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艾是一代軍師奇才,為什麼死的那麼窩囊?

小小嬴政


鄧艾之死,緣於其政治能力低下。

鄧艾偏師偷渡陰平,出其不意能夠滅掉蜀國,離不開鍾會的支持,更離不開鍾會大軍在劍閣對姜維的牽制。

此前掌握魏國軍政大權的大將軍司馬昭,因魏帝曹髦之死,政治上陷於被動,急需通過對外發起戰爭轉移內部壓力,因此提出伐蜀計劃。但是,鄧艾意識不到這一點,以蜀國沒有內亂、姜維非常厲害為由,一再反對司馬昭的滅蜀計劃;而鍾會深刻領會司馬昭的意圖,大力支持這一計劃。因此,司馬昭對鄧艾大為不滿,對鍾會大為讚賞。

此時,魏國鎮西將軍的軍中排位低於徵西將軍,鄧艾任徵西將軍很久了,長期在庸涼地區與蜀漢姜維作戰,擁有極其豐富的軍事經驗。而鍾會長期擔任謀士,智謀出眾,但缺乏直接統兵作戰的經歷。

魏大將軍司馬昭力排眾議決定伐蜀後,直接拜司隸校尉鍾會為鎮西將軍、都督關中諸軍事、假節、主持伐蜀事宜,即鍾會是滅蜀行動的統帥,軍中排位更高的鄧艾則須受鍾會節制。這已經說明司馬昭信任鍾會,並不信任鄧艾,對鄧艾敲響了警鐘。

公元263年,滅蜀戰爭開始後,鍾會率領三路大軍穿越秦嶺,進入漢中,讓兩萬軍隊包圍漢、樂二城,自己親率十萬軍隊越過陽安關口,攻克關城,直撲劍閣,但在劍閣被從沓中匆忙趕來的姜維四萬多軍隊據險死死頂住。期間,鍾會以“畏縮不前”的罪名拘捕從陰平繞道而來劍閣的雍州刺史諸葛緒,接管其三萬多軍隊,然後同意鄧艾偷渡陰平的計劃,並派遣田章率領一萬多軍隊,繞到劍閣西南方向,加入鄧艾軍隊。

當時的鄧艾,與諸葛緒各自帶兵三萬多人,從東、西兩個方向夾擊、牽制沓中姜維的計劃已經歸於失敗。姜維率四萬多軍隊,先是在沓中擺脫鄧艾軍隊的糾纏,接著又在陰平橋頭巧妙晃過諸葛緒的堵截,迅速趕往劍閣,頂住了鍾會大軍。追趕不及的鄧艾建議諸葛緒與自己一起偷渡陰平,被諸葛緒拒絕。諸葛緒率部繞道劍閣東北與鍾會匯合,被鍾會以“畏縮不前”的罪名拘捕,押送洛陽。鍾會贊成鄧艾偷渡陰平的計劃,並派遣田章帶領一萬多軍隊去加強鄧艾的軍力。

於是,鄧艾趁姜維軍隊被鍾會大軍牽制於劍閣之際,率領包含田章一萬人在內的偏師四萬多人,偷渡陰平景谷道,歷經千辛萬苦,穿越七百里無人區,抵達江油。期間,江油蜀漢守將馬邈派遣的三千多人於野外伏擊田章一萬人前鋒的戰鬥中已經損失殆盡。當鄧艾主力抵達江油城下時,馬邈身邊幾乎沒有兵力,為避免屠城只好舉城投降。鄧艾軍隊隨即獲得補給,先是在涪陵擊敗蜀漢衛將軍諸葛瞻所率宿衛營的前鋒,然後在綿竹之戰中一舉擊滅諸葛瞻及其統領的一萬餘人宿衛營,接著兵臨成都,逼迫劉禪投降,從而立下滅蜀的絕世大功。

當然,也是諸葛瞻缺乏軍事能力並且剛愎自用,拒絕了黃崇的正確建議而成就了鄧艾。當時身在成都的蜀漢皇帝劉禪,接到軍情,得知鄧艾欲走陰平道,沒當一回事就拒絕了蜀地其他郡守馳援成都的請求,只是派遣衛將軍諸葛瞻率領一萬多人精銳的宿衛營,前去阻截鄧艾。諸葛瞻率宿衛營抵達涪陵後,徘徊不進。黃權兒子黃崇涕淚縱橫地建議立即趕往江油以北的山地佈防,依託江油城,據險阻截鄧艾軍隊,不要把魏軍放進平原。但諸葛瞻拒絕了黃崇的建議,在涪城徘徊多日,貽誤了戰機。結果鄧艾率領缺乏糧食補給的疲憊之師,歷經千辛萬苦走出山地,逼降了只有五百守軍的蜀漢江油守將馬邈,獲得了補給,戰力得到恢復,然後抵達涪城地區,擊敗諸葛瞻前鋒。諸葛瞻大驚失色,趕忙撤出涪城,退往綿竹,不據城防守,於野外列隊迎戰魏軍。鄧艾軍隊三倍於諸葛瞻之軍隊,遂實施左右夾擊的策略。經過生死決戰,鄧艾軍隊先輸後贏,最終全殲蜀漢宿衛營,諸葛瞻、諸葛尚父子陣亡。鄧艾率軍直抵成都,劉禪投降,蜀漢滅亡。

