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朱元璋到少林寺问:朕也需要跪?方丈怎么机智回答的才挽救了全寺性命?

小小嬴政


不喜欢马屁但喜欢马屁的味道

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农民出身做了皇帝的人。刘邦再地痞流氓也还是各基层公务员,和县里领导关系都还不错,不然他也不能在芒砀山,大秦大国眼皮子底下猫了那么久,无外乎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萧何为首的沛县官吏隐瞒不报罢了。朱元璋不仅是农民出身,还做过和尚。这两个职业对于老百姓来说有着天然的亲切感。画面应该是这个样子的:

“我是农民怎么了?农民里可是出过皇帝朱元璋的!”

“阿弥陀佛,施主不要怕,和尚也是可能做皇帝的。”

生活中如果和自己关系好的铁哥们或者闺蜜,最常做的是什么?开玩笑或逗逼应该是其中之一。老百姓对朱元璋其亲切感,才会有很多关于他的八卦段子。问题中的故事,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在故事中,面对朱元璋貌似有陷阱的质问:“朕也需要跪?”老和尚机智的回答道:“陛下不用跪,现在的佛不拜过去佛。”老和尚的潜台词就是朱元璋是活佛在世!大大的满足了朱元璋的虚荣心!

古时候的偶像明星——皇帝

稍微有点历史常识的都会知道,这个段子八成都是后世人编造出来的。其初衷就是为了迎合并满足老百姓对于“农民皇帝”与“和尚皇帝”的意淫和八卦。谁谁说古人不爱八卦呢?古人应该比现代人爱八卦的程度更恐怖,因为他们的偶像明星往往就一位——皇帝!

在袁世凯复辟失败的时候,很多人宣传是因为民主思潮深入人心,这一个貌似很有说服力的理由很难经得住推敲。因为当时中国的识字率非常之低,往高里算,也就五分之一左右。而识字这些人里面又有多少是熟读历史,并了解民族为何物的呢,只怕比例并不高吧!

所以主思潮深入人心是一个幌子罢了。袁世凯复辟失败的原因是因为,晚清积贫积弱的半殖民地惨痛经历,让民众将国家落后的原因全部归到了领导人身上,慈禧、同治和光绪都成了背锅侠。而袁世凯运气就特变不好,三个人背着锅,袁世凯偏偏要上去分担一下,导致自己也成了千古罪臣背上了骂名。偶像也分很多种,负面新闻多了,难免成为众矢之的。

这点和如今的明星对比下,到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一件事,看完,你会不会同情那些狂热追星的人?


船夫聊名著


自从佛教来到中国以来,就在中国的历史上有很高的地位,有的朝代就连皇帝和那些王公大臣也是佛教的忠实信徒。在这种情况下,僧人就对朝廷有不小的影响力,甚至不比那些官员差。

今天我们说的朱元璋跟佛教的缘分更是深厚,他曾经因为家里太穷,就去寺庙里当过一段时间的和尚,后来天下乱了起来,他又离开了寺庙,当过一段时间的云游僧。可以说,佛教对他来说是有很重要的意义的,如果没有佛教,也许他早就饿死了,根本不可能托庇于寺庙,过一段太平日子。

虽说佛教跟他的渊源很深,但他是一个明君,所以并没有像那些迷信佛教的皇帝一样,大力发展佛教。毕竟他是在乱世中长大的,知道佛教虽然可以安抚人心,但如果不加以节制,就会误国。可能有人会好奇,为什么佛教要是不加以节制,会误国呢?这就要从当时的世道说起了,如果信佛的人太多了,人们就会修很多的寺庙,可有寺庙就不能没佛像,于是人们就会用大量的黄铜去浇筑佛像。不巧的是,铜正是古代的铸币材料,如果缺铜的话,就会影响官府铸币,时间久了,就会导致民间无钱可用。

再加上如果官府太过推崇佛教,对寺庙采取很多优惠政策的话,就会有很多普通人跑去当和尚。这群人其实并不是因为信仰佛教才出家的,而是为了逃避赋税和兵役这些。

他们出家了倒是清净了,可朝廷就不能从他们身上谋取好处了。要知道,古代的朝廷正是由这些普通人供养的,要是普通人都去当了和尚,那皇帝找谁收税去,找谁去当兵呢?所以说,朱元璋正是因为看到了佛教要是势力太大会对朝廷造成的不利影响,才没有大肆发展佛教的。

虽说朱元璋出于维护统治的需要,对佛教并不是特别的热情,但好歹他也是当官几年和尚的,有那么一丝香火情在。

如果他对佛教太冷淡的话,那别人肯定也会说他忘恩负义,所以他本人偶尔还是会去参拜一下寺庙,追忆一下年轻时候的苦日子的。这不,有一次他就来到了大名鼎鼎的少林寺。皇帝驾到,对少林寺来说自然是一件大事,于是方丈就亲自出来招待他,生怕惹怒了这位皇帝,害得全寺的人倒霉。

