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如果鄧艾不偷渡陰平,魏國能短期內滅了蜀國嗎?

LJ141594858


如果沒有鄧艾偷渡陰平,魏國別說短期內滅亡蜀漢,長期內滅亡蜀漢都有困難。

魏國滅亡蜀漢的戰役,有太多的偶然因素,如果諸葛瞻,不貿然出擊與鄧艾軍隊決戰,而是選擇穩妥的固守待援,消磨鄧艾的士氣。

如果面對氣勢洶洶的敵人,劉禪能夠再強硬一些,如果益州本土派能夠和劉家政權一條心,共渡難關的話,鄧艾的這隻奇兵,未必真的能夠收到奇效。

如果沒有鄧艾的這支部隊,我想蜀漢是很難,一時間滅亡的。原因很簡單,劍閣掌握在姜維的手中。

在歷史上,哪怕就是蜀漢帝國已經宣佈投降,鍾會率領的主力軍仍然沒有突破姜維的防線。而事實上,在鄧艾得手之前,鍾會等人已經在考慮退兵事宜。

在當時的戰場形勢是這樣的,作為主力軍的鐘會部隊被姜維,廖化,張翼等人的部隊擋在了劍閣之外,不能寸進,此時鐘會部隊的糧草已經不多。

諸葛亮六出祁山最大的困難是什麼?那就是糧草不濟,原因就在於後勤補給線過長,加上秦嶺運糧困難,使得諸葛亮的北伐往往在佔據優勢的情況下,不能克盡全功。

(鍾會劇照)

此番攻守易位,作為魏軍統帥的鐘會,終於也體會到了諸葛亮當年的苦惱,所以面對此等情況,鍾會不得不向諸葛亮學習,準備逐步退兵。

如果鍾會真的退兵,那麼同時進攻蜀漢帝國的另外兩隻人馬鄧艾的西路軍以及諸葛緒的中路軍也不得不採取退卻動作,以避免孤軍深入被敵人包餃子。

然而,自古以來打仗好進不好退,在退兵的時候往往士氣低落,無心戀戰,這極大影響了部隊的戰鬥力。一旦遇到追擊,很有可能出現大的崩潰。

(姜維劇照)

作為姜維來說,只要魏軍出現了撤退情況,他會毫不猶豫的派遣軍隊尾隨追擊,瞅準機會就狠狠的在鍾會身上,咬下一口肉來,這種操作對於老於行伍的姜維來說,簡直就是撒撒水啦。

但是對於曹魏帝國來說,此方進攻蜀漢雖然未能打下蜀漢帝國,也算是有一定的收穫的,那就是蜀漢的東大門漢中基本落入了魏國之手。這使得曹魏帝國對抗蜀漢的前沿陣地,向前推進了不少。

只要有足夠的軍隊駐守在漢中地區,進一步的壓縮蜀漢帝國的生存空間,為將來蜀漢問題的解決提供了一塊跳板。得到漢中這塊地盤,對於司馬昭來說已經是立下了不世之功,司馬昭已經心滿意足,所以鍾會退兵退的理直氣壯,退得毫無心理負擔。

(鄧艾劇照)

所以如果沒有鄧艾偷襲陰平,蜀漢帝國將大概率不會滅亡,但是丟失漢中這塊戰略要地幾乎不可避免,漢中門戶的丟失,這為將來蜀漢帝國最終的滅亡敲響了喪鐘。


歷史評說


如果沒有鄧艾偷渡陰平的神來之筆,蜀漢會比魏國活得更久。


司馬昭發起滅蜀之戰的動因決定了:滅蜀之戰,見好就收,不會死磕。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自司馬家奪權後,一直忙著處理內部問題,對外征戰不多。

經過鎮壓淮南三叛,弄死高貴鄉公曹髦,司馬昭篡位已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

可是,儘管司馬昭大權在握,但其功績不過只有壽春之戰,要想篡位,顯然是難孚眾望!