此時,立下滅蜀大功、本應謙虛謹慎的鄧艾,意識不到警鐘早已長鳴,內心開始膨脹,不經司馬昭同意,擅自處理各種事務。鄧艾以天子的名義,拜劉禪行驃騎將軍事,並拜蜀漢太子為奉車都尉、諸王為駙馬都尉;對蜀漢群臣,則根據其原來官職高低,或任命他們為朝廷官員,或讓他們領受原有的職務。

鄧艾還任命自己的親信手下接管益州諸郡軍政大權,其中任命師纂兼領益州刺史,任命隴西太守牽弘等人兼領蜀中各郡郡守。把在綿竹作戰中的陣亡戰士跟蜀兵死者一起埋葬,修築高臺作為京觀,用以宣揚自己的武功。

鄧艾深感驕傲,洋洋自得,對原蜀漢群臣說道:“諸位幸虧遇上我,所以才有今日。如果遇上像吳漢這樣的人,你們早就被殺掉了。”鄧艾還說道:“姜維自然是一時的雄傑,但與我相遇,所以窮途末路。”一些有識之士見他如此矜誇,就在背地裡嘲笑他。

鄧艾躊躇滿志,向司馬昭上書,提議儘快伐吳,並籌劃伐吳之策。實際上,伐吳本身早就在司馬昭的計劃之中,只是由於內外各種原因,司馬昭認為時機尚不成熟。因此,司馬昭認為鄧艾是在居功逼迫自己。

鄧艾尚沒有意識到司馬昭早就對其不信任,其種種舉措,引起了司馬昭的進一步猜疑和不滿。

鍾會、衛瓘、師纂等人見鄧艾居功自恃、違規處理蜀地事務,就向司馬昭上書,指控鄧艾處理事情悖逆不道,並稱鄧艾已經露出企圖據蜀自立的謀逆苗頭。於是,朝廷下詔書派監軍衛瓘逮捕鄧艾父子。鄧艾被衛瓘以雷霆之勢拘捕後,仰天長嘆道:“我是忠臣啊,居然到了這種地步,白起的境遇,於今又重現了。”

景元五年正月十五日,鍾會抵達成都,將鄧艾押往洛陽。鍾會之亂結束後,衛瓘掌握了軍隊大權。此時,鄧艾親兵於綿竹以西追上押送鄧艾的檻車,釋放出了鄧艾,這再次給人以口實。衛瓘隨即派遣田續帶兵包圍了鄧艾父子及其親兵,予以處死。

鄧艾在洛陽的餘子隨後也被誅殺,其妻和孫子則被流放到西域。


紅色星河


鄧艾之死,原因特別複雜,我試著梳理一番,把前因後果說清楚,講明白。

1、功高震主,獨斷專行

鄧艾是三國晚期最出色的將領、滅蜀之役的頭號功臣,在偉大的勝利面前,在巨大的榮譽面前,他絲毫沒有意識到危險正悄悄臨近。“功高震主”者多半沒有好下場,你有滅掉一個國家的能力,當權者怎麼放心?兔死狗烹、鳥盡弓藏,與其寄希望於遇到光武帝這樣不殺功臣的名君,還不如急流勇退,求田問舍以保平安。

然而,鄧艾並沒有急流勇退的決斷。

不僅如此,他的所作所為,已經遠遠超出一名將領的權限範圍。在滅蜀之戰中,鄧艾本來是配角,任務只是牽制姜維兵團。鄧艾千里躍進的奇襲戰,並非出於朝廷的計劃,而是他自作主張的結果。滅蜀之後,鄧艾更是獨斷專行,自作主張授蜀漢後主劉禪為驃騎將軍,太子為奉車都尉,諸王為駙馬都尉,其餘蜀漢官員都成了鄧艾的部下。鄧艾這架式,不是活脫脫蜀漢太上皇嗎?

儘管司馬昭給予鄧艾最高級別的賞賜,提拔為太尉,又是增邑二萬戶,實則對他的獨斷專行十分不滿。

2、上平吳書,惹司馬昭生疑心

鄧艾一點也沒有注意到司馬昭對他已經有嚴重的戒備之心,他還意猶未足,上了一道書,提出不戰而屈東吳的戰略主張。

在這道平吳書中,有兩個地方,引起司馬昭的警惕。

第一,鄧艾建議留下兩萬名隴右士兵以及兩萬名蜀兵,煮鹽鍊鐵,以備軍事農事之用。同時製造舟船,為攻取東吳作準備。蜀國已經平定,鄧艾卻要把兩萬名從隴右帶來的士兵截留在蜀國,你究竟要幹什麼呢?

第二,鄧艾大談特談如何要如何處置前蜀君臣:應該封劉禪為扶風王,賜給財物並提供服侍左右之人。扶風郡的董卓塢可以當作劉禪的宮舍,並封他的兒子們為公爵侯爵,把郡下諸縣作為他們的食邑。

大家想想,司馬昭看到後有何感想?

說白了,鄧艾不過是一員前線將領,有什麼資格來封劉禪為扶風王呢?有什麼資格封劉禪的兒子當公爵侯爵呢?你鄧艾有何用心,莫非你想割據滇蜀,與朝廷叫板麼?

很快,司馬昭指示監軍衛瓘警告鄧艾說:“有什麼事應該及時上報,不宜馬上施行。”顯然,司馬昭對鄧艾每每“先斬後奏”的做法已是深感不滿。

3、鍾會的不滿

作為伐蜀遠征軍的總司令,鍾會很失落,他的風頭全被鄧艾給搶走了。自己手上有十幾萬人馬,而鄧艾才不過三萬人,結果人家搶了頭功,自己只能屈居老二。戰後鄧艾被提拔為太尉,賞邑兩萬戶;鍾會被提拔為司徒,賞邑只有一萬戶,才只鄧艾的一半。鍾會自小就是個耍小聰明的人,沽名釣譽,哪裡忍受得了屈居鄧艾之下呢?