但是方丈没想到的是,就算自己再恭敬,也有一桩麻烦事在等着他。那就是朱元璋在看到佛像的时候,突然想起来,人们见到佛像是需要跪拜的,于是他就问方丈,朕也需要跪?这个问题无疑是很危险的,毕竟此时的朱元璋已经不是当初那个穷困的年轻人了,他可是明朝的开国皇帝。

要是他朝着佛像下跪了,那肯定会有损他的天子威严的,所以朱元璋心里肯定是不愿意下跪的。要是方丈回答说朱元璋需要下跪的话,那他肯定吃不了兜着走,毕竟朱元璋可不是一个心慈手软的主,有不少大臣都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证明了,惹恼了朱元璋,那可是要掉头的。

但如果方丈说朱元璋不需要下跪的话,也得找一个合适的理由圆场,不然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他这是为了讨好皇帝给皇帝开后门。要知道佛门的一个很大的主张就是众生平等,而且他们这些僧人也自称是世外之人,按理说是不应该为皇权折腰的,如果他在朱元璋面前表现得太过谄媚的话,传出去对佛门的名声也不好,所以方丈当时的处境可以说是进退两难。

好在能当上方丈的都不是什么庸人,尤其是少林寺的方丈,那更是得很有智慧的人才能当上的,所以少林寺的方丈急中生智,只用了八个字就解除了自己的危机,这八个字就是:现在佛不拜过去佛。

也就是说,朱元璋是现在的佛,而佛像却是过去的佛,所以朱元璋就不用朝佛像下跪了。这个回答妙在哪里呢?那就是暗暗的捧了朱元璋一把,说他是过去的佛,让他不用下跪,避免朱元璋一怒之下把全寺的人杀光,但是又没有向皇权示弱。毕竟方丈这句话的意思是,并不是朱元璋是皇帝就不用下跪,而是因为他是佛才不用下跪的,所以就没有丢佛门的面子。

从这里就能看出,这个方丈也是一个厉害人物,可见当时的佛门还是有不少人才的。笔者认为,正是因为当时佛门有不少人才,所以才能发展的那么好。

要知道,佛教本来是外来的,但是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把本土的道教给压制住了,这其中是离不开像方丈这样的人才的。至于这些人才为什么不选择道教,而去佛门发展,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无笔


这是一段民间传闻

话说朱元璋当上皇帝后,有一天他来到少林寺,看见寺中百姓在虔诚的跪拜,突然想到自己当年也是一名佛家弟子,但现在贵为一国之君,再次来到佛家净地,是否也需要跪拜呢?


于是带着疑问,他转身问了少林寺方丈:“朕是否也需要下跪?”

也许朱元璋只是随口一问,但这个问题对别人(包括方丈)来说是一个很考验情商甚至关系到生死的问题,至于为何考验情商,关系到生死,相信很多久历职场的朋友们都能体会到各种含义吧……

所以,面对这个问题,少林寺方丈肯定也不傻,不会傻乎乎的说对与错,于是他对朱元璋说:“不用跪拜,现在佛不拜过去佛!”

不得不说,方丈这八个字说的真是精髓,佛教中有过去佛,现在佛和未来佛一说,方丈将朱元璋比作现在佛,这马屁拍的真是恰到好处,最后朱元璋非常满意的大赏少林寺。

但,正如我开头所说,以上只是民间传闻,别说正史了,连野史都没有记载,至于真假不得而知。


但是,在北宋文人欧阳修的笔记《归田录》中也有过类似记载:“太祖皇帝初幸相国寺,至佛像前烧香,问当拜与不拜,僧录赞宁奏曰:“不拜。”问其何故,对曰:“见在佛不拜过去佛。”赞宁者,颇知书,有口辩,其语虽类俳优,然适会上意,故微笑而颔之,遂以为定制”。

由此可见当年宋太祖赵匡胤到相国寺也曾有此一问,因为欧阳修此作多记朝庭旧事和士大夫琐事,大多系亲身经历、见闻,因而《归田录》中的记载可信度是非常高的。


所以关于“现在佛不拜过去佛”之说,很有可能是宋太祖赵匡胤亲身经历的事情,只不过经过几百年后人的渲染加工主角变成了朱元璋和少林寺。

但不管怎样,我个人还是很佩服那位方丈,将拍马屁的功夫运用的臻于化境!这种人就是放到现在也是妥妥的“人才”!


