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30 “西藏工匠”久米次成:寶貝園林中的“寶貝”

編者按:“中國夢•大國工匠篇”大型主題宣傳活動由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和中華全國總工會聯合開展,中央新聞網站、地方重點新聞網站及主要商業網站共同參與。活動旨在深入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通過採訪報道基層工匠典型,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在全網全社會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

中國西藏網訊 春天的羅布林卡松柏成蔭,花開滿園。迎著朝陽,伴著餘暉,送走一個個寒來暑往,久米次成已經在這裡工作了21個年頭。身邊的同事總說,久米次成是羅布林卡管理處的一個寶貝。對於這個稱呼,久米次成總是刻意去迴避,讓大家以後不要再這麼叫了。近日,記者走進羅布林卡,探尋這位“西藏工匠”背後的故事。

羅布林卡意為 “寶貝園林”,位於西藏自治區拉薩市西郊,是一座典型的藏式風格園林。1995年西藏羅布林卡管理處成立,兩年後,久米次成來到了這裡,從此開啟了文物保護工作的生涯。

工作至今,令久米次成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在2006年參與了素有“佛教熊貓”之稱的貝葉經修復工作。貝葉經是一種寫在貝樹葉子上的經文。西藏現存的貝葉經源於古代印度,在內容上與藏文大藏經《甘珠爾》和《丹珠爾》的關係密不可分,基本涵蓋了藏族傳統的“大小十明”文化,是研究佛教史、佛教翻譯史、科技史和中印文化交流史的第一手資料,具有極高的文獻價值。主要成書於公元8世紀至14世紀之間。由於西藏氣候乾燥,加上獨特的保護方法和強烈的保護意識,西藏的貝葉經有著較高的保存完整度。現在存世的不足千部的貝葉經中,西藏佔六至八成左右。西藏迄今珍藏有梵文貝葉經寫本(包括部分紙質梵文、藏文轉寫本)共1000多個函(種),近6萬葉。

“西藏工匠”久米次成:寶貝園林中的“寶貝”

圖為久米次成在驗看經書。

由於貝葉經的稀有性,再加上多為梵文書寫,真正認識、瞭解貝葉經的人屈指可數。當貝葉經保護小組看到久米次成寫了一本關於貝葉經歷史的書籍時,就來羅布林卡找到了他。久米次成對於文物修復有一定的經驗,在此之前也系統學習過梵文。但是由於年代久遠,一些尋找到的貝葉經發黴、蟲蛀、腐爛的情況時有發生,再加上貝葉經的頁碼與傳統經書有所區別等原因,修復的挑戰是巨大的。

貝葉經的修復工作包括尋找、整理、影印、拼接和編目等步驟,影印和拼接工作往往同時進行。在拼接工作中,久米次成首次將用於佛像修復的傳統膠水用到貝葉經修復上,變縫為粘,做到了真正意義的無損修復。

梵文難度較大,很多字體需要一一辨認,並通過許多資料旁證。為了更好地完成貝葉經修復工作,久米次成精研十餘種梵文,針對梵藏翻譯中有疑問的地方,他和貝葉經保護小組的其他專家們會寫入調研報告,以便引起後人重視。貝葉經的保護遵循著 “登門驗收、就地影印”的原則,不放過每一片貝葉甚至殘片,逐一進行原件影印,整理編目和建檔。

6年的時間,久米次成和其他專家根據藏、漢、英多種文獻中有關貝葉經流傳、梵藏譯經活動及譯師足跡的記載,在西藏自治區全區41個縣的寺廟、遺址和不計其數的民眾家中進行全方位普查,總行程達1.7萬公里。

“西藏工匠”久米次成:寶貝園林中的“寶貝”

圖為久米次成在書寫梵文書法。

此外,久米次成還承擔了梵文貝葉經新編目錄、復編目錄和終編目錄定本工作的全過程;參與編撰了《關於西藏自治區貝葉經保護方案與實施辦法》《西藏自治區貝葉經保護管理辦法》,為圓滿完成西藏貝葉經保護工作階段性任務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作為一名文物保護人員,久米次成始終秉承著“修舊如舊”的原則,在2001年至2005年參與羅布林卡文物修繕工作期間,承擔了新造裝藏主軸68枝梵文書寫的重大任務,久米次成嚴謹考察資料,加班加點完成了多部藏文文獻的修繕任務。

“西藏工匠”久米次成:寶貝園林中的“寶貝”

圖為久米次成向記者展示書法作品。

每項工作的出色完成,靠的不僅僅是久米次成嚴謹的工作態度,還依賴於他深厚的文化功底。畢業於北京中國藏語系高級佛學院的他,精通藏梵文,酷愛書法。作為西藏書法家協會副主席的久米次成,其藏梵文書法在各地市珍藏達數百幅,先後榮獲全國和西藏的多種獎項。為了更好地傳承和弘揚藏文化,久米次成開始免費義務收徒教授藏文書法,到目前為止,已經有600多名學生,遍佈西藏各地,有的學生已經成長為老師,開始了自己的藏文化傳承之路。

西藏的傳統文化在新的歷史時期迎來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久米次成有著豐富的文物保護修復經驗,有著深厚的文化功底,有著一顆傳承優秀藏文化之心,彰顯了一名“西藏工匠”的獨特魅力,是名副其實的“寶貝”。(中國西藏網 圖、文/趙耀)

轉載該作品,須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