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为什么林黛玉没有参加入宫采选?

垂耳兔戴花花


这个问题可以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来说。主观上,黛玉本人和黛玉身后的家人没有这个意愿;客观上,黛玉完美规避了采选的时间。

一、在书中唯一一次明确提到的入宫采选活动中,林黛玉年纪尚幼,不可能参与采选。

书里第四回,提到薛蟠上京的目的,其中之一就是“送妹待选”。

近因今上崇诗尚礼,征采才能,降不世出之隆恩,除聘选妃嫔外,凡仕宦名家之女,皆亲名达部,以备选为公主郡主入学陪侍,充为才人赞善之职。

书里没有说这些“仕宦名家之女”要多大年纪才能参加采选,只能大概分析。薛宝钗待选的不是妃嫔,而是女官、伴读一类“才人赞善”,照理应该比参选妃嫔的年纪还要再大一些。从书中宝钗进入贾府后过的第一个生日是十五岁生日可以推断出,宝钗待选时还不足十五岁。准确地说,应该是不足十四岁。

因为书中明确写道,薛蟠是在准备上京之时遇到被拐子拐卖的英莲的,之后才发生了打死冯渊的事件。这个案子到达贾雨村手中时,冯家已经告了一年的状,而此时贾雨村刚送黛玉抵达贾府不久,宝钗一家还没到达贾府。

这样算起来,宝钗得到待选资格到进入贾府,至少有一年多的时间,她应该是在十三岁到十四岁之间得到这个采选名额的,这个年纪也合理。

而这时黛玉多大呢?根据书中的描述,她是在六岁丧母之后出发投靠贾府的。黛玉到了贾府之后,护送她的贾雨村就马不停蹄地到应天府上任去了。一到任,就接下了薛蟠指使人打死冯渊的案子。在门子的指点下,贾雨村也没花多少工夫就迅速结案,放过了薛蟠。而之后薛家就到了贾府。——所有这些事情算起来,一年之内完成绰绰有余。也就是说,薛宝钗是在林黛玉进入贾府之后不久进入贾府的,照理也就是同一年的事。

如果要严格遵守这个时间推理,就得接受宝钗比黛玉大很多的事实:大概黛玉还是六岁幼女时,宝钗已经至少十三岁,有选秀资格了。

很多人无法接受这个结论,毕竟从书里的故事看起来,宝钗最多也就比黛玉大个三四岁的样子。但宝钗在进入贾府之前已经可以参加选秀,这是不争的事实,除非黛玉路上蹉跎了好几年才到达贾府,或者黛玉进入贾府后又消磨了好几年,宝钗才来到,否则无法解释时间线的不合理。

很显然人物的年龄问题是作者出于某种原因刻意模糊的,那就不必去深究。反正不管宝钗是比黛玉大三四岁还是七八岁,都可以轻易计算出,宝钗以十三到十四岁的年龄参加选秀时,黛玉应该还不到十岁,顶多十岁出头,这么小的孩子,根本没达到选秀年龄。所以书中唯一的这一次采选活动,跟黛玉无关。

二、黛玉在贾府长大后,书中再无提到采选活动。即使有采选活动,林黛玉也有诸多不参与的理由。

选秀照理不止一次,黛玉在贾府住了下来,慢慢长大,总有一天会到达可以参加选秀的年龄,为什么后来也没有参加呢?

只能说,书里没写就是没写,因为作者根本没打算安排黛玉往选秀那条路上走。

如果要找理由,也能找到不少合理的理由,说明黛玉不必走这条路。

1.黛玉本身的性格和追求,就是和入宫选秀这个路径背道而驰的。某种程度上她算是女版贾宝玉,一个离经叛道者。从她随手抛掷皇帝赐给北静王的鹡鸰串珠并斥之为“臭男人”拿过的东西,以及她为历史上五位红颜所写的《五美吟》来看,一般女孩子视之为荣耀的宫廷身份,在她眼里不但毫无价值,恐怕还是她唯恐避之不及的东西。

