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枫桥夜泊》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1314沫沫不搞怪


诗人要表达什么样的心情,往往不是一句话说得清楚的,否则诗人也不必写一首诗来表达,诗中的情感往往是复杂微妙的。

《枫桥夜泊》是唐朝安史之乱后,诗人张继途经寒山寺下的枫江时,写下的一首羁旅诗,诗题一作《夜泊枫江》、《夜泊松江》。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身处乱世,又漂泊他乡,诗中表达出一种无所凭依无所归宿的愁绪。诗的前两句连用落月、乌啼、霜气、江枫、渔火这些意象,营造了一个凄清的意境,然而用一个愁字粘着这些意象,让愁绪漫延于意境之中。

诗人饱经乱离,漂泊至此,孤苦凄清,他只能一个人睡在客船之上,面对的是下沉的明月,江边的枫树,江上的渔火,听到的是乌鸦的啼叫,感觉到的是满天的霜气。

霜凝于地,如何能满天,然而正是这违反常识的描写,最能表达出诗人内心深切的感受。

在这凄清的意境中,突然一声钟声传来,静夜里的钟声,给人的感受会特别强烈。这钟声,把诗人从愁苦的情思出拉出来,使得诗境从前两句的凄清凝重,转而变得空灵清远。

钟声来自哪里呢?姑苏城外寒山寺。寒山寺在枫桥西一里,初建于梁代,唐初诗僧寒山曾住于此,因而得名。枫桥的诗意美,有了这所古刹,便带上了历史文化的色泽,而显得更加丰富,动人遐想。因此,这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也就仿佛回荡着历史的回声,渗透着宗教的情思,而给人以一种古雅庄严之感了。

所以,张继的这首诗,不仅有个人的羁旅之愁,家国之忧,还有悠远的历史情思,以及宗教的禅思,更重要的是张继将这些心境情思融为一体,故而神韵超绝。


谢小楼


《枫桥夜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唐朝天宝十二年,张继考取了进士。天宝十四年一月,暴发了安史之乱。天宝十五年六月,唐玄宗仓皇逃往四川。当时江南一带政局要稳定一些,一些文人学士纷纷逃往江苏、浙江一带避乱。张继就是其中一员。在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张继把船停在了苏州城的枫桥边上。在这江南水乡的秋夜里,作者看到当地幽美的景色,凄清的景色引发了诗人羁旅的愁绪。于是写下了这样一首意境清悠的七言绝句《枫桥夜泊》。其诗如下: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用我们现在的话语来说,就是:

月亮偏西,快要落山了。乌鸦哀怨地鸣叫着。寒冷的天气充满了天宇之下的苏州。江边,烂漫着火红的枫树。打鱼的人点着火把,时明时暗。小船上栖息着一个远方来客,孤独凄凉,怎么也不能入眠。

正在为这难眠之夜而苦恼的时候,姑苏城外寒山寺中,传来了夜半的钟声,使得失眠的远客更加没有睡意了。

前面二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罗列岀落月、啼乌、霜天、江枫、渔火等一系列的物象,而江枫、渔火与“愁眠”之人相互对面而存在着。“愁眠”二字,是说忧愁地睡眠,其实它借代了“愁眠的人”。所以,愁眠即是愁眠之人。“落”“啼”“满”“对”等字,给“月”“乌”“霜”“天”“江”“枫”“渔”“火”等字带来动感。是有动有静,一动搭配一静,动静相宜。两句的岀现,描画岀了江浙一带夜晚凄清的气氛,给作者的孤独凄凉的处境制造了和谐的自然环境。



后面二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姑苏城外寒山寺”,就是一个叙述的句子,点明在江南苏浙大环境下作者写作的特写镜头。“客船”是特写中的特写,指明作者在广大环境中所驻足的一个点。“姑苏城”、“寒山寺”、“客船”,三个点,用直线相连,就会成为一个三角形。其中任何两个点为另一个点的参照系。在此诗中,“姑苏城”是为“寒山寺”而用,“寒山寺”是为“客船”而设。“夜半钟声”中,夜半点明时间,钟声给这后二句以灵动的生活气息。“姑苏城”和“寒山寺”的岀现,使此诗具备历史感,而这“客船”给人的感觉则是现实感。


面对历史和现实,诗人无法选择,只是穷尽心力疲于应付。历史已经成为历史,现实也没办法改变。所以,此诗反映了作者凄凉悲苦、孤独无助的心情而已!