咸鱼闲聊


这种故事我好像听过好几个版本了。


朱元璋去少林寺,问大和尚:我已经是皇帝了,礼佛需要跪拜还是不需要跪拜。


大和尚说:不需要。


朱元璋问:为啥。不拜不是显得不虔诚吗?


大和尚说:不会,您是现在佛,佛祖是过去佛,佛见佛可以不拜。

这话捧得朱元璋很舒服。


还有乾隆皇帝版的,也是去某个寺庙参观,纠结于对佛祖拜还是不拜,这时候机智的老和尚和乾隆爷说,您不能拜,现在佛不必拜过去佛。


据说,乾隆皇帝信以为真,后来干脆以老佛爷自称。


不过这些都是故事,故事里的事说是就是不是,真真假假,反映了老百姓对皇帝们的一种想象而已。


不过佛见佛这个故事和普通民间故事不同,是有版权的,原作者是欧阳修。欧阳修是个杠精,文章为一时之雄,平生最喜欢干的事儿就是写文章怼人。


神宗熙宁四欧阳修因为和当时的宰相王安石意见不合,加上年老,辞官归隐颍州,闲来没事写写朝野见闻,后来这些文章编辑成了《归田录》。

归田录开篇就记录了赵匡胤游大相国寺的故事,当时接待赵匡胤的是赞宁和尚,到佛前烧香的时候,赵匡胤自持皇帝身份,问赞宁自己是拜还是不拜佛祖呢?


大约心里是不想拜的。


被安排接待皇帝的僧人都有七窍玲珑心,一眼就看透宋太祖的心思,于是赞宁告诉他:不拜。


宋太祖问他为啥不拜呢。


赞宁说:见在佛不拜过去佛。


捧宋太祖是见在佛,现世佛陀,让太祖皇帝心理很受用。


在这篇文章的后面,欧阳修写道:


赞宁者,颇知书,有口辩,其语虽类俳优,然适会上意,故微笑而颔之


俳优就是演员的意思,说赞宁这人读过书,会察言观色,领会了赵匡胤的需求,于是顺风拍马,获得了赵匡胤的喜欢,微笑而颔之。


僧人和和尚的段子在赵匡胤和乾隆身上都可能发生,会成为美谈,但是在朱元璋身上发生的几率不太大。


因为朱元璋曾经是他们中的一员,深深知道寺庙里的那些事。


像我要拜他吗?这种问话,我觉的朱元璋不会问,老朱做人做事很直,想拜就拜,不想拜就不拜,不会因为不想拜而去问和尚的意见。

我记得看过一个朱元璋当皇帝前和尚们的故事。


在朱元璋和陈友谅龙湾大战前夕,朱元璋找了一间寺院借住,那间寺庙里的僧人对这位不速之客很有意见,全程臭脸。


勉强给他们上的斋饭也是清汤寡水的,朱元璋很生气。


但是临走时还是给了那间寺庙香火钱,后来也没有难为那间寺庙里的僧人。


我觉得这更像真实的朱元璋干的事。


虽然对他手下的大臣们,利益相关的人,他下手不留情面,但是对他少年时工作的寺庙,他还是有点香火情缘,毕竟在当年他快要饿死的时候,寺庙曾给过他一碗饭吃。


===============



薛白袍


民间传说,朱元璋去少林寺,问方丈“我也需要跪吗”,方丈机智回答,才挽救了全寺和尚性命。

这个传说在历史上是实际发生过的,不过不是发生在朱元璋身上,而是发生在赵匡胤身上。

话说宋太祖赵匡胤登基为帝后,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政治经济欣欣向荣。尤其是在“杯酒释兵权”后,赵匡胤觉得能威胁到自己的不利因素已经大大减少了。

(赵匡胤剧照)

这时的赵匡胤开始思考,该用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文化来统治老百姓呢?

首先,他下令禁止符命迷信之类的活动,收缴这类活动有关的道具,拆毁从事迷信活动的场所。还下旨:“禁元象器物、天文图谶、雷公、六壬、遁甲等。不得藏私于家,有者并送官。”不遵旨意者,处以极刑。

其次,赵匡胤大力倡导儒学,下旨重修国子监,并在里面悬挂“先贤”“先儒”的画像。亲自为孔子画像,供子民瞻仰膜拜,他希望用儒家的等级制来教化臣民。

在对待佛教的问题上,由于赵匡胤亲历了周世宗柴荣反佛的政策,对佛教的态度就显得理智了许多。

据说当年柴荣不但下令摧毁各地铜铸的佛像,用来铸造钱币,还亲自举着斧子去砍真定(今天的河北正定县)大悲寺的千手观音铜像。不久后,柴荣就胸口长疮疽而毙命。

赵匡胤吸取了柴荣的教训,在对待佛教时,就显得非常的睿智。

佛教提倡人心向善,崇尚生前多吃苦,死后登极乐。赵匡胤认为与其禁止佛教的传播,不如顺应民众的愿望,有限度地弘扬佛法,这是有利于帝王统治的。

(柴荣)

