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云南边境与缅甸通婚的现象有多普遍?

哲爱艳


中缅边境通婚的现象还是挺普遍的

缅甸是东南亚地区与我国边境线最长的国家,中缅边境全长约2185公里,这其中山川交错,边民杂居。

由于历史原因,中缅边境的划分常常都是犬牙交错,村寨相连,甚至有许多村子都是地跨中缅两国。

而国境线两边的居民虽然属于不同的国家,但其实很多都是一个少数民族,双方在文化、语言上没什么区别,日常交流十分频繁。

密切的交流就使得中缅通婚现象非常普遍,特别是少数民族之间的通婚更是稀松平常,其中大多都是缅甸女孩嫁到中国来。

(中缅边境)

缅甸是个多民族国家,自打从英国人那里独立开始,缅甸中央政府就跟地方割据势力掐架不断,特别是缅北地区,各个地方武装山头林立,战乱不断。

由于社会动荡以及经济落后,在中缅边境就有不少缅甸女孩嫁到中国来。毕竟中国这边环境安定,经济发达一些,生活水平也要比缅甸高不少。而且两边交流密切,在语言和生活习惯上没有什么太大的障碍。

在云南边境地区,很多中国姑娘不愿意一辈子待在大山之中,纷纷选择去大城市打工或上学,这就导致了很多边境村镇男女比例失调,于是就有许多中国男子托媒人去说个缅甸媳妇。

并且缅甸那边也有很多女孩来云南务工,待的时间长了就找一个本地中国人结婚,以此获得身份留下来。

如今,中缅地区通婚状况非常常见,甚至一个村子能有几十个缅甸媳妇。

(嫁到中国的缅甸姑娘)

目前中缅边境的跨国婚姻基本都是属于自由恋爱,或是经人介绍的。缅甸那面的女孩绝对不是想象中贪图钱财的“拜金女”,大多数跨国婚姻还是以感情为基础的。

缅甸姑娘真正羡慕的是中国这面安定环境,良好的社会治安和勤劳能干的中国小伙子。


千佛山车神


应该是不普遍。去过瑞丽市的弄岛。弄岛不是岛。那里是一个傣族聚居的大寨子,里边有十多个村庄。有个村是缅甸的,和中国的村紧紧相连在一起。住“等相”麦喊(一个村子里有几十次叫麦喊的)家里,他有两个女儿,大女儿每天牵着牛去放,没见她的丈夫,二女儿读过中学,她泼水的小白铁桶上写着一个“瑞”字,那是她的名字,我叫她“罕帅瑞”,她有一个缅甸籍的丈夫,大约是上门女婿。隔壁有个女孩很漂亮叫“境”,据说她男朋友也是缅甸的。“泼水节”时,外国寨子的边民到弄岛泼水,弄岛的村民也去缅甸的寨子泼水。弄岛的村民,都有亲戚在缅甸,晚上,涉过浅浅的小河,就可以到缅甸的弄马玩。渡过瑞丽江,就到了缅甸的南坎,有次,天下起了雨,我在一个茅草顶的屋旁避雨,女主人出来喊我,对面一个卖磁带的老板出来说,她叫你去她屋里躲雨喝茶,便进屋。街上的人知道从中国来了个“帅锅”,女主人的房里就进来了十多位美女,卖磁带的能讲中国话的老板说,她们都希望嫁到中国,你看上哪个,可以把她领回去。说跨国婚姻不普遍,是有的边境线,有的也只不过有五六十对,有的充其量有百余对而已。[应邀作答]





阿鼎AD


肉叔曾经回答过一道“广西边境与越南的通婚现象有多严重?”的类似为题,目前已经即将突破300万阅读,是肉叔迄今为止单一问答阅读量最大的一个“悟空问答”。见上图。


还是那句话:有男人和女人的地方,就会有爱情和婚姻发生。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边境地区,靠近边境的两国边民,因为地域接近,风俗接近,山水相连,如果再加上没有什么语言障碍的话,通婚就成了自然的事情。


对于边境地区的农村人来说,爱情无非就是,娶一个能吃苦耐劳的媳妇,生一堆娃,养一群猪,耕一亩三分地吧。 --摘自肉叔悟空问答



中国的经济发展比缅甸好很多,因此吸引一些缅甸姑娘嫁到中国,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但据了解,通婚情况虽有,也并不严重。相信任何一个边境地区,只要两国关系友好,没有战事,没有争端,边民之间的交流、交易、通婚等事情就会正常发生。



