡河一半时予以打击,但襄公认为此非君子所为而没有采纳。楚军顺利渡过泓水后,目夷提出乘楚军列阵未毕之际发动攻击,又被断然拒绝。一直等到楚军布阵完毕,宋军才发动进攻。恪守“君子不重伤,不擒二毛,不以阻隘,不鼓不成列”战争原则的宋军最终大败,宋襄公也因腿部受伤于次年去世。   

此战被载入《春秋》中,其内容仅有十余字——“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师败绩”。孔子并没有对此发表任何评论,这也是《春秋》的一贯风格。

在《左传》中,除了有战争过程的详细叙述外,还加了一句“国人皆咎公”,《史记》则附曰:“国人皆怨公”。韩非为了证明仁义之灾,在《外储说》中将宋襄公的迂腐、顽固表现的淋漓尽致。   

在此后的几千年里,宋襄公和他的仁义之师被无数人讥讽、嘲笑。在21世纪青少年素质教育课外读物《上下五千年》中,对其以《愚蠢的宋襄公》命名。宋襄之仁作为极具讽刺色彩的成语被越来越多的人引用。   

鄙人却认为,一直以来,我们对宋襄公的评价并不公允。   

仁义不是儒家的发明,她根植于广博的神州大地。远在孔子之前的尧、舜、禹、汤,周文、武王都以仁德被万民所崇。背离她的夏桀、商纣则被后人唾骂。在商周时期,她是人们日常生活的行为规范,是评价君主是非功过的重要标准,亦是重要的战争准则。   

平王东迁后,周德衰败,传统的道德规范受到严重挑战。但仁义礼信仍然是重要的战争规则。在《司马法》中,这一思想被贯穿始终——“正而不诈”,“逐奔不过百步,纵绥不过三舍”,“以礼为固,以仁为胜”。其初衷是使战争受到必要的限制,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降低到最低限度。宋襄公的仁义之师,晋文公的退避三舍,都是这一历史时期“军礼”思想下的必然产物。   

至春秋末期,人们在战争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到,用兵乃“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本国人民最大的残忍。基于这一认识和对战争的总结,伟大的《孙子兵法》终于诞生,她一方面提出用兵的最高境界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另一方面,首创兵不厌诈的军事思想——“兵者,诡道也”,“令半渡而击之”,“兵以诈立,以利动”。她甚至认为,深入敌国作战时,为解决物资运输这一最大难题,可以烧杀抢掠——“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重地则掠”,“侵掠如火”,“掠乡分众,廓地分利”。   

《孙子兵法》的诞生基于长期的战争实践,是中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战国时期,她已经广为流传,其军事思想亦被人们普遍接受。

  

但宋楚泓水之战时,军礼是军事思想的主导。若“半渡而击之”,就象在今天的战争中屠杀战俘、平民一样卑鄙无耻。   

春秋时期,战场上的士兵都用冷兵器肉搏。我们不能以此说他们愚蠢,因为那个时代还没有现代化武器。同理我们亦不能嘲笑宋襄公的仁义之师,因为当时还没有形成兵不厌诈的军事思想,以今天的思想和认识对古人的行为进行评价,城不可取。   

贻笑大方的不是宋襄公,而是那些讥笑、辱骂宋襄公之人!


杨朱学派


宋襄公外交上把自己弄进监狱,军事上把自己弄死了!

一是外交上,宋襄公没大的头,却要戴大的帽,妄想当盟主,他擅自宣布会盟的时间和地点,不把齐国和楚国放眼里了。

到了约定之日,楚、陈、蔡、许、曹、郑等六国之君都来了,楚国早埋伏好了军队。宋襄公和楚成王因为争当诸侯霸主而发生争议,楚成王突然命人抓住了宋襄公,把他带回楚国囚禁起来!

二是军事上的失败导致宋襄公受伤身亡。

而这场败仗本来可以避免,但由于宋襄公的错误思想导致兵败而亡。

宋襄公带兵去攻打郑国时,楚国派兵乘虚攻打宋,宋襄公撤回时,与楚军于泓水相遇。大司马公孙固建议宋襄公与楚议和,避免宋国与大国楚国交锋,而宋襄公固执说,自己的军队是“仁义之师”,是不会败的,而且是“一本正经”等待楚军渡河上岸,才交战,而当楚军渡河后未摆阵时,也不进攻,结果是楚军摆好阵势痛杀过来,宋军一败涂地。

宋襄公犯的是辨证思维上的错误。没有辨证分析形势以及两军的强弱对比,以及时机上的重要性,刻舟求剑地看待仁义的正能量。

俗话说:天变,道也变!


