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古代“丞相“和“宰相“有什么区别?

肉包是只猫


首先宰相是个泛称,先秦时分别出现过宰和相。春秋战国时,楚国的丞相和其他诸侯国不一样,用的是令尹,也是宰相的一种称呼。周朝时的周公职位是太宰。所以关于宰相和丞相,历史上是很多不同的

百度百科解释宰相,是对中国古代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长官的统称。“宰”的意思是主宰,“相”,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太宰与相合称为宰相,宰相联称始见于《韩非子·显学》,丞相就是宰相。

根据历史时代不同,关于宰相的称呼有几十种,如周朝的太宰、令尹,汉朝的丞相、大司徒,隋唐的尚书令、左右仆射(ye 第四声),宋朝的同平章事,明清的内阁大学士(实际上,明清的相权已经极大削弱,皇权加强)

所以从定义称呼来看,宰相 包含了 丞相,和丞相不能代表宰相。

从历史进程来看,宰相从具体的官职,变成了国家决策圈人的模糊称谓。从秦汉时期的一人独大,可决断国家大事,到汉魏时期的左右丞相,到隋唐的三省六部制,相权逐步被削弱,瓦解。宰相一职。明清时并无宰相,明太祖时期的胡惟庸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任宰相(丞相),明太祖废丞相,采用的是内阁制,皇帝直接领导六部。丞相一职。比如电视剧《宰相刘罗锅》,清朝无丞相,刘墉(刘罗锅)官职最高时做到体仁阁大学士,也就是进入国家决策内阁圈,被世人称为“浓墨宰相”


木叶村第七班


丞相、宰相不是一回事,两者有很大的不同,它是绝对不会打上等号。

1、丞相

丞相一职设立的时候,他就不是封建王朝的二号人物。秦朝时代,相国才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也被称为相邦。从字面的意思看就是看守国家之人,必然是帝王身边的大管家。

因为工作过于繁复杂乱,仅凭相国一人应付不来,于是乎设立丞相一职来辅助相国。还是从字面上理解,丞是帮助、辅佐之意,丞相意思就是辅佐相国之人。秦始皇在位时的相国是吕不韦,权利之大无人能出其右,直到吕不韦去世后,嬴政觉得相国掌握的权利太大了,因此就暂停了相国一职,反而丞相则跃升为第二号人物,譬如丞相李斯。

东汉末年,汉献帝把司徒改为丞相,曹操出任丞相,他也是历史上最有权利的丞相。三国时期,丞相官职达到了历史上的顶峰,真正是各自帝国的第二号人物,甚至能与帝王共同享有权利,曹操、诸葛亮均是如此。

历史上,相权一直在消减,相反帝权不断增加。三国之后,许多朝代取消了丞相,有的即使设立过,但时间和影响力是非常短暂的,比如唐玄宗就曾经把左右仆射改为左右丞相。但总体上,丞相只是偶尔出现了,至于相国,更是早早就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了。

朱元璋建立大明的时候设立了丞相,朱元璋从来都是担心别人谋图他的权力,丞相胡惟庸案发后,也就把丞相一直废除了,胡惟庸也是历史上的最后一位丞相。

2、宰相

再来看看宰相,这个官职在历史上是从没有过的。我们熟知的刘墉、长孙无忌、房玄龄、张居正等等名相,其实只是民间俗称为宰相,而历朝历代就没有这一官职授予他们。

所谓的宰相,只是对掌握国家的最高权利的官员的称谓。历史当中每个朝代的第二号人物,也可以说是百官之首,在不同的朝代的官职也不一样,比如尚书令(李世民曾任职)、同平章事(狄仁杰曾任职)、内阁大学士(刘墉曾任职)等等,相国、丞相也包括在内,这些都可以称为宰相,可见宰相不是一个具体官职,而是一个称谓。

以上可知道,宰相的范围比丞相大得多,丞相可以称呼宰相,宰相却不能称呼丞相。

泱泱文脉承古今,不复繁华五千年!


