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1 关东军俘虏被苏联送往西伯利亚时,他们有60万人,为何不反抗

日本关东军成立于1907年。日俄战争结束后,日本借口为保护其南满铁路的权益,在我国东北地区所谓的“满洲关”驻军,从最初的几千人发展成近70万人。

在盘踞中国的40年间,关东军成了侵华战争急先锋。他们不但血腥镇压中国军民的抗日活动,大肆烧杀抢掠中国百姓,还丧心病狂地对中国军队肆意使用毒气弹,在中国犯下了累累罪行。

关东军俘虏被苏联送往西伯利亚时,他们有60万人,为何不反抗

(日本关东军旧照)

日本关东军装备精良,凶狠残暴,在中国战场上一向胜多负少,被认为是日本陆军的精锐部队,称为“皇军之花”。

这样一支不可一世的日本军国主义的侵华部队,在1939年的诺门罕战役中遭到苏联红军的迎头痛击,被歼灭1万8千人,成为了“日本陆军史上最大的一次败仗”,也为日本在二战中的最终失败埋下了伏笔。

日本关东军的彻底覆灭是在1945年。

1945年5月8日,德国法西斯宣布投降后,苏联红军便开始了对日作战的准备,秘密从国内往远东地区调集重兵。8月8日,苏联宣布对日作战,8月9日凌晨,150万苏联红军以雷霆万钧之势,从三个不同方向对日本关东军展开闪电战。8月10日,曾经以日本陆军“王牌”自诩的关东军一败涂地,溃不成军,纷纷逃命。

随着美国两颗原子弹的轰然炸响,日本军国主义终于不再负隅顽抗,宣布无条件投降,结束了其罪恶的侵华战争。

1945年8月17日,关东军司令山田乙三缴械投降,近60万关东军和山田乙三本人都成了苏联的俘虏。

关东军俘虏被苏联送往西伯利亚时,他们有60万人,为何不反抗

(山田乙三宣布投降)

面对如此庞大的日本战俘,苏联政府是如何处置他们的呢?

在残酷的二战中,苏联人死伤惨重,共计伤亡2000多万人口。尤其是男性公民,伤亡达三分之一,即使女性也丧失了近八分之一的数量。面对急需壮劳力的苏联来说,这批日本战俘价廉物美,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补充,既能帮助苏联重建被战火毁坏的家园,还不用支付任何劳动报酬。

因此,从1945年10月开始,苏联便用闷罐车把日本战俘像牲畜,一样一批一批的拉到西伯利亚,日军战俘从此开始了漫长的“劳动改造”生活。

那么,如此众多的关东军俘虏为何没有反抗呢?

一、所有战俘都被解除了武装。

在山田乙三宣布投降时,60万日本战俘随即被解除了武装,没收了所有的枪支弹药。不可一世的侵略者,瞬间变成了手无寸铁的阶下囚。即便当初他们凶残如虎,在被拔掉尖牙利爪后,也与病猫无异。

而且,日军战俘也没有想到苏联人会将他们当作战利品运到西伯利亚,从事繁重的劳动。大多数日军被蒙在鼓里,以为会被遣送回国,甚至在路过贝加尔湖时,日本人还以为已经到了海边,马上就可以回家了。

关东军俘虏被苏联送往西伯利亚时,他们有60万人,为何不反抗

(被俘的关东军)

​二、战俘活命都难,谈何反抗。

西伯利亚地区环境恶劣,异常寒冷,零下二十多度的低温,让日本人非常不适应,部分战俘根本没有御寒衣物,还穿着战时的单衣。20多个人挤在大约8平米且四面透风的帐篷里,晚上不敢出帐篷上厕所,因为往往在上厕所的途中就变成了冰棍。很多人无法熬过夜晚的低温,在第二天早上没能再醒来。

日本战俘经常吃不饱,他们每天只能吃一顿饭,以野菜和野草为主。偶尔会领到一小块黑面包,或者喝上一碗清澈见底的燕麦粥,日本人吃的甚至还不如军马。如果碰到粮食极度匮乏的时候,苏联人还会枪杀一部分老弱病残,以减少粮食的消耗。

几个月后,绝大部分的日本人就饿得骨瘦如柴,形如枯槁,面黄肌瘦。

同时,日本战犯还得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挖煤、伐木、修路、开矿等,即使面对零下30多度的低温,战俘也得外出劳动,否则只有死路一条。

面对超强的劳动,日本战俘只能默默承受,不敢有逃跑之念。就算苏军不会开枪击毙,西伯利亚的低温和猛兽也会随时夺去逃兵的性命。

极端恶劣的环境和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生活,导致不少战俘生病,那就只有听天由命了。苏军是不会为日本人提供医疗服务的,不少人因得不到及时的治疗而丧命。

对于洗澡这类的奢望,战俘一般两个月会轮到一次,但每次都是在零下20多度的露天场所中完成的,大部分战俘为避免着凉而拒绝洗澡。

关东军60万战俘到达西伯利亚的第一个冬天,就有超过10万人死去,1946年又有5万多人相继死去。苏联人要么将战俘的尸体火化,用作肥料,要么随意丢弃在荒野,被饥肠辘辘的熊和狼吃掉。

等到1956年,苏联最终将最后一批关东军战俘遣送回日本时,只有大约40万人活着离开了西伯利亚。

在这样的环境和条件下,关东军战俘还有力量反抗吗?

不过,俗话说“多行不义必自毙”,双手浸满中国人民鲜血的关东军,也算咎由自取。天道轮回,报应不爽。

(参考资料:《日俄关系中的战俘问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