一人之言,不必认真,欢迎指点!


用户60397079085


中唐诗人张继的诗多是描写旅途感受和自然风光,自然朴素,情味深远。《枫桥夜泊》就是这样一首情景交融的佳作,写他在江南旅途中,路过苏州枫桥停船过夜的情景。全诗围绕“客”“愁”二字,展开了景物描写和气氛渲染。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秋深,夜静,西天的上弦月渐渐落下去了,天色变得漆黑;或许受到天色變化的刺激吧,远远近近有几只乌鸦惊叫起来。气温更低了,霜飞满天,寒气袭人……所有这些全是诗人在船舱里看到、听到、感觉到的。入夜以来,江岸边飒飒有声的枫林,渔船上忽隐忽现的灯火,都在触发着诗人远游的孤独、思乡的愁绪,使他不能入睡,越发凄凉难耐了。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哐——哐——哐——”寒山寺的半夜钟敲响了,凝重,悠长,划过夜空,越过江面,飞进这江边小船的船舱里来,叩击着、抚慰着远方来客的愁怀,使人感到轻柔的暖意,同时感到他乡之夜的宁静、深沉……


客居异地,思乡情切,自古是人之常情。唐朝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堪称千古思乡之首。


龙栋文苑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二十八个字,多乎哉?不多也!然而,对于描述一种情绪,已是绰绰有余。

月落,以思乡。

乌啼,以悲伤。

霜满天,尽是凄凉。

第一句话所描述的孤独,还需要更多解释吗?在如今的电视剧里,每当圆滚滚的月亮出现的时候,只会有两种情况:要么是想家了,要么是想爱了。

三更半夜大冷天坐在户外听乌鸦叫的,绝对不会是两个人!因为两个人能干这种傻事的,一般都选择在前半夜,后半夜要劳动的。

本以为这无尽月色,还有一丝爱的希望,终于乌啼声起,击碎了所有幻想。诗人啊,终究是一条单身狗,而且还只是一条落榜的落魄单身狗。

江枫,是阴影。

渔火,是孤灯。

对愁眠,无处寻梦。

哎!好失败啊。一身才华,终究不及人家有个好爸爸。明明已经进士及第,明明已经榜上有名,怎么就被刷下来了呢?

而且,偏偏还是张继!

江边的枫树都一丛一丛的;河面的渔火一定再煮着小米粥,而且是渔夫的老婆在煮,渔夫一定躺在船舱里睡大觉!

靠!诗人也是人啊,一路从洛阳狂奔这么远。后有追兵,钱又没有,跑了几天几夜,甭说一顿饱饭,连个好觉都没睡踏实啊!

得而复失的憋屈,几乎被一路颠簸给颠没了!

然而,一切终究还是被棵树上的乌鸦,给重新触发了。

孤独、寒冷、无助、憋屈…一个男人最不忍承受的悲观情绪,填塞了诗人的七情六欲。

姑苏城外,人少。

寒山寺,门禁闭。


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赶了几天几夜的路,要来姑苏游玩。却发现,幻想与现实终究差的很远,原来姑苏城是要收门票的!

张继只是个穷光蛋。

住个青旅,还不敢住市区的。好不容易在郊区找了个落脚处,竟然还挨着和尚庙!如此,连做梦都只能做个光棍梦了。

夜半钟声到客船。

噫吁兮,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穷酸秀才,想要完成一次完美的逆袭,真的就比登天还难吗?皇上不是都发告示了吗,只要经历十年寒窗苦读,必定会有黄金屋!