姜維有復蜀之心,利用鍾會的失落心理,給他暗示幾點:滅蜀之戰,功高震主,兔死狗烹,能全身而退嗎?蜀地天府之國,您擁兵十萬,只要佔了這地盤,司馬昭能奈你何?這個真的把鍾會給說動了。

然而,要控制川蜀,鄧艾就是最大的絆腳石。

鍾會要與司馬昭分庭抗禮,就得先剷除鄧艾這個心腹之患,只要除掉鄧艾,其他魏國將領在他眼裡不過是烏合之眾罷了。

要如何整垮鄧艾呢?精明的鐘會很快發現鄧艾的弱點:此公居功自傲,經常在朝廷沒有批准的情況下自作主張,不知收斂。更重要的是,司馬昭已經對鄧艾表現出嚴重的不信任,懷疑他心有異志。

4、被調包的書信

很快,一封密信快馬加鞭送到司馬昭手中。這是鍾會與衛瓘聯名密奏的信,指控鄧艾心懷不軌,意圖謀反。衛瓘是朝廷派去監督鄧艾、鍾會的監軍,其實就是司馬昭的眼線與心腹。司馬昭本就防著鄧艾,看到鍾會、衛瓘的信,心中更是狐疑。

鍾會有一大絕活,善於模仿他人的字跡。當時鄧艾與鍾會分管蜀地,鄧艾佔據成都,劍閣以東之地則是鍾會的地盤。鄧艾寫給朝廷的書信,必定要經過鍾會的轄區,鍾會便乘機以檢查為由,攔下並扣留書信。鍾會模仿鄧艾的字跡,把信的內容都給改了,出言不遜,充滿狂傲之氣,而且有很多居功自誇之辭。被改過的信交到司馬昭手中時,可以想象朝廷一哥眼中已經燃起一團憤怒的火焰。

膽大包天的鐘會不僅擅改鄧艾的書信,連司馬昭的信他也敢改。司馬昭的回信同樣被他扣下,模仿字跡重寫一封,意在挑拔鄧艾對司馬昭的不滿。

鍾會實在是書法界的天才,他瞞天過海,竟然滴水不漏,神不知鬼不覺。在書信往返川蜀與洛陽多次後,司馬昭已經斷然認為:鄧艾已經失控,必定會叛變。與其坐等鄧艾叛變,不如先下手為強,將其逮捕解往京師。

5、鄧艾被捕

鹹熙元年(公元264)年,司馬昭下詔逮捕鄧艾。

鄧艾手握重兵,盤踞成都,會束手就縛嗎?為了做到萬無一失,司馬昭上了三道保險:第一,命令鍾會即刻進軍成都,鍾會有十幾萬軍隊,以多壓少,優勢十分明顯。第二,命令心腹賈充率軍進入斜谷道,作為鍾會的援兵。第三,司馬昭親自率領大軍移師長安,倘若有必要,也可以迅速開赴蜀地作戰。

此時司馬昭尚沒有處死鄧艾的打算,而鍾會則心懷鬼胎,打算藉此良機剷除鄧艾。他腦瓜一轉,想出一個一箭雙鵰的計謀。

鍾會把抓逮鄧艾的任務交給衛瓘。衛瓘是司馬昭的人,表面上鍾會是要把抓逮逆黨的功勞讓給衛瓘,實則用心陰險,想借鄧艾之手殺死衛瓘。如此既除掉衛瓘,又可以此為藉口誅殺鄧艾。

然而,出乎鍾會意料的是,鄧艾沒有抵抗,束手就擒。鄧艾

很清楚自己被陷害了,被枉冤了,但他仍然相當驕傲與自信,到司馬昭那兒,可以自證清白,沒做虧心事怕什麼。

6、鍾會的結局

鍾會設計陷害鄧艾,鄧艾身陷囚車,虎威不再。鍾會自以為得計,然而他做夢也沒想到,自己也早上了司馬昭的黑名單。

鄧艾被擒後,鍾會開始謀劃藍圖,打算據川蜀,出其不意佔領長安、直搗洛陽、奪取天下。這時,一封突如其來的信令五雷轟頂。這是司馬昭寫來的親筆信,信是這樣寫的:“我擔心鄧艾拒捕,現已派遣中護軍賈充率領步騎兵一萬人入斜谷道,駐紮樂城,我將親率十萬人馬屯長安,近日即可與你相見。”

鍾會判斷,倘若只為抓捕鄧艾,自己十幾萬人馬就能搞定,司馬昭大動干戈,不僅疑心鄧艾,也不放心自己。這時鐘會才明白,自己與鄧艾都只是兔死狗烹的命運罷了。他可不能像鄧艾那樣束手就擒,蜀漢天險猶在,我有十餘萬大軍,怕你個鳥!大不了老子當劉備第二,你能奈我何!

然而,鍾會的兵變計劃,陰差陽錯地出現了變化,這個細節就不詳說了,以免扯得太遠。總之,鍾會起事失敗了,命喪黃泉。

按理說,鍾會死後,他陷害鄧艾之事就水落石出。鄧艾為什麼還是逃不過一劫呢?