因此,赵匡胤开始在全国倡导佛教,大修寺庙。还亲自到寺庙中去礼佛,参加一些寺庙的活动。全国的僧侣人数因此大幅度增加,佛教也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

北宋开宝二年,赵匡胤到正定巡视,前往大悲寺礼佛,机灵的住持把当年柴荣毁佛像的故事,重新演绎后讲给了赵匡胤听。

住持说,柴荣在毁掉千手观音铜像后,他们在观音的莲花宝座上发现几个字,“遇显即毁,遇宋即兴”。“显”指的是柴荣的年号“显德”,“宋”当然指代赵匡胤。

这段离奇的故事,虽然赵匡胤半信半疑,但说得他心花怒放,龙颜大悦。于是下旨,拨专款重铸千手观音铜像,并将大悲寺修缮一新。

话说有一天,赵匡胤又一次来到大相国寺礼佛,下旨凡在朝的文武百官一道前往。一行人逶迤数里,浩浩荡荡地开往大相国寺。一路上旌旗招展,天子仪驾遮天蔽日,排场宏大。

(相国寺方丈)

这边的相国寺早已接到通报,严阵以待,方丈率一众僧侣于大门外跪迎。等到赵匡胤来到时,众人皆山呼“万岁”,然后由方丈前边带路,小心引进大殿。

进入大殿后,赵匡胤顺手接过了方丈点燃的三支香,准备上香礼佛。身后的大臣及僧侣见皇上要上香了,顿时稀里哗啦悉数跪下。

这时,赵匡胤突然想到了一个问题,我跪还是不跪呢?我就是天底下权势最大的人,平常都是别人跪我,难不成我今天要跪佛?

于是,他灵机一动,把这个问题抛给了身后的方丈:“方丈,我跪还是不跪呢?”

方丈被赵匡胤搞了个突然袭击,心中惶恐。说跪吧,这不就得罪了皇上,以后还有这大相国寺吗?说不跪吧,哪有在佛祖面前不跪的道理呢?

不过,这个方丈还真机灵,睿智地回了一句:“阿弥陀佛,皇上,现在佛不跪过去佛。”

这个马屁可谓拍得极为高明,不但解了燃眉之急,还把赵匡胤的地位置于佛祖之上,哄得他哈哈大笑,一场危机就此被方丈轻松化解。

至此以后,封建君王见佛不跪就成为了传统。


张生全精彩历史


又到了讲故事的时候,这则故事其实阅读性很强,且听羽评细细道来。

朱元璋从一介平民,最后成了九五之尊,明朝的开国皇帝,这天,他来到寺庙,走到大殿,原本就是来拜佛的,可是刚想跪下去,心想“不对啊,我现在是皇帝,真龙天子,还需要拜佛吗?”但是又不是很清楚,于是就问跟随的大师

“大师,我现在还要拜佛吗?”

我们先看看,为什么朱元璋又这样的疑问?据说佛教传入中国时曾有个规定,就是佛门弟子可以不用拜君王,君王反倒要拜这些和尚,有个叫“慧远”的僧人写过这样的文章,认为佛门弟子一经剃度就遁入空门,断七情灭六欲,不受世间约束,纵使皇帝权力再大也无权过问。

可实际上却是佛门弟子见了皇帝,依旧要拜,哪能脱离现实,墨守成规?所以当时大师的回答是

“现在佛不用拜过去佛”。

“现在佛”就是指的当世皇帝,也就是朱元璋,朱元璋一听,心中大为欢喜,拨款修缮寺庙。可见修为到了大师级别,依然看透不了人情世故,世间冷暖,拍须溜马。


实际上这并非是朱元璋的典故,只是后人套用而已,这件事出自欧阳修的《归田录》,欧阳修是北宋文学家,《归田录》是他的一部笔记文著作,里面大多是一些北宋时期的人物事迹、制度还有一些官场上的趣事。

太祖幸相国寺,至佛像前烧香,问︰“当拜与不拜?”僧录赞宁曰︰“不拜。”问其故。曰︰“见在佛不拜过去佛。”

很明显,这是记录宋朝宋太祖在相国寺的情景,宋太祖进了寺庙,也是刚想跪下,但是心想自己是一国之君,跪的话有失天子威仪,不跪又不能表达自己的诚意,这才问了赞宁禅师,赞宁禅师回答“见在佛不拜过去佛”,这个“见”同“现”,意思当时是说宋太祖都贵为天子,是现在人的佛,没有跪拜“过去佛”的道理。

其实都是为了自保,这样回答不仅自己不会受到责罚,更主要的是直接去除了皇帝心中的疑虑、心理负担,还能让皇帝开心,拍马屁,即使是佛门弟子也不能脱离。


猫眼观史


这个典故其实是以讹传讹。

原故事的主人公并不是朱元璋,而是宋太祖赵匡胤。他去的不是少林寺,而是开封的大相国寺。

当了皇帝以后,有一次赵匡胤去大相国寺礼佛。但是进入大殿之前忽然有点犯难。他觉得自己贵为天子,怎么能去跪拜佛像?岂不是有失威仪?