长河泱泱访古今



在中国古代, 有很多官职听起来都很类似,比如县令和知县、知府和知州、通判和判官等,现在的影视剧也经常出现,甚至乱用,但实际上这些听起来一样的官职实际上是不同的,甚至差之千里。今天秘闻君就跟大家分享下这类官职中最有分量的两个概念:宰相和丞相。

宰相和丞相不是一码事

事实上,丞相和宰相并不是并列关系,而是包含关系。

丞相是古代辅佐君主的最高官职名。丞相制度,起源于春秋战国。公元前334年秦国秦惠王设置相邦,统率秦国百官,后自秦武王开始,设左丞相、右丞相,作为相邦的副手,此后相邦与丞相一直同时存在,历史上魏冉、吕不韦等都曾居相邦之职。

而大一统朝代的丞相制度,从秦代秦始皇开始设置,丞相掌握行政权,统领百官,西汉时与太尉、御史大夫合称三公,往后的朝代时设时废,而且官职名称常变,如汉哀帝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改丞相为大司徒,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复设并任丞相,魏晋南北朝期间,除东晋初年、北朝在较短时间内设置丞相外,其他时间也基本不置丞相。唐代也只是在唐玄宗也只在开元元年(713年)改尚书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宋代只是在南宋乾道8年(1172年)亦改尚书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明初太祖朱元璋沿置,但他认为皇权被相权严重威胁,遂在明洪武十三年杀掉了中书省丞相胡惟庸,废掉了延续一千五百多年的丞相制度。

而宰相是对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或俗称,并非具体的官名(只有辽代以其为正式官名)。那些在一定程度上掌握相权的官职都被泛称为宰相,比如汉代的三公(丞相、大司马、御史大夫,后期为太尉、司徒、司空)、唐朝的三省长官、宋代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元代的中书省丞相等。

唐朝群相制度

丞相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宰相不是,宰相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群人。

如唐代在三省六部体制下,一定程度削弱了皇权,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而是设立了一个智囊团——群相制度,让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

唐继承并发展了隋的三省六部制,取代了三公九卿制,以三省长官为宰相,即尚书省的尚书令、尚书左右仆射,中书省的中书令、中书监,门下省的侍中,同一时期宰相人数最多可达十余人。

因为唐太宗李世民在为秦王时曾经担任尚书令,所以唐朝此后不再任命尚书令。唐高宗后,除了三省长官后,加官“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者,可以一起参议朝政、参知政事,也都是宰相。唐代群相制发展经过了五个阶段,即:三省长官均为宰相;只有侍中、中书令、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才是宰相;非侍中、中书令而为相者,需加“同平章事”方为宰相;中唐以后“使相”出现;唐朝后期又出现了“内相”。

为何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不属于宰相

从历史上看,宰相必须拥有议政权和拥有监督百官执行权的权力,从这两点看,明朝的内阁首辅大臣和清朝的军机处军机大臣都算不得是宰相。

明朝内阁议政权最主要的表现是票拟:皇帝直接通过司礼监文书房下章奏于内阁,内阁根据圣谕拟票,再通过司礼监批红后下发执行,在下发前还要经过六科给事中的审核。也就是说,内阁首辅的权力受到司礼监和六科给事中的限制。

清代初、中期最高的权力中枢是内阁,但除了内阁外,还有议政王大臣会议、康熙时期的南书房,它们都大大削弱了内阁和内阁首席大学士的权力。到了雍正时代又建立了军机处,从此内阁的权力进一步受到限制,以至于后来慢慢淡出了权力中枢。但军机大臣只是秉承皇帝的旨意办事,并没有监督百官的权力。最多也就是有点议政权,但也就是提提意见而已。