所以,黛玉本人的主观意愿绝对不会是愿意参加宫廷采选。倘若因为某种外力强迫她走上这条路,估计她也会从内心强烈反抗,最终必然酿就悲剧。林黛玉是书里的主角,虽然她的故事注定是悲剧,但是没有必要用这种节外生枝的方式来展现。

2.林黛玉毕竟不算正规的贾家人,如无特殊情况,贾家应该对她维持基本的尊重和照顾。代替黛玉父母作主,让她入宫采选,这是不合适的。

虽然黛玉父母早逝,寄居在贾府的她事实上算是贾府成员,但毕竟名不正言不顺,黛玉自己都曾经向宝钗吐槽自己不是“正经主子”,难免有下人怠慢。既然黛玉严格算起来不算贾家女儿,就算要选秀,贾家也不应该让黛玉去。贾家自己又不是没有女儿,有三春在呢。如果要参加采选,不送自家女儿,却送亲戚家女儿,算不算欺君呢?

3.如题主所言,不但黛玉没有参加采选,三春也没有。说明参加采选其实不是一件好事,如有可能,能免则免。

其实元春省亲时说的话已经表明了,正常女孩儿都不愿意入宫的,那是一个“见不得人的去处”。一入宫门深似海,父母亲人此后再难相见,深宫生活又需要步步小心,日子过得不压抑才怪。

所以,有一个贾元春在宫里已经够了,贾府没必要再把其他女孩送进宫去。别说黛玉不是正式的贾家女儿,就算是,黛玉本人不愿意,贾府又何必把她推向那“见不得人的去处”?

至于宝钗选秀,那是薛家的事情,也说明薛家的境遇不如贾家,还是有必要靠女儿入宫来提振一下。不过既然失败了,这事就算完结了,况且宝钗年纪渐长,也必然会超龄,自然后来也不必再考虑选秀的事。

4.贾府已有元妃在宫里,正常情况下,也不大可能再往宫里送进第二个女孩。

抛开选秀一事是好是坏不谈,贾府已经成功把元春送进宫中,并且发展不错,也在事实上一度成为贾府的有力靠山。那么正常来说,即使贾府有心再往宫里送进第二个女孩,成功率应该也不高。皇帝也应该要注意平衡的,总不能让一家臣子独大,宫中秀女这样的“名额”,应该也是作为皇家荣耀平均分配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贾府再参加采选就没有意义,自然就不必凑这热闹了。

以上是头条号“海阔天空诗酒花”的回答。欢迎在今日头条APP关注“海阔天空诗酒花”,图文、问答、视频,海阔天空随便聊。


海阔天空诗酒花


黛玉的形象是天上仙女的形象,宝钗的形象是人间大家闺秀的形象,黛玉无一点人间之俗气,宝钗却有人间世俗之气。《红楼梦》塑造了宝钗入宫选秀并落选的事,而从未见黛入宫选秀,其中原因主要是下面二个缘由。


(一)书中交代黛玉前身是三生石畔一棵绛珠仙草,是宝玉的前身神瑛侍者的辛勤浇溉,绛珠仙草才能幻化为一位美丽的绛珠仙女。当宝玉的又一前身神瑛仙石要投胎于凡间时,绛珠仙女为报答神瑛侍者的浇溉之恩,就自愿随神瑛仙石下凡,要将一生之眼泪还与他。这样神瑛仙石到凡间成了宝玉,而绛珠仙女到凡间成了黛玉。《红楼梦》一书,其着重描写的就是有木石前盟的宝玉与黛玉之恋,着意其宝玉与黛玉间的纯洁爱情,假设林黛玉的形象,也如宝钗般去选秀,那么宝玉与黛玉的纯洁爱情,又怎能体现出来呢。其实黛玉未见其选秀,是作品为塑造宝玉黛玉之恋纯洁性的需求,不然《红楼梦》这部书,也就俗气了许多,会落入《金瓶梅》之套路,书中女子只有俗气而无仙气。