闲适人家


“兵者,诡道也”,战场上千百万士兵活生生的生命和形式上的正义哪个更重要?宋襄公为了满足自己的形式正义,放弃了千万士兵们的生命,愚蠢的令人发指!

宋襄公不考虑宋国自身的有限实力而妄图通过会盟让宋国晋升为春秋霸主,这无异于痴人说梦,也最终让宋襄公自取其辱。霸主国首先要具备的就是绝对顶级的国力和军力,而不是轻飘飘的一纸盟约,宋襄公竟然不知道这么基本的国际关系常识,该说他幼稚呢?还是愚蠢呢?

综上所述,宋襄公是一个昧于现实,愚蠢自大而又假仁假义的无知之徒!



明境国学


据了解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宋襄公作如下评论:襄公之时,修行仁义,欲为盟主。其大夫正考父美之,故追道契、汤、高宗,殷所以兴,作商颂。襄公既败于泓,而君子或以为多,伤中国阙礼义,曪之也,宋襄之有礼让也。同时司马迁认为宋襄公是春秋五霸之一。

用现代的眼光看来,宋襄公在春秋乱世中不切实际地空谈古时君子风度,为了守迂腐的信条在政治军事斗争中处处被动,并且把仁义滥用在敌国甚至是敌军身上,以至数次受辱。宋国是小国,宋襄公打了败仗,证明他对仁义还理解不到位,或者说对自己的实力还不清楚,若宋有后来秦国的实力再讲仁义必然称王,而且不只二世。但是宋襄公不肯埋头发展,他也曾说齐桓公用管仲20年称霸,而他等不了。急功近利是他失败的地方,但讲信用宽而待人,却使他位列春秋五霸


老杨木梳


宋襄公早期是以仁厚的形象出现在《左传》之中,他当太子的时候,庶长兄目夷(字子鱼)名声比他还好,于是宋襄公请求父亲宋桓公将公子目夷改立为太子。宋桓公于是决定改立目夷,然而目夷却拒绝接受,一度躲避到外地,直到宋襄公继位了他才回来。宋襄公对庶兄也很优待,任命其为左师,这个职位在宋国属于高级执政官,仅次于国君和右师,有临朝听政的资格。目夷当了九年左师之后,将左师之位让给儿子公孙友,自己自降为大司马,直接管理宋国军务。

继位后的宋襄公在对待大国流亡的公子问题上采取比较仁厚的态度,先后接待了齐公子昭和晋公子重耳,也就是后来的齐孝公和晋文公。特别是将齐孝公送回齐国继位,使宋襄公产生了接替齐桓公高举霸主大旗的政治幻想。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试图举办诸侯盟会立威,羁押了迟到的滕宣公,并命令邾文公在次睢之社斩杀鄫子作为祭祀。随后又围攻了曹国。宋襄公这一系列的举动,受到大司马目夷的批评,但是没有效果。从这些事来看,宋襄公只是在政治上优待庶兄,但并不在乎庶兄的教诲,他的政治形象也就逐渐变得很差。

在后来的盂之盟中,宋襄公居然被楚成王派人绑架。虽然事后被放归,目夷估计事情会更糟糕,这时候他也辞去了大司马一职,改由公孙固继任。这时候目夷应该已经没有具体职务了,更加无法教诲宋襄公。

果不其然,宋襄公咽不下这口气,打算报复楚国,于是发生了泓之战。大司马公孙固一开始劝说他最好不要和楚国硬拼,他不听,又劝他趁楚军渡河的时候奇袭,还是不听,最终招致惨败。

由此可见,宋襄公早期的良好形象是与庶兄唱和之下营造的假象,随着庶兄淡出政坛,宋襄公就变得不可理喻,所谓遵守战场规则“不重(童)伤,不禽二毛(不伤害幼童,不擒拿两鬓斑白的老者)”算是给他的固执罩上一层遮羞布,作为国君直接干预大司马部署战斗,战败了肯定要负责的。