趣谈秘闻野史


宰相,是一个统称,通称。除辽国曾经有这个职位之外,其余时期都不叫宰相。

丞相于西汉时期正式设置。明代正式废除丞相职务,此后采取皇帝直管六部九卿的皇帝+宰相制度。

宰相者,宰为主宰,相为相礼。所以宰相就是辅助君主的首席官员。最初称太宰,然后就是相,相邦,相国,丞相。后面加录尚书事,唐代称为同平章事,明代虽然废除宰相但内阁大学士,清代的军机大臣,也相当于宰相。清末设置总理。

从权限上说,西汉中期之前的丞相具备较大权力。所以汉武帝杀了不少丞相,又创造大将军的中朝制度以牵制丞相。

东汉开始,分丞相职权为三公,从行政区块方面分割宰相权力,司徒管行政,司马或者太尉管理军政体系,司空管监察司法,大将军管军令体系,加上太监势力膨胀,首相的司徒已经基本边缘化了。

隋唐开始建立三省六部制,从行政流程上分割宰相权力。中书令作为皇帝秘书长,主持奏折初审,提交处理意见,草诏。门下省审核中书省政令,可以封驳。通过门下省附属意见的行政命令才能交尚书省执行。所以中书令,门下侍中,尚书左/右仆射都是宰相。

唐代中期,须加同中书平章事,同中书门下三品才是宰相,中书令等职务成为虚衔。

宋代再次分割宰相权力。不仅建立枢密院主持军政。又设置三司使掌握财政。还增加参知政事这样的副宰相,宰相甚至可有十来个,权力被彻底稀释。

明代废除中书省与丞相职务,但皇帝无法处理庞大行政事务,内阁制度逐步建立,内阁承担中书省职能,初审奏折,拟初步处理意见(贴黄)呈递皇帝审批,草拟诏书,传递六科給事中审核,六部执行。所以大学士逐步具备部分相权,大体可以视同为中书令。

清代建立军机处,但军机处依旧只是替换内阁的皇帝秘书处职能,大学士兼军机大臣,军机大臣兼尚书,是真宰相。其余空头大学士与军机大臣为没有执行权的虚相。


四川達州


明亮耀眼,金陵少年,自来作答。

相与丞相所以?相与丞相有啥别?相与丞相所以,实多不明之事。

01.先言宰相,在中国历史上,真者,以宰相为官者不多,在我能中惟辽盖有以宰相之官职名。然,宰相则在中国历史上普也。则相为何?宰相实政治。帝为元首,此皆明甚。而帝不能径上台,其一人纵三牓六臂亦管不来,遂有了宰相以为政首助皇帝治天下。然,于异之历史时,宰相之称异之。

则我自秦始皇立制度之言起矣。秦之宰相名为丞相,丞相可以有多人,如左丞相、右丞。至于汉兴,宰相亦以丞相为名。萧、曹等,盖以殊效,其又为相。汉之丞相亦可多人出,如周勃、陈则尝同位。而其在二人后,汉朝的丞相率皆是一人为。至于西汉末,汉哀帝以丞相孔光之名改为大司徒。后至汉末,则无复丞相也。而非谓自后汉则无相。汉王立后,以三公为宰相,三公者,:太尉、司徒、司空。太尉为百官之首。

02.至于汉末,见了些权,其权皆以丞相以制政。如曹操之地,汉丞相,诸葛亮亦汉之丞相。非此权外,他时,三国魏晋时朝廷犹以太尉、司徒、司空为相。同时并,自汉始,当帝秘书性之台兵渐进。至于魏、晋,太尉、司徒、司空虽名义上是宰相,实已无权。反,尚书令、中书令等则成其事上之相。遂至于晋、南北朝之时三公就成了名性职,而尚书令、中书令则发而为真宰相。