這種情況下,儘管遭到群臣的反對,司馬昭依然決心發起滅蜀之戰。

因此,司馬昭的滅蜀之戰,必須部署得有相當把握。否則,一旦受挫,威望受損,得不償失。

鑑於此,司馬昭的滅蜀方案包含兩個漸進式目標:1、必須奪取漢中;2、爭取滅蜀。


司馬昭滅蜀計劃的關鍵:關城、劍閣

262年夏,司馬昭向群臣提出了自己的滅蜀方略。

思路如下:

1、蜀漢總計9萬將士,其中,成都及地方各郡軍隊不下4萬,能機動作戰的姜維部不過5萬。

正是姜維遠避沓中,才給了司馬昭取漢中的絕佳機遇。

2、將5萬姜維軍拌在沓中,使其難以東援。

3、大軍出駱谷,以絕對兵力優勢直攻漢中3萬守軍。如果蜀軍據城而守,兵力必然分散,魏軍可以集中以屠城,分散以掠野。

4、如此,蜀軍來不及守劍閣之險,來不及保關城之固。

5、劉禪昏暗,外面的邊城失陷,內部的士族震動,滅亡是毫無疑問的。

顯然,司馬昭的戰略企圖是:抑留姜維在沓中,主力攻取漢中及劍閣等險阻,一舉滅蜀!

從司馬昭的思路看,提到了2個至關重要的軍事目標:關城和劍閣。

控制關城,則漢中為魏所有,控制劍閣,則可一舉滅蜀。


戰役進程:魏軍儘管在漢中取得進展,但滅蜀企圖已被破壞

滅蜀大戰開始後,大致進程如下:

1、東線:攻取天險陽安關,但因姜維成功回援, 未奪取劍閣。

鍾會以10餘萬大軍從斜谷、駱谷攻入漢中。

需要注意的是:隸屬荊州的魏興太守劉欽也自東抵達子午谷的南口。這也意味著:即使蜀軍沿用魏延方略,在各處險要分兵駐紮,也難以阻礙魏軍順利進入漢中。可見:司馬昭對漢中志在必得!

鍾會攻入漢中後,以10餘萬的絕對兵力優勢對付漢中蜀軍3萬餘人。

鍾會的方略十分直接,直取關鍵!

他攻打漢、樂兩城都不能克,便直攻平陽安關。由於協防陽安關的蔣舒臨陣投敵,鍾會奪取了陽安關。

由此,東線的鐘會打開了漢中入蜀的門戶。但是:因為西線姜維的成功機動,鍾會未能奪取劍閣。

2、西線:姜維擺脫圍追堵截,成功回守劍閣。

魏軍以6萬人,牽制姜維5萬軍。

魏軍以3路進攻姜維,並以諸葛緒插入姜維之後,切斷姜維回漢中通道。

姜維靈活機動,通過佯攻諸葛緒側後調動敵軍,成功擺脫圍追堵截,退守劍閣。

蜀有重關之險,其中,第二關就是劍閣!

鍾會攻劍閣不利,在政治勸降無果後,準備回師。

會不能克,糧運縣遠,將議還軍——《三國志.姜維傳》。

至此,司馬昭趁“關城不及自固”而奪之的企圖實現,但趁蜀軍“劍閣不及守險”一舉滅蜀的企圖已破產。


鄧艾計策被採納的前提:看起來冒險,實際上有把握

此時,鄧艾提出了偷渡陰平的企圖:蜀軍大敗,應該乘勝追擊。現在,我從陰平小道,出劍閣西,攻擊空虛的涪城。涪城兵力不足,姜維如果去救,鍾會就可以突破了,姜維如果不救,涪城兵力不足,我們就拿下!

司馬昭採納鄧艾企圖,有兩個前提。

1、九錫墊肚子;

十月,由於各處捷報頻傳,魏天子已加司馬昭為晉公,加九錫。

因此,司馬昭此次伐蜀已經建功,及時鄧艾奇襲失敗,也不能掩取漢中之功。

2、掌握情報,行動有把握。

鄧艾的計劃中,已經明確提到涪城兵力不足。

老謀深算的鄧艾這麼有把握,看來情報靠譜,軍事行動看起來危險,實際上有把握!

正是在這兩個前提下,鄧艾的奇襲才得以成行。

否則,司馬昭是不會孤注一擲地冒險滅蜀的!


如無鄧艾奇兵,司馬家篡魏當在滅蜀之前

如果沒有鄧艾偷渡陰平,後面的態勢會如何呢?

1、司馬昭不能滅蜀,但必得漢中。

儘管此時漢、樂兩城尚未攻取,但以實力之懸殊,孤城難守,也是必然。

魏軍憑陽安關之固,阻擊蜀軍反撲,還是有把握的。

2、司馬昭篡位前不會攻蜀。

劍閣天險,難以突破。魏軍如果趁著姜維駐守沓中、蜀軍部署混亂的局勢都滅不了蜀,那短期內,恐怕失敗概率更大!