7、鄧艾之死

鍾會死於兵亂時,鄧艾並不在成都城內。他正被關在囚車裡,押往京師洛陽。鄧艾的那些老部下都知道老帥被冤枉,快馬加鞭去追趕囚車,打算把鄧艾迎回成都。


然而,有一個人惶恐不安了,這人便是衛瓘。

衛瓘是監軍,也是司馬昭的人。當他得悉鄧艾部下前去解救主帥時,心裡不禁涼了半截。很明顯,所謂“鄧艾謀反”就是冤假錯案,是鍾會一手策劃的,然而,這起錯案,衛瓘卻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還記得麼?當初舉報鄧艾的人,除了鍾會之外,還有衛瓘。寫給司馬昭的舉報信上,有他的名字落款,白紙黑字,抵賴不了的。非但如此,他還親自逮捕鄧艾。倘若鄧艾無罪釋放,非但鄧艾要報復他,司馬昭也難免要追究其責任。

衛瓘確實是小人一個,他想到的只是自己的前途名利。要保住功名,只有一種辦法:幹掉鄧艾!只要鄧艾死了,司馬昭也懶得去理會他究竟有沒有謀反的企圖。要殺鄧艾,必須要快,快刀斬亂麻,絕不能等到鄧艾恢復自由後才動手。

問題是,派誰去殺鄧艾呢?衛瓘挑來挑去,挑中一個人:護軍田續。

田續與鄧艾有什麼仇呢?在伐蜀之戰中,攻打江油時,護軍田續畏縮不前,鄧艾大怒,當場拿下,差點就把他砍頭了。衛瓘找來田續,命令他追上鄧艾的囚車,將其就地正法,並慫恿說:“您可以報江油受辱之仇了。”

打仗畏縮不前的田續在殺人上卻一馬當先,馬不停蹄,一路狂奔,終於在綿竹以西追上鄧艾。田續宣佈鄧艾罪狀,不容分說,將其父子兩人拉下囚車,就地正法。一代名將鄧艾就這樣死於荒郊野嶺,默無聲息。

衛瓘殺了鄧艾後,羅織一套說辭,稱蜀地動盪不安,恐鄧艾囚車難以到京師,或因此生變,故而殺之以絕後患。說實話,司馬昭對鄧艾之死表現得很淡漠。鄧艾活著,他反而擔心,自己那麼信任的鐘會都會走上叛變之路,誰能保證鄧艾的忠誠呢?既然殺了鄧艾,他的兒子們就必須死,否則有後患。當時鄧艾其他幾個兒子都在洛陽,糊里糊塗被抓起來,一律問斬。可憐鄧艾為魏國建立了豐功偉業,到頭來卻落得如此下場,豈不令讀史者扼腕而長嘆呢?


君山話史


窩囊,不但窩囊,而且可悲,令人惋惜,在極難的情況下偷渡陰平成功,受盡多少的磨難,滅了蜀國後剛可以得到休息和享受,就被人誣告謀反而坐上了囚車,最終被人滅口而遭劫殺,真是悲哉。鄧艾為什麼會走入這步,除了被人陷害外,也有其自身的原因,有道是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鄧艾是三國後期魏國少有的名將之一,司馬懿非常看中鄧艾的才能,在與姜維的幾次對決中都取得了勝利,鄧艾成為阻礙北伐的強勁的對手,因此鄧艾被封為關內侯,加討寇將軍,,司馬師死後,司馬昭任命鄧艾為振威將軍,而後任安西將軍,在對吳國作戰也屢戰奇功。而後在滅蜀之戰中鄧艾偷渡陰平直至滅亡蜀國,在巨大勝利面前,鄧艾開始居功自傲,擅自循東漢以前鄧禹的做法,以天子名義,任命蜀國大批官員,並封劉禪為扶風王,然後再向司馬昭上奏此事,並且提了一堆滅吳的措施,但是此舉大大挑戰了司馬昭的權威,並且給其他對鄧艾嫉妒的官員特別是野心家鍾會提供了接

藉口和機會,所以鄧艾最終被壓上囚牢,最終衛灌害怕被揭露陷害鄧艾而在半路將其殺人滅口,也不難成立了。

其實鄧艾並沒有謀反之心,而是缺乏足夠的政治頭腦,又被勝利衝昏頭腦以致居功自傲,以致被鍾會衛灌等人得到機會而利用,實在是死的冤而又窩囊。


蘇蘇煮酒論史


鄧艾是一軍事其才,為什麼死得那麼窩囊?

驕兵必敗,而三國上幾位利害角色鄧艾,鍾會,包括關羽都是驕傲害死的,看來驕傲是害死人的,要麼怎講人要謙虛呢?

攻打西川是兩路進兵由鄧艾走近路翻山越嶺,輕裝以突襲隊渡過陰平,實施斬首行動,直接捉皇帝后主,鄧艾做到了。在姜鄧鬥志中姜維表面贏了,其實是姜維輸了,兵退漢中。

另一支勁旅由鍾會入漢中與姜維大戰,由於鍾會兵多將廣,這鐘會也是文武雙全的將才,姜維實在無力再戰時突發奇想假投降,欲各個擊破利用鍾會滅掉鄧艾,這鄧艾,鍾會,姜維,都是一代戰將,文武全才。碰一齊真是老天的按排。姜維的計劃沒有成功,因勢單力薄,在火拼中死亡,老窩被鄧艾端了,即使打贏也無用皇帝落到別人手上,說實話也只有投降的份了,

為什麼說鄧艾死在驕傲上呢?他自認為曹操,司馬懿一輩子的夢想破蜀國都沒有做到,我鄧艾做到了,此時早已飄飄然然,已不知自己幾斤幾兩,自己就行使皇帝的職權,隨便任命部下去做這兒那兒的太守等官職,並以強硬的口氣給司馬昭,給劉禪封侯等,其實這時他的腳已踏進鬼門關了,這樣的人必須死,欺君罔上哪個朝代都是死罪。後被捉就地處死。