不刻意为之,也不回避。水到渠成,万物自有定律。

中国南部的越南、缅甸、老挝等与中国毗邻的国家,中国北部的俄罗斯以及前苏联国家,与中国人的通婚也时有发生。早年日本和韩国,也有很多与中国人结婚的,尤其是上海、大连等地更多。


不说好,也不说坏。自然规律,自然发生,自然消亡。


肉叔


我一个朋友是做社会调查的,做过一定研究,跟我们聊过:云南边境地区中缅通婚从数量来讲很多,但在整个社会来讲,比例并不是说就有多高,在少数民族边寨要多一些,但县城以上的 城市就少得多,总体统计每年100对夫妻也就3~5对是跨国的!即使是边寨,除了实在困难或者男方条件太差外,都还是愿意选择娶中国姑娘!当地人之所以不愿意娶缅甸姑娘,存在几个主要困难:1、缅甸媳妇普遍很难取得中国身份证,在以往其小孩也很难落户(现在对婚内小孩的落户放宽了,基本都能落户),没有户口,自然享受不到中国的社会福利(如社保、医疗、拆迁补偿等),在村子里也分不到田地、宅基地等,所以这种家庭在经济上很吃亏。2、更重要的是,没有身份证很难出远门打工,最多只能到县城附近,再远了住宿、买票、租房都没法解决,而现在出门务工是家庭收入的重要来源。3、缅甸姑娘文化程度普遍要低很多。我们这边由于已经普及了九年教育,最差也是初中,少数民族孩子基本能说普通话,而缅甸姑娘大部分是小学未毕业、甚至二、三年级程度,所以文化程度差异较大,这对家庭的经济收入、孩子教育等都有实际的影响!4、我们这边富裕的家庭看不上缅甸姑娘,而穷人家即使娶了缅甸姑娘,但因为多半生活依然艰苦(尽管肯定会比缅甸好一些)、男方有残疾等原因,缅甸姑娘嫁过来后也有很多大失所望、最后不要孩子跑掉的!所以穷人家也很谨慎!5、毕竟跨越两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不同,即使是同一民族,在很多地方还是有些不同的。


手机用户60432657443


在云南整个中缅边界线上历来就有通婚的情况。因为在中缅边界,除缅族外。当地土生土长的人都分不清那个是缅甸人。各个民族都是一样的。普遍通婚是存在的。但要看是那个年代。在新疆出现边民逃往国外时。毛主席说过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在云南边界得到了应正。在土地下放以前。没有一个缅甸那边的姑娘嫁过来。只有我们这边的嫁过去。以有小伙子到那边上门的。自九十年代以后没有一个姑娘嫁那边的。到是缅甸那边的姑娘嫁过来的很多的。我说的是山区哟。特别是我们整个村和周边村。由于是山区。青年人中。大男青年多。姑娘少。原因是小女孩读书很用心,每年高考。考起大学。大专的多是女孩子👧。这些山区女孩读书很用功。历来毕业后都有工作。这就造成了境外的姑娘嫁过来的多。这些大男很辛运。三十多岁,找的境外姑娘都是十六至十七岁的。虽然说没有文化,但很勤劳。接缅甸新娘,很简单的。只要双方愿意。大约五万块钱的彩礼。看个好日期就定了。结婚时,通车的地方彩车扎起。一接开车队到境外去接。不通车的地方。还是老办法。马帮去接。我们村境外媳妇起吗是多数。你说普遍吗。


苏格兰牧羊人185165143


先直接回答你有多普遍这个问题,以中国耿马县为例,全县三十多万人口,属于中缅通婚的仅仅一百多对,当然,这是登机在册的合法婚姻。没有登记在册的非法婚姻估计也很多,因为缅甸法律在涉外婚姻上的条件非常苛刻,手续也极其复杂,所以一般的边民也就懒得去办手续了!

还有一方面,是中缅边境的边民很多都是村子挨着村子,语言也基本是傣语或汉语,文化上基本一致,用当地的话说,除了所持证件不一样,我们没有什么区别(我个人觉得,还有生活水平也有很大区别)!边民间通婚,基本就是头人同意和父母同意,就可以结婚了,当然这个结婚是没有法律保护的!