03.隋置三省六部制矣,此皆大熟之矣。三省长官,尚书令、尚书右仆射、尚书左仆射、侍中、中书令共为相矣班底。其制在唐得之延。但后以太宗尝历令,乃于其为帝而废其令一职,而以左右仆射为尚书省也。至唐太宗时,又与其他者“同中书门下三品者名,使与到官断中,其亦成了相踵之,及其后,至三省长官若无“同中书门下三品”之名,亦非真相。



04.至于北宋末,以平章政事、参知政事等官为相部。其平章政事,正相,参知政事为副相。至元丰改制后,宋又始置了丞相之官。此至南宋亡不变。金主之后,亦于原宋、辽等国制度之基上立起了身之制。金熙宗天眷改,颁于金之三省六部制。元则于颇上得金之制,但其在三省中,但存于中书省。元以中书令、左丞、右丞相、平章政事二人、参知政事二人、左丞、右丞为宰相踵矣。其中,中书令、左丞、右丞相、平章政事为正宰相,参知政事、左丞、右丞为副贰。中书令一职非常,众皆以太子为令。



05.太祖建大明后,初之本上修了元制,但废之中书令。起了胡惟庸党后,命永废相制,今不设丞相,所议置丞相必死。太祖真之至于帝而兼宰相!不过,太祖亦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忙的上一。后来,己亦不堪矣,决定求诸人也。遂使诸人以内阁学士以助其草书。此帝之秘书。自永乐皇帝初,内阁学士之位不迁。后渐成了明之内阁制。明之内阁,从官上言,不为宰相。而其所之相之也。内阁设大学士数人,其首辅大学士位最为要。内阁首辅为事实上之相。


06.至于满清入关以后,其亦略尽矣明制,以内阁以行相也。但到了雍正皇帝后,渐设了军机处,一代之内阁也。军机处设军机大臣干,其位最重者元机臣。军机大臣、内阁大学士,共成矣今之相踵。此局面,至清季行新政始有所转变。


总之,自秦至本朝,宰相为政首辅治。然,宰相之名而在世里异。在汉、宋、元等为数不多之朝代里,宰相之官为丞相。而在他的朝代里,宰相之名而狼籍。真立丞相者不多,然世里皆有程官来行宰相之职。


金陵城中最明亮的少年


看古装剧的时候,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的官职——宰相、丞相。这两个词听上去十分相似,似乎都是古代了不起的大官。那么,这两个称呼到底有什么区别呢?

事实上,宰相和丞相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宰相是一种制度,而丞相是一种官职。

根据《周礼》记载,古代贵族家庭在重要的事情或者节日前,都会进行祭祀天地祖上的盛大活动。在这个祭祀典礼上,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宰杀耕牛,因此所有负责管事的人都被成为宰。

而根据《韩非子·显学》中的记载,“宰”是指主宰,“相”是只相礼之人,也就是辅佐的意思。宰相并不是一个具体的官名,它更是对古代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长官的俗称。

那么,宰相在古代到底是做什么的呢?其实西汉陈平已经给出了答案:“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遂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也。”

在秦朝之前,丞相这二字并没有出现过。秦始皇一统天下后,正式设立了丞相这个官职。西汉建立后,也并没有改变秦制,反而延续了大部分,丞相就在其中。上文中的陈平的官职就是丞相。不过,到了汉哀帝时,丞相这个官职被撤掉,改为了大司徒。此后的数百年间,丞相这个官职时而被用,时而被废弃。

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两宋时期,都没有长时间设立丞相这个官职。只有唐玄宗时期和南宋乾道8年曾设立过左右丞相。不过,这个时期的丞相已经不同秦汉时期。秦汉时期的丞相虽然没有官品,但官阶却是百官之上。左右丞相都是由尚书左、右仆射改置,因此官品也没变。





简史讲官11


在古代,我们一说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首先想到的就是宰相和丞相。很多人也多认为宰相就是丞相,丞相也就是宰相,只是不同的称呼罢了。可是事实上真的是这样吗?今天小祁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宰相”和“丞相”!



