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4 有山名鵲,有山如華,千百年來注視著雲起雲落,繁華與衰落

有山名鵲,有山如華,千百年來注視著雲起雲落,繁華與衰落

“遙望齊州九點菸,一泓海水杯中瀉”,齊煙九點的說法來自於唐代詩人李賀。九座山頭,淹沒在市井中的已經有多座。像無影山、金牛山,都只剩下了一個符號。獨有鵲山和華山,遠居城郊,像一句古詩說的,北方有佳人,遺世而獨立。雖然傷感,卻是真實的寫照。鵲華二山,千百年來,注視著雲起雲落,繁華與衰落,喧囂與寂寞。

有山名鵲,有山如華,千百年來注視著雲起雲落,繁華與衰落

舜耕歷山,把這座城市的歷史演繹到上古時期。但是因為歷史的語焉不詳,全國各地都在言之鑿鑿地考證,自己當地的歷山才是真正的舜耕之地。山西曆山,浙江歷山,湖南歷山,甚至還有內蒙古草原上的歷山,據統計全國各地證明自己是舜耕的歷山有20多個地方。

有山名鵲,有山如華,千百年來注視著雲起雲落,繁華與衰落

但是鵲華二山卻無需求證真偽,已經與這座城市水乳交融。 鵲華二山之大名,一是因為元代趙孟頫的《鵲華秋色圖》,一是因為濟南八景中的“鵲華煙雨”。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鵲華秋色圖》大家耳熟能詳,但是暮春時節,站在大明湖南門高高的“鵲華橋”上,於依依楊柳中,眺望鵲華二山的煙雨景緻,卻是一座城市再也無法恢復的記憶。

有山名鵲,有山如華,千百年來注視著雲起雲落,繁華與衰落

鵲華橋原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北宋曾鞏任齊州知州時所建,當時名“百花橋”,與毗鄰的百花洲相互輝映。元代後因為趙孟頫的畫,改名為鵲華橋。據史料記載,這座單孔拱形石橋,高逾數丈,畫舫可以從橋下隨意穿越。《歷城縣志》記載,遊人從百花洲上船,穿過鵲華橋,進入大明湖,由匯波樓下出北水門,進入小清河,直到華山。抗戰勝利後,由於橋高坡陡路滑,遂將古橋拆除,改為木板平橋。鵲華煙雨從此成為絕唱。

“到了鵲華橋,才覺得人煙稠密,也有挑擔子的,也有推小車子的,也有坐二人抬小藍呢轎子的。轎子後面,一個跟班的戴個紅纓帽子,膀子底下夾個護書,拼命價奔,一面用手巾擦汗,一面低著頭跑。街上五六歲的孩子不知避人,被那轎伕無意踢倒一個,他便哇哇哭起。”劉鶚的《老殘遊記》,讓我們再次領略鵲華橋的氣象。

有山名鵲,有山如華,千百年來注視著雲起雲落,繁華與衰落

有山名鵲,有山如華,千百年來注視著雲起雲落,繁華與衰落

有山名鵲,有山如華,千百年來注視著雲起雲落,繁華與衰落

鵲山之名,一說來自於春秋時期的神醫扁鵲,曾在這裡煉丹,死後葬此,故名“鵲山”。一說每年七八月間,烏鵲飛翔,佈滿山巔。還是因為語焉不詳的原因,扁鵲之名在各地都有考證,所以我更願意相信後一個解釋。

鵲鳥雲集,鋪天蓋地的情景也許很多人沒有見過,在濟南生活的這些年,我見過多次。夏天或秋天黃昏,從趵突泉、五龍潭起飛的鵲鳥飛到千佛山覓食,大概有十幾萬只,黑壓壓一片,遮天蔽日,讓人歎為觀止。

有山名鵲,有山如華,千百年來注視著雲起雲落,繁華與衰落

有山名鵲,有山如華,千百年來注視著雲起雲落,繁華與衰落

明清以來,河運發達,鵲山以及南岸的黃河渡口,見證了這片土地的繁華。許多南來北往的客商進出濟南,首先要到黃河渡口住一晚。我們知道,《老殘遊記》中的很多篇章就是寫的發生在黃河渡口的故事。民國初年,孫中山先生從北京來濟南,那時黃河上的鐵路橋還沒有通車,需要到黃河北的鵲山站下車,坐船到對岸的濼口鎮停留,第二天再到濟南城。

今人約定俗成的華山,在春秋時期的名字叫華不注。“單椒秀澤,不連丘陵以自高;虎牙桀立,孤峰特拔以刺天。青崖翠發,望同點黛。”這是北魏酈道元在《水經注》中對華不注的描述。

歷史記住華山,還因為它是春秋時代的古戰場。《左傳》記載,魯成公二年(公元前589年),齊晉兩國大軍在北馬鞍山下列陣對決。齊頃公驕傲輕敵,言稱“滅此而朝食”,不給戰馬披上鎧甲就倉促上陣,結果,“齊師敗績”。齊頃公被晉軍追逼,才有了後人津津樂道的“三週華不注”典故。

南北通衢,風雲際會。濟南在歷史上似乎沒有成為首都的可能。有一個史料,是說民國時期著名思想領袖康有為先生來濟南旅遊,大概是1923年,登上華山眺望,據說被華山一帶的美景所折服,因此大發感慨,直言“可以都於此”,是否就是建議把首都遷到華山腳下?

有山名鵲,有山如華,千百年來注視著雲起雲落,繁華與衰落

有山名鵲,有山如華,千百年來注視著雲起雲落,繁華與衰落

有山名鵲,有山如華,千百年來注視著雲起雲落,繁華與衰落

山之生色,在水。鵲華二山的美正是在於周圍湖水的映襯。

所以大明湖的水面之大,今天似乎無法想象。根據現有的資料看,至少是唐宋兩朝,泛舟明湖,可以從現在的水域直通鵲山華山。那時還沒有黃河,黃河是1855年才改道大清河入海的。

有山名鵲,有山如華,千百年來注視著雲起雲落,繁華與衰落

所以,唐代大詩人李白才會寫道:“昔我遊齊都,登華不注峰。茲山何峻秀,綠翠如芙蓉。”可以想見唐宋時期的水面何其大,華山在煙波浩渺中恰如一枝含苞欲放的花骨朵。

有山名鵲,有山如華,千百年來注視著雲起雲落,繁華與衰落

“雲霧潤蒸華不注,波濤聲震大明湖”,這是趙孟頫寫趵突泉的詩。人們可能覺得好奇,趵突泉的水汽何以會和華不注山連在一起了?如果當時的水面從大明湖直到華山腳下,汩汩奔湧的趵突泉水,匯入明湖水系,水波連天,就不難解釋詩人的“誇大”之詞了。

有山名鵲,有山如華。它們讓這座城市多了一份曠達,一份寂寥,一份悠遠。

攝影:王嘯、李鋒、刑可峰、邵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