而如前所說,司馬昭對外征戰,就是為了篡位積攢功勳。在功勳已足的前提下,打沒有絕對把握的仗,那是畫蛇添足!司馬昭不為也!

3、蜀漢依然撐不了太久。

漢中是益州門戶,無漢中則無蜀。

漢中與西川之間的大巴山雖也頗有險阻,但不能與漢中北面的秦嶺之險相提並論。

當時,蜀漢國力已國庫空虛、民力疲乏。而魏(晉)則國力強盛。以國力之懸殊,後主之昏庸,蜀的滅亡只是時間問題。

因此,我認為,如果沒有鄧艾的偷渡陰平,鍾會已經準備班師回朝。而鍾會班師回朝後,取漢中之功,已可以支撐司馬昭篡位了。

蜀漢短期內不會滅亡,或許會比“漢賊”魏國撐得還久一點。

各位看官,不知您怎麼看呢?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如果鄧艾不偷渡陰平,魏國能短期內滅了蜀國嗎?

我是臨石觀海,我來回答

我的答案是如果鄧艾不偷渡陰平,魏國短期內是滅不了蜀國的,但也只是短期而已。


鄧艾成功偷渡陰平

我們先來看下鄧艾偷渡陰平的背景,當時司馬昭兵分三路伐蜀,魏將鍾會率主力與蜀將姜維相持於劍閣,因姜維採取了堅壁清野的戰術,加之自古以來劍閣就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絕地,魏軍主力面臨軍士疲弊,補給困難的兩難境地。

而就在這時鄧艾提出了偷渡陰平的險招,為什麼說是險招呢,因為陰平小道太難走了,一來陰平道都是崇山峻嶺,只要蜀軍稍微放一點兵力埋伏,魏軍都會全軍覆沒。二來這條路一直荒廢,就算沒有伏兵,自己翻山越嶺進入蜀國腹地,到達涪城已經只有半條命了,那麼只要蜀軍開門出來收割一下,就又完蛋了。

那麼這麼小概率的冒險,為什麼鄧艾卻成功了呢。這裡不得不說一下運氣還是留給有準備的人,上天這次眷顧了鄧艾。

鄧艾是一位狠人,他肯定知道這個選擇九死一生,但他卻毫不退縮,一路身先士卒,披荊斬棘,途中遇到過不去的絕路,他就拿毯子一裹,帶頭從山上滾下來,後面的士兵就依樣畫葫蘆,歷經千難萬險,終於成功的渡過陰平道,來到了蜀國腹地。

冬十月,艾自陰平道行無人之地七百餘裡,鑿山通道,造作橋閣。山高谷深,至為艱險,又糧運將匱,頻於危殆。艾以氈自裹,推轉而下。將士皆攀木緣崖,魚貫而進。—《三國志》



涪城守將不戰而降

然後就到了這次豪賭看底牌的時刻,如果城門一開殺出一股蜀軍,那麼不止前功盡棄,小命也就交代了。但是鄧艾賭贏了,涪城守將馬邈做夢也沒想到此地會突然冒出了一股魏軍,以為神兵天降,天要亡蜀,於是不戰而降。於是鄧艾得以兵不血刃的入城休整。

滿血復活之後,又戰勝了諸葛瞻,直接攻入綿竹,直逼成都。

譙周勸降,後主投降

而此時又出現了一位鄧艾的救星—譙周,此人雖為蜀臣,卻是個典型的親魏分子,對天象很有研究,在他的煽動下,後主劉禪未做抵抗,直接獻城投降了,蜀漢滅亡。

那麼我們回過頭來看,如果沒有鄧艾偷渡陰平成功,那麼姜維的蜀軍主力佔據天險劍閣,魏軍是難進分毫的,等待他們的也只有退兵這一條路,事實上在鄧艾提出偷渡陰平之計之前,鍾會也確實想過退兵。


總結:綜上所述,我認為如果沒有鄧艾偷渡陰平這一招,蜀國是沒這麼快滅亡的,但話說回來,就算蜀國逃過此劫,但最終還是會被滅。因為此時的蜀國積弊太深,宦官專權,內耗嚴重,外耗也不小,加上人才凋零,滅亡也只是時間問題。


