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2 粤语歌曲我们再熟悉不过,但粤剧你了解吗?

粤剧的简介

粤剧,又称“广东大戏”或者“大戏”,广东传统戏曲之一,源自南戏,流行广东、广西两省和港、澳地区,在国外操粤语的华裔聚居区也时有演出 。自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广西出现,是糅合唱念做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的表演艺术。粤剧每一个行当都有各自独特的服饰打扮

粤语歌曲我们再熟悉不过,但粤剧你了解吗?

粤剧名列于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第一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内。2009年9月30日,粤剧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肯定,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关于粤剧的产生和形成,可谓众说纷纭,但普遍认为,粤剧于明朝中叶开始萌芽,孕育于本地班。据史载,早在明代嘉靖至万历年间,在佛山、广州,本地班已建立了琼花会馆这一行业组织。经过不断发展,由弋阳腔和昆腔与广东本地流行的南音、龙舟、木鱼、粤讴、咸水歌等民间曲调以及广东器乐乐曲结合而成。

粤语歌曲我们再熟悉不过,但粤剧你了解吗?

清末民初之交,群星闪耀,名伶辈出,如千里驹、肖丽湘、小生聪、周玲利、李雪芳等等,俱皆驰名于海内外。千里驹有“花旦王”之称,李雪芳则被康有为誉为“南雪北梅”,与梅兰芳并提。

粤剧的表演艺术

一、唱念做打

粤剧演员的表演工艺分为四大基本类别-唱、做、念、打

是指唱功,配合不同的角色有各自不同演唱的方式,包括平喉及子喉。平喉是平常说话的声调,一般男性角色小生就是采用平喉演出。子喉是比平喉调子高了八度,常常以假音来扮演女性角色。

是指做功,又称身段,即身体表演。当中包括手势、台步、走位、关目、做手、身段、水袖、翎子功、须功、水发、抽象表演和传统功架。

粤语歌曲我们再熟悉不过,但粤剧你了解吗?

是指念白,即念出台词。用说话交代情节、人物的思想感情。

是指武打,例如:舞水袖、水发、玩扇子、武刀弄枪、耍棍挥棒,舞动旗帜等等。

二、唱腔

清朝初期,外江班把戈阳腔及昆山腔传入广东。到了太平天国时期,本地班逐渐出现,但唱腔仍以梆子为主。后来随着昆曲衰落及受徽班影响,转为以西皮二黄为基础唱调。辛亥革命时期,志士班将戏棚官话改为白话,又称为新腔。抗战时期,不断有著名老倌冒起,各自钻研粤剧并发展自己的唱腔。

三、身段

演员透过象征性的姿态及动作,演绎出剧中人物的性格和感情、时空的改变及剧情的发展。基本身段包括:站相、台步、七星步、指掌、云掌、亮相、跑圆台、开门、拉山(云手)、上马及背供。

粤语歌曲我们再熟悉不过,但粤剧你了解吗?

小生的台步是丁字步,要表现气宇轩昂。花旦的台步是撇步,要表现轻盈。为了作犹豫不决、考虑如何应对等心理状态或搜索对象、觅路等情节时,演员便会运用“水波浪”程序来表达。

粤剧的行当分类

戏剧内的角色,在粤剧及中国戏曲中被称为行当。粤剧的行当原为一末(老生)、二净(花面)、三正生(中年男角)、四正旦(青衣)、五正丑(男女导角)、六 员外(大花面反派)、七小(小生,小武)、八贴(二帮花旦)、九夫(老旦)、十杂(手下、龙套之类),合称十大行当。

粤语歌曲我们再熟悉不过,但粤剧你了解吗?

后来被精简为六柱制,即文武生、小生、正印花旦、二帮花旦、丑生、武生。这都是根据角色的年纪、性别、性格、外型等特征来分类的。“末”代表年老角色。“生”代表男性角色。“旦”代表女性角色。“净”就是性格刚强暴躁的男性角色。“丑”就是滑稽角色。

粤剧唱腔音乐

粤剧的唱腔音乐主要分板腔类、曲牌类和诗赞类三种。

诗赞类一般又称为说唱类。广东本地的戏曲音乐,应以说唱类的南音、木鱼、龙舟、板眼、粤讴等为主,因为这是根据广东话的语言特色组成。

板腔类,即梆子和二黄,俗称“梆黄”,也即是和京剧的“皮黄”同类,所以粤剧也属于南北路的戏曲,即有南路“二黄”唱腔和北路“梆子”唱腔。

粤语歌曲我们再熟悉不过,但粤剧你了解吗?

曲牌体,戏曲唱腔却是先有乐调旋律,再填曲词,其中骨干音更不可修改,所以无论千百首同曲牌的曲,即使曲词不同,但其分布之声调必然相同,否则不同填一首小曲。

粤剧的经典曲目

一、搜书院

粤语歌曲我们再熟悉不过,但粤剧你了解吗?

重阳节,琼台书院学生张逸民与镇台府丫环翠莲相识。镇台夫人认为翠莲在外面有私情,翠莲死不招认。道台要纳翠莲为妾,翠莲得知后,女扮男装逃出镇台府。琼台书院掌教老师谢宝带翠莲到书院,与张逸民相见。翠莲愿与张逸民回乡同甘共苦。镇台带兵丁包围书院,张逸民向谢宝说出实情,谢宝决定成全他俩......

二、碉楼

粤语歌曲我们再熟悉不过,但粤剧你了解吗?

这是一个发生在碉楼里的故事,一个碉楼人的故事。该剧通过华侨司徒永堂的家史和司徒镇海与秋月的爱情故事,诠释了碉楼人的血泪辛酸和爱恨情仇,是岭南文化、华侨文化、建筑文化和盗匪文化的集中展示。

三、乌江自刎

粤语歌曲我们再熟悉不过,但粤剧你了解吗?

楚汉战争中项羽被刘邦打败后,项羽带领八百人马突出重围,来到乌江江畔,这时乌江亭长劝项羽赶快渡江,以图东山再起、报仇雪恨,可是项羽却笑着说:“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