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3 福建古鎮—南靖石橋村,遇見一段好時光

古鎮歷史

位於福建省南靖縣書洋鄉境內,自古屬漳州管轄。東界船場鎮,北鄰梅林鄉,南與平和縣接壤,西與永定縣一山之隔。

福建古鎮—南靖石橋村,遇見一段好時光

據資料記載,石橋村的發展得益於明代中期遷居來的張姓客家人。張姓來此定居之前,這裡已經有羅、林、嚴、程、薛、陳等幾姓人家,他們散居在谷底內的崗坡林莽之中,人口不多,沒有形成村落的格局。明代初年,廣東潮州府大埔縣張念三郎為生計所迫,四處漂泊,於明英宗正統八年(公元1443年)來到石橋,成為石橋村張姓開基之祖,經過後代子孫的共同創業,張氏成為石橋村大姓氏。他們在這個清流如帶,綠樹如煙,山環水繞的小村裡,先後營建起一幢幢方形如圓形的土樓,終於創造了一個適於人們生產生活的家園。

福建古鎮—南靖石橋村,遇見一段好時光

船場溪上游的三團溪一帶,山高水曲,由於常年溪水沖刷,在山間形成了許多比較平坦的小谷地。石橋村就位於三團溪上的一塊小谷地內,溪水從南向北,打了一個“S”形大彎從谷地中間流過,石橋村的房屋就分佈於溪流兩側。村東為石壁尖山,南邊為伏峰崬,西南是南靖縣最高的山脈,西側為銀山崬,北面緊靠的是大寮崬,也就是石橋村的祖山。

福建古鎮—南靖石橋村,遇見一段好時光

龍盤虎踞,山環水繞的形勢,使石橋村自古交通十分不便。清代中後期,商貿活動日見頻繁,為改善交通狀況,張氏家族捐資修建了三條石路:一條從東山祠後的垟頭出村,到村子下水口過溪翻山到長教鄉;一條從下水口分路,沿溪的西岸直到梅林鄉;還有一條出村子南口,沿溪東岸過河坑直到曲江墟。這三條石路便利了石橋村與外界的溝通。

福建古鎮—南靖石橋村,遇見一段好時光

村中主要可分為門口垟、溪背垟、長籃和洪坑壩四片住宅區。三團溪從石橋村中間穿過,將村子劃分為兩半。“門口垟”位於溪北岸東山腳下,“溪背垟”位於三團溪南岸,這兩處地方因有大量耕地需要保留,早期建屋不多。三團溪西岸為“長籃”,長籃西山上,銀山崬下,位於三團溪西側,距門口約1.5公里的小山谷中,有一個居住區叫洪坑壩。這四片住宅同在一個小盆地,各自有獨立的環境。為此人們又將它們看成石橋村內的四個小村。除了此四大片住宅區外,三團溪下游的望前村因地處石橋村的下水口內,故為石橋村的一部分,稱為“石橋村望前村”。

福建古鎮—南靖石橋村,遇見一段好時光

石橋村的土樓主要可分為方形、圓形和長方形,採用的是石牆腳,夯土牆、木構架,一座樓內通常可住十幾家或幾十家。門口垟是石橋張氏始遷祖最早定居和開發的地方,這裡不僅建有張氏家族的大宗祠追遠堂,還有西山祠等數座祠堂。村南的溪背垟建有方形的“永安樓”、圓形的“文興樓”和“永慶樓”。長籃建有“萬石樓”、“長籃樓”、“昭德樓”、“生樓”、“長源樓”、“振德樓”、“逢源樓”。洪坑壩的土樓最多,建有“迎旭樓”、“向月樓”、“向日樓”、“德源樓”、“兆德樓”、“耀南樓”、“順源樓”、“流水樓”和學堂“步雲齋”等。望前村的“赤樓”、“恆星樓”早已風光不在。

福建古鎮—南靖石橋村,遇見一段好時光

除了大量住宅外,村中還有許多公共建築,如宗祠、書屋(學堂)、廟宇及小塔等。不論是宗祠還是廟宇,建築規模一般都不大,而且都為單層。這些公共建築大多比住宅建造考究,雕樑畫棟,粉飾彩畫,在綠色環抱的山谷中十分突出耀眼。

古鎮名景

石橋村 長源樓

長源樓坐西朝東,面河而建,建築本身長36米,寬12米。

石橋村 土樓內的百姓生活

福建古鎮—南靖石橋村,遇見一段好時光

石橋村 順裕樓

外環上下四層,底層為廚房,餐廳兼客廳,二層是糧倉,三層四層做臥室,每層72個開間,共288間。

福建古鎮—南靖石橋村,遇見一段好時光

順裕樓是南靖縣境內最大的一座圓形土樓,於1927年開工,耗時20餘年始建成,土樓平面為兩圈建築,外環外徑達74米。正門朝南,樓名取“順時納澈,裕後光前”之意,廳佔兩間。朝東北和西北又各開邊門,門廳各佔一間。

歡迎留言評論,說一說你去過的老街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