(二)林黛玉的母亲贾敏去世的早,而父亲林如海又整天忙于公务,无时间照顾黛玉,这样林如海才将黛玉送进贾府,为了是有外祖母贾母的照看,此时的林黛玉年龄尚小,等到了选秀的年龄即十三岁,黛玉的父亲林如海又去世了,需服丧三年,在这个期间里是不能参加选秀的,等服丧期满后,黛玉早过了选秀的年龄了。如果书中出现了黛玉的选秀情节,这样不就不合情理了吗。


至于提到迎春、探春、惜春为何没见去选秀,这主要原因是因为《红楼梦》这部书,在描写爱情婚姻时,主要是以“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来展开写的,“三春”虽也位列金陵十二钗正册,但书中并非主要来描写她三人的感情生活地,所以即便是“三春”参加过选秀,书中也不一定会描写出来。

书中有宝钗选秀而无黛玉的选秀,其主要原因还是因为,黛玉是仙女般的人物,她无世俗观念。而宝钗是人间的大家闺秀,难免会沾上些世俗之气。参加选秀,这不是很世俗的行为吗,仙女般的林妹妹那愿参加这世俗的作为呢。



绛珠仙子还完了眼泪,就飘然离凡俗而去,只留给人间一个追求纯洁爱情的形象。正因如此,才使得宝玉黛玉的纯洁爱情故事千古流芳。

(图片来自于网络)


春日之虎


不邀自来。

黛玉没有参加入宫采选,是因为黛玉既达不到采选的硬性条件,而且林家也没有让黛玉去采选的必要。

01

入宫采选,是采选女官,女官对候选人有要求,黛玉达不到

女官是指高级的宫女,女官又称宫官,有一定的品秩,并且领有俸禄。其工作范围包括管理较低级的宫女,训练新入宫的宫女,照顾公主、皇子等。

女官来源不一而足,或是由举荐入宫任职,或是由宫女擢升;由于是职事官,选拔时多重视才德甚于色貌,但对容姿亦会有一定要求。

简而言之:女官要有德有容,要做事,有管理,相当于一份工作。

女官对候选人的要求:

1)要做事,身体要健康:黛玉自从生下来,就有先天不足之症,但凡吃饭便吃药,是一个美人灯。而作为女官,吃穿住行、行事管理,都有规定,这样的强度,黛玉肯定是承受不了的,身体就不允许。

2)女官虽然对家世没有明确的要求,但也是条件之一:《红楼梦》的背景并不是清朝,而女官制度在清朝时废除。所以不拿清朝选秀女的制度来要求女官。

但是,林家是清贵的读书之家,这样的家庭,养出来的孩子一般都有一种天生的傲气。而女官是要在宫里左右逢源,并不适合林黛玉这种清高的女子。

02

女官做到好,有晋升空间,可以暗中辅助家族,而林家并不需要

林家是读书之家,林如海更是探花,放任盐道,可见皇帝器重。在林如海活着的时候,林家已经很显赫了,不需要在加强家族力量,不然会招致皇帝猜忌。

元春从女官到皇妃,应该是艰辛重重,所以才说“送我去那见不得人的地方”。黛玉柔弱,家中也舍不得她去吃苦。

而宝钗所处的薛家,已经家道没落,薛蟠纨绔,不堪大任。所以,宝钗参加采选,凭借宝钗的聪慧,薛家的财力,宝钗如果入选,应该能很快晋升为高级女官,成为家族的助力。

林家并不需要黛玉成为林家的助力,所以黛玉根本不需要去参加采选。




百年树妖



红楼梦里,林家、四大家族和皇家的关系都比较密切,按照惯例他们都会送女儿入宫选秀,元春和宝钗都参与了选秀,但是很奇怪的是黛玉从来没有参加过。

黛玉的相貌、才能和家世每一样都是极为突出的,黛玉有参加选秀的资格和条件。薛蟠第一次见到黛玉就被黛玉的美貌所震撼,整个人都酥倒在那里,而且宝玉也曾感叹家中的女孩子们没有一个可以比得上黛玉的,可见黛玉相貌之美。

