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昭宗李曄,名義上是大唐倒數第二個皇帝,實際上,唐朝傳到他這兒基本上已經名存實亡了。大家對李曄的印象大致有這麼幾個:晚唐君主中最賣力的、最不甘心的、最慘的。據史料記載:
帝攻書好文,尤重儒術,神氣雄俊,有會昌之遺風。以先朝威武不振,國命浸微而尊禮大臣,詳延道術,意在恢張舊業,號令天下。即位之始,中外稱之。
——《舊唐書•本紀昭宗李曄》
然而,這樣一位有史可證的英君也沒能挽救晚唐於亂世,除了唐朝當時環境的制約外,李曄也有幾個致命缺點,讓他不能力挽狂瀾保住唐朝,至少不能明哲保身,給唐朝一個苟延殘喘的機會。
背景
公元888年,二十二歲的李曄即位為唐昭宗。當時的唐朝不論是官宦問題,還是藩鎮割據問題,都是唐朝有史以來最猖狂頂峰的時刻。為啥這樣說呢?先看宦官:僖宗時期的田令孜先後兩次挾持唐僖宗駕離長安,大權全都在宦官手中,就算不在宮中都可以號令天下;而李曄當政時的楊復恭,身兼六軍十二衛觀軍容使、左神策軍中尉,統領宮中宿衛兵,其養子都充任節度使、刺史,還收養宦官兒子六百人充做各地監軍,整個唐朝都在楊復恭的監控之中。再看藩鎮:藉由征討黃巢之亂,各藩鎮都在擴張自己勢力,四處招兵買馬,燒殺搶奪,如同把東周戰國搬到了唐朝。宦官和藩鎮,雖然都為大唐皇帝所惡,但是他們兩個也不對付,藩鎮對宦官把持朝政不滿,而宦官也忌恨藩鎮不聽號令,雙方是誰都看誰不順眼。但是,最苦的還是我們的大唐皇帝,沒一個省心的!試想一下如果你是唐昭宗,面對這樣一個局面你能做點啥?
可能有這麼三條路:第一,像懿宗、僖宗一樣,吃喝玩樂啥也別管,讓他們打去吧,我自己自在就行了,反正大唐也沒救了。第二,宦官和藩鎮,先幹掉一個,再幹掉另一個,積攢實力,循序漸進。第三,這倆我想同時除掉,正好你倆互相看不順眼,何不坐收漁人之利。
唐昭宗李曄,作為晚唐少數有志向的皇帝,很有魄力的選擇了第三條路。其實這也不是李曄的本意,晚唐實在太亂了,按下葫蘆浮起瓢,大家都不按套路出牌,李曄也是被迫兩手一把抓。這種魄力實在令人敬畏,只可惜,李曄的宏偉目標都敗在了他的致命弱點上。
弱點一:感情用事,缺乏領導者的決斷。
不管國家怎麼動亂,最不能亂的就是皇帝的本心和意志,而李曄恰恰在這點上十分容易受到情緒的影響,時常不能做出正確的決斷。李曄剛剛即位,藩鎮之爭就把李曄捲了進去:當時河東太原的李克用奪取了邢、洺、磁三州,勢力見長,引起了朱全忠的不滿,於是朱全忠領其黨羽幽州李匡威和雲洲赫連鐸三家聯名上書,要李曄主持所謂的公道,出兵討伐李克用。這本來是藩鎮之間的爭奪戰,李曄如果出兵能得到什麼呢?大臣們一致認為:
“國祚未安,不宜生事。假如得太原,亦非國家所有。”
——《舊唐書·張濬列傳》
這說的多明顯,就算你幫著打敗了李克用,太原之地也是朱全忠的,我們一毛錢好處沒有。再者言,從道義上講,李曄也不該攻打李克用,這一點李曄心知肚明:
上曰:“收復之功,克用第一,今趁其微困而加兵,諸侯其謂我何?”
——《舊唐書·張濬列傳》
在平定黃巢之亂時,李克用出力最多,非首功莫屬,如今興兵討功臣,這如何立威?李曄猶豫不決,只有宰相張濬和孔緯認為此仗可打。
張濬認為:“先帝頻至播越,王室不寧,原其亂階,由克用、全忠之矛盾也。請因其奏,乘全忠立功,可斷兩雄之勢。”
宰相孔緯也附和:“張濬所謀,萬代之利也。陛下所惜,即目之利也。以臣所料,師渡河而賊必自破。昨計度軍中轉餉犒勞,一二年間,必洲闕事,陛下斷意行之。”
——《舊唐書·張濬列傳》
兩位宰相都認為,李克用可打,相比能鎮壓兩大割據勢力,眼前的不忠義又算得了啥?而孔緯更是吹下牛皮,給了李曄天子大軍必勝的幻想,咱們還不缺錢,勝算大著呢。當時的李曄受壓於宦官楊復恭的勢力,於是聽從了張濬“示外勢而擠復恭”的建議,對這場百害無一利的仗也似乎充滿了以此立威的期待,猶豫不決中下令宰相張浚與京兆尹孫揆前去討伐李克用,臨走前李曄還囑咐張濬:“茲事今付卿二人,無貽朕羞! ”我這名聲如何可全靠你們了!