通婚现象基本都是缅甸嫁中国,因为缅甸确实太贫穷,生活水平相差太明显,缅甸的边民也实实在在看在眼里,所以缅甸边界的女人都期望着嫁给中国人!

除了通婚外,很多缅甸人也会偷渡到中国,特别是在瑞丽的边境线上!他们到了中国打些黑工的收入也比他们在自己国家工作的收入高!

中国也有很多人在缅甸做生意的,比如工程,赌场,酒店之类

希望以上回答你能满意!


56加哈泽


云南和缅甸通婚现象真的很普遍吗?其实事实会有点心酸...

近年来一直传出云南那边买缅甸的女人当老婆,那么这种现象在那边真的很普遍吗?我们可以通过几位网友的回复,就能来判断判断到底云南和缅甸通婚是不是很普遍。

网友一的回复:

中缅边境通婚很普遍。缅北连年战争,又穷苦。中国挣钱比缅甸多两三倍,又有和平,所以大部分缅甸女人愿意嫁中国人。边境两国可以互通商贸。所以边境地区通婚普遍。但是内陆地区比较难。

网友二的回复:

身边有两个缅甸难民,带着妻儿从瑞丽那边过来的。在厂里刷个漆一天100元人民币,但比在缅甸国内好多了。还打仗,15岁以上的要去打仗,开不开张一天300,死了给家人一笔安抚今金(以上信息真实性有待考证,只是听当地人说的)。虽然接壤,缅甸人也不是随便都能涌入中国的,都有正规手续的。

看了这些,我还挺为身为一个中国人而骄傲的。我们这里很和平,也受缅甸人喜爱。但是非法买卖妇女儿童的情况也很严重,有的是缅甸人自己不愿意的,但相信还是好人多。希望缅甸这个国家可以越来越和平,如果通婚也要经过合法的程序!相信我们云南边境也能和缅甸人产生爱情的火花哟。


和有趣的人一起旅行


其实没必要大惊小怪,缅甸通婚已经200多年了。据陈儒性先生的考证和缅甸史载:1769年(清干隆34年)“中国战俘凡2500名,仍羁留缅京,或事种植,或是工艺,娶缅妇为妻”据清史稿载,入缅的川滇黔兵共31000人,返国仅13000人,可知羁留缅境,为数当在不少,他们的纳妇繁衍,所以200年来称华侨为“胞波”(同胞)、为“瑞苗”(亲戚),又称为“血统相同的胞波;尊称老华侨“胞波支”,唤侨童为“胞波礼”,称华侨妇女为“胞波妈”(胞姊), 英人裕生的缅英词典(1813年),已收入缅文“胞波”这个词,并且注明为缅人称呼华人专用。



同治二年(1863年)广东观音古庙重建石碑,刻有妇女51人的捐款题名。51人中有30多人为“番民夫人”,即系枯骨妇。(有些华侨的妻妾都是缅民;有些人的妻是缅民,妾是华妇;有些人的妻是华妇,妾则番氏。)据老华侨说,其余有姓氏的华妇可能亦系缅妇所生的华裔妇女。因为中国妇女的来缅系在十九世纪末叶的光绪年间(约在1882年有妇女出国南来。据陈达《中国移民及其劳工工情况》,在1882年至1892年间,在中国移民中妇女仅占二成三巴仙),相传最早来仰光的粤侨妇女是梁德姆和“进教姆”(基督教徒,适许姓),她们一登岸就敬拜观音庙,宽袖长裙,大家误为“做戏娘”。

由于初期华缅通婚频繁,有缅族血流的华裔人数亦相当多,他们大多数至今已完全缅化。现在华缅人士有的可能会怀疑自己的血统;甚至有的华侨将缅妇生下的子弟在幼时送回国内读书长大,认华妇作母亲认华妇作母亲然后返缅,而者。根据1931年官方的调查,十九万余华侨中,在缅生长的华侨共101518;占全体华侨的半数以上,而中缅混血的华裔尚不归入统计内,二百年以来,那多数早已同化于缅族的“胞波”,更无可查考了。