臨石觀海


如果鄧艾不偷渡陰平,以鍾會、鄧艾為首的十八萬魏軍,在短期內是滅不了蜀漢政權的,但是時間一長,蜀漢滅亡還是必然的。

先大概瞭解一下發生於公元263年的魏滅蜀之戰,此戰是司馬昭執意發起,為了轉移國內對司馬昭弒君這個大逆不道的行為,而發動的戰爭。

在發動戰爭前,只有鍾會刻章迎合司馬昭,因此鍾會也成為魏國討伐蜀漢軍隊的主帥,魏國兵分三路,西路軍由鄧艾率領3萬人,由狄道向姜維所在的沓中進發,中路軍由諸葛緒率領3萬人,由祁山向武都進發,東路軍由主帥鍾會率領12萬人,又分成三路分別由斜谷、駱谷、子午谷向漢中進發。

當時姜維率領蜀漢中央軍主力在沓中屯田,在聽說魏軍到來後,立即後撤,並在陰平虛晃一槍,繞過了諸葛緒,率先退守劍閣,依靠天險劍門關擋住魏軍。

當時從沓中或漢中進入成都只有這一條路,也就是從陰平到橋頭過白水關,經劍閣,再南下涪城、雒城,最後到成都,而陰平是不能直接過到涪城的,中間隔著七百多里的陰平險道。

換句話說,只要姜維守住了劍門關,魏軍即使人再多,軍隊再強,也是進不來的,因為劍門關就是一夫當關,萬夫莫當的天險。

鍾會進入漢中後,蜀軍按照姜維的部署,全部收縮防線,進入漢城、樂城、陽平關等堅城險隘防守,鍾會只是將漢、樂二城圍起來,留下一部分兵力圍城,主力繼續南下,直到劍門關被姜維擋住。

除了諸葛緒被鍾會以畏縮不前為由拿掉了指揮權外,魏軍18萬軍隊中,鄧艾率領3萬也來到了劍門關,攻不下劍門關,又無法翻越陰天險道,魏軍面臨非常困難的局面。

魏軍最困難的就是糧食運輸問題,魏軍的糧食還得從關中經水路運到漢中,再從漢中往南運到劍閣,這個補給線已經被拉長了數百公里,不是魏軍沒糧食,只是糧食很難運輸,當年諸葛亮北伐也是不好運糧,現在倒過來了,魏軍從關中運糧食到益州同樣非常艱難。

除了糧食的問題,魏軍並沒有受到任何強有力的阻擊,魏軍主力及士氣毫無損傷,就算拿不下劍閣,魏軍也大有收穫。

漢中大部分地區都被魏軍佔領,蜀漢還有幾座孤城在堅守,況且魏軍兵峰已到了劍閣,整個益州門戶大開,從漢中到劍閣一路被魏軍佔領,蜀漢只剩下成都及其附近,包括涪城、綿竹、雒城,以及東部的江州,東北部的巴郡和巴西郡,南部的南中等地。

如果鄧艾沒有偷渡陰平,那麼蜀魏兩國主力還是在劍閣對峙,如果確實拿不下陰平,魏軍可以先行拿下漢中蜀軍還在堅守的孤城,接著兵分兩路,一路從漢中向東南或正南方向進入巴郡或巴西郡,再折向東往成都,另一種直接向東攻打江州,切斷蜀漢與東吳的聯繫。

就算鍾會暫時無法突破劍閣,但是魏國主力已經深入蜀漢境內數百公里,戰爭打的是資源、人口、物資、實力、後勤等等,蜀漢的實力已經嚴重被削弱,只能據險死守,毫無打開局面的辦法。

如果鍾會派出鄧艾率領數萬人往東掃險蜀漢在巴郡、巴西郡及江州的據點,那麼蜀漢很難擋住鄧艾,因為鄧艾是從內部往外打,而不是從外向內打,蜀漢所有的防禦工事,都是向外防禦的,相對來說,鄧艾有優勢可以拿下江州、巴郡及巴西郡。

如果鄧艾拿下這些地方,再向東往成都打,同時鍾會率領主力已經拿了漢中的堅城,再繼續攻打劍閣,那麼姜維真的無法抵抗魏軍,即使蜀漢有意調動各地的邊防軍回防成都,但已經到了這個地步的蜀漢,肯定會引發多米諾骨牌一樣的滅亡效應,邊防軍一調動,邊境立即不安定起來,到時候蜀漢還是一樣要滅亡。