但是,這場全面討伐最終卻讓李曄顏面盡失,李曄被李克用羞辱一頓,不得不好言相慰,不僅恢復李克用的官爵,還加官晉爵,任命李克用為河東節度使兼任中書令,加封隴西郡王。這件事對李曄打擊很大,君威盡失,顏面掃地,在藩鎮眼中成為了不忠不義的無能君主。這讓李曄自信受挫,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李曄被鳳翔節度使李茂貞所逼時為何要執意出兵了。
景福元年(892年),李曄有力的打擊了宦官勢力,通過挑撥楊復恭和養子楊守立的關係,將楊復恭強制貶官。楊復恭跑到了義子楊守信所在的興元,地方軍閥李茂貞見機以討伐楊復恭為名,私自圍攻並斬殺了楊復恭父子,隨後李茂貞在陝西、甘肅一帶大肆掠奪地盤。李曄調任他為山南西道節度使,以宰相徐豔若接替他的鳳翔節度使,李茂貞不但沒聽詔令,還把李曄罵了一頓。遭受李克用事件的李曄頓時被激怒,執意出兵攻打李茂貞。
當時的宰相杜讓能認為,李茂貞勢力強大,鳳翔還離京師這麼近,萬一失敗就無法想象了,到時候即便像漢景帝斬殺晁錯向諸侯謝罪也來不及了!李曄沒能忍下這口惡氣,回絕道:
“朕不能甘心為孱懦之主,度日,坐視陵夷。卿但為朕調兵食,朕自委諸王用兵,則中外大臣共宜脅力以成聖志,不當獨以任臣。”
——《資治通鑑》
意思就是我不能幹坐著等著被欺負,你就只管調配軍隊,我親自統帥,成了敗了都不追究你的責任!李曄信誓旦旦,可真當打起來就不是那麼回事兒了。景福二年(893年),李曄討伐李茂貞大敗而歸,李茂貞兵臨長安城西興師問罪,李曄不得不斬殺杜讓能以平怒火。
這就是需要英明裁決時猶豫不決、而所謂的殺伐決斷卻又是受感情矇蔽所致的李曄,說白了就是大事兒定不了,一點火就著,沒有君主沉穩冷靜的氣場。李曄剛即位時,朝中把他比作唐武帝李炎,這麼一看,李曄只是長相威武有所雷同罷了,武帝果斷堅毅的品格李曄一點沒有像來。李曄的感情用事促使李茂貞逼宮,不光損失了唐朝的賢臣,也助長了李茂貞的氣焰,李曄一直受其壓迫:乾寧二年(895年),李茂貞因沒得到河中節度使之位,帶著兩個地方軍閥王行瑜和韓建一起發兵到長安來問罪,李曄被迫出逃,後被李克用救助才得以返回。時隔一年,李茂貞再次逼近長安,李曄又逃離了長安,直到光化元年(898 年),李曄頒下罪己詔,這場風波才逐漸平息,而李曄當初的雄心壯志也全部付諸東流。
弱點二:雖廣納賢士,卻玉石不分,任人不賢
李曄喜好廣納賢臣,只要聽說誰有奇才,必定要提拔重用。這種求賢若渴的態度是值得稱讚的,但是李曄用人卻只是道聽途說,從來不去認真考察此人為政如何,昭宗時期有名的“妖邪三相”就是李曄玉石不分的最好證明。
所謂的“妖邪三相”指的是張濬、朱樸和鄭繁。張濬就是前文提到的主張攻打李克用的宰相,張濬因受朱全忠賄賂,極力勸說李曄用兵,其能力和人品可見一般了,另外兩個都是李曄在受制於李茂貞時期提拔起來的宰相。李茂貞逼宮時,殺害了宰相韋昭度和李谿,李曄急需人才輔佐,竟開始飢不擇食。
當時有個國子監的博士,名為朱樸,本身“腐儒木強,無他才伎”。當時朱樸結交道士許巖士,道士在李曄面前大讚朱樸有治國之才,李曄當天就拜認朱樸為諫議大夫,平章事。而這個朱樸,實屬庸才,起草公文或是發表言論,動不動就成為群臣的笑柄。朱樸之能後來逐漸暴露,李曄將他和道士一齊斬殺。後來李曄又提拔了鄭繁為宰相,鄭繁沒有大本事,但是會吟誦打油詩,經常寫段子嘲諷時政,他的詩還被宦官拿來讀給李曄。李曄召見後,覺得此人不一般,當即委任他為禮部侍郎、平章事。當時中書省以下官員都去他家謁見,鄭繁還以為開玩笑:“
諸君大誤,俾天下人不識字,宰相不及鄭五也。”官員說這是真的,明天詔書就下了,鄭繁揮手道:“萬一如此,笑殺他人。”就連鄭繁都有自知之明,自己的才幹絕對達不到宰相的地步,這要是真的都讓人貽笑大方了。沒想到李曄還真就讓鄭繁擔任宰相,鄭繁身負重任,人也變得正經起來,但是確實才疏學淺,一直沒什麼建樹,最終稱病辭官。相比“妖邪三相”的滑稽,李曄任用的宰相崔胤就是真正的“魔鬼之身”了。崔胤的叔父崔紹偉勾結地方軍閥李茂貞黨派,吃裡扒外,在宮中做了李茂貞的眼線,而崔胤結交的便是朱全忠。朱全忠上書為崔胤爭取了宰相的位置,崔胤在宮中仗著有朱全忠撐腰,玩弄權勢。崔胤仇恨宦官,這可能是他與李曄唯一的共同目的了,所以當李曄被李茂貞和宦官杜全誨劫持時,崔胤為了剪除宦官,竟勾結朱全忠,為他提出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計策,由此李曄便羊入虎口,在劫難逃了。李曄被朱全忠解救之時,也是宦官徹底被屠盡之時,也是大唐一同被埋葬之時。難怪李曄評價崔胤:
君人之道,委之宰衡,庶務殷繁,豈能親理?盡將機事,付爾主張,負我何多,構亂至此!