黛玉是大观园公认的才女,夺魁菊花诗、感人葬花吟、独创五美吟、惊艳桃花诗、夜题秋窗风雨夕等等,黛玉的才华有目共睹,元春和贾政都大为赞赏。

黛玉的家世也极为显赫,林家祖上袭过列侯、世代为官,黛玉的父亲林如海是前科的探花,今钦点出为巡盐御史。林家虽为钟鼎之家,却亦是书香之族。

从黛玉的家世便可以知道林家备受皇家恩遇,黛玉的父亲不仅是探花而且还是皇上钦点巡盐御史,这个位置不仅要有能力而且还要是亲信,林家受到皇上的器重可见一斑。

有这样的身家背景,黛玉自然有选秀的资格,有资格但是从来没有听到黛玉参加选秀,那这到底是为何呢?

第一,可能因为年纪小和生病错过选秀时间

秀女一般从满、蒙八旗中遴眩凡年龄在十三至十六岁,身体健康无残疾的旗籍女子,都必须参加阅眩嘉庆六年(公元1801年)以前,甚至公主下嫁所生之女也不能例外。

黛玉和宝钗是前后脚进贾府的,宝钗到贾府的时候贾母给她过了15岁生日,宝玉比宝钗小1岁,黛玉又比宝玉小1岁,那黛玉就是13岁左右,所以黛玉到贾府的时候可能年龄还未满13岁,所以在此之前黛玉因年纪小不用参加选秀。

选秀一般是每三年一次,要是生病或者是其他原因没有赶上便会错失当年选秀的机会。黛玉虽然很美但是体弱多病,她很可能因为生病错失选秀的时机。原文说: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症。

大家一看就知道黛玉有不足之症,可见黛玉的身体不是太好,而且黛玉从会吃饭起就要吃药,春秋都会犯病,所以很有可能在选秀的时候黛玉因为生病就错过了,于是就一直没有参加。


第二,林家父母不想也不愿黛玉参加选秀,从中打点让黛玉不必参加选秀

黛玉之所以一直没有参加选秀的原因,除了客观的条件外,其中最重要的便是林如海夫妇不想也不愿意黛玉参加选秀。

不想,是因为他们膝下只有黛玉这一个孩子,之前癞头和尚为了治好黛玉的病症想要化黛玉去出家,他们都不愿意,更何况让黛玉入宫?而且黛玉自小聪慧、孝顺,那他们便无论如何都舍不得黛玉进宫了。

不愿,是因为知道宫中生活艰辛,远没有外人想得那般容易。元春这样优秀的女子在宫中都生活的如履薄冰,他们又如何愿意女儿去受这样的罪?