华侨居留缅甸已有悠久历史,自从周恩来总理指示中缅通婚应加强亲谊关系后,有些长期居留在此的华侨自愿选择 归化缅甸;大多数在当地生长的已属缅甸公民。


职场前沿思维


我非常自信而诚实的告诉你,确实如此,太普遍了,不知道他们的结婚证是和户口是怎么办的。这是一大疑问

按道理规则来说,结婚证户口要办的话两个人分别是两个国家,要转出并结婚必须要通知很多级别来呵呵,越说越复杂,迷糊,迷糊

首先要自我介绍一下,我的家乡就是临沧镇康 也就是生在边境,起初我们那些地方是非常平穷没有经济来源。但现国家政策越来越好,公路修到家。人们越来越富有。生活水平上升了。



大家都知道缅甸经常打战,民不了生好好的日子,被摧毁。没有吃的没有住的,这是真实情况的。我们中国还是非常仁慈,充满善良与爱的国家的。缅甸每次打战直升机,还有子弹每次都会来到我们的土地上,次次只是给予警告,不要伤害到我们国民。有百分之50以上的缅甸人会逃到我们中国了,边界比较的大公司或是政府都会给这些人解决吃住的问题。、

还有很多人不愿意回缅甸,在我们中国打工,比在他们那里好多了相处和谐,又能赚钱养家,也是他们唯一的要求

相信很多人都不敢相信这些情况是真实的,但是他们就是这么落后,别说电脑,网络这些了,连电很多农村都是才通几年的,而且他们不读书没有读书的意识。所以他们说的话是缅话相当于中国的少数民族,不会普通话。有非常多的人嫁来到我们中国结就是交流不方便

我们镇上至少有10多个及以上是缅甸媳妇。每个来的时候都是不会普通话,无法与我们那里的老人进行沟通




但实际久了也就相互习惯了,因为我们这边的条件相对他们那里是非常好的。所以他们在的也开心。相互介绍也就来中国这边的越来越多了

弱弱的说一句就是缅甸人比较黑。

缅甸女生还很不错的,善良大方。但男人不敢恭维


空怀心态


凡是跟缅甸接壤的地区都有通婚现象,版纳、临沧、德宏三地州情况特别突出。这三个地方很多民族跨国而居,有些地方甚至还有一寨跨两国、一家跨两国的情况。凡是跨国而居的所有民族都存在着跨国婚姻现象,几乎每个边境线附近的地区,都有大量跨国婚姻。

不过,相对而言,少数民族的跨国婚姻更为普遍,比如布朗族、哈尼族、佤族、傈僳族、景颇族、傣族等,因为他们在中缅两国都是弱势民族,更喜欢抱团,而且同民族之间语言一样、价值观相同、历史渊源相同、生活方式相同、比较好沟通、能融和在一起。

我在两个地方见到过跨国婚姻比较典型,从中可以看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其一是在西双版纳的打洛。有一个布朗族寨子刚好在国境线以外几公里的地方,离缅甸的城镇很远,靠中国的城镇反而更近一些。那里的布朗族姑娘就特别想嫁给我国境内的布朗族小伙。历史上这个地方没有划国界之前,他们本就是一家人,相互之间通婚现象普遍而且各种亲戚关系十分密切,根本无法分开。即使划国界以后,在边境管理不是特别严格的时期(这个时期很长),两边的亲戚走动也十分频繁,现在基本上还是采取这样比较人性化的管理模式。

其二是在德宏盈江县的傈僳族村寨里,我发现好几个缅甸嫁过来的新娘。她们每次回娘家一趟要走几十甚至上百公里,尽管如此辛苦和遥远,她们还是要嫁过来。因为她们也是傈僳族,在缅甸那边,她们周边虽然也有同龄人,但因为不是同一个民族,即使结婚了也很难生活下去:双方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相差太大只是表面现象,最根本的区别是社会文明的发展阶段不同,无法生活在一起。这事只能举例说明:让你跟一个原始社会的男人或女人结婚,你能过得下去吗?即使是一个小脚时代的女人也是很难跟现代社会的男人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的吧?

中缅两国人民之间有着源远流长的胞波情谊,这种跨国婚姻一定程度上还是两国边疆地区的稳定剂,有利于两个国家的和平与稳定,所以虽然没有人鼓励,但是依然特别多。

但是,有一点值得研究,那就是,不同民族之间通婚的现象很少。就是说,即使你再富裕再聪明再帅,你也竞争不过那些比你穷、比你笨的少数民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