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如何客观、公正的评价古代历史人物?

霍敏亚


这方面我以往也有所探索,今贴出来以供讨论。

客观公正地“裁量人物”是现代公民必备的人文素质之一,社会对如何品鉴人物有着迫切的需求。但是,“裁量人物”的能力并非生而有之的,是需要在学习中日渐积累的。通过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的学习,应当让学生学会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并进而掌握对一般人物的品鉴方法。

评价历史人物属于较高层次的思维活动。教会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不仅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历史意识的培养,也是对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是对个性发展与生存能力的培养,是对创造力与批判思维的培养。它能使学生从各类历史人物身上总结和汲取有益的经验教训,继承和发扬优秀的历史传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但是,历史人物的评价问题,历来是历史教学和史学研究中的一大难题。对于同一历史人物的评价,往往聚讼纷纭,莫衷一是。例如对韩愈的评价,欧阳永叔尊之为文宗,石徂徕列之于道统;子瞻作碑,有“百世师”之称,少游进论,发“集大成”之说;王阳明论道,仅谓为文人之雄,祝枝山谈文, 且薄为粗儇之体,张孟奇考行事,以为趣荣贪位, 始谏佛骨,晚请封禅,乃两截人;王荆公则“不以退之为是”。或就学论,或就艺论,或就人品论,各执一端,不能统一。[1]再如曹操,长期以来一直是以“白鼻梁奸臣”的形像出现的,直到郭沫若替曹操翻案,曹操才被作为正面人物;[2]但过了不久,谭其骧又反驳了郭沫若的观点,反对替曹操翻案。[3]像这样的例子,在史学史上是不胜枚举的。自新中国成立至80年代初,史学界就历史人物的评价问题展开过数次大讨论,但却不能得出一致的意见。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关键在于评价标准的不统一。建国以来,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先后出现了“当时当地标准论”、“多标准论”、“现代标准论”、“政治标准论”、 “生产力标准论”等多种评价标准。[4]阶级立场的不同、集团利益的差异、史识的高下、甚至史家个人的好恶,都是造成评价标准不统一的原因。不同的史家各有一套自己的评价标准,因而就不可能得出统一的结论。

这样说来,评价历史人物难道就没有统一的标准可资依据了吗?那倒也不是的。现行中学历史教材就有统一的评价标准,那就是流行的“生产力标准”。凡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历史人物,均给予肯定的评价;反之,则给予否定的评价。如教材对秦始皇、曹操、武则天的肯定,对王莽的否定,都是以这一标准为依据的。但是,也有例外的,如对文天祥的评价便是一个特例 。文天祥抗元并没有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但也给予了肯定 的评价:“面对元朝的种种威逼利诱,文天祥始终坚贞不屈,最后被元朝杀害。他在转战中写下《过零丁洋》一 诗,其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表现出崇高的气节。”[5]描写元朝是“种种威逼利诱”,描写文天祥则是“坚贞不屈”“ 崇高的气节”,从编撰者用词的感情色彩来看,明显是褒文抑元的。然而,元朝的统一恰恰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教材的整体观点也是肯定元朝统一的。这样岂不是自相矛盾了吗?作为中学历史教材,欲统一评价标准而  终不能统一,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出现自相矛盾的叙述,究其原因 ,并不在于评价标准的不能统一,而在于仅仅一个生产力标准尚不足以作为统一的评价标准。

历史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而人是复杂的。仅仅以一个生产力标准作为评价复杂的历史人物的统一标准,显然是不够的,其结果必然是不全面的、不客观的、单一的、刻板的、教条的,而且缺少了人文的色彩。历史人物一个个都好像是用简笔画画出来的,只有粗粗的几根线条,没有血、没有肉,更没有生气。现在社会各界都在普遍呼唤人文精神,《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也明确规定了历史课程的性质,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然而,作为传播人文精神主渠道的学校教育究竟给了学生多少人文关怀呢?说实话,微乎其微。

历史人物生活在不同的时代,隶属于不同的阶级和阶层,其才能有高有下,其品格有贤有不屑,其社会贡献有大有小,若只以生产力标准来评价,必然有失公允。因此,我们建议评价历史人物可从三个层面入手,即功利层面、才能层面和品格层面。

