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陇南民谣里的红色文化


我行我诉沈文辉 2019-12-17

陇南民谣博大精深,包含内容极其广泛,绝大多数都是反映爱情的,也有反映日常生活的,还有相当一部分是表现儿童对世界认识的,有很小部分是反映时代政治的,因陇南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红军主力部队一、二、四方面军都曾先后到达过陇南,直到陇南解放,陇南八县一区都或多或少地留下了红色文化印记,红军到达陇南在给陇南大地播撒革命火种,宣传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革命精神的同时,也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红色记忆,还留下了许多与红色文化有关的歌谣。本文梳理陇南大地上的红色歌谣,以展示这块热土上的红色基因。

陇南民谣里的红色文化


(一)

在解恨,斗豪绅。要太平,打日本。

要想永世不受穷,赶快投奔贺老总。

——流传于成县、康县

(二)

贺龙来了水变甜,穷人个个喜连天。

吃水不忘掏井人,要把美名万代传。

——流传于成县

(三)

红军到了成县了,世道随了人愿了。

县长跑的不见了,才把财主清算了。

土地分了粮散了,穷人才把天见了。

——流传于成县

(四)

红军上了泰山村,我送新郎去参军。

不扯肠子不扯心,革命成功我来迎。

——流传于成县

(五)

前川的高粱后川的米,中川要种棉花哩。

红军好比是及时雨,来到了成县的坝里。

——流传于徽县、成县

(六)

天上的星星挤眼哩,地下红军齐反哩。

反唊你快反着来,来了不杀我两块。

——流传于礼县

这是几首流传在陇南的红色歌谣,第一、二首不仅反映了当时历史环境,斗豪绅,打日本。更是反映出了当时在成县一带的红军主要领导,后来成为十大元帅的贺龙贺老总,据史料记载:红二方面军在陇南发动了徽、成、两、康战役,在陇南大地上不仅留下了刘伯承元帅、汪华结婚的故事,还有还有贺龙元帅的弟弟贺虎牺牲,独臂将军余秋里断臂的壮举,甚至还有贺老总三访燕二教的传奇。这些一路走来疲惫的红军将帅和战士,面临敌人的前后堵截追击,来陇南之后的给老百姓带来的喜悦,以及在群众心中的影响之广泛。第三首反映到成县后清算财主,赶走县长,分土地,分粮食,给穷苦大众带来好生活的情况。第四、五首则反映的是成县的地名,泰山、前川、中川、后川等等,以及群众参军的故事,并期待革命成功后的见面。流传的礼县一带的第六首则表现了对红军到来的期盼,尤其是礼县龙池湾一战最为激烈,红军失利,牺牲160多人,十六师政委,后来成为独臂将军的晏福生身负重伤断臂。

陇南民谣里的红色文化


(七)

花手帕,四四方,绣上颗红星送我郎,

十年八年妹等你,革命成功再成双。

——流传于礼县

(八)

天上星星明又明,妹送情郎当红军。

送了一程又一程,眼看就要到栗亭。

栗亭川里花儿红,唱个山歌表真心,

假若中途忘了你,雷击头来火烧身。

——流传于徽县、成县

(九)

霜夜起来望星宿,穷人送儿当红军。

征途不怕千万里,送郎送到栗亭川。

栗亭川里花儿红,绣个鸳鸯表真心。

跟上贺龙闹革命,天下太平再结婚。

——流传于徽县、成县

七、八、九这几首歌谣都是反映与红军有关的爱情歌谣,里面不仅仅有表达爱情的信物花手帕,绣的红星,绣的鸳鸯,更重要的是对革命成功的期待与决心。同时还指明了当地地方栗亭,也表现了对爱情忠贞不渝的决心。这是几首流传在徽成县等地的歌谣,里面带有浓浓的红色基因。

陇南民谣里的红色文化


(十)

走江口,过茨坎,大营扎在曹彭家,

山脚地畔路过走,李家咀上杀恶狗,

周家大营缓商量,席家川里吃干粮,

隆城上安的水机关,两架飞机打旋旋

土荞峪下山入平川,炸了弹丢在去雾山

大军过了横岭山,晚上住在了石峡关

西和一仗打得欢,红军直下徽成县。

——流传于西和县

江口,茨坝都是西汉水流域的主要地名,属于礼县管辖,曹彭家,山脚地李家窑,席家川,隍城上都是西和县姜席镇一带的主要地名,与礼县接壤,反映了都是红军当年路过的地方,土荞峪,横岭山,石峡关,是西和县到成县、徽县的必经之地,不仅仅道出了地名,更重要的是勾画出了红军当年出行军路线,不仅表述出了“杀恶狗”的经过,还有“吃干粮,缓商量”的场景,还面临着敌人“打旋旋”的飞机,云雾山的炸弹,西和县城打仗。

陇南民谣里的红色文化


(十一)

赶得碌柱上坡里,国民党的税多哩。

国民党,要税款,穷人手里抢饭碗,

不响雷,打闪哩,保长天天催款哩。

——流传于礼县

(十二)

七月二十人心乱,老百姓都把解放军盼。

西和县城守不了,蒋云台领兵撤大桥。

七月二十二人心慌,侦察兵到了店子上。

红星帽,绿军装,胸前挂的冲锋枪。

七月二十三天大明,张孝友打马逃出城。

城门紧闭店铺关,老百姓提心又吊胆。

晌午一过人心安,解放军占了两旁山。

峪茶送水城门开,迎接解放军进城来。

公鸡叫鸣天亮了,西和县城解放了。

红旗插到城上了,世事大不一样了。

——流传于西和县

从七月二十日开始直到七月二十三日西和县城解放,当时的国民党的党政军领导西和县县长张孝友,蒋云台在歌谣里都有反映,不仅描述了“红星帽,绿军装,胸前挂的冲锋枪”的红军形象,还描述了当时战争来临,人心慌慌,“城门紧闭店铺关,老百姓提心又吊胆”的场面。解放军来后,西和县城也解放了,人心安稳了,“端茶倒水城门开,迎接解放军进城来,红旗插到城上了,世事大不一样了”。

