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為什麼劉備沒有統一三國?

成語集錦


這個問題跟我之前回答過“蜀國到底有多弱”的問題類似,這裡再以劉備為要點加以分析,想了解三國各國實力的請關注我然後找到那篇問答。



古往今來,成大事者第一要素是出身背景

劉備雖然頂著皇叔名銜,漢皇后裔但是跟漢室正統嫡系基本沒什麼關係了,而天子當時是希望劉備能幫助他對付曹操才認的這門親戚,劉備基本稱得上白手起家,曹操雖然比不上袁紹四世三公,但也是官宦世家,而且在正統朝廷當過官,起兵那刻家族子弟就湊成了一支軍隊,而孫權接手江東也是有基本家底子的。我相信,如果劉備像劉表,劉璋的實力起步的話那沒準真能統一天下。


第二要素,天時、地理

曹操起步早,有能力,在荀彧(關注我,有兩期視頻專門介紹荀彧和荀彧之死)等幫助下,挾天子以令諸侯,執天下牛耳,從而獲得大漢朝廷正名的戰略優勢,不斷壯大實力,隨後挾天子以攻諸侯,曹操,牢牢抓住每一步的關鍵時機,再配合上曹操個人能力,最終一統北方。

東吳有長江天塹的地理優勢,而東吳水軍又是當時最強的,到孫權手裡經歷過兩世了,當時周瑜給孫策的建議也是,遠離曹操,以長江天塹先天的地理優勢向南擴張發展壯大然後徐圖中原!


名望的政權,人和

劉備征戰多年,一直缺少有戰略眼光的能臣輔助,直到遇到諸葛亮,一篇《隆中對》千古流芳,向東吳借的荊州部分地區才算有了一點發展空間,幸運的是周瑜病逝,才有了奪取益州的機會,劉備集團實力的巔峰期,就是擁有益州、漢中以及荊州部分地區,緊接著關羽就大意失荊州後劉備稱帝,稱帝時候只有益州一個州,當時天下一共有13個州,曹操有9個,孫權有2個,呂蒙奪取荊州後,東吳就有3個,而劉備只有1個益州(具體人口等實力分析感興趣的可以去看我的那篇問答)。


致命的戰略錯誤

關羽失荊州後,劉備堅持伐吳這步棋徹底導致劉備失去了統一的機會,以當時蜀國的實力根本不足以吞併吳國,充其量是奪回荊州,然後無論如何都要付出慘痛的代價!孫劉交戰,就是主動放棄了當時曹操被動收縮兵力的大好局面。給了曹魏喘息的機會,當時孫劉一起伐魏,或許還有一線希望。

劉備

劉備其實個人能力超級強,在亂世白手起家,那麼多諸侯都被滅,唯獨劉備雖然一直敗逃,但是始終沒有放棄,性格堅韌不拔,多年征戰,名望大,蜀漢就是建立在劉備多年征戰的基礎上,其實,搖搖欲墜!所以說,劉備不能統一是必然的,蜀漢實力太弱了,司馬懿就說過,大魏是舉全國之力敵一隅,只有孫劉聯合才有希望,而荊州本來就是借東吳的地方,還是不聽覲見強行伐吳,關鍵一步走錯,徹底沒有機會了!



君說歷史


出身差,起點低

劉備自稱中山靖王之後,但到他這一代,只能靠織蓆販履混口飯吃,比起曹操這種官宦之後,爹做到過三公,孫權這種從父兄手上撿來一個江東基業的,實在是起點太低了。劉備不但沒有這樣 爹,而且還從小就死了爹。

先主少孤,與母販履織蓆為業。

作戰水平差

劉備打仗的水平有多差,差到至少三次丟失了妻子兒女。早期是在呂布手上,丟了兩次,真抬不起老臉。

布虜先主妻子,先主轉軍海西。

呂布雖然個人武力值三國第一,但是這作戰能力比起曹操和孫策,包括後來的陸遜呂蒙,都要差很多吧。

後來是在荊州被曹操追著屁股打,再一次為了逃命,捨棄了妻子兒女:

先主棄妻子,與諸葛亮、張飛、趙雲等數十騎走,曹公大獲其人眾輜重。

這水平,確實夠菜!

