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6 荊州劉表一時雄傑,據要地擁強兵聚士子,誰言他虛有其表無所作為

《三國演義》中曹操曾經點評天下各路諸侯,當談及荊州牧劉表時,曹操不屑一顧說:"劉表虛名無實,非英雄也"。劉備到荊州後的表現,也突顯出劉表個性優柔寡斷,妒賢忌能的一面。其實在正史中,對劉表的評價也不高,如以下三國名角曾如是評價劉荊州:

郭嘉:"表,坐談客耳。";

賈詡:"表,平世三公才也;不見事變,多疑無決,無能為也。"

甘寧:"寧已觀劉表,慮既不遠,兒子又劣,非能承業傳基者也。"

陳壽更直接將劉表和袁紹並立,說此二人都是外表儀容端正,但內裡優柔寡斷,中看不重用的領導者:"表雖外貌儒雅,而心多疑忌,皆此類也。"

荊州劉表一時雄傑,據要地擁強兵聚士子,誰言他虛有其表無所作為

難道劉表就真的是個"虛有其表"、 "有名無實"、 "無所作為"的諸侯嗎?

根據《後漢書》記載,劉表是漢景帝之子魯恭王的後裔,和劉焉是同一個祖先。雖然同樣是漢室後裔,不過劉表這支跟劉備情況應該差不多,都是幾百年前同一個祖先,但跟當朝天子都是一表八千里的關係,只是劉表家境比劉備好,沒淪落到要靠賣草鞋維生而已。不僅如此,劉表從小就認真唸書,熱衷於政治活動,是當時學生的領導人物,其名聲更在"黨錮之禍"因通緝而響徹全國。

荊州劉表一時雄傑,據要地擁強兵聚士子,誰言他虛有其表無所作為

黨禁解除以後,劉表受大將軍何進推薦再次入朝。漢獻帝初平元年,關東諸侯聯合討董,荊州刺史王睿被孫堅所殺,董卓於是以朝廷的名義派遣劉表繼任。乍看之下,劉表得荊州貌似是沾了自己漢室宗親的光,才能走狗屎運般得到這麼一個肥缺。不過當時江南地面的情況並不妙,荊州宗賊橫行;袁術屯兵魯陽,堵塞進入荊州的道路;吳人蘇代為長沙太守,貝羽任華容長,處處都是擁兵作亂的土匪軍閥。

荊州劉表一時雄傑,據要地擁強兵聚士子,誰言他虛有其表無所作為

劉表這個荊州刺史,要人沒有,要錢也沒有,兩手空空的他,如果只憑朝廷的文書印璽就想坐穩這個位置,大概下場跟他的前任王睿一樣,會被哪個狠人一刀給剁了。劉表絕非腐儒,他雖手無縛雞之力,但敢一個人匿名獨身赴荊州,躲過宗賊的攔堵,袁術的追殺,單騎入宜城,找到了曾經同為何進部屬的蒯越作為幫手。

荊州劉表一時雄傑,據要地擁強兵聚士子,誰言他虛有其表無所作為

蒯越是荊州南郡望族蒯家的代表人物,在他的引薦下,劉表施展他身為學生領袖的三寸不爛之舌,成功說服蒯良、蔡瑁、黃祖、龐季等荊州幾大家族的領導人,支持他擔任荊州刺史。所謂的宗賊,本就是以同族人為主體的結夥強盜,這本來就有各大家族在背後支持站臺。既然劉表已經獲得荊襄士族的支持,在蒯越計誘宗賊,蒯越、龐季單騎說降江夏賊,劉表初步平定了荊州。

荊州劉表一時雄傑,據要地擁強兵聚士子,誰言他虛有其表無所作為

劉表這個荊州刺使雖然是朝廷任命,也獲得荊襄士族的支持。不過荊州位處南北交會,可說四戰之地,劉表在荊州十八年,並非一帆風順,屢遭強敵入侵。初步平定荊州後,他很快就面臨新的挑戰。袁術之前借孫堅的手殺了荊州刺史王叡和南陽太守張諮,早對荊州覬覦已久,眼見劉表平定荊州,自然眼紅不已。同時,討董聯盟瓦解之後,袁術與袁紹的關係急劇惡化,袁紹聯結劉表,欲以其牽制袁術,袁術因此命孫堅合擊劉表,想拔除這個眼中釘。

荊州劉表一時雄傑,據要地擁強兵聚士子,誰言他虛有其表無所作為

孫堅可是打得董卓都要遷都退避的猛將,想不到卻在劉表這邊栽了跟頭,被黃祖的部下用箭伏殺。初平四年,劉表斷袁術的糧道,使其無法再盤踞南陽,迫使袁術往兗豫方向出走,間接促成了袁術與曹操的匡亭之戰。此舉不但徹底除去袁術覬覦荊州的野心,更借曹操的力量削弱了袁術勢力,減少了對荊州威脅,也鞏固了自己在荊州的統治權。

荊州劉表一時雄傑,據要地擁強兵聚士子,誰言他虛有其表無所作為

建安初期,驃騎將軍張濟自關中出走南陽,因糧盡而攻打南陽郡的穰城,同樣跟孫堅一樣中飛矢而死,其侄張繡於是收兵退出穰城。荊州官員皆向劉表恭賀,劉表卻說:"張濟因窮途末路而來,我作為主人卻如此無禮,這並非我的本意,故我只受弔唁而不受祝賀。"之後,劉表派人招降張濟的餘部,安排張繡屯兵於宛城,成為劉表在北方的藩屬勢力,替他抵禦外敵。

