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陋室銘》被家長建議從課本中刪除,因其中兩個字,理由很簡單

在《慶餘年》中,範閒用當代人的思維,把超前的經典詩句背出,成為了穿越之後那個時代的“詩仙”,這足以見得詩歌對於文人而言,是多麼重要。

正所謂“對酒當歌,人生幾何?”對著美酒,伴隨著歌舞,人生時間有限,要建功立業,那就得趁早了。

對於有“詩豪”之稱的劉禹錫而言,人生的大起大落,讓他對人生有了全新的認識。也就在這樣的人生經歷中,他寫出了很多絕句,堪稱經典。

《陋室銘》被家長建議從課本中刪除,因其中兩個字,理由很簡單

其中有一篇《陋室銘》穿越千年之後,被收錄在了語文課本中,這篇託物言志駢體銘文相當經典。全文短短八十一字,但劉禹錫卻借讚美陋室抒寫自己志行高潔,安貧樂道,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意趣。行文如流水,讀完意猶未盡。

雖然作為一名80後,距離學習這篇文章已經過去了十多年,但依然是歷歷在目,朗朗上口。接下來不妨來回味一番。

原文為:“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雖然只有81個字,但表達的意思很清晰,讀完之後,感覺就一個字:妙!

但就是這樣一篇優秀的銘文,卻有家長建議從語文課本中刪除,給出的理由很簡單:這字裡行間透露著一種高傲的情結,瞧不起農民(亦作平民)。

《陋室銘》被家長建議從課本中刪除,因其中兩個字,理由很簡單

家長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氣憤之情,是因為文中用了“白丁”兩個字,“白丁”可不就是平民嗎?這在古代,平民不就是農民嗎?你這劉禹錫當了官就不得了了嗎?直接瞧不起農民了?這樣的文章放在語文課本中,那不是在帶歪學生嗎?

對於“白丁”這個詞,有必要多說兩句,在《隋書》卷三十七《李穆傳》附《李敏傳》中就已經出現:隋文帝“謂(平樂)公主曰:”李敏何官?”對曰:“一白丁耳。”白丁泛指平民,看來是由來已久。

白是白色,丁是男性人口的意思。這個詞源自古代中國平民衣著,古代中國衣冠制度森嚴,不同等級的人要穿不同式樣的衣服。普通平民只能穿沒有任何顏色的麻棉織成的衣服,沒有染過的麻棉織品是白色的,所以叫做“白丁”。

《陋室銘》被家長建議從課本中刪除,因其中兩個字,理由很簡單

按照這個理解,家長們貌似也沒有錯。但是卻忽略了一點,那就是劉禹錫是在什麼情況之下寫的這篇銘文。在不同的心境和環境之下,有一些詞語的使用會有不一樣的含義。

在貞元末年,劉禹錫加入以太子侍讀王叔文為首的“二王八司馬”政治集團。唐順宗即位後,實踐“永貞革新”。革新失敗後,宦海沉浮,屢遭貶謫。就是在這樣的境況之下,和州知縣還一直為難劉禹錫,居住之地一再變化,最後到了只能放下一張床、一張桌子的“陋室”。

為了凸顯出自己的不卑不亢,於是寫了《陋室銘》立在門前,就是給和州知縣看的。文章中的“白丁”對仗的是“鴻儒”,言下之意,“白丁”就特指目光短淺,沒什麼學問的人,應該指的就是和州知縣這一類人。而並非是指代的“平民”,劉禹錫也沒有擺官架子,瞧不起平民。

所以呢,家長們是誤解劉禹錫了。如果能穿越,劉禹錫可能要聲淚俱下的解釋好半天。一個接連被貶謫之人,又哪裡還有什麼官架子呢?

《陋室銘》被家長建議從課本中刪除,因其中兩個字,理由很簡單

如此經典的《陋室銘》,還是不要建議刪除了吧,要讓孩子們用敏銳的眼光,去發現文章中所蘊含的深意,用心去體會,才是學習之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