(宰相狄仁杰影视形象)

其实,这两者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相同的地方是宰相与丞相都是辅助帝王、掌管国事的最高官员,不同之处则在于丞相是一个具体的官职,宰相则是对于辅助帝王、掌管国事的官员的俗称。简单的说就是丞相是一个人,宰相则可以是一群人,很多人或者官职都可以称做宰相。

下面分别介绍一下丞相与宰相。

丞相

“丞”的本义为“帮组、辅助”。比如说郡丞、县丞,分别为辅助郡守和县令的人。

“相”的本义为“仔细看”,然而经过不断演变发展,“相”的本义最后变为了“上层人物的高级助手之意。


(秦朝丞相李斯画像)

两者组合起来并将“丞”放在“相”之前就成为了辅助天子或者皇帝的人,也就是我们所理解的丞相。

战国时期秦国最先于秦武王时期正式设置丞相,但是是作为相邦的副手。后来丞相经过发展逐渐成为百官之首。后来到了朱元璋时期,朱元璋诛杀胡惟庸,废丞相,自此中国古代不再设置丞相。因此胡惟庸也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丞相。

宰相

“宰”为主宰之意,在古代,祭祀对于贵族来说是极为重要的事,而祭祀时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宰杀耕牛,因此类似象征管家的人都被称为宰。

“相”则与丞相的“相”是一个意思,也是辅助的意思。

宰和相连用就成了管理管理最大的国家的人的俗称。


(北宋宰相王安石画像)

虽然宰相并非具体官名(只有辽代例外),但是宰相却作为对那些辅佐君王并掌握最高行政权力的人的俗称流传了数千年。远到商朝、近到清末,宰相所对应的具体官职虽然一直在变,但是宰相的称呼却一直没有改变过。

从西周到清朝,先后有几十个职位都被称为宰相,其中就包括不同朝代的丞相,还有一些其他的官职,下面一一列举一下:

先秦时期:相、太宰,代表人物伊尹、周公、管仲等



(齐国宰相管仲画像)

秦朝:(左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代表人物李斯

汉朝:相国、丞相(汉初相国高于丞相,丞相 只是相国的副手)、御史大夫、大司徒、大司空,大司马、太尉、司徒、司空,代表人物萧何、曹参、曹操。

(后期设三公,也即太尉、司徒、司空的几乎都可以称做宰相)

三国:魏国称相国,吴蜀皆设丞相,代表人物钟繇、诸葛亮、陆逊。


(蜀汉丞相诸葛亮影视形象)

晋朝:录尚书事、尚书令、尚书仆射、门下侍中、中书令,代表人物王导、谢安。

隋朝:内史令、纳言、尚书令,代表人物高熲、杨广、杨素等。

唐朝:中书令、尚书左右仆射、门下侍中、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同中书门下三品、参知政事、参议政事,代表人物魏徵、房玄龄、狄仁杰、张九龄等。

唐朝也是中国历史上宰相最多的朝代,唐太宗时期29人,唐高宗时期47人、武则天时期77人,唐玄宗时期34人等等。

宋朝: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尚书左右仆射、左丞相、右丞相、参知政事,代表人物王安石、寇准、范仲淹等。


(北宋宰相范仲淹画像)

元朝:中书令、右丞相、左丞相(右比左大)、平章政事、参知政事,代表人物耶律楚材、燕铁木儿等。

明朝:左丞相、右丞相、平章政事、参知政事、内阁大学士,代表人物李善长、胡惟庸、张居正等。

清朝: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内阁总理大臣,代表人物张廷玉、刘统勋、李鸿章等。

由此可以看出,丞相肯定是宰相,但是宰相不一定是指丞相!古代,丞相多是以百官之首的身份出现的,因此难免就会引起皇权与相权之争,而这也正是丞相存在的时间并不算久的原因。而宰相所对应的官职也极其多而复杂,就是因为皇帝即要防着宰相,又要利用宰相,于是不断增加宰相的人数和官职以分相权,从而加强皇权!