意氣用事,活該失敗

劉備晚年最大的敗筆,就是出兵討伐吳國。表面上是為了給關羽報仇,實際上更多的是想把失去的荊州要回來,順便再從吳國身上割一塊肉下來,滿足他擴張地盤的慾望。

但當時,有大局觀的諸葛亮和趙雲都是勸他的,比如趙雲:

雲諫曰:"國賊是曹操,非孫權也,且先滅魏,則吳自服。”

趙雲說,國賊是曹操,又不是孫權,陛下您應該先打曹魏才是。但是劉備不聽,一意孤行。

諸葛亮也是反對的,證據在劉備打了敗仗後,他說了一句非常無奈的話:

亮嘆曰:“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

諸葛亮感嘆法正死得早,否則一定可以勸阻劉備東行伐吳。

綜上所述,劉備之所以不能統一天下,一半是因為客觀的原因,起點太低了;另一半是他自身的原因,不會打仗,還要硬攻吳國。真是可惜了蜀漢大好基業。


李杜文


論出身,朱元璋是個無家可歸的乞丐,卻能在明末的天下大亂中統一天下,劉備這個以織蓆販履為生的皇族之後,卻不能統一三國,著實讓人覺得可惜。

論能力,劉邦這個無所事事的小混混,卻能在秦末天下大亂中統一天下建立大漢王朝,劉備這個有識人之明,有仁義之心,又有關羽、張飛這等三國時期唯二的萬人敵相助,卻不能統一三國,確實讓人難以理解。

論意志,劉秀這個能夠強忍親兄弟被殺的文弱書生,卻能在新莽末年天下大亂中統一天下延續大漢王朝,劉備這個屢戰屢敗,屢敗屢戰,堅韌不拔,永不言敗稍有安寧還有髀生之嘆,如此居安思危的劉備,卻不能統一三國,真的讓人想不明白。

劉備身上有如此之多的優秀品質,能夠聚攏英雄人才,比如關羽、張飛、諸葛亮、法正等,與劉備稍一接觸,便跟隨終身,這是劉備的魅力,劉備以白手起家,以弱小的勢力,輾轉於天下諸侯,最終三分天下有其一,這是劉備的能力。

失敗是成功之母,發生在劉備身上的失敗,已經多到無法計算,劉備既有當年劉邦的厚黑,即使被呂布奪了徐州,照樣臉不紅心不跳的投靠呂布,只是為了在狹縫中生存,即使經歷再多的失敗,投靠再多的勢力,劉備都沒有放棄自已的努力,仍然與天鬥、與勢力最強的曹操鬥,即使被曹操追得滿世界逃,劉備從來也沒有放棄自己最初的理想,這是劉備的毅力。

一個有魅力,有能力,有毅力的劉備,始終不能成功,始終不能統一三國,這是為什麼?

有句話是這麼說的:努力不一定成功,但不努力一定會失敗。劉備始終沒有放棄自己的努力,但他卻忽略了一個問題:就是天下大勢,簡稱時勢。

要問東漢末年,誰的勢力發展最快?不用說,那一定是袁紹,袁紹從京城洛陽逃出來時,被當時是敵人的董卓封了個渤海太守,只不過就是一個太守而已,當時整個天下的太守少說也有一百多人,但是袁紹僅僅用了十年時間,就成為天下最大的勢力,這是為什麼?