从功利层面评价历史人物,便是看历史人物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其中当然包括了生产力的进步,但并不局限于生产力的进步,还包括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社会道德水准的进步等各个方面。例如孔子、例如柏拉图、例如亚里士多德,他们并没有直接推动生产力的进步,但他们却促 进了社会文明程 度的提高和社会道德水准的进步,因此也应当给予肯定的评价。从才能层面评价历史人物,便是看历史人物推动抑或阻碍社会进步的能力的大小。例如希特勒虽然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但他也应当被认为是一个有才能的人,而美国总统哈定便只能是“无能的哈定”。

从品格层面评价历史人物,便是看历史人物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是否符合社会公认的道德准则。例如曹操“宁我负人,无人负我”[6],范仲淹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7],两者相较,其品格之贤与不屑可立判矣。上面举到的对文天祥的评价,主要是突出了他崇高的气节,便是从品格层面的评价。

谭其骧先生说过:“评价历史人物,应该是是非非,尽可能做到恰 如其分,不应该恶之则恨不能把他打入地狱,爱之则唯恐捧不上 天。”[3]若我们不只是从生产力标准出发,而是从功利、才能、品格三个层面来评价历史人物,庶几可以接近这个目标。

事实上,前辈史家中也有人已经从这三个层面来评价历史人物或当代人物了,只不过没有从理论上加以总结罢了。如明代宋濂对元世祖忽必烈的评价:“世祖度量弘广,知人善任使,信用儒术,用能以夏变夷,立经陈纪,所以为一代之制者,规模宏远矣。”[8]其中“世祖度量弘广”是从品格层面的评价,“知人善任使,信用儒术,用能以夏变夷,立经陈纪” 是从才能层面的评价,“所以为一代之制者,规模宏远矣”则是从功利层面的评价;再如近人赵尔巽对努尔哈赤的评价:“太祖天赐智勇,神武绝伦。蒙难艰贞,明夷用晦。迨归附日众,阻贰潜消。自摧九部之师,境宇日拓。用兵三十余年,建国践祚。萨尔浒一役,翦商业定。迁都沈阳,规模远矣。比于岐、丰,无多让焉。”[9] 其中“太祖天赐智勇,神武绝伦”是从才能层面的评价,“蒙难艰贞,明夷用晦” 是从品格层面的评价,“迨归附日众,阻贰潜消。自摧九部之师,境宇日拓。用兵三十余年,建国践祚。萨尔浒一役,翦商业定。迁都沈阳,规模远矣。比于岐、丰,无多让焉”则是从功利层面的评价;又如众所周知的东汉末年名士许劭对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10]的评价则是从才能和品格两个层面来评价的。由此可见,前人已有从功利、才能、品格几个层面评价历史人物的惯例,只不过他们没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指导,其评价可能有失偏颇。但不管怎样,较之唯生产力标准下简单的一句“功大于过”抑或“过大于功”总要全面得多、生动得多、有人情味得多。

今天,我们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指导下,重拾前人评价历史人物之惯例,从功利、才能、品格三个层面来评价历史人物,应当是有积极意义的。当然,我们并不是反对生产力标准,相反,我们认为生产力标准是一个很好的标准,在从功利层面评价历史人物时,它应当被作为最重要的标准。我们只是觉得生产力标准不够全面、不够生动,而试图用增加才能、品格两个层面的评价来弥补其不足,从而使历史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更加生动、更有活力、更有人情味。

值得庆幸的是,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下,教材的编写者也已经注意到了对人物的多角度 描述,例如岳麓版教材对秦始皇的描述:“秦始皇勤于政务,富于实干精神 ,是具有高度行政能力的政治家。”“秦始皇高瞻远瞩、雄才大略,为实现理想而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坚韧和执着。但在他的性格和举止中也有刚愎、偏执和暴虐的一面。”这样的描述,跟我们所主张的从功利、才能和品格三个层面的评价要求已经非常接近了。

总之,应当如何评价历史人物,前辈先贤、革命导师均有精辟的论述,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对历史人物作出尽可能客观、公正、全面的评价。并通过评价历史人物,使学生学会裁量人物、品鉴人物的方法,以适应日益发展的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参见钱钟书 宋人论韩愈[A] 钱钟书论学文选[C]第五卷

[2] 参见郭沫若替曹操翻案[A]  郭沫若全集·历史篇[C]

[3] 参见谭其骧论曹操[N] 文汇报 1959,3,31

[4] 参见李治亭 再议历史人物的评价[N] 人民日报1998,3,21

[5] 高级中学课本·中国古代史(选修)[M]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9

[6] 郭颁 世语[M] 转引自谭其骧论曹操[N] 文汇报 1959,3,31

[7] 范仲淹 岳阳楼记[A] 范文正公集[C]