姜維再有能力,也只能靠天險抵禦實力不足帶來的劣勢,況且鍾會、鄧艾等人,也是當時的名將,與姜維能力不相上下,而且鄧艾自從調到關中及隴右,姜維北伐再也沒有打贏過鄧艾。

如果真是這樣,不出一年,魏軍還是能擊敗姜維領導的蜀軍,最終還是由魏國滅亡蜀漢。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姜維的主力尚在

短時間內是不會被滅,因為短時間內蜀國的軍事力量尚在,有姜維這支主力還在牽制著魏國的大軍,蜀軍主力和魏軍主力在劍門關一線勢均力敵僵持不下。再加上成都還有諸葛瞻這隻衛戍部隊把守著,所以一時還不會滅亡,多少還能僵持一段時間。

也正是在雙方僵持不下的時候,魏軍將領鄧艾才想到了偷渡陰平的這招。因為根據蜀國當時的情況來看,蜀國也就只有姜維這支蜀軍主力了。恰好這支主力部隊被同樣是魏軍主力的鐘會牽制住了。所以鄧艾才有機會偷襲成都。

內憂外患實力問題還是會敗

但如果說沒有搞偷襲,蜀國可能不會滅亡的這麼快,但是時間久了蜀軍也還是會敗,蜀國也還是會滅亡。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蜀國的實力問題,無論是軍隊還後勤保障,魏國都要強於蜀國數倍。這也正印證了當年諸葛亮說過的那句話,偏安一隅定不能長久,蜀不去伐魏,魏一定會來伐蜀。


果不其然在他去世三十年後得到了應驗,公元263年,魏軍興兵伐蜀。此時的蜀漢政權面臨著內憂外患,內部有官宦庸臣當道,外部有曹魏對其虎視眈眈。所以整個蜀漢王朝真的到了危急存亡的時候,由於魏軍來勢洶洶,蜀國又屬於防範,所以很快就攻入了蜀境佔領漢中。

漢中的失守使得蜀國失去了重要的戰略屏障。所有蜀軍不得收縮防線,整個主力全部退回到劍門關一線,劍門關位於今天四川省廣元市的劍閣縣。它位於成都平原的東北角,這裡當年蜀漢政權重要的關隘要到,越過這裡在繼續向西南挺近就是一條康莊大道,可以直入成都平原。所以說這裡是蜀國最後一道防線,因此蜀軍主力全力死守這裡。


姜維難支撐整個大局

但此時整個蜀國就只有姜維率領的這一支部隊在這堅守。但面對數倍於己的魏軍而言,姜維是雙拳難敵四手,蜀漢政權的益州之地,幅員遼闊到處都是漏洞,姜維顧得東顧不了西。所以說即使鄧艾沒有偷渡陰平,也還有可能偷渡別處,或者還有更多其他的辦法對付姜維和進攻成都。

此時的蜀國內憂外患國力憔悴,已經大勢已去姜維一己之力也是堅持不了多久的。所以說蜀國躲得了初一也躲不過十五,滅亡是早晚的問題。


小程看歷史


諸葛亮死後差不多三十年,公元263年,魏國又發動了大規模伐蜀之戰。在司馬昭的命令下,鍾會和鄧艾率十八萬大軍向蜀地進攻,由於諸葛亮的兒子擋不住鄧艾的奇兵,魏軍直逼成都,在益州本土勢力的慫恿下和在益州百姓無意抵抗下,劉禪投降,蜀國滅亡。若是鄧艾沒有那支奇兵,魏國還能滅了蜀國嗎?


魏國改朝換代

蜀國佔著地利優勢,哪怕劉禪投降了,鍾會那邊也沒有攻破姜維的防線,所以沒有那支奇兵,姜維是能抵抗住魏國大軍的攻擊。但此時的魏國基本上已經不再是曹魏的魏國了,而是司馬氏的天下了。沒有奇兵,此次伐蜀不一定能成功,但司馬氏奪魏的野心卻一日日膨脹,所以也許沒有熬到蜀國滅亡,魏國自己就改朝換代了。而歷史也證明了,蜀國滅亡沒有多久,魏國就改朝換代了。

蜀國內部瓦解和外部攻擊

蜀國在姜維的指揮下,雖然短期內能抵禦魏國的進攻。但是蜀國內部的局勢一日比一日堪憂,姜維雖然掌握了軍事指揮權,但是政治權力在劉禪手中。劉禪平平庸庸根本不會治理,原本蜀國還能足食足兵的支援前方戰線,但是到了蜀漢末期,一片“經其野,民皆菜色”的景象,蜀漢的百姓已經快坐不住要造反了或者不抵抗了,這點歷史也證明了。但是這種狀況無論是姜維還是劉禪或者諸葛亮的兒子都無法解決,蜀國當時也沒有人能解決,所以最終蜀漢會亡於內部瓦解加外部攻擊。