于是问大相国寺的和尚:“朕是参拜佛祖好呢?还是不拜好?”

相国寺的赞宁禅师心领神会,知道赵匡胤是不想跪拜。所以才特意发问。于是回答到:“现在佛不拜过去佛”。

意思是,赵匡胤贵为天子,拯救苍生,是现在佛,不用去跪拜过去的佛。赵匡胤很满意。

朱元璋绝对不会去拜佛。

题目中说朱元璋去少林寺拜佛,纯属扯淡。

朱元璋虽然当过和尚,但那是为了混饭吃。并不是因为信佛。他是穷的没办法,为了吃口饭才当了和尚。

像他这种杀伐决断的人,我不认为他会信什么佛,他甚至不会相信怪力乱神,他只相信他手中的刀,金钱和权力。

另外,朱元璋是明教信徒,他要信也是信弥勒佛。弥勒佛是未来佛。少林寺供奉的是如来佛。弥勒佛是如来佛的接班人,其实相互对立的。弥勒佛的道场在东天,而如来佛的道场在西天。

朱元璋不可能去拜如来佛。

而且,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根本没有去过河南,也没有去过少林寺。

朱元璋去河南,还是早年间当和尚的时候,化缘去的。说起来是伤心之地。为什么还要再去?


上将嗳福斯


朱元璋放过牛?放过!

朱元璋当过和尚?当过!

朱元璋还当过乞丐?当过!

一个自己爹娘死了却没坟地安葬的小流氓,一个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的小和尚小乞丐,突然跑去投了军,当了将军。

当然,将军也不是他的终点,他的终点是——皇帝!

这个创造了人生奇迹的人不是别人,正是白手起家一手缔造了明王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

说起来,朱元璋这个被所有人视为“暴发户”的皇帝,身上确实有不少故事,有的确实是他的故事,有的却是别人捏造的故事,更有的明明是别人的故事,却被说成了他的故事。

宫女看他深夜批阅奏章,给他送了一碗粥,然后被他砍了头。

厨师给他做了膳食,他看到碗里有一根头发,也差点被他砍了头,好在他急中生智,说了一句,这不是头发,是龙须。

......

他有故事,你有酒吗?

朱元璋17岁这一年,不幸遇上了蝗灾、旱灾、饥荒和瘟疫,他的爹娘不幸在这场百年一遇的灾难中死去了。

刘继祖送了一块坟地给他,他和二哥安葬了爹娘之后,他二哥一看哥俩在这里是活不下去了,于是便和他商量说,老弟,我们在这是活不下去了,走吧,我们各自到别的地方去谋生吧。

自此,朱元璋便和二哥分开了,他看着二哥离去的身影,心中泛酸,他想了想,跑去皇觉寺剃光了头当起了和尚。

几十年后,这个曾经为了能有一口饭吃而剃发当了和尚的人已经成了坐拥数万里河山的皇帝。

这一日,朱元璋来到了少林寺,突然想起了自己当年的和尚生涯,心中颇为感慨,真是造物弄人呀,谁又能想到我这个当年不过一讨饭的小沙弥也能有今时今日的权势和富贵?

他一脚踏过了寺门,入了佛堂,看了看镀了一身金的佛像,然后烧了香,正想着跪下去求求佛祖保佑自己的江山,让老朱家的江山能够千秋万代地传下去。

可是,他在膝盖弯曲的瞬间突然想到,朕,是皇帝,皇帝是真龙天子,真龙天子见了佛祖要不要跪?跪了,岂不是说明朕不如佛祖?

他对此犹豫不决,于是便将这个问题抛给了寺庙的方丈:“方丈呀,你说说,朕这个皇帝该不该跪拜这个佛祖?”

方丈一听朱元璋的话,心里一个咯噔,皇帝显然话中有话,和尚虽然自称“方外之人”,可是又有哪个和尚见了皇帝敢不跪的?佛祖再厉害,不也是一个和尚,佛祖有没有饭吃不也得看皇帝给不给?皇帝一怒,轻飘飘一句话便能让佛祖滚回老家!