如今,张继苦读寒窗二十载,终于金榜题名,黄金屋呢?


张继除了失望与落魄,更想表达一种愤慨。

乌啼!乌啼!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正因为无枝可依,所以才会揭竿而起!安史之乱,怪谁呢?让这渔火烧的更猛烈些吧,江枫再添把干柴,直到烧尽这大唐的腐朽!

在这寒冷的霜满天,正好借助这熊熊烈火,暖一下绝望。说不定,还会给这大火,再扇个风什么的。

钟声,从来都意味着终结。

是的呀,寒山寺的钟声响起的时候,大唐的江山不再繁华。而诗人张继,终究会坐在那艘渔船里,留名万年。


祗树


《枫桥夜泊》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根据记载:张继博览有识,好谈论,知治体。与皇甫冉交,情逾昆弟。天宝十二年,(公元七五三年)登进士。然铨选落第归乡。唐代宗李豫宝应元年(公元762年)10月,政府军收复两京(安史之乱从公元755年12月16日爆发,至公元763年2月17日平息)。张继被录用为员外郎征西府中供差遣,从此弃笔从戎,后入内为检校员外郎又提升检校郎中,最后为盐铁判官。据说《枫桥夜泊》是张继为避战乱到的江南(安史之乱主要在今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等地区)。如果是那样的话,整首诗的意境就有了不一样的含义。

“月落乌啼霜满天”这句就是这首诗的核心部分。月落:月亮下落,即指朝廷衰落。乌啼:乌鸦的叫声至今人们都很避讳;即指“安史之乱”。霜满天:寒冷的景象;即指天下百姓遭受战乱的苦难。整句的意思是:当代朝廷衰败,乱贼造反,天下百姓惨遭生灵涂炭。

“江枫渔火对愁眠”。江枫:江边的枫树,秋天最美的景色。渔火:黑夜中的星火,如同萤火虫般引人注目的闪烁。对:这里是指望。愁眠:难以入睡。整句的意思是:由于天下之乱,就是望着美好的风景,依然无法入睡。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大道情怀。

“姑苏城外寒山寺”。姑苏城:苏州,自古就是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当代的繁华都市。寒山寺:在那个时候也许只是一个一般的寺庙,而且寒山,更加说明了寺庙的景象不是很好。整句诗的意思是:在繁华的苏州城外有一个不起眼的寺庙;同时也是暗指诗人夜宿苏州城外的寒酸。

“夜半钟声到客船”。夜半钟声:是不寻常的钟声;有人曾说过,三更不是敲钟时;也是指寺庙虽小,但该有的装备还是有的;另一方面也是暗指诗人虽然落魄,但忧国忧民的那种心声(衷声)还是有的,这种心声在天下大乱的时候,还是很少的。到客船:传到船上,也说明了诗人是路过。整句诗的意思是:寒山寺虽小,依然有钟声传来。

综上所述,《枫桥夜泊》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心情。


翱瞰寰宇


诗贵在意境,而唐朝张继的这首《枫桥夜泊》也是唐代意境诗的巅峰之作:

枫桥夜泊

唐代: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首联"月落乌啼霜满天":月亮快要从天幕落下的翌日凌晨,万物霜露凝结,白皑皑一片,寒鸦呱呱啼叫。以素白为主色调的铺陈,大自然的旷达和寒鸦的叫声相衬托,实虚的相互交织,万籁愈发俱静。

颔联"江枫渔火对愁眠":正在打瞌睡的诗人,虽然在夜里只能模糊看到江岸边枫树的轮廓,但于素穆垂天中的彤彤枫叶,在意识中一定有着"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认知吧。广阔江面,孤舟独泊,萤萤渔火,此时的诗人难道恍若在做"庄生晓梦"吗?