小祁说历史


历史上宰相与丞相有什么区别?区别当然有,区别还比较大呢!


一、丞相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历朝各代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正式官职,“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为百官之首;相当于今日国家的总理、首相职务。

宰相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设为正式官职的时间很短暂,只有辽朝曾经设为官职;一般是泛指不设丞相职务时,行使丞相职权的,类似丞相职务的官职统称。

一、丞相是正式官职,古代的皇帝,综理国家大事,军民工农财文法,繁琐杂务,根本忙不过来,于是自春秋战国始设置丞相一职,协助帝王处理政务。

秦、汉相沿设置,丞相协助皇帝处理政务,为百官之首,相当于现在的政府首脑,也就是总理、首相职务。

如秦朝助秦始皇赢政,建立大一统封建帝国的丞相李斯,汉朝助汉高祖刘邦成就帝业的“汉初三杰”之一的丞相萧何 ,汉末“挾天子以令诸侯”的丞相曹操,历史上“大名垂宇宙”的贤相、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等,莫不权倾朝野,声名赫赫,相权鼎盛!


三、宰相,在中国古代漫长的历史上,只有辽朝曾经设为官职,存在的时间很短暂。

宰相一般泛指不设丞相的朝代,对行使丞相职权官职的统称。

自唐朝、宋朝,汲取前朝设置的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相权太大,严重威胁皇权,因而不设丞相一职。

但皇帝综理军国大事又忙不过来,唐太宗李世民时,始设“同中书门下三品”之职,后改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行使丞相职权,习称为宰相,为避免集权,设置多人担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分散相权。


唐太宗亲信重臣李绩,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上“同中书门下”官职、宰相称号第一人。

四、明朝建国初期曾设置丞相,因丞相胡惟庸结党营私,权倾朝野,明太祖皇帝朱元璋深感皇权受到威胁,以谋反案诛杀胡惟庸后,裁撤丞相一职。

但纷繁的政务,皇帝难以应付,于是,以内阁大学士备皇帝咨询处理政务,形成内阁大学士多人分散权力行使丞相职权,但职权有限,仅限于咨询、建议,决策权操于皇帝。

内阁大学士,也就是事实上的宰相;后又设内阁首辅大学士,就是实际上的首席宰相,又称内阁首辅。


五、清朝始仿明制,设置中和殿大学士、保和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皆为最高品级一品官员,以殿阁大学士行使丞相职权,多达6人,有效避免集权。

但自雍正皇帝因西北战事需要,设立军机房,后改军机处,军机处初为专项办理军务事宜。

后来,逐渐军事、国家政务大事皆经军机处办理,军机处成为清朝最高中枢权力机关,军机大臣皆有原职,多为皇帝亲近重臣,能力卓著的六部尚书、侍郎充任。

军机大臣,初多由满臣担任,后来逐渐的亲信汉臣也可以担任,领班军机大臣多由亲王担任,军机大臣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军机处不同其他衙门在皇宫外办公,而是于皇宫内设办公室,紧靠皇宫内廷墙外,皇宫外廷办公,紧贴中国古代朝廷的最高权力中心一一皇帝周边,大、小军机大臣,轮班昼夜值守,俨然宰相是也!

而殿阁大学士则由行使丞相职权的实职宰相,变成尊崇位高的虚职,成为皇帝授予文武勋臣的荣誉性加衔职务。

晚清重臣左宗棠,战功卓著,出将入相,因功封侯,数任封疆大吏,以汉人曾担任军机大臣职务,荣誉加衔东阁大学士,可谓双料宰相!



z山海


丞相和宰相都是我们经常在历史典籍和古代小说、戏曲中见到的官职,比如曹操,比如诸葛亮,他们都担任过朝廷的丞相之职。那么,丞相和宰相有什么区别呢?