想到这,方丈再没有任何犹豫,只听他恭恭敬敬地说:“见在佛不拜过去佛。”

佛,不拜佛。

老和尚这话说的实在漂亮,在保证了佛祖颜面的同时,还拍了朱元璋的马屁,说朱元璋这个皇帝是现在的佛祖,佛祖救助世人,说皇帝是佛祖不正是在夸老朱将天下治理得很好?

朱元璋瞬间听明白了和尚的话,果然哈哈一笑,抚须看着老和尚频频点头,心中得意极了,他能够从一个和尚、一个乞丐走到今日,还能被和尚夸为“见在佛”,难道不值得骄傲?

朱元璋绝对有骄傲的资本,如果他没有的话,世间将再无骄傲一词。

不过,这也终究只是一个故事,实际上,这个故事也早已经发生在了另一个皇帝的身上。

宋代欧阳修曾在《归田录》中记录过这么一个故事——

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曾经去相国寺烧香,可是,烧完了香,他想到了一个词,烧香拜佛。

烧完了香,是不是应该拜佛?

如果赵匡胤不是皇帝的话,拜便拜了,也没什么,可问题是他已经登基当了皇帝,如果跪拜佛祖的话,却可能会引发难以想象的政治影响。

所以,他便问相国寺的僧录:“当拜与不拜?”

僧录一听,瞬间反应了过来,答道:“不拜!”

赵匡胤听完愣了一愣,又问:“为何?”

僧录便说:“见在佛不拜过去佛。”

赵匡胤听了僧录的回答,满意地笑了,他是世间主宰,却拜一个佛像,哪还算哪门子主宰,算哪门子皇帝?自此之后,皇帝见佛不拜便成了定制。

只是赵匡胤也没想到的是,几百年之后,一个在他们眼里只是一个臭要饭的乞丐和尚,最后竟然将他老赵家丢掉的河山从元人的手里给夺了回来。

更让老赵尴尬的是,他的故事竟然成了老朱的故事。

不过,不妨回头想想,朱元璋为什么会被这么多故事缠身?

说白了,也不过是有人在试图宣扬朱元璋的“暴虐”,将他的历史形象定位为一个滥杀无辜的“暴君”罢了。

因为朱元璋出身卑微却能当皇帝,无数出身比他高贵的人却只能跪在他的脚底下,他们能不嫉妒?

更何况,后来又有无数个被明朝视为“脊梁”的读书人一个接一个降了清、剃了发,不黑黑明朝,不黑黑朱元璋,他们怎么维持自己所谓的良心,所谓的风骨?钱谦益一句“水太凉”言犹在耳。

朱元璋的“残暴”所对准的对象更多的是士绅阶级,也即今日之既得利益阶层。

所以,这个故事不论是杜撰于古时,或是杜撰于今日,背后的意义也没什么变化,一则眼红于朱元璋的成就,二则......不说也罢。


宁糊涂


不知道是从哪个电视剧里面整出来黑我大明太祖皇帝朱元璋的段子。用我大哥@历来现实的话说,这是一个能养活一群头条作者的段子。

为了不免俗套,我也先讲一讲。

朱元璋当上了皇帝后,来到了少林寺,见到了佛祖的佛像,却犹豫自己要不要给佛祖下跪,当时方丈见到朱元璋犹豫,估计也猜到了朱元璋所想,因此就对朱元璋说:“陛下是现在佛,现在佛可以不拜过去佛。”朱元璋因此很高兴。

这样的段子,在历史上并不少见,而且哪一个都比这个更能甩梗。

别人都在讲欧阳修记在《归田录》中赵匡胤不拜佛的事情,我如果再讲的话,就有点过分了,那我讲一讲宋徽宗时期的张天师的事情吧!

北宋时期很尊崇道教,宋真宗时期痴迷道教,其年号“大中祥福”就很有道教的意味,北宋时期的道教以东汉末年张道陵为尊,当时张道陵的后人甚至建立政权成为一方诸侯,后来为曹操击败,张道陵的后人就逃到江南龙虎山为据点进行传教活动。

张道陵自称张天师,天师的职位也是世代相传,因此子孙后代也被称为张天师。

宋徽宗时期,曾经召见这一代的天师张继先入宫,徽宗问张天师:“听说天师居龙虎山,这龙虎山果真有龙虎么?”