颈联"姑苏城外寒山寺":直白的陈述江南胜地,佛门古刹,本来呈现出的应该是山水婉约和小桥流水,不过冰天霜冻的季节里,所有物像却愈发显萧杀之气,而寒山寺之"寒"字,却使人有醍醐灌顶之悟,乃天造地合之绝妙句也。

尾联"夜半钟声到客船":晨钟袅袅,寒鸦枯枝,潺潺江水,姗姗客船,一幅任人想像的中国山水画,让颔联的"愁"字更添一万份的"愁"绪了。

寥寥二十八字,浸蕴的是诗人对寂寞自然与倜伥人生的无限思量,情景交融,寓静于动,回味无穷。诗句承接上字字相扣,句句对接,平淡中见神奇,四句诗中,不但言之有物,且有故事,在叙事中又凝炼出一种脱俗的精神境界。

此诗一直录入在日本小学课本,日本侵略中国时,甲级战犯松井石根等专门到苏州寒山寺参观,还特别与诗碑合影。足见此诗所表达出的意境被祟尚唐文化的日本人所折服,是中华诗歌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汪叔华


《枫桥夜泊》诗的意象分析:

《枫桥夜泊》(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首诗写了“月、霜、枫树、寒山寺、船”等五个视觉意象,同时又写了“乌啼、钟声”两个听觉意象,四句短诗一共写了七个意象,构成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立体画卷。在这幅画里,视觉意象都是冷色调的,造成听觉意象也是冰冷的。“月落”点名写诗的时间,又是诗人了无聊赖之中,目睹月落的全过程。这期间“乌啼”以应景,突出形影孤单,以“霜满天”写出周围环境的冷清。再向远处眺望,偶尔会有渔火从枫树中若影若现,但渔火同样是愁绪。目光所及的姑苏城和寒山寺一片萧飒,间或有凄清的钟声敲打游子本就脆弱的心。

全诗以“愁”字为中心,“客船”为承载意象的主体。通过上述的这些意象的描写,作者勾勒出一个四处漂泊的游客形象。从全诗来说,作者在船上看到的景色始终是孤寂凄冷的,表现出安史之乱带给文人士子内心深处的不安,以及对居无定所的流浪生活的愁苦。



蒋东锦


这里表达的是文人士子在外漂泊的游子愁绪。

张籍约在天宝十二年中进士,流传下来的诗不到50首,而最出名的就是《枫桥夜泊》,他为人正直,为官清廉。他有多清廉呢?他的托孤好友刘长卿作悼诗《哭张员外继》有诗句:“世难愁归路,家贫缓葬期”可见其清廉正直的程度,去世后可能没钱买棺材而延期了埋葬期。

“月落”“乌啼”“霜”“枫”“渔火”,这些词汇都是表达了悲凉与惆怅。为什么惆怅?仅仅是因为离开家乡吗?仅仅是因为一个人在外,内心孤单吗?不是,这些都不是。张籍有济世安民的理想,造化弄人,时光流逝,自己的理想还没有实现,因此惆怅。





大橘子侃古诗


有两个人,写诗上万首,只让别人记住了他的数目,没有记住他半句诗。

一个是乾隆哥哥,一个是郭老。

有两个只用一首诗就征服了诗歌界,征服了粉丝。

一个是张若虚,用一首《春江花月夜》力压全唐。还有一个人就是张继,用一首《枫桥夜泊》流芳千古。应该说他做了一辈子的梦都没有想到。

张继,字懿孙,汉族,湖北襄阳人。可以说唐朝的户籍制度不过关,张继的生卒年不详,事迹不清楚。

只知道他是天宝十二年,即公元753年进士。 公元762年,政府军收复两京,张继凭着听用员外郎在征西府任人使唤,从此把笔当柴火烧了当了兵。准备大鹏展翅,然而前路并不宽广,最后以校祠员外郎做洪州盐铁判官,管盐又管铁。

 好景不常在,一年后病死在任上。

好朋友刘长卿写诗怀念他:

世难愁归路

家贫缓葬期

写得有点惨,人死了还不忙下葬,不是日子不对,不是有人不愿他走,而是没钱来安葬他,要等捐款够了才可以入土安息。

也从侧面知道张继多年为官的清廉。

大唐荣耀,诗人名家辈出,高手林立。诗仙,诗圣,诗佛,诗鬼俱在,几千年的诗人都惹不起。

张继也惹不起他们。在那个时候,张继还不入流,如果没有《枫桥夜泊》,只怕张继早已淹没在历史的大河上了。


 《枫桥夜泊》不仅让张继名垂青史,也让名不见经传的寒山寺名声远扬,成为历代游人向往之地。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是一首张继夜晚停船在枫桥时的所见所闻所感。

 第一句写月牙向西山落下,一个“落”字,写出了诗人的失望,感觉。洁白如玉的月呀,你就不能好好挂在天上让我欣赏,让我度过这个冷清的夜?

月是一样的在天走动,只是诗人心中的感受不爽罢了。月既然无情,乌鸦也来加码,乌鸦心情也不好,唱KTV 解忧。

再远看,依稀的月光下初冬的霜太大,有好远就铺好远,都铺到天尽头了。已经和天上的白融为一体,这是一个怎样的情景啦! 只怕只有明末张岱的《湖心亭看雪》里的句子“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来媲美了。



 第一句太冷了,再这样下去,看诗的人离冻死也不远了。 所以第二句暖色起来。

江岸如火如荼的枫林叶子,和渔船上的灯火,你看我,我看你,都看睡着了。唯有诗人有一丝一缕的无名愁怨,让诗人睡不着,到底是怎样的愁呢?

你想故乡了吗?还是想秦淮河上的歌女? 诗人荡开一笔,姑苏城外寒山寺的钟声,飘飘荡荡来到我的船上,像一个好客的主人来迎接我。没有写哀,更加的哀,诗人连远处到来的钟声都激动感恩,你就知道诗人是多么的孤寂孤独!

 原来诗人的愁,就是在人世的孤单,寂寥。

 这首诗像马致远的《天净沙》,把一连串的景物铺排,小桥,枫林,江水,山寺,钟声巧妙的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副幽静冷艳的夜景图画。成为千古名作。

 后生欧阳修看了这首诗,找不出其他毛病,就说三更哪个打钟哦?你乱写什么? 哪知道寒山寺的僧人早就在知道了张继的诗后,真的就夜夜三更敲钟了。

张继那晚听到的钟声,说不定是一个和尚生气找钟发气呢? 今有乌啼山,愁眠山,都是扬州人根据张继的诗句临时改的。害怕被别的地方的人侵权。

 张继,真的是唐朝一个另类诗人,一首诗露脸。


独行的猪


如果是评禅意诗的话,张继的这首《枫桥夜泊》可以占据第一位置!

第一诗人于半夜寂静时无声处听“乌啼、钟声”,此时人是最安静的,而这样的声却更添一重寂静之感。而乌啼是大自然的,钟声是寺院和尚敲打的,两者共同渲染了安静的氛围。

第二诗人于“月落霜满天”的无色时看到色彩:“灯火和枫叶”,一个代表有世俗人间烟火的温暖和被自然深秋而变红和进入落叶阶段而拼发出的鲜艳,哀伤的漂亮,落寞时人间的一抹豆灯的温暖,把这个本应凄凉不堪的难以入睡的秋夜增添了些许色彩和温暖,可以稍稍放松入眠。

第三于无望处有望,这个世界就是这样,“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也许诗人的目的地就是姑苏城,而现在已经到达了城外,心情大概是放松了许多,寒山寺的钟声透露出苏州已经不远了,而且也接近天亮了!这样的情景对远客来说无疑是最好的安慰!

总之,短短的四句诗却包含着如此多的信息,深秋时节的深夜时分、乘船而来的诗人,寒山寺的枫桥、白霜红枫灯火,乌啼钟声伴着睡眠呼吸声,夜似乎无尽,姑苏似乎也远,但不久天亮了,姑苏也到了,又一个充满希望和不确定的明天在等待着诗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