故即便沒有鄧艾那支奇兵,蜀國也挺不了多久,魏國也挺不了多久,只是看誰能挺的久一點。沒有鄧艾的奇兵,若是司馬氏還不想取而代之,再命大軍伐蜀,那麼蜀國會因為內部問題很難再正面抵禦攻擊,所以還是會亡於魏國。若是司馬氏取而代之,那麼蜀國就不會亡於魏國,而是像吳國一樣亡於晉國了。


淡看天上月


不能,鄧艾偷渡陰平是出奇制勝,不出奇招就勝不了。蜀道難,難於上青天,蜀漢佔據了易守難攻的巴蜀地區,複雜的地形可抵得上三十萬大軍,加上蜀漢前線的幾萬大軍,就是三十多萬大軍在防守。魏國總共也就有個四十萬大軍,而且要各地駐守和防備東吳。鄧艾偷渡陰平那次魏國伐蜀的兵力是十八萬大軍,18萬兵馬進攻姜維的30多萬兵馬,姜維的指揮能力也不弱,所以魏國大概率打不贏。所以鄧艾匹夫不偷渡陰平,魏國短期內滅不了蜀國。


揚楊劉


我是青史回聲,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如果鄧艾不偷渡陰平,魏國能在短期內滅了蜀國嗎?準確來說,不能,但是這並不是說魏國不能夠滅掉蜀國,只是時間要花得長一些。

熟悉四川地形的人應該清楚,四川內部是盆地,周圍是山地地形,在古代交通不便的情況下,外人想要進入四川,那是難上加難,李白有一句詩就說得好嘛,蜀道難,難於上青天。說得就是四川。


當初魏國司馬昭決定伐蜀,不過不是一路,而是兩路。一路是長期屯守關中鄧艾,鄧艾可是蜀國姜維北伐的老對手,自然是伐蜀的主要一路大軍,另外一路則是來自於中原大家族的鐘會。這兩人互不統屬,直白一點各打各的,只不過鍾會的兵馬更多一些,大部分都是從中原抽調過來的魏軍,而且還有監軍衛瓘,講究的是穩紮穩打,可是打下漢中之後,就止步不前了,原因就是阻擋他們的是姜維駐守的劍門關,所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說得就是劍門關。


另一路就是鄧艾,兵馬不多,但主要優勢是近幾年內和蜀軍交過不少次數,互有勝負,是姜維北伐中原的勁敵。可就是這樣的勁敵,卻兵行險招,偷渡陰平,不到半天就兵臨成都。要知道陰平可是一條險道,絲毫不亞於劍門關,只不過被蜀國忽略了,可忽略的代價就是滅國,這代價的確挺高。

但話說回來,即使沒有鄧艾偷渡陰平,蜀國滅國也是遲早的事。


青史回聲


如果鄧艾不偷渡陰平,魏國這次伐蜀之戰會以失敗告終,魏國短時間內也不可能第二次伐蜀。

歷史上在鄧艾偷渡陰平成功之時,鍾會已經因為糧盡準備退兵。

公元263年8月,司馬昭為了建立功勳,為篡奪皇位做鋪墊,決定發起滅蜀之戰。司馬昭命鍾會率10多萬大軍進攻漢中,鄧艾率3萬多人進攻在甘松、沓中,牽制在那裡屯田的姜維,諸葛緒率3萬多人進攻武街、陰平橋頭,以切斷姜維退回漢中的退路。此外劉欣從新城、上庸方向沿漢水西進,配合鍾會進攻漢中。

在漢中戰場,由於蔣舒的叛變,鍾會進展順利,成功的攻佔了漢中的大部地方,只有黃金城、漢城、樂城等地的蜀軍堅守不降,但是也被魏軍優勢兵力圍困。而在沓中,鄧艾雖然擊敗了姜維,不過姜維還是成功的用計騙過了諸葛緒,成功的通過陰平橋頭,和劉禪派來增援的張翼、董厥、廖化各路人馬匯合,退守劍閣。