张天师却这样回答:“虎天天都能见到,龙颜却是今日才得幸见。”徽宗皇帝听了甚是欢喜。

施耐庵将这个桥段巧妙的设计在《水浒传》中的第一节,洪太尉前去龙虎山去请张天师,一路上看到的不是大蛇就是老虎。

关于宋徽宗是不是真龙那就不知道了,靖康之变的时候,宋徽宗的兵部尚书竟然把战胜敌人的希望放在道士郭京身上,妄以“六甲法”破敌,结果金军攻破汴京,后来俘虏了宋徽宗和宋钦宗。不但将徽钦二宗贬为庶民,还拉到金国都城给完颜阿骨打披麻戴孝。

尊重历史,我们好好来聊一聊朱元璋的宗教思想。

我们都知道,朱元璋早年因为家庭条件困苦,因此入寺为僧,出家的寺庙就是安徽凤阳的皇觉寺,后来又以云游僧的身份在江南一带化缘,一直到1352年之前,25岁之前的朱元璋跟佛教是有着深刻的渊源的。

但是1352年朱元璋离开皇觉寺,参加了明教义军队伍,以“明王出世,弥勒降生”为号召,打着尊奉小明王韩林儿的旗号逐步发展壮大,这对于朱元璋来说是一次重大的人生转变,不止是信仰上的转变,更是人生的转折,当然,朱元璋压根就不信佛教,更不信明教,朱元璋前期因为贫穷,入皇觉寺不过是为了混口饭吃,后来加入明教不过是为了发展自己。

正是因为朱元璋太了解宗教,意识到宗教的作用,在当皇帝之前,朱元璋对宗教一直是利用的态度,正是在宗教的帮助下,朱元璋成为明末农民起义军中最有实力的一支队伍,等到朱元璋统一在即的时候,朱元璋就和明教公然决裂。

在其讨伐张士诚的檄文中,公然污蔑明教和白莲教,甚至否认自己与小明王之间的关系,后来更是将小明王韩林儿杀死。

朱元璋最终推翻元朝,恢复中原,建立了大明王朝,而自己也成为了皇帝。

这个时候,朱元璋更是采取对明教、白莲教等宗教团体进行取缔的宗教政策。朱元璋在修订的《大明律》中更是将明教和白莲教列为邪门歪道,以法律的形式进行尽职。

前面已经说到,朱元璋是一个很了解宗教的人,他知道什么宗教对封建统治是有益处的,什么宗教是有害处的,在严格封禁明教和白莲教的同时,朱元璋对儒、释、道三教的地位给予承认。

当然,三教之中,朱元璋认为儒教是治理国家的根本,因此一再重塑儒家在国家统治中占据的主导地位,对于释、道两教则采取调和、平衡的态度。

从根本上来讲,朱元璋并不相信仙佛鬼神之类的说法,但是朱元璋却并不想公然推翻这些信仰,朱元璋曾在《三教论》中说:“昔梁武帝好佛,⋯⋯终不遇佛证果。汉武帝、魏武帝、唐明皇皆好神仙,足世而不霞举。以斯之所求,以斯之所不验,则仙佛无矣。⋯⋯若崇信者从而有之,则世人皆虚无,非时王之治。若绝弃之而沓然,则世无鬼神,人无畏天。”

也就是说,朱元璋也害怕如果没有神鬼这些东西,老百姓无所畏惧,反倒不利于统治。

朱元璋继位之初,为了稳定全国局势,对释、道两教采取的是积极支持和礼遇的政策,刚刚即位的时候,还在南京设置了专门的佛教管理机构——善世院,任命释慧云为佛门领袖,并且曾经在南京召集过高僧举行佛法大会,并且免费向僧尼发放度牒。

但是当政局稳定之后,朱元璋开始对释道的发展采取制约措施,不仅在度牒上限制僧尼的人数,还不允许一定年龄的人出家,洪武二十四年( 1391年)规定,全国每个府最多有40名僧人,州最多30人,县不得超过20人。同时,对各地的寺院数量也做了明确规定,各州、府、县只能保存大寺院一所,“僧道有创立庵堂寺观非定额者,悉皆毁之”。

对于违反了法律的僧尼也采取重典的措施,并且不允许僧人干涉政治、讨论政府。

朱元璋以布衣出身,是中国历史上真正唯一的布衣天子,朱元璋丰富的人生阅历使其能够看透世俗,了解宗教的真正意义。

弄明白这些,我们就知道朱元璋会不会拜佛了,如果佛教对明朝的统治有利,他会毫不犹豫的跪下去,如果没有利,砸了佛像的也是他。


史论纵横


让我答题前先由衷地叹一句:朱元璋的段子能养活一群头条作者啊!

