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7 “强于晋献公,亡于晋献公”,春秋霸主被“三家分晋”的根源

春秋时期晋国,很长时期都是强国,也是春秋五霸之一,即使到了春秋晚期,晋国内乱,无暇东顾,造成吴越崛起,吴王阖闾、越王勾践等都以和晋国接壤为荣,尤其越王勾践在会盟时,力邀晋国参加,以显示威望,但被晋国拒绝,可见晋国在解体之前,仍然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即使不称霸,也是事实上的霸主。那么晋国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大夫坐大的情况呢?一切的根源都是源于晋献公的一些过激做法。

“强于晋献公,亡于晋献公”,春秋霸主被“三家分晋”的根源

晋国自“曲沃代翼”之后逐渐崛起,在晋献公即位后,他的曾祖父成师的公子、公孙(史称桓庄之族)也不少,这些同宗时时想着效仿当年的“曲沃代翼”干掉诡诸,晋献公寝不安席、食不甘味,于是以士蒍之谋,离间群公子,累计用8年的时间屠杀这些本家的同宗。本家的人杀得差不多了,基本上也就没什么问题了,但血腥的杀戮惯性使得诡诸不由自主的把毒手伸向了自己的儿子。前672年,即晋献公五年,“伐骊戎,骊姬、骊姬弟(妹妹),俱爱幸之。”骊姬为了给自己的儿子谋取继承权,经过姐妹的一系列阴谋夺嫡活动,当然最根本的还是诡诸的残忍本性,前655年,太子申生被逼死,重耳、夷吾出奔逃出了晋国。骊姬还使诡诸和晋国的群臣盟誓,都不许接纳或者帮助外出的公子。到此,虽然诡诸自以为完全解决了隐患,但是却留下了更大的隐患。

“强于晋献公,亡于晋献公”,春秋霸主被“三家分晋”的根源

诡诸的做法对晋国的未来有很大的消极影响,国君的儿子从此一般不被留在本国,这成了一种制度。这个措施虽然当时起到了稳定内部的作用,但是长远看来,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纷纷裂变,晋国因为公室的人员和力量极其单薄,导致国君的实力渐渐被架空,各个大家卿大夫不断坐大,公元前376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瓜分了晋国公室“三家分晋”,至此春秋五霸之一的晋国不复存在。所以说晋国强于晋献公,亡于晋献公。起源于晋献公时期的“杀尽群公子”,和“尽逐群公子”的做法是晋国灭亡的根源。

“强于晋献公,亡于晋献公”,春秋霸主被“三家分晋”的根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