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0 他來到江蘇這個村子,卻在這裡找到了農村“致富經”

“農民和農村的問題解決了,中國的問題就解決了”——你認同社會學家費孝通的這一觀點嗎?


38年前——1980年3月7日,費孝通獲得國際應用人類學會馬林諾夫斯基獎,揭開了我國社會學走出國門的序幕。不過,他對中國農村經濟問題的關注很早之前就開始了。


1935年,還是清華大學社會系學生的費孝通在廣西實地考察過程中不慎跌入獵戶所設的陷阱,他的新婚妻子王同惠為救他獨身前去求援,卻意外墜淵身亡。為平撫喪妻之痛,他來到了姐姐費達生居住的開弦弓村。


他來到江蘇這個村子,卻在這裡找到了農村“致富經”

一進開弦弓村,就能看到一座醒目的牌坊,上面寫著“中國江村”四個字。而在距離開弦弓村約七八分鐘車程的廟港鎮,當記者與一家飯館的老闆交談時,老闆知道記者是去開弦弓村採訪後,馬上就說,“是(關於)費孝通吧。”這時,你或許多少會理解費孝通對於開弦弓村的深刻影響。


開弦弓村很早就引進了繅絲機,費達生還在這裡成立了信用合作社。費孝通對這些新事物很好奇,把這裡當成“中國工業變遷過程中有代表性的例子”,並得出結論:解決農村問題需增加農民收入,恢復農村企業。


他來到江蘇這個村子,卻在這裡找到了農村“致富經”

開弦弓村當時的繅絲廠


費孝通據此完成了他的博士論文,這就是1939年用英文出版的《江村經濟》。之所以把開弦弓村稱為“江村”,既因為這裡是江蘇的村子,也因為他的別名(費彝江)中也有“江”字。


不過,這本書的意義當時並未被發現——從來沒有一個國家嘗試在農村培植自己的工業基礎。他的觀點受到關注是從被批判開始的。

他來到江蘇這個村子,卻在這裡找到了農村“致富經”

1957年,費孝通重返開弦弓村做調研,“現在每個農戶都擁有了土地,怎麼還是缺糧食?”他走村串戶,得出的結論是“問題出在副業上”。因此,他重申了自己的觀點:在農村發展輕工業。這一觀點在當時受到了猛烈批判。


改革開放後,他所期望的“農村企業”成為了中國經濟改革的突破口。1981年,費孝通再訪開弦弓村時看到,家庭工業開始復甦,家庭副業的收入幾乎佔個人收入的一半,並且在全國許多地方,鄉鎮工業也遍地開花。


《江村經濟》隨之顯現出了巨大影響力,開弦弓村也開始被中外學界視為了解中國農村的窗口。據不完全統計,僅在1981年到2014年間就有100餘批世界各地學者到訪江村,國內學者的訪問更是難以統計。


他來到江蘇這個村子,卻在這裡找到了農村“致富經”

如今的開弦弓村


除了開弦弓村,費孝通還考察過許多地方。


身體力行去農村調研是費孝通常做的事——他曾三訪溫州、三訪民權、四訪貴州、五上瑤山、六訪河南、七訪山東、八訪甘肅,其中第八次到訪甘肅時他已93歲高齡,當看到當地農民不再以土豆為主要食物時,他才表示:“我可以不再來了!”


在考察中,費孝通提出了蘇南模式、珠江模式、溫州模式等各具特色的地區發展模式;在研究農村發展模式的基礎上,他又提出了區域發展的構想,包括黃河上游、黃河三角洲、長江三角洲、長江經濟帶等影響重大的區域發展問題。


他來到江蘇這個村子,卻在這裡找到了農村“致富經”

費孝通第十三次到訪開弦弓村(1987年)


有媒體稱,費孝通對中國農民懷有深厚的感情,為中國農民找一條出路,是他研述一生的大課題。他關心中國農村的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問題,為中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