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二戰蘇軍是“衝鋒槍狂魔”?後期步衝搭配比例驚人

二戰蘇軍是“衝鋒槍狂魔”?後期步衝搭配比例驚人

懂槍帝壹哥是軍武次位面公眾號輕武專欄的官方賬號,聚焦輕武相關,每日關注更新!


二戰期間,衝鋒槍以火力兇猛而著稱。戰爭初期,它是戰場上少有的能由單人操作的輕型自動武器,甚至到戰爭末期,也沒有哪一種裝備能夠全面取代它。


二戰蘇軍是“衝鋒槍狂魔”?後期步衝搭配比例驚人

▲美軍用AK不算新聞,用波波沙才算


不過,雖說衝鋒槍在二戰期間大放異彩,但在當時,真正能將衝鋒槍作為主要單兵武器配發軍隊的國家實際並不多。


事實上,德國MP40衝鋒槍的數量就遠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麼多。從1940年至1945年,MP40總計生產了103.7萬支,連同早期生產的MP38在內,總產量也不過只有約120萬支。


二戰蘇軍是“衝鋒槍狂魔”?後期步衝搭配比例驚人

▲德軍衝鋒槍通常只配發至基層士官


實際在二戰初期,參與閃擊波蘭、法國等地的德軍部隊,並沒有普遍配發衝鋒槍。早期的MP38衝鋒槍主要裝備給德國傘兵和裝甲兵使用。到蘇德戰爭爆發前夕,MP40才基本成為基層步兵單位的標準配備(每班一支)。


在單兵武器的生產比例上,MP40衝鋒槍的產量甚至不足Kar.98k步槍的十分之一,只不過相較於StG44突擊步槍這樣的稀罕物,要更加常見一些罷了。


二戰蘇軍是“衝鋒槍狂魔”?後期步衝搭配比例驚人

▲二戰美國輕武器的生產重點是步槍和卡賓槍 (M1卡賓槍的總產量多過M1“加蘭德”)


而即便是產能爆表的美國,其衝鋒槍產量也不算多。早期的M1928衝鋒槍成本過高,後期美國又將生產重點放在了M1卡賓槍上,這使得簡化了生產(實際成本依然不低)的M1衝鋒槍產量也僅僅突破百萬大關。


加上便宜易造的M3,美國二戰期間的衝鋒槍總產量也只達到了200萬左右,而且其中的相當一部分被援助給了英國、自由法國及中國等盟國,美軍自身的裝備數量反而很少。


二戰蘇軍是“衝鋒槍狂魔”?後期步衝搭配比例驚人

▲二戰蘇聯衝鋒槍的發展歷程同樣也是 一個逐步降低武器成本的過程


反觀蘇軍,情況則大不相同。雖然在戰爭前夕和蘇德戰爭初期,衝鋒槍對蘇軍來說同樣是稀罕物(波波德始終未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量產)。但隨著波波沙、波波斯等型號的相繼投產,蘇聯衝鋒槍的成本和製造難度開始大幅降低。


二戰蘇軍是“衝鋒槍狂魔”?後期步衝搭配比例驚人

▲戰爭初期的蘇軍衝鋒槍並不多


有資料顯示,蘇軍在戰爭期間陸續獲得了1116萬支步槍、553萬支衝鋒槍及96.5萬挺機槍(數據為接收數量而非總產量),其中衝鋒槍的佔比就接近三分之一,由此不難看出衝鋒槍在蘇聯軍隊中的地位。


二戰蘇軍是“衝鋒槍狂魔”?後期步衝搭配比例驚人

▲蘇聯戰時的衝鋒槍配發比例佔到 步槍數量的近二分之一


隨之而來的是編制上的變化,在蘇德戰爭剛剛爆發不久,蘇軍就開始著手為新組建的步兵團編入一個衝鋒槍連,至年底,這一編制又被推廣到全軍各步兵團當中。


不過,戰爭初期的編制變化不過是“拆東牆補西牆”的數字遊戲,由於當時衝鋒槍的產量還遠遠無法滿足前線的需要,因此當時只是將原先配屬給步兵班的一支衝鋒槍集中到了衝鋒槍連中。


二戰蘇軍是“衝鋒槍狂魔”?後期步衝搭配比例驚人

▲“波波沙”衝鋒槍直到戰爭後期 都是德軍心中的噩夢


當然,“波波沙”在戰爭中後期的產量急速上升。從1942年12月起,蘇軍的衝鋒槍裝備數量開始得到實質性的增長。最初,是為每個近衛步兵團增設了第二個衝鋒槍連,到1944年底,這一編制也開始在全軍步兵團中推廣。