东汉末年丞相曹操

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

所谓丞相,是中国古代中央政府的最高行政长官,也是文官的最高首长。按照字面意思,“丞”是副贰之意,比如县丞,就是副县长;“相”也是副的意思,比如我们现在常说的傧相,就是新郎新娘的副,新郎新娘不能做的事就由傧相来做。由此可见,丞相就是一个副官,谁的副官呢?皇帝的副官,代替皇帝处理朝廷的一切政务,这便是古代丞相的职能。

宰相最初与丞相不同,古代贵族家里最终要的事情是祭祀,祭祀最重要的在于宰杀牲牛,所以当时替贵族或者国王管理家庭事务的人就叫“宰”。

秦汉以后,由诸侯国转为郡县制,中国古代的政权化家为国,于是替国王管理家庭的“家宰”便化身为国家的政治领袖,替皇帝管理国家,这时的宰相就是丞相了。在内称“宰”,在外称“相”,这就是“宰相”一词的由来。

宰相由皇帝的家臣变为政府最高行政长官后,谁替皇室管理家务呢?御史中丞。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副职,御史中丞又是御史大夫的副职,他住在皇宫里,管理皇室一切事物。从这个角度讲,宫廷事务也是丞相的职能,只不过专门安排了一个专人处理而已。


民国年间那些事


简而言之,“丞相”是一种官职,“宰相”是一种称谓。宰相不一定是丞相,宰相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官职对应。

丞相是中国古代官职名,战国时期秦国在相国(也称相邦)之下增设左右丞相作为副手,秦朝正式增加设置了中丞相一职。汉承秦制,设置相国,同时设置丞相作为相国的副手。《汉书·卷十九上·百官公卿表第七上》载,“相国、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吕产之后西汉只有丞相。至西汉哀帝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又改丞相为大司徒。

自西汉哀帝至东汉建安十三年(208)二百余年间不设丞相,所以东汉绝大多数时间没有丞相这一官职,担负丞相职责的是司徒。到建安十三年曹操复设丞相,并由自己担任。后来的三国只有蜀设丞相,东晋初期设置过丞相一职。南北朝时期北朝较短时期设置过丞相。隋朝不置丞相,唐宋两代也基本不置丞相(唐玄宗开元元年(713),改尚书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南宋乾道8年(1172)改尚书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元朝于中书省置丞相,其行省也设丞相为地方官。明初设丞相,朱元璋通过胡惟庸案废除丞相设置。

自战国时期设置丞相,到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丞相官职历史上时间跨度长达一千六百年之久。

宰相是对中国古代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或俗称,并非具体的官名。“宰”的意思是主宰,“相”,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太宰与相合称为宰相。宰相联称始见于《韩非子·显学》。

宰相的具体名称多达几十种,历代也均不同,如:太宰、相、相邦、相国、丞相、大司徒(东汉)、尚书令、中书令、侍中、尚书左仆射、尚书右仆射、同平章事、内阁大学士(明朝)、军机大臣、总理(清朝末期)等。

顺便说一下相国,相国又称相邦,起源于春秋晋国,战国时代多称为“相邦”,是战国秦及汉朝廷臣最高职务。相国与丞相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官职,同时并存,相国地位高于丞相。相国在同一时间只能有一个,而丞相在同一时间可以有两个(左右丞相)。

秦国第一位相国是樛斿,最后一位相国是吕不韦。吕不韦被免后,嬴政认为相国权力过大,于是废除了相国职务。汉王刘邦即汉王位后,又重新设立了相国,后代为避讳改称相邦为相国。汉朝第一个相国是韩信而非萧何。吕雉死后,其侄子吕产曾担任相国,自吕产后直到东汉中期,一直无人担任相国职务,东汉末年董卓自任相国。

后世对担任宰相的官员,也尊称相国。明清对于内阁大学士也雅称相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