[8] 宋濂 元史[M]卷十七本纪十七·世祖十四

[9] 赵尔巽 清史稿[M]卷一本纪一·太祖本纪

[10] 司马光 资治通鉴[M]卷五十八汉纪五十


红楼梦觉


🌹首先必须明确: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真正动力。

📒评价历史人物:应该尊重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放在当时的社会大环境中去议论、去评说。若按今天的标准去评价古人,好人就不会那么多了。

📔必须实事求是,摆史实,讲道理;史实准确,道理到位。史实为评价的基础、出发点。不可无史空论,无据滥评。

📒不可从个人恩怨出发去评价,绝不可让历史人物为自己服务。今天抬高李甲,去贬损王乙;明天举起张三,打击李四;借拔高歌颂过去的王二,否定仇视今天的李四……

📔评价历史人物,最忌——绝对化!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所有的史书典籍、国家文献、教材课本,从来沒有“最伟大”、“最杰出”之词。对“好人”→绝不可捧上天;对“坏人”→更不可打入地狱。不可任性贴标签、盲目加封号;切忌肉麻的口号,随意无限的拔高……

📒伟人也是人,不是神!评价历史人物,绝不可神化,搞“造神运动”。历史不可虚无,伟人不可架空!不可把英雄人物与人民群众分离出来、对立起来。

📔评价历史人物,语言必须规范正规。不可使用不伦不类的什么:牛人、厉害、能耐……今天非王甲莫属,明天又非李乙莫属,到底谁莫属?既卖矛,又卖盾,真的是自我“矛盾”!

📒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尊重人物的一贯立场和主张,不可搞实用主义、庸俗化,各取所需,打着人物的旗号,违背人物的主张……

📔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客观、公正!而要做到客观公正——首先必须出以“公心”!

:





笑看东篱


什麽是曆史,昨天就今天的曆史。曆史是誰創造的,是人民,人民群衆是社會精神的創造者、是物質的創造者、是改革的決定者、是推動人類發展的進步者!

毛澤東説過:“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曆史的動力。”人民群衆才是真正的銅牆鐵壁!人民群眾才是真正的英雄!國家的主人,是主力軍,是勝利大軍!只有毛澤東看得起人民,把人民稱呼上帝,“人民萬歲”!

曆朝曆代誰做到了,隻有毛澤東做到了,他相信人民、依靠人民、全心全意爲人民,爲什麽他能得天下?爲什麼人民這麽崇拜龢敬仰他?因爲他沒有私心,兩袖清風,鞠躬盡瘁,滿門忠烈,率先垂範,艱苦樸素,勤儉節約……把畢生的精力全獻給了人民,獻給了五十六個民族!給人民留下了一個偉大的人格魅力,偉大的精神,偉大的思想!永久的豐碑!


遠方星閃爍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学史明理,方能正自身。历史是客观存在的,是真实的事实,不能戏说,更不能歪曲,尤其是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要做到客观公正,我认为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是要实事求是,不夸大,不贬低。要把人物放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看他的主要事迹,看他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的影响和贡献,看主流,看大节。不能以偏概全,断章取义,混淆视听,颠覆公众的认知,误导公众的三观。

二是要旗帜鲜明,不含蓄,不折中。对历史人物,定位要准确,分析他的事迹,主题要鲜明,中心要突出,弘扬什么、赞成什么,学习什么,给公众要有一个明确的观点。批评什么,抨击什么,杜绝什么,让公众一看就明白,而不能含糊其词,模棱两可,让公众看不明白,道不清楚。

三是史料要翔实,不杜撰,不捏造。引用的事例一定要真实可信,有出处。全面衡量他的一生,以经历、事件、包括人物思想为主线来全面分析,而不能想当然,凭个人好恶,随意捏造,主观臆断。

四是要符合党和国家对历史人物的总体评价,不能违反政治纪律,犯自由主义言论,更不能迎合西方敌对势力的口味。同时,要遵守中华的传统文化,遵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绝不能与党、国家、人民唱反调。

纯属个人观点,欢迎指正。如果认同,麻烦点赞。





zj史海拾贝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客观公正。

历史人物往往有时代的局限,也有目标利益追求的不同。古代有很多历史人物,目标利益往往是追求或君临天下,统治百姓;或奉承主子,获取提拔;或扬名立万,留芳后世......

