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9 學過樂器的孩子和沒學過的有什麼區別?5年後見分曉

學過樂器的孩子和沒學過的有什麼區別?5年後見分曉


孩子幾歲開始學樂器好?想比起同齡人,孩子學樂器會得到什麼優勢?如何讓孩子愛上樂器並發展成興趣?

哈佛醫學院和波士頓大學教育研究所的結論

美國哈佛醫學院和波士頓大學教育研究所曾經聯合做過一項研究,他們發現,那些連續學習和演奏樂器5年以上的孩子,比那些從沒接觸過任何樂器的孩子,在認知水平方面有明顯的區別,他們尤其在聽覺辨別、手指靈巧、詞彙和非語言推理能力方面的水平普遍比較高。可以說,那些連續接觸5年以上樂器的孩子,他們的頭腦和思維往往更靈活。

研究團隊找了5~7歲的孩子,分為了連續學樂器(A組)和沒學樂器(B組)的2個小組。5年後,研究人員掃描他們的腦部發現,學樂器(A組)比沒學樂器(B組)大腦皮層還要厚!大腦皮層厚薄是決定了認知能力強弱,也就是說,學樂器的孩子認知能力比沒學樂器的孩子更強!

至於為什麼是5年?

量變才能達到質變!5年是一個平均值,有的孩子不到5年,有的孩子超過5年。

為什麼學習樂器促進幼兒智力成長?

聲音刺激了聽覺器官

01

如同胎兒的智力在與外界聲音的接觸得以發展一樣,年幼孩子的聽覺器官,長期與不同音符的頻繁接觸,接受高低音頻帶來的聽覺刺激,促進了智力的發育,提高了孩子的聽覺能力對聲音的敏感程度。莫扎特3歲便開始學鋼琴,到7歲環歐洲演出時,已經識別出升A調或降E調,對聲音極其敏感。

手指高強度的協調運動

02

手指作用於樂器,在高低音,不同的鍵與鍵、弦與弦、鼓與鼓等之間高強度的協調運動,手指結合聲音訓練了屈曲、推撥、彈觸等高強度的切換,長期下來能提高手指的靈活度以及協調性,最終有利於孩子智力的成長。

樂譜在大腦的錄入與輸出間快速轉換

03

孩子接觸樂器演奏必定有樂譜,孩子們需要在一邊看樂譜,一邊耳、眼、口、手協調,幫助樂譜在大腦的錄入和輸出間快速轉換,同時作用於左腦的語言功能和右腦的形象功能,最大程度地訓練了大腦的反應能力和靈敏度。

專家們對孩子學樂器的建議年齡

鋼琴、小提琴 :4-6歲

中提琴、大提琴、琵琶:5-6歲

二胡、古箏:5-8歲

吉他、口琴:7歲

笛子、長笛、小號、黑管、大管、圓號、長號:8-9歲

學習音樂也不宜過早:

首先樂器很多是需要手指的力量,太年幼的孩子手指骨骼發育未完全,過早可能會損傷骨骼;另外,學習樂器需要較強的專注能力,也不利於太年幼的孩子學習。一般來說,4歲以上為宜,個別樂器可能需要孩子到7,8歲以後才能學,比如需要肺活量較大的薩克斯,或者過早學習會導致牙齒畸形的笛子等。那些對身體沒特殊要求的樂器,比如小提琴,4歲左右便能學習,但如果孩子有興趣,更年幼也可以開始。

學樂器,培養孩子興趣,需要引導和堅持

雖然每個孩子都可以學習樂器,但還是不得不提醒大家:孩子學樂器,如果父母不懂培養孩子興趣?就要學會引導和堅持,否則大多數都是有始無終。

01

培養初步興趣的最佳途徑:薰陶

那些一開始說喜歡某種樂器,但過不了幾天又說不喜歡的孩子,充其量只是好奇使然,還談不上興趣。要想讓孩子養成興趣,最正確的培養孩子對樂器感興趣的方法,應該是先讓孩子多欣賞多接觸,從薰陶中得出興趣。

愛因斯坦從小聽母親波琳彈奏鋼琴,3歲時便能聽得如痴如醉,因為音樂的薰陶,愛因斯坦愛上音樂,彈奏樂器也成為愛因斯坦一生的愛好。

02

培養長久興趣的唯一途徑:正反饋

讓孩子產生源源不斷的興趣,應該是孩子從學樂器中得到的成就感,從而產生源源不斷的動力。一個孩子學樂器學得很糟糕,這個孩子是很難喜歡上樂器的。但如果孩子學得很好,自我成就感以及旁人的讚揚,能讓他們產生無窮的興趣和喜愛。這其實也是心理學上的正反饋機制起作用。

所以說,興趣就是接觸多了產生愛意,但要想持續不斷地愛,那還得靠接觸過程中源源不斷的“快樂”,孩子學樂器便是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