林家正处盛世,不需要送女儿入宫作为家中的依靠,所以他们不必这样,而且他们夫妇从来不求高官厚禄,只想女儿简单快乐的度过一生。

以黛玉的才貌一旦参选,必定入选,所以林家为了黛玉的将来,一定会从中打点让黛玉失去选秀的资格,这样黛玉就不必参加选秀。


第三,对于黛玉的婚事林家早有安排

进宫其实也是对女孩子婚姻的一种安排,林如海不让黛玉进宫自然是他对黛玉的婚事早有打算。

黛玉作为他们夫妻二人的掌上明珠,他们当然希望将来黛玉可以找到一个真心呵护她、爱她的人,自古帝王多薄幸,皇家自然不是林家夫妇的选择。

林家和贾府是姻亲,且又门当户对,也许早在贾母接黛玉入贾府的时候,两家人就有这样的意思,只是没有说明。

到林如海去世黛玉再次回到贾府的时候,想必林如海已经和贾母代表的贾府商议好了黛玉的婚姻大事,不然林如海也不会让黛玉再次回到贾府。

黛玉和宝玉两小无猜、有情有义,他们之间的婚事早已深入人心,林如海自然在去世之前已为黛玉做好了打算。只是可惜命运捉弄,宝玉和黛玉最后没有结成夫妻。


少读红楼


个人认为作者这样写是为了掩饰小说的时代背景,只用宝钗一人的入宫采选留下皇宫制度的线索。


正如答友摘抄的那样,宝钗参加采选是因为今上要从“仁宦名家之女”中挑选陪读女官,这就掩饰了清朝什么几旗之女必须参加选秀否则不让出嫁的制度。否则的话,贾王史薛十二钗家境相似,一荣俱荣一损俱损,除了已婚的、出家的,差不多的都得参选,包括宝琴、岫烟、李绮……这些都逃不掉。那贾府可就热闹了,为了备选家里不得日日管弦,夜夜笙歌啊。宫里的教引姑姑、宫女太监迎来送往的少得了?那姐妹们日常见面、相约作诗起社一定少不了一起探讨怎么穿花盆底不摔跤,怎么化妆讨皇上老儿喜欢,做什么针线女红能拢住皇上的心,怎么在宫里联手争宠打高压低……这一看这就是某朝某代了,还掩饰什么呀——“朝代年纪,失落无考”无从谈起了。作者著书为记录当年所有闺阁异样女子之行止见识的初衷也不一定能达成了,还辜负了那晨风夕月,阶柳庭花。


就是宝钗的参选也是淡化处理了的,照红楼梦的笔法,坐卧行止吃喝穿戴都要详细描画的,薛蟠出个门都要详细交待怎么收拾行李、打点行装,怎么请伙计喝酒,薛姨妈又怎么隔窗千叮咛万嘱咐;一个女儿选秀这么大的事情薛姨妈一点准备,一点教导都没有?也没见宫里有什么人出来指引教导,反正就是不咸不淡几句交待就过去了,这样正常吗。是作者想留条皇宫选秀的时代线索又不便大费笔墨吧。


LadyHaha雷蒂读书


为什么不要黛玉参加入宫采选,贾府应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考量:

第一,在林黛玉尚未成年时,就父母双亡了,家里也没有哥哥弟弟。所以,她一身轻松,就是进宫也没有什么进取之心,不像贾元春那样背负着家族的使命,非进宫不可。进了贾府后,贾宝玉更是把她喜欢得不要不要的,就是贾政等有这个想法,贾母也会拦着不许的。

第二,林黛玉爱哭,也很任性,说翻脸就翻脸。如果非逼着她入宫,那不得在皇帝面前把十八般武艺都拿出来?在皇帝面前就闹翻了,皇帝要发起火来,那可不是闹着玩的,这个烂摊子,谁也收拾不了。贾府一掂量,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相安无事最好。

第三,薛宝钗也是准备采选才进京的,自进了贾府后就没了下文。这可以看出,四大家族贾、王、史、薛的“带头大哥“贾家觉得没有必要再送一个人去了,贾元春已经在里面混得风生水起的,有她为四大家族代言,就够了。大家对宝钗的态度基本就决定了对黛玉的态度。

第四,那个时候,贾府还是有要雨得雨要风得风的能力的。贾蓉的老婆秦客卿死后,贾珍要大办丧事,但名分不好看,贾府马上找人给贾蓉捐了官,可卿的名分就补起来了,最后办的风风光光的。通过这件事,贾府认为,有祖上积攒下来的功业,自己还能吃老本,不怕。

这么一看,贾府几乎就没动过送林黛玉入宫采选的心思。宝钗有这个想法都被打压下去了,把好的留着好的给自家人,岂不是更好?