荊州劉表一時雄傑,據要地擁強兵聚士子,誰言他虛有其表無所作為

除了來自北方的強敵,劉表在南方也有敵手。長沙太守張羨因為性格屈強、桀驁不馴,認為自己被劉表輕視,故懷恨在心。建安三年,張羨率領長沙、零陵、桂陽三郡叛逆劉表,劉表雖然遣兵攻伐,卻連年不下。劉表雖然攻不下長沙,但他將張羨團團圍住,不久張羨病死,劉表順勢滅了其子張懌,成為"南收零、桂,北據漢川,地方數千裡,帶甲十餘萬"的大軍閥。此外,交州牧張津也與劉表不合,屢次興兵犯境,都被劉表擊退。更別說,東方的孫策和孫權兩代,為報父仇,也是連年攻打荊州。劉表雖然在戰爭屈居弱勢,但江夏也始終擋住孫吳的侵略,保住荊州的安寧。以上這些事蹟來看,劉表在荊州十八年,對內保境安民,對外抵擋強敵,將荊州料理的面貌煥然一新。

荊州劉表一時雄傑,據要地擁強兵聚士子,誰言他虛有其表無所作為

至於劉表被評價為"無所作為"、"缺乏野心",這其實未考慮到當時的形勢。荊州的情勢限制了劉表,使得他難有更大的突破。這可以從內部與外部的因素來認識這個問題。內部的因素是,劉表能坐穩荊州刺史這個位子,靠的是荊襄士族的支持,所以他必須娶蔡瑁妹妹為妻,給予蒯良、蒯越、黃祖等人高官厚祿。劉表也不是沒有嘗試制衡強勢的荊襄士族,他引進張繡和劉備,讓他們在荊州北部駐守,既是屏障,也是面對內部士族的外援。從荊襄士族對劉備的提防,可以看到這個策略是相當有效的。另外劉表也巧妙的不讓劉備的勢力坐大,這自然給人一種劉表猜疑防備劉備的感覺,不過這都是劉表身為荊州之主必然的統御之術。

荊州劉表一時雄傑,據要地擁強兵聚士子,誰言他虛有其表無所作為

但從一些事蹟來看,荊襄士族還是壓制著劉表。如官渡之戰時,韓嵩、劉先就向劉表建議,應該在曹操和袁紹之間選邊站。劉表對此猶豫不決,派遣韓嵩前往許都,探曹操虛實。可是韓嵩根本就是堅定的降曹派,還沒去之前就一直說曹操的好話,到了曹營後被拜為侍中,遷零陵太守。回來以後,大為稱頌朝廷和曹操的威德,勸劉表派遣質子入朝侍奉。劉表認為韓嵩背叛他,召來荊州眾臣,想公佈韓嵩罪名殺了他。不過韓嵩在荊襄士族的力保下,劉表無可奈何。

荊州劉表一時雄傑,據要地擁強兵聚士子,誰言他虛有其表無所作為

再有劉表的繼承問題,雖然《三國演義》說劉表寵愛幼子劉琮,但從《三國志》的記載來看,劉表因長子劉琦與自己相貌相似,也十分喜愛。劉琦遠走江夏,其實也是荊襄士族壓迫下,不得已的選擇。劉表臨死前,張允不讓劉琦入內探視,更可見他已經被荊襄士族架空。劉表死後,以蒯越、韓嵩、王粲、傅巽等人,推舉次子劉琮成為繼承人,旋即挾持式的投降曹操,都可見荊襄士族的強勢,劉表做事掣肘可想而知。

荊州劉表一時雄傑,據要地擁強兵聚士子,誰言他虛有其表無所作為

至於外部,荊州處於四戰之地,四周都是對其覬覦的強敵。東有江東孫吳,西有益州劉焉,南有張羨、張津,北有袁術、曹操、張濟等。很多人都會質疑,劉表應該抓住官渡之戰的機會,不該坐觀天下之變。但這種說法,卻忽略荊州四周猛虎環繞的局勢,劉表派兵北上,四周不會趁虛而入嗎?再者,就算劉表舉兵支持袁紹,可能內部降曹派就會先行瓦解荊州。而劉表如果北上支持曹操,不僅要面對四周強鄰入侵的威脅,後荊州大概也不為其所有。所以劉表非不為也,實在是不能也啊。

荊州劉表一時雄傑,據要地擁強兵聚士子,誰言他虛有其表無所作為

總的來說,荊州在劉表到來之前,是個賊眾橫行,戰亂不斷的地方。劉表擔任荊州之主後,威懷兼洽,令境內的賊黨豪強亦可以為其效用,荊州從此萬里肅清,群民悅服。另一方面,從關西、兗州、豫州來投靠荊州的學者有上千人之多,劉表對他們都能加以安撫賑贍,對學者提供資助與保護,荊州成為了亂世中的樂土。從這些表現來看,不得不說劉表確實是個非常有才能的諸侯,絕非"虛有其表"、"無所作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