看待一个历史人物,要看他对时代,对社会,对民族作出的贡献,比如改良了社会,发展了经济,创造了科学成果,实现了国泰民安......但其中最重要的是,看他是为了一己私利还是为了人民的共同利益。只有为人民共同利益的历史人物,才最值得敬仰。历史上很少有象伟大领袖毛主席这样,为了人民利益,毕生奋斗的历史人物。

当然也有乱臣贼子成为历史人物的,比如董卓;也有贪天之功,自我标榜的历史人物;还有坐着前任的江山,却恶意诋毁前任,以标新立异的卑鄙小人成为历史人物的,比如前苏联的赫鲁晓夫。

所以对历史人物,应该由人民来评价。优秀的历史人物,能够让人民千古流传;强奸民意的历史人物,最多逞得一时,难留百世。


太阳神973


翻阅泛黄的残卷,透过浓重的迷雾!一方竹简记录着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故事,故事的背后是一个个复杂的人心构成的!如何客观公正的看待历史人物,一要察其势,二要洞其心,三要明其理!



一,察其势

看待历史人物或事件,不能以现在的眼光去看待。历史的趋势是逐渐向前发展的,要把自身放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去评判!历史犹如滔滔江水不断滚滚向前!一定不能刻舟求剑!



比如白起坑杀俘虏,以现在的观点看那定然是残忍的,是屠夫行径,跟日本人有什么区别?然则放在当时的环境去看,大争之世,没有足够的粮食的情况下,他该怎么办?如果是你你怎么办?放回去?放回去他们立刻就是一支强大的敌军,自然会造成自己战友的伤亡!有人说把手砍了,把手砍了他们同样能做后勤,能做一些简单的生产劳动,更重要的是他们回去还会繁衍,二十年后赵国又会增长至少80万人口!

再比如战国变法浪潮,其背后代表的是新兴地主阶级的兴起,我们现在看地主阶级是剥削,不是好人,但相对于奴隶社会,它却是进步的!

二,洞其心

人性是非常复杂的,历史是一个个的自然人组成的。历史人物没有单纯的好坏之分!

比如李斯,在秦统一大业的路上以及中国法制文明建设上以及书法造诣上都是功不可没的,然则老年糊里糊涂中了赵高的奸计,而葬送了亲手打造的帝国!

比如朱元璋,驱除蒙元回复中华,一朝贫民而荣登大宝,对百姓是极好的,对贪官打击力度也是极强的,甚至背下了杀功臣的恶名!

最典型的是民国的杨度,参与过公车上书,鼓动过袁世凯称帝,支持孙中山共和,入过国民党,预言毛主席得天下,入过共产党,同时也是佛教徒,同时还是黑帮杜月笙的军师。够复杂吧!

三,明其理

任何事情,不能单纯的断章取义!现在网络上很多的什么明粉,什么清粉,什么儒家粉,法家粉等等!太偏激!不明事理!有点无理取闹了,某个人说这个人好,一堆帽子就楼上来了,突然某个人讲某个朝代不错,什么粉的帽子就又带上了!

比如法家,在秦国的商鞅变法,有其进步意义,这里不必多说,我们不能因为推崇儒家就把法家贬的一文不值!

比如宋朝,一个朝代能存在几百年,必然有其进步意义,我们不能一味的拿人家武力弱说事!至少宋文化辉煌灿烂,宋朝非常繁荣富足!人家很窝囊吗?仔细分析一下,宋朝做的其实也不错了!



因为历史非常复杂,我们不能单纯的用现在的价值观去看待,也不能以一人之好恶去评判,更不能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绑架别人!只有把自己之身其中,设身处地换位思考,才能公正的去看待古人!历史就像太阳,有人看见的是朝阳,而有人看到的却是夕阳!


古楼残卷


要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人物,首先要就事论事,不要迷信历代官方史书对历史人物的定性及描述历史事件的陈词滥调,比如所谓的忠臣奸臣明君昏君等。

应该从各种角度客观评价一个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不能把一个历史人物先入为主说成好人就一切都好,一个历史人物说成坏人就一切都坏,应该就事论事,有好说好,有坏说坏,要站在不同角度分析一个历史人物的成败得失。

比如评价新朝皇帝王莽,不应该按照历代官方史书的说法把王莽定性为伪君子而彻底批判,王莽为了赢得人心而做的乐善好施接济贫苦人民的很多好事,不应该歪曲成为虚伪的伪君子行为,好事就是好事,不能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主观臆想歪曲王莽做好事的动机。