有鄧艾就有鍾會!除了鄧艾鍾會擁兵自重,野心膨脹,不把司馬昭放在眼裡,覺得功高震主,也想爭天下,退可得劉備的地盤,剪除了鄧艾,自已也死於姜維的自己隊伍的一埸混戰中。

一句話都是驕傲作的怪,驕狂送了命,一代名將鄧艾死於他的才能很不對稱。



9紫氣東來


鄧艾的軍事能力毋庸置疑,能夠滅掉蜀國,收降後主劉禪,單憑這點也無人可及。他就像漢初的韓信,軍事能力很強,但政治水平忒低,韓信最後被蕭何、呂后所殺,故後世人說:(韓信)“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鄧艾的軍事能力是司馬懿發現的,殺死他的是司馬懿的兒子司馬昭,所以後世人說:“興也司馬,亡也司馬”。




(鄧艾)

那麼,鄧艾為何死的如此窩囊呢?

鄧艾在滅蜀國時,走陰平險路從山上滾下來沒死;在兵臨成都城下決一死戰中沒死,卻死在回國向司馬昭“彙報”工作的半路上,而且是死在曾經被他責罰的手下武將田續之手。

想想看,一個鎮南將軍沒有馬革裹屍還,而是讓牛車拉著囚車,被押著回國解釋清楚所謂的“問題”,眼看就要回到魏國,向領導解釋清楚在蜀國所做的一切,“奸人”汙衊之詞自然不攻自破,然而沒等到說清楚就死了,不但死的窩囊而且死的很冤枉。

那麼,鄧艾在蜀國做了些什麼事,被“奸人”陷害和汙衊呢?

說起鄧艾死的窩囊,其實也不能全怪“奸人”陷害,還是他沒有政治水平,也就是對政治這東西不懂,不敏感,像韓信一樣,被像劉邦一樣的人玩了。這“奸人”就是鍾會和衛瓘。


(鍾會)

話說鄧艾走陰平小路,偷襲成都得手,劉禪自縛而降,蜀國滅,鄧艾無疑是滅蜀頭號功臣。鄧艾戰功卓著,勢必召來同時是滅蜀主將鍾會和監軍衛瓘的嫉恨,這不難理解,“出頭的椽子先爛,槍打出頭鳥”,他立了首功,鍾會和衛瓘臉上無光。

說實話,鄧艾想避免遭妒忌,正確的做法是:收斂鋒芒,儘量不讓同僚鍾會和衛瓘感到壓力,換言之,就是不要得意忘形,團結同僚,及時和上級領導司馬昭溝通請示下一步的工作。我說的這些,相信在職場的親們很有同感吧!

但是鄧艾沒有這樣做,恰恰是反著來。首先他以當時魏國天子曹奐的名義,任命大批官吏。

他拜劉禪為驃騎將軍、授蜀漢太子劉璿(xuan)為奉車都尉、諸王為駙馬都尉;對蜀漢群臣,則根據其地位高低,或任命他們為朝廷官員,或讓他們領受自己屬下的職務。

說實話,我不知道當時鄧艾的真實想法,單憑不經請示上級,自作主張封官許願,就犯了僭越之罪。他置司馬昭何地?


(司馬昭)

揣測當時鄧艾可能是為了儘快穩定人心,畢竟當時姜維還帶著十萬軍隊在劍閣和鍾會死磕。鄧艾的出發點是好的,他可能認為:“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但是這往往授人以柄,容易受到別有用心的人攻擊和陷害。

其實鄧艾做的不僅只是這些,他還派人在綿竹把作戰中死亡的戰士跟蜀兵死者一起埋葬,修築高臺作為京觀,用以宣揚自己的武功。

這就是鄧艾做的不對了,說實話,滅蜀國沒有鍾會的配合,單憑鄧艾的2000人馬,沒有鍾會牽制姜維,姜維能夠回師把鄧艾活吃了。

鄧艾的所作所為,引起同僚的嫉恨,向司馬昭進言,終被殺。

鄧艾的行為,讓同是伐蜀的主帥鍾會抓住了把柄,鍾會和監軍衛瓘一同向司馬昭告狀,說鄧艾想據蜀自立,大封群臣,結黨營私,效仿當年的劉備。


(衛瓘)

尤其鍾會說鄧艾沒有請示大將軍就直接以天子之名加封群臣,是越權看不起司馬昭,有取代之意。司馬昭不愧是司馬懿之子,猜忌心頓生,當初伐蜀時,他就考慮到鄧艾軍事能力太強,故讓鍾會牽制鄧艾。

於是司馬昭震怒傳旨:『讓鄧艾把軍隊交給鍾會,回國把事說清楚』。鍾會和衛瓘高興壞了,大權在握,功勞歸我們二人所有了。

鍾會派人把鄧艾父子關進囚車,用牛拉著回國受司馬昭的審問去了。

鍾會和衛瓘合力搞垮了鄧艾,鍾會手握魏國將近30萬大軍,說實話,魏國的家底全在他手裡。這時原來假意投降於他的姜維使壞了,姜維鼓動鍾會造反自立,鍾會這人本來就有野心,架不住姜維一忽悠,二人一拍即合。姜維有自己的小九九,他想趁鍾會造反成功,而後殺鍾會,再迎劉禪復國。這正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姜維被殺)