這裡不討論袁紹是怎麼失敗的?只討論袁紹是怎麼成功的?袁紹成功的理由就是順應了時代發展的潮流,獲得了士族的支持。東漢末年的天下,已經是世家大族在地方上橫行的時代,世家大族也被為豪強、門閥,是從東漢初年的地主豪強及新興貴族發展而來,到了東漢末年,掌控著地方上的官員推薦權,輿論控制權,經濟權,再加上隱匿人口和家族勢力的強大,這股勢力成為左右天下局勢的力量。

袁紹正是得到了世族門閥的支持,才在僅僅有名聲的情況下,迅速獲得大量支持,迅速奪取了冀州牧之職,再以十年不到的時間,就統一了河北四州,發展速度之快,整個東漢末年沒有人比得上。

當曹操擊敗袁紹成為天下最強大的勢力時,以曹操為代表的軍閥、士族、寒族的混合集團成為當時雄據八州的政權,而正是曹操以“唯才是舉”作為選拔人才的標準,才導致了地方上占主導地位世族門閥的抵制,這也是曹操不能統一天下的原因所在。

唯才是舉是以才能作為衡量出士當官的標準,這可與士族們推崇的以出身作為當官標準差遠了,所以曹操不受支持,也就造成了曹操逆潮流而行,不能統一三國。

在這股強大的力量面前,連曹操這樣強大的勢力,都不能擺平士族統一天下,那麼劉備能嗎?當然不能了。

劉備起家的資本就是靠個人感情維繫的一個軍事集團,也可以稱為軍閥,包括曹操、孫權在本質上也都是軍閥,軍閥只有在亂世中憑藉武力和軍事力量能稱霸一時,一旦到了和平年代,需要文官治國時,軍閥如果不順應潮流,要麼是被取代,要麼就孤立了。

劉備也是如此,作為一個外來的軍事集團,一不能順應潮流,取得天下士族的支持,二不能在軍事上擊敗另外兩個強大的政權曹操與孫權,三不能在內部得到統治區的真正支持,想要統一天下,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

統一天下,需要的不僅僅是軍事力量強大,同樣需要的是政治力量強大,在軍事上可以以少勝多,以弱勝強,但在政治上,永遠需要得到大多數的支持,才能政治統一,東漢末年的大多數,就是得到士族的支持,可劉備沒有,不僅劉備沒有,曹操和孫權也沒有,所以三國就只能是三國,而不是一國。

任何人力在潮流和時勢面前,都顯得非常弱小,不要相信人定勝天的鬼話,劉邦、劉秀、朱元璋們能統一天下,是順應了時代的潮流,是迎合了當時社會的絕大多數政治力量,是接受了時勢的選擇,所以他們能統一天下。

可到了劉備這裡,潮流、時勢都不在自己手中,縱有再多的萬人敵,再多的諸葛亮,也難以統一天下,這不是劉備的錯,但是劉備不能統一天下的原因。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劉備是中山靖王之後,被獻帝稱為皇叔。他的一生,從前期的勢單力薄,以致四海飄零無容身之地,到逐漸兵強馬壯,從而紮根立業雄踞荊蜀為家。

從零到有的過程中,始終未變的是劉備匡扶漢室,安定中原的的信仰跟夙願。

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

他手下文有孔明龐統,是經天緯地之才;武有關羽張飛,乃萬夫莫敵之將。巔峰時坐擁荊州、益州之地。兵精糧足,實力雄厚,可憑這樣的實力。為何劉備窮其一生業未能一統天下,最後只能飲恨白帝城。



以我之見,原因有二。

從群雄逐鹿到三足鼎立,剩下的都是精英,再難吞併,只能共存,相互制衡。

自東漢朝廷昏弱,黃巾起兵以來,再到董卓亂政,致使天下間諸侯並起,一時間跨州連郡者不計其數。但有軍甲在手者,俱有爭雄之心。

弱肉強食中,優勝劣汰,最後只剩下三足鼎立。

曹操一統北方,實力最盛。且手下文武,也俱是當士人才。

孫吳割據江東,已歷三世,根基穩固,且有長江天險。

劉備佔據荊蜀之地,深得百姓愛戴,虎視中原。


而天下三分也正如諸葛亮隆中對所言:

將軍欲成霸業,北讓曹操佔天時,南讓孫權佔地利,將軍可占人和。

這三傢俱是梟雄之資,虎狼之態,各自佔著天時利人和,誰都有著一統天下之心,卻都沒有吞併對手的實力。

曹操最是強盛,也只能掃平北方,數次南下均不捷。劉備最巔峰的時候與曹操在漢中決戰,尚還有東吳按兵不動,靜觀其變,已圖己利。

三家只得鼎足而立,相互制衡著。

三國中最後一統的是司馬家,可那是已是三國後期。梟雄,智士,大將俱已隕落,才被他撿了個空子。

如果將司馬家拎出來,放在三國前期,司馬懿還敢發動高平陵之變嗎,他後人還能有篡魏滅蜀吞足,一統天下的能力嗎?


伐吳的大敗消耗了蜀國的實力,跟魏吳相差更遠

孔明在隆中定策之時,已為劉備制定好了建立基業的計劃。

先取荊州為家,後即取西川建基業,以成鼎足之勢,然後可圖中原也。

注意這是孔明說的是可圖中原,而並不是取荊川之後就能掃蕩群雄,一統天下了。

孔明自然明白天下大勢,想要在這種三分的形式中一統何其艱難。只有先站穩腳跟,才能再慢慢圖謀。

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其子曹丕篡漢建魏?按理說這是劉備出兵討伐,以爭天下最好的時機。


一來曹丕篡漢,師出有名。二來曹丕剛掌權,尚未能盡服人心。三來曹丕才能沒法跟曹操相比,不是劉備對手。

可這時候劉備為報關羽之仇,不聽勸告,一意孤行去討伐東吳。

劉備伐吳到底對不對呢?這就要看從哪個角度談。

於公來講,曹丕行篡逆之事,他身為漢臣皇叔,理應要去打曹丕的。

可於私來講,關羽與他桃園結義,情深似海,難道兄弟之仇能不報?

最後劉備還是選擇了為關羽報仇,結果夷陵一戰,被陸遜火燒連營七百里,不但將他數年來積攢的軍事家底敗的精光,也使他自己飲恨而終。


夷陵之敗不光結束了梟雄劉備的一生,更損失了蜀國大半的國力,使諸葛亮也無力迴天,無法替劉備完成一統天下的心願。

不光是劉備,曹操雄才偉略,也只佔了北方。孫權雄姿英發,也只能固守江東。三個英雄君主使一個時代不再寂寞,但終其一生誰都無能力終結亂世。

對於亂世,是幸還是不幸?你們以為呢。


Ad哥哥


首先說一點,劉備的起點非常低,雖然被稱為“劉皇叔”,祖輩上也曾風光過,但到了劉備這一代,已然家道中落了,再加上父親早逝,所以劉備從很小就靠賣草鞋為生。

這也就說明劉備的起跑線,其實比起曹操等人要低很多,甚至如果不是他後來匡扶漢室,他這一生可能都在為了混溫飽而過活。

後來拜盧植為師,也是得到族人的好心資助。

到了二十歲,劉備還在社會上歷練,找個同時期的跟他對比,立馬就能看出人生差距。

比如一生的宿敵曹操,二十歲已經開始當官,正式步入仕途。

三十歲,劉備還在社會上摸爬滾打,曹操卻被拜為騎都尉,受命與皇甫嵩等人征討黃巾軍,結果大獲全勝,斬首數萬級,此時的劉備還在努力奮鬥,而曹操卻因為才學與軍功,已經成長為東漢政權的核心人物。

兩人所見識到的天地與接觸的層面,是截然不同的。

雖然過程中劉備得到過張世平等豪商的資助,開始拉攏志士,也曾在黃巾起義中做出貢獻,但此時的劉備仍舊屬於要啥沒啥。

再後來呂布接連襲擊多路諸侯,曹操被襲擊卻得到袁紹支持,劉備被襲擊,卻沒有任何人肯幫他,好不容易積攢下來的一點兒根基,又再次被打光。

即使有勇猛異常的關張二人,但劉備作為一個領頭者,卻沒有足夠的資源相匹配,導致大大的人才落到他手裡,卻發揮不出最大的才能,而這種資源不足的困局,始終伴隨著劉備的一生,我們可以簡單來說說,劉備曾經三次有機會統一天下,但都是因為客觀條件不夠,而眼睜睜看著機會溜走。