陇南民谣里的红色文化


(十三)

谷子熟了满山黄,毛主席活像亲爹娘。

热头出来暖烘烘,共产党的好恩情。

毛主席画像请一张,恭恭敬敬贴墙上。

早叩头,晚烧香,翻身不忘共产党。

——流传于礼县

正如由陕北民谣改编,传遍祖国大江南北,甚至成为世界名曲的《东方红》一样,毛主席在人民心中的形象是太阳,是亲爹娘。是人民的大救星,上个世界七八十年代后,老百姓家家厅房都会悬挂有毛主席的像,或者桌子上摆放毛主席的铜、瓷、石膏制作的像,真是恭恭敬敬,叩头烧香。我想这不是迷信,而是一种崇敬、崇拜之情,“热头出来暖烘烘,共产党的好恩情”则反映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社会现实,“早叩头,晚烧香,翻身不忘共产党”,则是对党的恩情似水深的反映。

陇南民谣里的红色文化


(十四)

碧口江水清又清,平台山上雪染红。

悬马关前地势险,摩天岭上杀敌人。

切刀背,九道拐,天降神兵叫红军。

山石溅血敌丧胆,岭上红旗耀五星。

英勇的兄弟来相会,欢迎红四方面军。

……

——流传于文县

由红四方面军徐向前亲自指挥的摩天岭战役,是红四方面军在长征途中在陇南境内的第一次战役,也是建立川陕甘革命根据地的一次重要计划。这次战役激烈地进行了十八天,双方投入三十个团,数万兵力,战斗十分激烈,数百名红军战士在战斗中光荣牺牲。

陇南民谣里的红色文化


(十五)

簪簪花儿红似火,我种银耳红军坡。

白玉般的银耳山里开,幸福落在我心窝。

歌满山来情满怀,我采银耳进山来。

朵朵银耳崖畔上长,阳光雨露滋润开。

………

——流传于文县

(十六)

一路春风歌不停,千里送银耳情义深。

银耳献给毛主席,山里人的一片心。

——流传于两当县

(十七)

离别了苦难的家乡,离别了亲爱的爹娘。

黑暗中红旗飘扬,红军要北上。

好男儿志在四方,跟随红军。

走遍祖国的四面八方。

……

——流传于宕昌县

第十六首是用两当号子创作的献给毛主席的歌,表达了群众对伟大领袖的敬仰之情。

第十七首流传在今天岷县与宕昌县交汇地哈达铺一带的《送红军》就非常具体了,歌谣饱含深情,包含了北上的期待。

陇南民谣里的红色文化


(十八)

红军光荣出村口,又擦眼泪又招手,

一把布伞送兄弟,上遮热头下遮雨,

红军兄弟慢步走,山又高来路又陡。

刀割韭菜根还在,亲人一去几时来。

……

——流传于西和县、礼县

(十九)

红军进城天睁眼,匪军跑上泥功山。

不收杂税不收捐,不征粮草不征款。

——流传于西和县、礼县

十八、十九两首流传在西汉水上游礼县、西和一带的歌谣,表达了穷人要参加红军的喜悦。红军到达之后,不收杂税不收款,匪军望风而逃,用群众最喜闻乐见的语言抒发了人民群众与红军的深情厚谊。

陇南民谣里的红色文化


(二十)

鲁大昌在甘边,阻止抗日真可怜,

要消灭鲁大昌,坚决抗日到前方。

——流传于西和县

这是一首表达国民党军领导人鲁大昌以及匪军的歌谣,表达了坚决抗日的决心。

陇南民谣里的红色文化


(二十一)

可恨的中央军,爹娘把儿生。

娘生儿子石头心,长大了拉壮丁。

(二十二)

长工苦,长工难,长工的苦处说不完。

夜宿牲口圈,谷糠野菜难下咽。

身穿补丁破衣衫,挡不住风雪寒。

妻儿哭,女儿喊。无衣无食泪涟涟。

春雷一声响,来了恩人共产党。

黑暗势力一扫光,苦难长工见太阳。

分土地,分牛羊。长工生活大变样。

——流传于礼县

这两首则反映的是拉壮丁和长工生活的歌谣。更多的是表现苦难与挣扎的作品。

陇南民谣里的红色文化


就手头整理到的反映陇南红色文化的这22首陇南歌谣,在一定程度上只是代表了当时的最底层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的心声,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追求光明,寻求自由解放的呼声。然而,流传最广的当属于肖华将军的“红军翻岷山,哈达大整编。万里云和月,精兵存六千。导师指陕北,军行道花妍。革命靠路线,红星飞满天。”将军既是长征的见证者,也是红色文化的参与者。他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又代表了高层的声音。

主要参考书目:

1、1964年礼县文化馆编《文艺宣传》

2、1988年5月,中共陇南地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办公室编《红军长征在陇南》一书。

3、《仇池风》杨克栋 作家出版社2004年9月第一版

4、《成县史话》张忠编著 甘肃文化出版社 2011年12月第1版

5、《铁血红旅》张永祥 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2015年第一版

作者:沈文辉 甘肃省民间说唱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陇南市文产中心主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