但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造反之前出事了,鍾會手下的大將不願意造反,畢竟自己的家小都在魏國,造反還不讓司馬昭都砍了。

其實遠在魏國的司馬昭也不傻,他也想到了軍隊都掌握在鍾會手裡,一但有不測,無法制衡鍾會,於是司馬昭命令衛瓘密切觀察鍾會的動向,講真司馬昭不是吃白飯的人。

鍾會和姜維要造反,手下不同意,這時在軍營裡有個消息說:鍾會要把大將們都殺死活埋。這事衛瓘也知道了,於是和眾將聯合起來殺了鍾會和姜維,衛瓘把鍾會叛亂的事,及時向司馬昭做了彙報,原來笑到最後的是衛瓘和司馬昭。

殺了鍾會,眾將都想念鄧艾,覺的鄧艾才是他們的主心骨,於是提議快馬追回鄧艾,擁護鄧艾當他們的主帥。這時衛瓘心慌了,假如鄧艾迴來,勢必會知道他和鍾會一起合謀陷害他的事,於是衛瓘偷偷把武將田續找了來,原來在之前田續因為犯錯被鄧艾處罰過,田續懷恨在心,衛瓘想利用田續除掉鄧艾。

當衛瓘找來田續,透露給鄧艾的行程,田續為了報復鄧艾,趕在眾將之前,把即將回國的鄧艾父子都殺了,田續逃之夭夭。這就是前面開頭所說的,鄧艾死的窩囊的全部過程。

鄧艾不但死的很窩囊,而且很冤枉,他終究沒有洗刷掉自己被人誣陷的謀反罪名。他的家小都被司馬昭流放了。在司馬昭有生之年,鄧艾都沒有平反,這也不難理解,衛瓘不會讓他翻身。

(鄧艾)

最後衛瓘位高權重,司馬昭的兒子司馬炎稱帝后,他成了司馬炎的肱骨之臣。司馬昭和衛瓘這些政治家和陰謀家笑到了最後。


秉燭讀春秋


鄧艾為何死的窩囊,有3條原因:

1.外因誘因:鍾會,衛瓘的誣告鄧艾謀反。導致司馬昭下手令逮捕鄧艾,鄧艾失去自保能力。

2.根本原因:鄧艾伐蜀時不服從命令,未經允許自作主張,獨斷專行。導致司馬昭猜疑鄧艾,才會聽信鍾會,衛瓘的誣告。

3.意外原因:鍾會造反,衛瓘平叛後擔心鄧艾報復,派人將其殺害。前兩條原因鄧艾還不一定死,他還有機會當面向司馬昭申辯,但沒想到衛瓘品性歹毒。


詳情如下:


當初司馬昭派鄧艾、鍾會、諸葛緒率軍三路伐蜀。隨行的還有監軍衛瓘,負責監督軍事行動。鍾會兼併了諸葛緒的軍隊,之後被蜀漢名將姜維阻攔在劍閣,雙方久久僵持不下。鄧艾則率軍開闢山路,繞道進入蜀漢腹地,直逼成都,迫使蜀漢皇帝劉禪投降。

鄧艾在滅蜀之戰中立了頭功,得到厚賞。鍾會嫉妒鄧艾的功勞,心中又想謀反,在蜀地自立為王,所以想除去鄧艾。鍾會找到衛瓘,二人合謀,聯名上書給朝廷,誣陷鄧艾有謀反的意圖。


掌權的司馬昭沒有調查事實,就立刻下令逮捕鄧艾父子,將他們關入囚車,押往京城。

鍾會讓衛瓘去逮捕了鄧艾,希望他們雙方火拼,一來可以坐實鄧艾謀反之事,二來可以消耗他們的兵力。衛瓘夜間前往鄧艾大營,先對鄧艾的部將威逼利誘,然後逮捕了鄧艾,而鄧艾父子和他的部將對此都沒有反抗。

鍾會兼併了鄧艾的軍隊,獨掌蜀地軍事大權。不久鍾會謊稱奉太后遺令要廢掉司馬昭 ,於是在成都反叛了。

衛瓘本來並不支持鍾會,只是迫於形勢,假意屈服。 衛瓘鼓動將士們反叛鍾會,在兵亂中,鍾會被殺。


鍾會已死,鄧艾的部下便去追關押鄧艾的囚車,想將鄧艾迎回成都。衛瓘害怕鄧艾迴來複仇,自己又想獨佔功勞,於是派護軍田續去截殺鄧艾,殺掉了鄧艾父子。

鄧艾為何獲罪被殺呢?綜上所述,可以看出原因,應該是鍾會和衛瓘二人合謀誣陷鄧艾,使鄧艾獲罪,而之後衛瓘擔心被鄧艾報復,於是派人殺了鄧艾。但這只是外因,或者說是誘因。

鄧艾被殺的原因,其實是和鄧艾自身性格特點有關,這是內因。鄧艾的性格特點主要致命點是自作主張,不服從命令。當然這也不全是壞處,有時候可以視為獨立自主。

當初鄧艾與蜀漢將軍諸葛瞻在綿竹相戰,鄧艾派兒子鄧忠和司馬師纂(此人名叫師纂,在軍中擔任司馬一職)左右包抄出戰。鄧忠和師纂作戰失利,退軍返回,並說:“無法擊敗敵軍。”鄧艾大怒,叱責鄧忠、師纂,將要斬殺他們。鄧忠、師纂急忙再次出戰,終於擊敗了蜀軍。

師纂本來是司馬昭的屬官,被派來監督鄧艾伐蜀。師纂犯了小錯,按照軍法,也應該罪不至死。鄧艾想自作主張殺了師纂,並且連自己的兒子鄧忠也不放過,也體現了他不近人情。這也讓師纂心懷怨恨,其後,他也隨鍾會等人上書稱鄧艾謀反。

鄧艾滅蜀後,不請示皇帝或司馬昭,就自作主張任命劉禪為驃騎將軍,並任命蜀國舊臣為官,甚至招攬一些人做了自己的屬下。鄧艾驕傲自滿,儼然一副蜀王的模樣。這樣的鄧艾,如何讓司馬昭相信他沒有謀反的意圖?