劍閣地勢險要,鍾會集中了本部人馬和諸葛緒的軍馬累攻不克。由於魏軍在漢中集結了10幾萬大軍,糧草消耗巨大,而蜀道艱險,運糧不便,此時魏軍的糧草已經出現了問題,在鄧艾偷渡陰平的時候,鍾會都在和部下商議撤軍了。

如果鄧艾不去偷渡陰平,而是和鍾會匯合,一起攻打劍閣。他所部只有3萬多人,而鍾會原來就有10多萬人,加上諸葛緒的3萬人,起碼有13萬兵馬,鄧艾這點部隊顯然不會對戰局產生太大的影響,魏軍還是無法攻克劍閣。

所以如果沒有偷渡陰平的話,鍾會無法攻克劍閣,只能撤軍。

如果此次伐蜀失敗,魏國短時間內無法發動第二次伐蜀戰爭。

姜維集結在劍閣的部隊有4、5萬人,而在魏軍後方漢城、樂城等地堅守的蜀軍也有1萬多人,加起來就有5、6萬人。魏軍在撤退前,擁有絕對的兵力優勢,自然不用擔心蜀軍的反擊。但是撤退時由於蜀道難走,只能分批撤退,這最後撤退的幾批部隊就有點危險了。

當然,鍾會、鄧艾也都精通韜略,擅長用兵,他們如果要撤軍肯定也會做出相應安排。姜維能否抓住戰機,這個也要看大家的臨場發揮了。不過這麼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對國力損耗肯定不會小,魏軍即使能全身而退,短時間是不可能伐蜀了。

而更重要的是,這一次伐蜀之戰是司馬昭為了撈取政治資本大力推動的,除了鍾會之外,支持他的人不多,連鄧艾都表示反對。如果伐蜀失敗,司馬昭在政治上會很被動,此時對他來說最重要的是安定國內的政局,而不是第二次伐蜀。

所以短時間內,司馬昭不會再冒險攻打蜀漢。

結論:綜合看,如果沒有鄧艾偷渡陰平,那麼蜀漢可以擊退魏軍的攻擊,而且短時間內也不用擔心魏國的第二次攻擊,更不會滅亡了。


不沉的經遠


趣談答案:鄧艾不偷渡陰平,魏國根本滅不了蜀國,最起碼短時間內滅不了。

鄧艾的小機緣

在之前的一篇文章中,我詳細闡述了鄧艾偷渡陰平時候的諸多可能性,以及蜀漢所面臨的滅頂之災。

在此再簡單闡述一下吧,其實就是一個概率問題。

我們發現鄧艾率領著他的部隊走過陰平的時候,歷經了千難險阻,毫不亞於唐僧取經。因為陰平這個地方非常特殊,特殊就特殊在:非常難走,非常非常的難走。我們之所以用三個非常,如果大家拿出地圖來看一下就明白了,高海拔不說,還都是山路崎嶇的,這樣的山路將士們來回一走,保不齊就掉進山澗裡去了。

但是請注意,非常難走並不是第一道坎,也不是最後一道坎,事實上諸葛亮在活著的時候就已經明白了蜀漢沒有軟肋,唯一的軟肋就在陰平。

既然諸葛亮明白這一點,那麼諸葛亮是怎樣做的呢?答案也很簡單,他命令一支特殊部隊,日夜的守在這個地方,絕對不允許任何一個人過來。

但是呢,就這麼巧,鄧艾偷渡陰平的時候,正好趕上這個地方沒有士兵,士兵去哪兒了?調走了,調到哪裡去了呢?誰也不知道。

不妨來個小假設

我們不妨假想一下,如果當他率領著部隊氣喘吁吁的來到了陰平,然後在陰平等待他們的是一群虎狼之師,那麼鄧艾連自己怎麼死的都不知道。

同樣的道理,如果在這個陰平根本沒有辦法發起有效進攻的話,那麼短時間之內就根本進攻不了蜀漢,短時間之內曹魏也沒有辦法把蜀漢怎麼樣。

大家都知道古代講究的就是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糧草走了這麼長的時間早就沒了,如果這個時候再堅持打仗的話,恐怕士兵們就只能吃死人了。

所以鄧艾在陰平一旦失了手,曹魏的大幅度進攻將會告一段落,當然至於三五年之後或者三兩個月之後再進攻,一切都是未知數。

歡迎大家關注@趣談唐宋元明清 ,歷史研究者,優質歷史領域創作者,每日分享新鮮歷史冷知識,解決歷史趣問題,愛你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