朱元璋和寺庙方丈的故事,开讲。


首先呢,我们先来看一看朱元璋这个人。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他没有强大的背景,更没有家族实力。完全靠自己的聪明才智步履维艰,吃了不知多少苦,最后才跌跌撞撞冲线成功,开创了大明江山。

没错,他是史上少有的布衣皇帝之一,但是如果要说布衣皇帝中谁的生活最艰辛,谁的登帝之路最为坎坷,是他是他无疑还是他。朱元璋自幼贫苦,家中没有余粮供他读书,从小替村里的地主放牛为生,如果没有意外,他或许这辈子也只能是个佃户。但一次天灾摧毁了他的家庭,带走了他的父母,也将他推上了一人独自面对乱世的道路。

注意,这个时候和尚该上场了,当时元朝统治者无德无能,中原大地战乱频发,烽烟四起,民不聊生。在某年天灾之后,疾疫横行,朱元璋的父亲、长兄和母亲陆续染疾离世,而当时年仅十七岁的朱元璋和他的仲兄竟连块为父母安身的地皮都没有。还是一名为刘继祖的乡邻家中稍有富余,看不得朱家父母死无葬身之地,拿出了一块地皮作为朱家的墓地。后来这人也因此后福无穷,封爵赏地,荫及子孙,与明朝相始终。当然这只是后话,我们继续来讲朱家父母死后。

在将父母安葬之后,朱元璋与其仲兄一家各奔东西。朱元璋实在无处可去,只好投了那皇觉寺,剃度为僧做了小行童,和尚是出现了,但似乎跟少林寺没关系,朱元璋自己就是个小和尚。

做了小和尚后,朱元璋的日子其实也不好过。他每日在寺里做些杂务,还得时不时被老和尚责骂,再后来,当地饥荒,又适逢战乱,寺庙生活拮据,没有香油来源,最后没有别的法子,寺庙主持只能打发弟子们都出去化缘,而才当了两个月不到的和尚的朱元璋也在此列。

小和尚朱元璋离寺以后,边走边乞讨。离寺三年来,他辗转附近州郡,走遍了附近名都大邑,独力领略这世间的风土人情。也就是这几年,他在艰苦的生活中磨砺出了坚毅的品质,果敢的精神,最主要还是挨饿的能力。他在这段时间结识了不少同伴,为他日后加入义军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1348年,朱元璋回到皇觉寺,继续僧侣生涯。

直到朱元璋25岁,他收到曾经的小伙伴汤和的邀请,加入了郭子兴的红巾军。随后朱元璋凭借他的才能,先是被郭子兴伯乐识马屡次提携,后来又在军中屡立战功树立威信。最后历时十数年登顶帝位,终于成就一世之尊。

朱元璋从乞丐做起,中间做了小和尚,后来做到了起义军主帅,可他却没有被权力美色迷乱脚步。更为难得的是他在剿灭陈友谅、张士诚后完全可以效仿南宋建立自己的偏安小朝廷,而他却选择了最难的那条路,那便是诛元!其胸襟与胆色可见一斑。

朱元璋功成名就之后,大治天下,各种惠民政策被实行,出台的无数政令都是针对官僚集团。那是因为出生草根的朱元璋深知百姓疾苦,由此才开创了洪武之治。

成为皇帝之后的朱元璋没有忘记自己当年的小和尚经历,走到哪儿都愿意到寺庙里烧烧香拜拜佛,无非当年是祈祷混个肚儿圆,现在进步了,为天下苍生和江山社稷祈福。

既然对佛祖有所求,那么行跪拜礼向佛祖祈愿自然是理所应当的,但如今地位变了,皇帝陛下见到佛祖还需要下跪吗?

答案在我们眼里看来,是肯定的,但对于方丈来说——呃,怎么保命怎么解释吧。

比方说题目中说的这位寺庙方丈,他亲眼见证了朱元璋的犹豫。

朱元璋站在佛堂中,见众香客跪于佛前,心想自己如今乃是皇帝,今时不同往日,遂转身问方丈:“朕是要跪,还是要跪呢?”方丈片刻答曰:“不用跪拜。”朱元璋好奇,问缘由。方丈答:“现在佛不拜过去佛。”

马屁拍的相当润滑,朱元璋大喜,拨银修缮寺庙,后此寺成为当世第一大寺庙。

短短几句对话,没有玄机,很简单,方丈的意思是你朱元璋现在是真龙天子,庇护万民,就是现世的佛祖,所以就有了“现在佛不拜过去佛”的说法。

俗话说,千穿万穿,马屁不穿,就是这个道理。都已经做了皇帝了,还能与谁比较呢,那自然就是漫天神佛。而朱元璋恰恰又剃度做过和尚,将他比作现在佛,朱元璋听了又哪有不喜的道理。

不过,话说回来,其实原本这个故事的主角并非朱元璋与少林寺,而是赵匡胤与相国寺。故事被记载欧阳修的《归田录》中,相对而言更加可靠。


不管故事的主角是谁,我们都可以从方丈的应对方式中学会一个道理。那便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出家人不打诳语,打起来绝不含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