鄧艾上書給司馬昭說:“現在可以藉機備戰討伐東吳。應該優待劉禪,讓他留在蜀地,封劉禪為扶風王,東吳君臣知道後就可能歸降。如果將劉禪送到魏國京都,東吳的人就會認為我們將劉禪流放了,那麼他們就不會歸降了。”

司馬昭讓監軍衛瓘傳話給鄧艾說:“事情一定要先請示報告,不要自作主張。”

鄧艾迴復司馬昭說:“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我應該見機行事。如果等待朝廷命令,道路遙遠,就會延誤戰機。我雖然沒有古人那樣的節操,但不會因為自身遭到嫌疑而讓國家損失利益。”

鄧艾的這番話,擺明了他要自作主張,直接引起了司馬昭的懷疑。其後鍾會,衛瓘、胡烈、師纂等人上告鄧艾有謀反之意,司馬昭自然將鄧艾逮捕回京。

臣子自作主張,不聽命令,多數統治者都不會容許。如果鄧艾謹遵命令,也不會引起司馬昭的懷疑,即便司馬昭懷疑,也只會召回鄧艾迴京接受詢問,而不會未經調查就逮捕鄧艾。


參考史書:《三國志·魏書·王毋丘諸葛鄧鍾傳第二十八》

流年簷下雨,浮世階上苔。簷雨墜珠,轉瞬流年千秋。階苔行蟻,方寸浮世萬象。我是作者簷雨階苔,歡迎關注。


簷雨階苔


天下本是將軍定,不許將軍享太平。歷代名將都是君主手裡的一把雙刃劍,他們一邊幫助君主平定天下,讓天下重歸太平;另一方面君主也害怕他們傷到自己,所以他們也是君主最防範的對象。鄧艾行軍打仗雖然可以料敵機先,出奇制勝,但是他居功自傲,不善自保也為他的悲劇埋下伏筆。

鄧艾偷渡陰平滅掉蜀漢可以說是三國後期的第一大功。不過功勞越大,說明你的能力越強,對君主潛在的危險就越大。這時候鄧艾如果有遠見的話,更應該夾起尾巴做人,對自己的言行更加小心謹慎。但是鄧艾不但沒有低調做人而且還翹起尾巴,尾巴可以當旗杆使啦。

鄧艾滅蜀之後沒有經過司馬昭的同意擅自任免官吏,益州的重要官職都被他安排了自己的部下,這很難不讓司馬昭聯想是在安插自己的親信。要知道司馬家的政權就是通過政變得來的,司馬昭深知安插親信意味著什麼。就是後來沒有鍾會篡改鄧艾的寫給司馬昭的信,鄧艾這樣的做法肯定會引起司馬昭的警覺。

鄧艾雖然不想謀反,但是和他一起伐蜀的鐘會是真的想謀反。鍾會真是一個失敗的野心家,他也藏不住自己的心事,他的野心很早就被人看了出來。鍾會的親哥哥鍾毓曾經就勸諫司馬昭要堤防鍾會,司馬昭的媳婦王元姬也曾經提醒司馬昭不能夠對鍾會委以重任。

滅蜀以後司馬昭就派賈充率軍一萬進入斜谷,自己率軍十萬駐守長安。司馬昭這樣做就是防著益州出現變故。鍾會誣告鄧艾謀反,加上之前鄧艾的所作所為,我想司馬昭現在的想法就是寧殺錯不放過,將鄧艾逮捕也在情理之中。

鍾會的叛亂很快被平息,衛瓘之前參與誣告鄧艾謀反擔心禍及自身,所以派人將鄧艾父子殺死。一代名將從此落幕。

鄧艾的死是那個動亂時代裡權力鬥爭的犧牲品。鄧艾在巨大的勝利面前,居功自負,他的所作所為正好成為鍾會攻擊的口實。經常在別人面前誇耀自己的功勞成為別人厭惡的對象,而不知道去搞好同事之間的關係。比起後來滅吳的杜預,雖然身居要職,但是低調做人經常去賄賂高官以求得自身的安全,鄧艾在這一點上看的太不明白。

所以我認為,在當時很特殊的環境下,鄧艾不知道收斂成為別人利用的對象,加上不能夠很好的處理人際關係,讓他的人生以悲劇結尾。


木子讀歷史


軍事上的奇才,政治上的矮子。

生的卑微死的冤。

他的死在於他的動作太大了。

司馬昭想伐蜀,朝中大臣基本沒有支持他的,但是鍾會卻大力支持,司馬昭對他肯定產生好感或者是信任感。相比之下,鄧艾卻堅決反對伐蜀,他認為蜀漢內部沒發生問題,不是伐蜀的好時候。(記載於《資治通鑑》)

鄧艾納降劉禪之後,表現得我行我素。大封蜀漢舊臣,還制定進一步的作戰計劃。

然大舉之後,將士疲勞,不可便用,且徐緩之;留隴右兵二萬人,蜀兵二萬人,煮鹽興冶,為軍農要用,並作舟船,豫順流之事,然後發使告以利害,吳必歸化,可不徵而定也”——《三國志》

鄧艾想留兵四萬,修養聲息,準備戰鬥物資,並派遣使者勸降東吳。

鍾會本來就對鄧艾奪功不滿,再加上鄧艾行為確實留給人口實。鍾會的讒言就解釋的通。

司馬昭可能會想:當初不叫伐蜀的是你,現在私自封官的也是你,要求屯兵的還是你,到底是怎麼想的?

