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1 關東軍俘虜被蘇聯送往西伯利亞時,他們有60萬人,為何不反抗

日本關東軍成立於1907年。日俄戰爭結束後,日本藉口為保護其南滿鐵路的權益,在我國東北地區所謂的“滿洲關”駐軍,從最初的幾千人發展成近70萬人。

在盤踞中國的40年間,關東軍成了侵華戰爭急先鋒。他們不但血腥鎮壓中國軍民的抗日活動,大肆燒殺搶掠中國百姓,還喪心病狂地對中國軍隊肆意使用毒氣彈,在中國犯下了累累罪行。

關東軍俘虜被蘇聯送往西伯利亞時,他們有60萬人,為何不反抗

(日本關東軍舊照)

日本關東軍裝備精良,兇狠殘暴,在中國戰場上一向勝多負少,被認為是日本陸軍的精銳部隊,稱為“皇軍之花”。

這樣一支不可一世的日本軍國主義的侵華部隊,在1939年的諾門罕戰役中遭到蘇聯紅軍的迎頭痛擊,被殲滅1萬8千人,成為了“日本陸軍史上最大的一次敗仗”,也為日本在二戰中的最終失敗埋下了伏筆。

日本關東軍的徹底覆滅是在1945年。

1945年5月8日,德國法西斯宣佈投降後,蘇聯紅軍便開始了對日作戰的準備,秘密從國內往遠東地區調集重兵。8月8日,蘇聯宣佈對日作戰,8月9日凌晨,150萬蘇聯紅軍以雷霆萬鈞之勢,從三個不同方向對日本關東軍展開閃電戰。8月10日,曾經以日本陸軍“王牌”自詡的關東軍一敗塗地,潰不成軍,紛紛逃命。

隨著美國兩顆原子彈的轟然炸響,日本軍國主義終於不再負隅頑抗,宣佈無條件投降,結束了其罪惡的侵華戰爭。

1945年8月17日,關東軍司令山田乙三繳械投降,近60萬關東軍和山田乙三本人都成了蘇聯的俘虜。

關東軍俘虜被蘇聯送往西伯利亞時,他們有60萬人,為何不反抗

(山田乙三宣佈投降)

面對如此龐大的日本戰俘,蘇聯政府是如何處置他們的呢?

在殘酷的二戰中,蘇聯人死傷慘重,共計傷亡2000多萬人口。尤其是男性公民,傷亡達三分之一,即使女性也喪失了近八分之一的數量。面對急需壯勞力的蘇聯來說,這批日本戰俘價廉物美,無疑是一個很好的補充,既能幫助蘇聯重建被戰火毀壞的家園,還不用支付任何勞動報酬。

因此,從1945年10月開始,蘇聯便用悶罐車把日本戰俘像牲畜,一樣一批一批的拉到西伯利亞,日軍戰俘從此開始了漫長的“勞動改造”生活。

那麼,如此眾多的關東軍俘虜為何沒有反抗呢?

一、所有戰俘都被解除了武裝。

在山田乙三宣佈投降時,60萬日本戰俘隨即被解除了武裝,沒收了所有的槍支彈藥。不可一世的侵略者,瞬間變成了手無寸鐵的階下囚。即便當初他們兇殘如虎,在被拔掉尖牙利爪後,也與病貓無異。

而且,日軍戰俘也沒有想到蘇聯人會將他們當作戰利品運到西伯利亞,從事繁重的勞動。大多數日軍被矇在鼓裡,以為會被遣送回國,甚至在路過貝加爾湖時,日本人還以為已經到了海邊,馬上就可以回家了。

關東軍俘虜被蘇聯送往西伯利亞時,他們有60萬人,為何不反抗

(被俘的關東軍)

​二、戰俘活命都難,談何反抗。

西伯利亞地區環境惡劣,異常寒冷,零下二十多度的低溫,讓日本人非常不適應,部分戰俘根本沒有禦寒衣物,還穿著戰時的單衣。20多個人擠在大約8平米且四面透風的帳篷裡,晚上不敢出帳篷上廁所,因為往往在上廁所的途中就變成了冰棍。很多人無法熬過夜晚的低溫,在第二天早上沒能再醒來。

日本戰俘經常吃不飽,他們每天只能吃一頓飯,以野菜和野草為主。偶爾會領到一小塊黑麵包,或者喝上一碗清澈見底的燕麥粥,日本人吃的甚至還不如軍馬。如果碰到糧食極度匱乏的時候,蘇聯人還會槍殺一部分老弱病殘,以減少糧食的消耗。

幾個月後,絕大部分的日本人就餓得骨瘦如柴,形如枯槁,面黃肌瘦。

同時,日本戰犯還得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挖煤、伐木、修路、開礦等,即使面對零下30多度的低溫,戰俘也得外出勞動,否則只有死路一條。

面對超強的勞動,日本戰俘只能默默承受,不敢有逃跑之念。就算蘇軍不會開槍擊斃,西伯利亞的低溫和猛獸也會隨時奪去逃兵的性命。

極端惡劣的環境和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生活,導致不少戰俘生病,那就只有聽天由命了。蘇軍是不會為日本人提供醫療服務的,不少人因得不到及時的治療而喪命。

對於洗澡這類的奢望,戰俘一般兩個月會輪到一次,但每次都是在零下20多度的露天場所中完成的,大部分戰俘為避免著涼而拒絕洗澡。

關東軍60萬戰俘到達西伯利亞的第一個冬天,就有超過10萬人死去,1946年又有5萬多人相繼死去。蘇聯人要麼將戰俘的屍體火化,用作肥料,要麼隨意丟棄在荒野,被飢腸轆轆的熊和狼吃掉。

等到1956年,蘇聯最終將最後一批關東軍戰俘遣送回日本時,只有大約40萬人活著離開了西伯利亞。

在這樣的環境和條件下,關東軍戰俘還有力量反抗嗎?

不過,俗話說“多行不義必自斃”,雙手浸滿中國人民鮮血的關東軍,也算咎由自取。天道輪迴,報應不爽。

(參考資料:《日俄關係中的戰俘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