青草无为


《红楼梦》一开篇就讲了,这个故事没有年代可考。不能把某个朝代的选秀规矩套用在《红楼梦》里,从宝钗待选来看,这个故事里的选秀不是固定的,而是皇上临时决定的。

我们看看宝钗进京的原因【近因今上崇诗尚礼,征采才能,降不世出之隆恩,除聘选妃嫔外,凡仕宦名家之女,皆亲名达部,以备选为公主、郡主入学陪侍,充为才人、赞善之职】。所以宝钗进京待选。宝钗待选的是女官,不是妃嫔。

宝钗待选的时候,林黛玉年龄还小,大约十一二岁,不够年龄。因此没有参加选秀。

后来是否有选秀活动书里没有写。据润杨推测,如果有选秀,也是向上次选秀一样,适龄人员的名字报到部里,由部里进行首轮筛选,符合条件的,进入下一轮,也就是入宫待选。不符合条件的,直接淘汰。宝钗应该在部里审核阶段就被淘汰了,所以书里没有宝钗入宫待选的描述。

黛玉是符合待选条件的,她是列侯的后裔,兰台寺大夫的女儿,本身又才华横溢,容貌美丽,气质风流婉转。如果黛玉参选,肯定会一路过关斩将,高奏凯歌。但是黛玉和宝玉一样,厌恶仕途经济,而黛玉的母亲和父亲生前,肯定会对黛玉的未来做过规划,那就是不入宫。

想当初,不凡的贾敏,没有入宫待选,而是嫁给了探花郎。说明贾母和贾代善,不愿意贾敏被当做家族的牺牲品,到皇宫那个看起来,尊贵无比,实际上固定无比的地方受苦。林如海和贾敏当然也不愿意黛玉,作为牺牲品,被送进宫里,他们希望黛玉找一个好婆家,与如意郎君一辈子幸幸福福的生活在一起。他们给黛玉找的如意郎君当然是贾宝玉。

贾母自然尊重黛玉父母的意愿,不让黛玉进宫。当黛玉的“亲名达部”时,贾家会通过自己的力量,让黛玉在部里落榜。这样黛玉就不用进宫待选了。

正是由于黛玉没有参加入宫采选,黛玉和宝玉才演绎了一场旷世绝恋。直到今天人们还为这场恋情扼腕叹息……

润杨推测,欢迎赐教!


润杨的红楼笔记


不仅林黛玉没有参加入宫采选,金陵十二钗也仅仅薛宝钗参加了,而且作者对于入宫采选之事行文极其俭省,正应了作者开篇提出的不要追究朝代,毕竟这种事情写多了很容易就看出来是影射哪个朝廷,大可能变成禁书。



如果单论林黛玉为什么没有参加入宫采选,倒是可以有很多理由解释得通。

首先,林黛玉不符合采选年龄、家世等各种要求。其一,年龄不够。入宫采选年龄一般在13岁到17岁之间,林黛玉比薛宝钗小三岁,薛宝钗第一次进贾府准备采选应是13岁左右,因为后面章节提到王熙凤发愁怎么操办她15岁生日。林黛玉那时间才10岁左右,不够采选年龄。其二,林黛玉是林家孤女,皇宫采选不能让人绝户。其三,随后林黛玉父亲死了,她得守孝三年。守孝期间应是不用参加入宫采选的。其四,林黛玉自幼生病,皇宫采选肯定得身体好的。其五,如是清朝,林家不属于包衣或满清,不能参加采选。



其次,从十二钗都没参选看,应该不是强制选秀,那么林家就没必要、也绝对不舍得林黛玉参加选秀的。这些参加选秀的女孩子,想必是家里想要强大家势,才刻意培养选秀之才。林如海就这一个女儿,被贾母宠的伶牙俐齿,压根就没准备参加选秀。林如海自己探花出身,又是钟鼎之家,换句话说就是林如海出身贵族,又才智一流,根本不需要自己女儿去争门面。而元春省亲一回,抱怨自己在那不得见人地方,还不如贫寒之家能享受天伦;贾政回话大意就是没想到你给咱家带来这么大荣耀,你好好伺候皇帝,不必挂念家里。从这一节可见,元春是抱怨家里送她进宫的,如若是满足条件女孩人人必须参加选秀,那就没什么可抱怨的,她能从选为女官努力到皇妃,还能回家省亲,应该很庆幸才是。



最后,最重要的原因是林黛玉是来给贾宝玉还泪报恩的,始终要围在贾宝玉身边,不能整天围绕着皇宫选秀准备各种课程,那就不是红楼梦了,应该是一部皇宫选秀大全。


行走在加拿大的文青


说到林黛玉为什么没有像薛宝钗那样进宫选秀,我想这首先是不是得从小说的背景说起呀!