第一次機會,陶謙與劉表發現劉備有治世之才,便將自己的領地讓給劉備統領。

但往後接連三次被呂布打敗,自己的老婆也被呂布擄走,又被袁紹大軍擊潰,導致劉備失了徐州這個當時對他而言最大的根據地,只能退守小沛,後來又又又被呂布打跑,無奈的劉備只能去投奔曹操。

這是一次機會,但也是因為劉備當時的資源的確不夠,如果當時的劉備有各路諸侯支持,他完全有機會能反勝呂布,繼而在跟袁紹的大戰中取得勝利,那麼三國的歷史也將被改寫了,所以這一次機會,我們可以看做是客觀條件不成熟,所以才被呂布接二連三的襲擊得手,並且還慘敗於袁紹,喪失了前期好不容易積攢的根基。

第二次機會,官渡之戰。

曹操擊敗袁紹,與劉備貌合神離,但此時依附曹操的劉備也在觀望局勢,並沒能利用雙方大戰的機會做些什麼,可以說還是受到各方面資源的限制。

第三次機會,漢中之戰。

從影響曹劉關鍵的大決戰——漢中之戰,再到關羽北伐,轉折十分之大,最後也出人意料的導致荊州重地失守,原本憑藉漢中大勝獲得的戰略優勢也很快損失殆盡,年事已高的劉備遭遇重大失敗,便徹底喪失了統一三國的可能性。

歸結主要原因,其實有三點。

第一,劉備沒有背景。

說好聽點兒就是靠名聲和人緣,還有虛無縹緲的人格魅力,畢竟真打仗真奪天下,還是要看實力與資源,光靠名聲和人格魅力,只能解一時之需,卻無法維持長久。

第二,沒有根據地。

從最初剛得了徐州就被人打跑,再到後來守居蜀地,這些其實都是因為長久以來缺乏主要根據地的緣故,在前期就有穩固的根據地一直髮展,劉備到後期的實力還能更上一個層面,可惜前期的各種資源與條件不足,導致劉備始終沒能掌握穩固的根基地,再加上後來荊州失守,局勢就更加不利。

第三,劉備的才能其實是有限的。

對機會的判斷有問題,對人才的掌握有問題,對資源的合理分配以及利用也有問題,

劉備大多數情況下打勝的戰爭,都是保守戰績,而且像三大戰役之一的夷陵之戰,劉備野心勃勃的想要一口吞掉東吳,卻反被東吳大敗,原本還能有機會反擊曹操,但好不容易攢下的一支軍隊,也在夷陵之戰給打光了,間接導致三國局勢發生重大變化,成為繼關羽失荊州後第二次的重大失敗,這也直接導致了蜀國實力的衰退。

其實總結來說,劉備的個人才能,我認為是有限的,首先是先天條件就不如另外兩家好,後期的多次失敗與根據地丟失,也讓劉備一而再再而三的失去翻盤的機會,最終只能帶憾而終了。

說到底,劉備沒能統一三國的原因:

無他,時也命也吧。


錢品聚


戰爭拼的是國力,國力強大就能依靠強大的人口和經濟支撐才能戰勝頑強的敵人,這是歷史反覆證明的,勝利總是站在實力持續強大的國家一方。劉備在三國時期只佔據了面積最小,人口最少的川蜀地區,雖然漢高祖劉邦可以出四川擊敗項羽,但是老奸巨猾的政客曹操根本不是項羽可以比擬的。劉備根本沒有機會擊敗曹操。更何況在和更弱小的東吳作戰時,夷陵大敗虧輸更丟失了荊州地區。劉備可以說地盤小,人口少,軍隊少,怎麼可能統一全國呢?