——《舊唐書·崔胤列傳》
弱點三:眼光短淺,缺乏戰略意識。
當初李曄即位之時,他深知藩鎮和宦官之所以能囂張如此,是因為他們手中的武裝力量。“兵強則天下服”,而天下的強兵都在藩鎮手中,離得最近的神策軍也不聽李曄的指揮,於是李曄自己招募了十萬天子大軍。這一想法是好的,但是李曄在招募軍隊之初就把他們派去了征討李克用的戰場,十萬天子軍成了炮灰,這本該是從長計議的事兒,如果真的能訓練出一支強勁的天子軍,結果可能大不一樣。
天子軍覆滅後,李曄又想起了自己人:讓宗室八王領兵四萬,用來確保自己的安全。然而這一做法也在李曄出逃到李茂貞黨羽韓建的華州之時化為烏有。乾寧四年(897年),韓建和宦官韓全誨逼迫李曄廢黜皇室八王的軍權,解散了護衛李曄的天子親軍,同時將諸王囚禁在府。不但如此,韓建竟假詔發兵圍攻各王的住所十六宅,將李曄的十一個親王全部殺掉,然後向李曄奏報說他們因謀反而處死,李曄在韓建的逼迫下,下詔迎合,宗室親王被誅盡的同時,李曄自己最後的護甲也被狠狠打碎。
宗室親王的軍隊沒了之後,李曄又迎來了一次機會,但是他依舊沒有把握住。光化二年(公元899年),天策軍指揮使劉季述、王仲先等人囚禁李曄於少陽院,逼迫李曄禪位。後來崔胤聯合左神策指揮使孫德昭砍了王仲先的腦袋,救出了李曄。劉季述等人死後,天策軍的指揮使出現空缺,天覆元年(公元901 年),崔胤提出將北司的神策軍權劃到南司所有。
“禍亂之興,皆由中官典兵。乞令胤主左軍,主右軍,則諸侯不敢侵陵,王室尊矣。”
——《資治通鑑》
雖然崔胤這種說辭是為了自己好,但是這無不給李曄提出一個大膽的想法:收回神策軍軍權,培養個自己人控制軍隊。但是李曄又犯了猶豫不決的毛病,找李繼昭、李繼誨、李彥弼等軍中主帥商量,大家都不同意,以“未聞書生為軍主,若屬南司,必多所變更,不若歸之北司為便”為由,最終沒能實行。而李曄最後還任用了韓全誨為左軍中尉,鳳翔監軍使張彥弘為右軍中尉,李曄可能沒想到這二人聯合了李茂貞把自己囚禁在鳳翔,最終淪為朱全忠的傀儡。
結語
李曄的這些弱點讓他失去了本有可能的反抗機會,而機會卻不會永遠垂青於他。天佑元年(904年),朱全忠挾持李曄前往洛陽,李曄的車駕被不明所以的百姓夾歡迎歡,李曄不禁哽咽道:“勿呼萬歲,朕不復為汝主矣!”李曄不是沒想過自救。李曄曾密詔西川節度使王建救難,王建走到半路,被朱全忠的汴州軍嚇得返回了西川;李曄又向楊行密、李克用等人告急,詔令大意為,我到了洛陽,就被朱全忠幽禁了,詔令全部出自他意,我就再不能傳達了!
只可惜李曄來不及看到諸將的救駕,自己已經被朱全忠誅殺,當時李曄才三十八歲。李曄死後,朱全忠又將李曄的九個兒子全部勒死,拋入九曲河;還在滑州白馬驛一舉屠殺了以宰相裴樞為首的三十多位朝臣,並將他們的屍體扔進了黃河,曾經輝煌一時的唐朝也隨著濤濤不盡的黃河之水奔流而去。
參考資料:《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鑑》。
閱讀更多 歷史裡的女人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