司馬昭最初制定的滅吳方針是:滅蜀後三年水陸並進,鄧艾和他的想法基本相同,就是補充了一點勸降。不知道這個會不會引起疑心。

幾件小事情串聯起來就成了大事情。

鄧艾就這麼冤死了。


大眼大世界


歷史上,軍功卓著者,鮮有善終,鄧艾也沒能逃脫此宿命。從一寒門子弟,奮鬥到一方統帥,不容易。從神壇跌落,彈指一揮間。


第一,兔死狗烹,鳥盡弓藏。

蜀國已經被其消滅,這蓋世功勞讓司馬家族也頗為忌憚。對於司馬家,鄧艾也沒有多大剩餘價值。

第二,鄧艾軍事鬥爭一流,政治鬥爭不及格。伐蜀,鄧艾只是二號人物,鋒芒畢露讓領導眼紅。鍾會本來就很陰險,嫉賢妒能,看著自己的同僚發達,心裡不平衡,用盡下三濫的手段。攻下蜀國後,鄧艾越俎代庖,大肆封賞蜀國官員,擴大自己的影響力,讓司馬昭感到很大的威脅。


第三,政治立場。鄧艾是司馬懿提攜的部下,現在司馬昭當政,一朝天子一朝臣,鄧艾的政治立場還未及時轉變。鄧艾出生於寒門,沒有大的政治背景作為靠山,司馬昭殺他易如反掌。


鄧艾之死,死於同僚的嫉妒,老闆的猜忌,自己又沒有及時的急流勇退。


陳陳秋媚


鄧艾是一代軍師奇才,為啥死得那麼窩囊?

正始四年(243)九月,司馬懿任曹魏中部戰區司令--都督荊豫諸軍事,率軍攻打舒城,東吳太傅諸葛恪,因畏懼司馬懿軍力雄厚,棄城而走。司馬懿是一個用心的人,有人給司馬懿推薦一篇文章,標題是濟河論,司馬懿讀過後,大加讚賞。這篇文章的作者就是鄧艾。當時鄧艾四十多歲,穿著樸素,身體健壯。鄧艾提了



兩個建議:一是開河渠,修水利;二是在淮南淮北實行大規模軍屯。從此,鄧艾就被司馬懿注意上,逐步提拔,擢升,一路順風。但說到底,鄧艾對於政治,還是不太清楚。司馬昭殺掉曹髦後,國內反對派暗中操縱,推動,司馬昭壓力很大,有人要求殺掉賈充,司馬昭又捨不得。急需轉移國內視線,探報說蜀國黃皓弄權,賈充司馬昭覺得伐蜀最好,但在鄧艾那裡碰了釘子。鄧艾認為時機還不成熟,極力反



對。這自然給司馬昭很不好的印象,相反,鍾會卻揣摩司馬昭心思,擬定了具體伐蜀行動計劃,於是,司馬昭把鄧艾涼在一邊,啟用鍾會為伐蜀最高領導,率主力十餘萬,鄧艾只帶三萬人馬,和另一個諸葛緒差不多。這一段主要是鄧艾在軍職上的挫折,鄧艾作為司馬昭父親選中,提拔的優秀將領,卻不得司馬昭重用,實在可惜。以下分析鄧艾之死:

鄧艾由於政治上的幼稚病,被年輕資歷淺的鐘會僭越,心中氣悶,想用奇險招數取勝,就苦思冥想出偷渡陰平這一招,本想在鍾會那露一手,結果遭到鍾會表面誇讚,背後嘲弄,就負氣獨自組織實施。歷盡艱險後,最終僥倖成功。劉禪投降後,鄧艾有點忘乎所以,想張揚一下,給司馬昭寫信,說想分封劉禪,以及自己部下,以彰顯自己功勞。司馬昭瞭解鄧艾心思,但警告說這需要批覆,不能亂來,但鄧艾



不聽,自行封劉禪扶風王,封部下師篡為益州刺史等,還在綿竹築臺,張揚不已。司馬昭因此下令鍾會收押鄧艾,送回國內。鍾會執行後送鄧艾,還在途中,姜維,鍾會被魏軍士兵殺死,鄧艾原部下就商量把鄧艾搶回來,這時最高領導成了監軍衛罐,而當時奉鍾會命令收押鄧艾的,正是衛罐,衛罐怕鄧艾出來後報復自己,就派與鄧艾有仇的田續,乘亂把鄧艾幹掉。鄧艾部下剛追上囚車放出鄧艾,就被趕來的田續一刀斬首,兒子鄧忠也一併被殺身亡。

可見,歸根結底,問題的癥結在於鄧艾本身有瑕疵。如果鄧艾沒犯政治錯誤,司馬昭不會下令抓鄧艾,沒有前面那個抓,就沒有衛罐忌憚以後報復,專門派仇人去幹掉鄧艾。其實鄧艾如果押送回國,雖然可能被治罪,但肯定不會被處死。(14:0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