三國時國力強大主要指標是土地和人口,蜀漢偏安一隅,土地狹小,人口較少,川蜀在這兩項指標上是三國中最底的。而曹魏佔據黃河以北地區,土地肥沃,人口眾多,是川蜀和東吳指標之和。

1.川蜀土地面積最小。三國時共有約543萬平方公里土地,蜀漢106萬平方公里,蜀漢由荊州南部開始,一度涵蓋荊州、益州及漢中。後獲得雲南,損失了荊州。而曹魏291萬平方公里,有87郡及十二州。東吳145萬平方公里。

2. 川蜀人口最少。蜀漢在公元221年建國的時候,人口約90萬;公元263年滅亡時,約94萬。曹魏公元263年人口約443萬;在公元280年建立時,人口約1144萬。東吳公元242年人口是240萬;公元280年滅亡時,約230萬。

3. 川蜀兵力最少。蜀漢滅亡時有士兵約10萬;東吳滅亡時有士兵約23萬。曹魏有士兵約40萬;三國總兵力約80萬~90萬。全國統一時的實力對比能一定程度上反應各方實力對比情況。

由此可見,劉備根本沒有實力一統中國,在與兩個宿敵的鬥爭中,只能勉強維持三國鼎立,統一隻是一個美好的願望。我們可以致敬三國,但要尊重現實。


太極如一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瀏覽了幾個網友的答案,他們所寫的根本原因無非就是劉備的起點太低、家底太薄……僅此而已。

我認為這並不是問題的關鍵,三國時期很亂,秦漢時期同樣很亂,劉邦論出身、論兵力和項羽不可同日而語,甚至比不上大多數的諸侯,可到最後只有他登上了九五之尊的大位,這就說明,出身、家底並不是成功的決定性因素。

劉備為什麼沒能一統三國,我認為有以下幾個方面

1、沒有獨擋一面的手下

相比起先祖劉邦來,劉備的創業團隊要差的多。他基本上沒有能獨當一面的大臣,五虎將雖勇,但大多勇而無謀,可以打小規模的仗,卻沒有全局的眼光,而諸葛亮這個智慧的化身,是被後人誇大了不少,歷史上的諸葛亮遠沒有演義裡的厲害,而劉邦有張良、韓信、蕭何,這三人都是有長遠眼光,志在天下的人,這一點劉備不具備,所以想一統天下沒劉邦那麼容易。


2、受天下局勢的影響

劉邦起於草莽,但到了後期真正的對手只有項羽一方,而劉備不同,他到了後期依然有兩個強勁的對手,其實劉備在拿下益州時,實力足以和曹操決戰,問鼎中原。但後方還有一個東吳,偷襲了荊州,使得劉備首尾不能兼顧,兵力有不足,沒法兩線作戰,這又是一個重要的原因。天下局勢是主要原因,曹魏是最強的,但曹操30多年還未能統一天下,而劉邦只用了7年。

3、劉備所謂的“假仁假義”

好像現在“假仁假義”這個詞形容劉備最合適不過,但有時候裝到一定程度也就成真的了,劉備歸根結底因為他的仁慈而丟失了很多機會,走了很多彎路,比如說三讓徐州、拒絕劉表接手荊州等,如果他能臉皮厚一點,不那麼仁義,或許真的能重振大漢。


拭血論茶


答:劉備和他的老祖宗劉邦很相似,都是起於草根布衣,都是人到中年了還一事無成,都當過漢中王,都在巴蜀那圪嶗裡工作過,只不過劉邦是分配去的,劉備是志願去的,差不離。

還有一點,就是兩個人都不安心在偏遠地區工作,老鬧騰著要回到中原。劉邦後來隨了心願,劉備卻折騰死在了白帝城。後人都說,是劉備蜀國實力太小,對手茬子太硬。其實未必:

1,若說地盤小,實力差。那幫哥和貝貝條件差不多。而貝貝時代的巴蜀,要比幫哥時代的巴蜀發達多了。這個理由不成立。

2、對手茬子太硬。也未必,誰能硬過西楚霸王項羽,論打仗,曹操絕不是項羽的對手。細數曹操一生,也就走狗屎運打敗了袁紹,欺負過劉表的小兒子劉聰。說他走狗屎運,不就是天上飛來個什麼——許攸,燒了人家的烏巢,藏奸耍滑的贏了一把。俗話說,強中更有強中手,你不行,卻怨對手強,這個理由也牽強。

那啥是劉備不能統一中原的癥結呢?兩點:

1、沒有高等級的統帥人才。關張趙魏等這一班武將可以,但諸葛亮,法正這些軍師,卻只停留在出謀劃策層次,不是真正的軍事統帥。像諸葛亮後來雖然統軍,實在是吹牛的多。還六出祁山呢,有本事你整個出別的啥山。如果是韓信這樣的人才輔佐劉備,那貝貝哥可就發達了,絕對的把總部搬到洛陽城。

2、劉備死的太早。夷陵一戰人丟大了,在白帝城閉門思過。可能是小時候吃苦多,身子骨差,不久就死翹翹了。如果他再活個十幾年,沒事到河邊轉轉,碰到個姜太公。或者在月夜遛馬,追上個韓信什麼的人物,總之,招攬個牛逼的高管,讓他統兵出祁山,讓諸葛亮在家運個糧草,讓魏延鑽他的子午谷,讓馬謖搞點敵戰區的宣傳鼓動工作,肯定能幹過魏國。

嗚呼,己不成名,卻說世上多英雄!什麼鳥道理。






文史品讀


我感覺呢……

1.龐統死太可惜了,在荊州時諸葛亮和法正都勸過劉備取西川,劉備猶豫都沒聽!

但是龐統一席話令劉備幡然醒悟,帶龐統入川!(逆取順守,功成之後,報之以義,封為大國)

葭萌關獻三策和耒陽縣半日間批閱百日公事,都顯示出龐統大才!只是運氣不好,死落鳳坡。

雖然諸葛亮說:若法正不死,當能勸住劉備攻吳,但我感覺龐統若沒死,也可勸住劉備東行!

2.關羽不聽諸葛亮臨別諫言:東和孫權,北拒曹操!最後曹操來也打,孫權求親又拒絕。結果連帶把張飛,黃忠都扔進去了,五虎將瞬間少三!劉備著急報仇又被陸遜火燒連營!從此失去一統實力。

如果曹操對張松客氣點,得到西川地理圖,率大軍裡應外合,軍威士猛,入西川攻漢中,或許早'一統天下'了!





Vlog值得信賴


因為劉備的手下沒有一個合格的大將!

劉備自己沒有什麼軍事才華,前身所以依靠的就是關羽、張飛、趙雲,後期才有了黃忠、馬超、魏延等將領。

關張趙馬黃勇則勇矣,謀略遠遠不足。都是衝鋒陷陣的勇將,卻不是決勝千里的統帥。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往往劉備好不容易佔領了一個地盤,手下有兵有糧,但是轉眼就被打跑了。劉備很早就佔領了徐州,地盤比曹操小不了多少,而且戶口百萬,人也不少。

於是劉備膨脹的不得了,跑去打袁術。沒打過。轉眼又被呂布偷襲,丟掉了徐州。

後來從曹操那裡騙了幾萬軍隊,又跑去佔了徐州,結果被曹操一個月就打跑了,關羽都被俘虜了。

所以我們說,劉備的起點雖然低了一點,但是他的運氣是極好的,先後兩次輕鬆佔領了地大人多的徐州。原本是佔據很有利的地位的。

但是由於自己的手下沒有一個能征善戰的軍事統帥,所以兩次丟掉了徐州,丟掉了爭奪天下的根本,不得不投靠劉表。

假如劉備的手下有一個韓信,或者白起,或者李靖,或者岳飛,隨便哪一個。劉備研究統一全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