大意觉迷


宋襄公是宋国国君,公元前650年到公元前637年在位,子姓,叫兹甫,他还有个庶兄叫目夷。宋国是商贵族微子建立的的国家,继承了先商文化,有贵族之气。可是其他国家对宋国却不感冒,做事,写文章经常拿宋人开涮,象寓言故事,刻舟求剑和守株捸兔等就是描写宋国人的。宋襄公办事处处有贵族的范儿,办事讲究仁义道德,处处效仿祖先做事原则。他老父临终时,他对父亲说哥哥目夷年龄比我大,能力比我强,仁义,位子还时让给目夷吧。目夷听了非常感动说,肯把位子让出来是大仁啊,于是逃到临国。于是兹甫做了宋襄公。葵丘会盟后,齐桓公托宋襄公照顾齐国太子。宋襄公非常守约,齐国内乱后,联合四个国家把齐国太孑送回去做了齐孝公。后来宋襄公野心膨胀,与当霸主,主集了曹,滑,株,郑等小国会盟,也邀请了,齐,楚叁加,并以老大自居。引起楚国不满。宋襄公来年再会盟一次。公子目夷说,宋国太小了,当霸主很危险,楚国是蛮夷不讲信用,若去会盟,必领带军队去。宋襄公说办事要讲信举,我己经说不带军队了。结果会盟时和楚国谈崩了,被楚国人给捸住了。经过各国调解才被放回来。宋襄公气愤于郑国的被叛,不顾目夷的劝告起兵伐郑。楚国乘击出兵攻宋,战于泓水。楚军过一半时,目夷主张半渡而击,宋襄公说我打仁义的仗,等楚军全过完河在打。等楚军过河后目夷主张攻击,宋襄公说等楚军排好队再说,宋国是讲仁义的国家,战场上伤兵不能打,白发老者也不能打,结果楚军排好阵形后一个冲锋就把宋军打败了,宋襄公也受了伤,一年以后死了。春秋时期礼乐崩坏,国与国之间没有信用可言,宋襄公刚愎自用,不听目夷劝告,以小国之君,仁义之德,威加诸侯,想当霸主,结果霸主没有当上,军队打了败仗还把命搭上了,让后人笑了千年。不过他的仁义之美还是值得肯定学习的,因此史学家把他看成是春秋五霸之一。


关东侠客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这句话用在宋襄公身上再恰当不过了。宋襄公资质平平,宋国的实力也不强大,可是他不清楚自己吃几两干饭,特别羡慕春秋首霸齐桓公。齐桓公死后后,他的这种野心更加膨胀,一心想成为下一个霸主。

齐桓公死后,齐国发生内乱,公子昭来投奔他,他认为是个可利用的机会。公元前264年,宋襄公统领四国联军杀向齐国,帮助公子昭当上了国君,就是齐孝公。宋襄公自认为做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足够树立威信称霸诸侯了。他出面把齐孝公、楚成王约在一起,开了个会,还自作主张拟了一份通告,想以此确定自己的盟主地位。楚成王和齐孝公虽然碍于情面签了字,但每人都有自己的小九九。

到了约定开会的日子,齐孝公没有参加,而楚成王做得更绝,直接一屁股坐在了盟主的位置上。宋襄公一看如意算盘落空,指着楚成王的鼻子骂娘,结果差点当了楚国的俘虏。从这以后,宋国和楚国就结下了梁子。公元前638年,宋楚两国发生泓水之战。宋襄公认为自己是仁义之师,而楚国缺乏仁义,不义之兵怎能胜过仁义之师呢?他还特意做了一面大旗,并绣有 "仁义"二字,要用 "仁义"来战胜楚国的刀枪。楚军开始渡河时,宋襄公不半渡而击;楚军全部渡河后,宋襄公又坚持非要等到楚军完成列阵之后方开始攻击。这么打仗,结果可想而知,以宋国惨败而告终。

从那以后,宋襄公连做霸主梦的资格也没有了。宋襄公讲求“仁义”并没有错,错就错在不合时宜。在那个看谁拳头硬的春秋时代,谁跟你讲“仁义”?他的这种想法,太看不清形势了,太脱离实际了。怪不得毛主席说,宋襄公是蠢猪式的仁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