首先这并不是一个发生在清朝的故事,虽然作者曹公是清朝的,也有很多人觉得虽然这写的的红楼梦,其实就是曹公写的自己的风云变幻,更有的人说曹公写的有可能是纳兰公子家的起起落落。这不官是谁家,都是清朝的。但是很可惜,红楼梦即是是写他们任何谁的一家,那也只能是映射,归根结底故事写的背景还是前朝。

既然是前朝,就没有必须入宫选秀的硬性规定,这种事情也只有清朝才会有这么霸道的事情。八旗子弟的女儿不得自省婚配,都得现有皇上选了之后才能婚配。林黛玉并不是出生在清朝,更不是八旗子弟的女儿,所以无论怎么说,她都没有这个入宫选妃的必要。



其次就是,即是这是一个清朝的故事,像林黛玉这样体落多病的也应该早早就失去了选妃的资格了,要知道,皇家选妃那是为了给皇帝延绵子嗣的,像林黛玉这样整天都得靠药养着的女子又怎么可能有资格进宫选妃呢?


再说到林黛玉本身,来到贾府时也不过是个六七岁的小孩儿,来到贾家遇到贾宝玉之后,一直以来自己的心里也只有贾宝玉,再结合她投生为人的报恩之路,这一生,她的归宿只能是心无旁骛的喜欢贾宝玉,对于贾宝玉以外的旁人在她眼里那都是污浊之物,怎么可能会像薛宝钗那样选择入宫选妃呢?!

当然也不是说入宫选妃不好,如薛宝钗那样,毕竟人家父母本来就是把自己的女儿往那方面培养的,虽然最后也是失败了。题外话了。

总之,作为林黛玉,选秀不是必须要做的事情,所以无论是故事大背景还是她林黛玉本身,选秀都不在她的计划之中。因此不入宫采选,理所当然。


梦归秦淮


《红楼梦》里,薛姨妈一家进京缘由曾提及宝钗进京采选之事,但只是寥寥数字点到为止,至于采选经过,采选结果都未有交代。一大缘故是作者为了隐去故事背景所为。如若道出采选细节,必然暴露所处朝代。与第一回别有用心的声明“朝代年纪,地理邦庾,失落无考”背道而驰。

但从书中大量的细节描写,我们可以得知:此书是作者曹翁的家族自传。所处年代就是清朝无疑。这样一来,黛玉不去采选便好理解了。

首先:最重要的一点,大清采选的对象是“在旗”女子。



我们知道,贾府时曹家的原型。曹家祖上是辽宁人,辽宁被多尔滾攻占后,曹家投降了后金,成为满州包衣。后来多尔滾被杀,曹家由原来的王府包衣转成内务府包衣,在三旗以内。所以元春可以采选就不难理解了。而一个家族只要有一个女子被相成妃子,其他姐妹便无需再去采选,三春便可以不用再参加。

而宝钗出身皇商,应该是在户部挂职了,属于包衣身份,所以需要参加采选。黛玉就不同,她祖上一直是江南人,是汉人身份。没有资格参加。这是第一!

其次、黛玉年龄不够。



清朝采选女子年龄须在十三岁以上。每三年采选一次。

宝钗初入贾府时,是十三四岁,因为不久他就十五岁生日了。宝钗比黛玉大三岁,所以那年采选黛玉不到十一岁。不满足采选的条件。

而即便又过了三年,黛玉也是不需要采选的,因为黛玉是孤女,一来不符合圣上体恤臣民的举动,二来也不太吉利。再者黛玉自小有不足之症,体弱多病,在身体健康方面就不行。便是参加也选不上。



所以,各种原因下来,黛玉肯定不需要参加采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