当然王莽作为亡国之君,的确有很多致命的弱点,比如王莽不善于选拔使用人才,甚至嫉贤妒能,使新朝朝廷成为中国历史上最缺乏治国安邦的优秀人才的大一统王朝。

比如评价魏武帝曹操,既要承认曹操作为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雄才大略才华横溢的一面,又不应该掩盖曹操杀人如麻滥杀无辜的暴行,比如曹操对徐州的屠城一次就屠杀男女老少几十万人,更不应该为了美化曹操而诋毁污蔑被曹操冤杀的华佗孔融杨修崔琰娄圭荀彧边让陈宫张邈许攸周不疑吕布高顺等杰出人物。

比如评价隋炀帝杨广,既要肯定杨广灭陈一统天下开创科举制度开京杭大运河攻占青海台湾琉球开疆拓土等造福后世的丰功伟绩,也不应该掩盖杨广杀害父亲大哥侄子逼死儿子,自毁长城杀害开国功臣高颎等残暴的一面。

比如评价唐太宗李世民,既要肯定李世民是平定薛仁杲窦建德王世充刘武周等北方群雄打垮突厥及开创贞观之治等丰功伟绩的千古一帝,也不应该掩盖李世民杀害大哥弟弟儿子侄子囚禁父亲,杀害侯君集张亮李君羡王君廓罗艺李瑗卢祖尚李孝常等功臣,霸占嫂子弟媳等有争议的一面。

比如评价南宋的抗金名将岳飞,既要为岳飞对宋朝忠心耿耿坚决抗击金朝却被皇帝赵构宰相秦桧等冤杀鸣不平及肯定岳飞作为抗金民族英雄浩然正气精忠报国的一面,也不应该掩盖岳飞镇压很多农民起义,杀害农民起义领袖杨幺杀害抗金将领刘经傅庆杀害舅舅等有争议一面。

比如评价宋高宗赵构,既要肯定赵构中兴宋朝,开创南宋一百五十多年江山,使南宋经济繁荣在全世界名列前茅的丰功伟绩,又不应该掩盖赵构自毁长城杀害抗金名将岳飞及对金朝屈辱求和不顾父亲大哥死活等自私自利的一面。

比如评价南宋宰相秦桧,既要批判秦桧助纣为虐与皇帝赵构一起陷害抗金名将岳飞及打击主战派,贪赃枉法结党营私独揽大权等奸诈自私的一面,又要看到秦桧与金朝议和,在客观上巩固了南宋淮河秦岭以南的国土,有利于南宋的经济发展及减少了战争对广大无辜人民的伤害的一面。

比如评价明朝的崇祯帝朱由检,既要肯定朱由检勤政爱民励精图治节俭自律不好女色铲除权倾天下大太监魏忠贤等优点,又要揭露朱由检刚愎自用多疑残暴,自毁长城杀害抗金名将袁崇焕孙元化等及逼死名将孙承宗卢象升孙传庭等,成为导致明朝灭亡的罪魁祸首的一面。


厚德载物49847


立场不同,评价不同,我们是生活在西北的汉族,心目中的英雄好汉是左宗棠,而白XX就是一个分裂国家野心家,我们认为这样评价这两个历史人物,比较客观公正,可是过去出于某种目的,这两个人物的评价却是颠倒的……


小黑猫321


看待历史人物的话,就需要从这个历史人物做出的主要的贡献来判断,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不能因为这个人物有点过错就说这是一个对历史有害的人物,是一个不符合史书记载的人,就像孔融让梨一样,我们需要赞同他的谦让的精神,但是不可去学习长大之后的孔融。

长大之后的孔融是我们需要警醒的,这就是历史上一个真实的孔融,还有秦始皇,我们不可因为他的统一六国,建立封建王朝,统一文字度量衡,就忘记了他对于六国的一些屠杀,还有焚书坑儒的事实。

对待历史人物既要知道他的功劳,对于他的错误我们也是应该客观的看待的,历史的作用就是为了给后人警示,不断的改善自己的文化,我们也需要从这些历史事实当中去总结经验,去看待我们这个世界。


笑看流年世态


只要历史人物能真正的做出了为人民所能够记忆的事情,当时当地的历史人物。历史上的名人确实很多可是他们有哪些能真正为百姓办过事,而他们只所以不能为百姓所记住主要就是因为他们一心为己不能真正为百姓,所以他们既已成历史就让他们的精华让我们记忆其他可以抛弃了,我们现在是以新时代的方式重新塑造新时代的型像为主,不用老想那些已经成为历史的人物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