而在基層,衝鋒槍的數量也在激增。1944年10月,根據新的編制條令,每個步兵連中的一個排全部換裝衝鋒槍,由於這些衝鋒槍排火力兇猛,甚至為此撤銷了編制內的DP輕機槍。


二戰蘇軍是“衝鋒槍狂魔”?後期步衝搭配比例驚人

▲“波波沙”衝鋒槍同樣受德軍的歡迎


相比其它國家,蘇聯能夠將衝鋒槍作為軍隊的主要單兵武器之一,實際與蘇聯衝鋒槍所發射的彈藥有著很大的關係。


當時,發射9×19毫米手槍彈的德國MP40衝鋒槍,其實際有效射程只有100米左右。但與MP40和“湯普森”等衝鋒槍不同,“波波沙”雖然發射的也是手槍彈,但這種子彈採用的卻是手槍彈中比較罕見的瓶形彈殼。


這種常見於步槍彈上的彈殼結構,讓“託卡列夫”手槍彈有著不同於一般手槍彈的特性。不僅彈道平直而低伸,為了便於生產,“波波沙”衝鋒槍的槍管甚至直接取自莫辛-納甘步槍,從而使“波波沙”衝鋒槍具有不少步槍的“基因”。


二戰蘇軍是“衝鋒槍狂魔”?後期步衝搭配比例驚人

▲瓶形彈殼讓蘇聯手槍彈具有 非同尋常的彈道特性


這一系列特性,使“波波沙”衝鋒槍的有效射程得以超過200米,而在250米左右的距離上,子彈仍然有著相當高的命中精度和殺傷力,這使得蘇軍衝鋒槍手即便遭遇StG44這樣的對手,也不會完全處於下風,而這是發射傳統手槍彈的衝鋒槍所做不到的。


二戰蘇軍是“衝鋒槍狂魔”?後期步衝搭配比例驚人

▲“波波沙”具有單、連發兩種射擊模式 (圖中使用的為35發彈匣)


戰爭後期,由於蘇軍的兵源補充較為困難,每個步兵師的實際人數通常保持在6000-8000人左右,一些步兵班甚至長期維持著6人編制,為此,蘇軍不得不大幅提升單兵火力,以彌補兵員數量的不足。


而衝鋒槍近戰火力猛的特點,又特別適合後期反攻階段的城市攻堅戰。在巷戰中,“波波沙”能夠充分發揮衝鋒槍的近戰火力優勢。搭乘在坦克上的蘇聯步兵,用手中的“波波沙”有效地保護了坦克的安全,直到攻入納粹老巢。


當然,柏林戰役並非是蘇聯衝鋒槍在二戰中的最後一次亮相。


二戰蘇軍是“衝鋒槍狂魔”?後期步衝搭配比例驚人

▲蘇聯是二戰期間唯一能將衝鋒槍作為 主要單兵武器來配發的國家


1945年,蘇軍投入到遠東戰役中的總兵力達174.7萬人。在輕武器方面,共配備有步槍/卡賓槍98.5萬支、衝鋒槍31.6萬支,步、衝之比接近3:1。而這還只是反映參戰總兵力的數據。


在總兵力數據中,實際包含了大量輔助性兵種,其中包括了炮兵、工兵等後勤單位,大量的非一線人員更多的是使用步槍、卡賓槍或自衛手槍,甚至都不配發武器。


而步兵師以下的作戰單位,其編制內的一線戰鬥人員比例要更高,因此其步槍與衝鋒槍的裝備比實際更接近於2:1,也就是說,每三名蘇軍士兵中就有一人是衝鋒槍手。


二戰蘇軍是“衝鋒槍狂魔”?後期步衝搭配比例驚人

▲波波沙近戰火力兇悍


我們在為二戰期間蘇軍較高的衝鋒槍裝備比例而感到驚訝的同時,又很難想象,除輕機槍之外幾乎不配備自動武器(百式衝鋒槍產量基本可以忽略不計)的日軍在戰爭後期是如何迎敵的(可自行腦補交戰畫面)。


二戰蘇軍是“衝鋒槍狂魔”?後期步衝搭配比例驚人

▲從某種意義上講,AK系列也算是 “波波沙”衝鋒槍的接班人


雖然衝鋒槍自二戰結束後逐漸遠離戰場,但AK47從某種角度來看,也可以視為“波波沙”衝鋒槍的接班人,並真正將衝鋒槍的火力與步槍的威力融合在了一起。


二戰蘇軍是“衝鋒槍狂魔”?後期步衝搭配比例驚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