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3 说文解字,追溯“四渎”确源之首—桐柏淮河起源

在古代中国,江、河、淮、济被誉为“四渎”(独流入海的江河谓之“渎”)。

长江、黄河的源头在遥远的青藏高原,历史上虽然对其多有记载,但真正认识它们,却是1949年之后的事情。

有关黄河源的最早记载,是《尚书·禹贡》中所说的“导河积石,至于龙门”,但“积石” 距河源尚有相当的距离。 1952年黄委会历时4个月,才确认黄河正源为玛曲;1985年,在玛曲竖立了黄河源标志。

说文解字,追溯“四渎”确源之首—桐柏淮河起源

对长江源的认识更晚。“岷山导江,东别为沱”,是《尚书·禹贡》中对长江之源的大胆揣测,《荀子·子道篇》便直接说“江出于岷山”。1976年、1978年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两度组织长江源调查队,确认长江的源头在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东雪山的西南侧。

说文解字,追溯“四渎”确源之首—桐柏淮河起源

与江、河、济三渎相比,《尚书·禹贡》不但载有“(禹)导淮于桐柏”,指出桐柏淮井乃淮河之源,且清康熙年间就将镌刻着“淮源”二字的淮源碑立于淮井之旁,它实乃中国人认知自己的大江大河的起点。

说文解字,追溯“四渎”确源之首—桐柏淮河起源

来到桐柏山,不要满足于象征性地走一走,一定要亲自去看看淮河的源头。

因为桐柏山处于北亚热带与暖温带过渡带,峰峦叠嶂,森林密布,涧流交错,很难分辨出哪条是主流。由此也引起古来无数好奇者来此登山探源。早在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曾派招慰使韦珍来桐柏山“穷溯淮源,佛化流氓”。韦珍面对由58条支流所汇成的淮源,一片茫然,最终也未能确定孰为淮河真正之源头。清乾隆皇帝曾命河南布政史江兰来桐柏山“寻导初源”,江兰见淮渎庙后有三口井,井泉涌出,引归入河,便得出

“三泉成井,三井成源”的结论,并据此画了一张图复命。

说文解字,追溯“四渎”确源之首—桐柏淮河起源

但乾隆还是怀疑,从这点看还是颇有“圣心独断”的风度,乃命再探,复驰谕河南巡抚毕沅(yuán) “亲往推勘”。

毕沅不敢偷懒,亲历亲为,放下巡抚的架子,跋涉山水,历尽艰险,至桐柏山中峰胎簪山,“见水一潭,询土人,指为淮池”,“复延缘细径而上十余里,始至山顶(即桐柏山主峰太白顶)。有大石盘陀,广十余亩。旁洼渊映,泉出石间,为之汰除沙砾,则发谼喷涌,汲之无竭”,为淮渎“真源”。这就是《桐柏县志》所记载的“淮,始于大复,潜流地中,见于阳口”的根据。

说文解字,追溯“四渎”确源之首—桐柏淮河起源

大复山就是太白顶,阳口,就是固庙镇。《大明一统志》载“淮水伏流数里涌起三泉为井”,即淮源起于太白顶,无数道溪水潜流于千隙万罅中,表面是看不出的,但是流到固庙镇之后便突然涌现地面,汇入井中,让人误以为源出固庙。乾隆又援引《水经注》所云“淮水出胎簪山潜流复出”印证,才断定“是为淮渎真源也已”。于是命人重修神庙,以求“风雨协调”。

说文解字,追溯“四渎”确源之首—桐柏淮河起源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淮,水。出南阳平氏桐柏大复山,东南入海。从水,佳( zhuī)声。”佳是美好之意,三点水和一个佳字合成“淮”,可见淮水是佳水、美水、好水。

从甲骨文“淮”字的构造来看,是形声加会意,由一只水鸟和一条河流构成。古淮河流域河道众多,沼泽密布,四季分明,气候适宜。所以,“淮河”是水鸟的天然乐园。“淮”则表示众多水鸟在水面上欢叫飞翔。

说文解字,追溯“四渎”确源之首—桐柏淮河起源

说文解字,追溯“四渎”确源之首—桐柏淮河起源

隹Zhuī:本义:短尾鸟的总名。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鸟形。

《说文》:“鸟之短尾之总名也。”与“鸟”同源。“隹”是汉字的一个部首,从“隹”的字与禽类有关。

图为“金石大字典”收录字体

说文解字,追溯“四渎”确源之首—桐柏淮河起源

说文解字,追溯“四渎”确源之首—桐柏淮河起源

淮河源的一种说法是自天而降,即有一条通天河,从60多米高的绝壁之上飞泻而下,自然形成水帘,将绝壁之上的一个天然石洞遮掩,这就是著名的水帘洞。这里的水清澈见底,纯净甘冽,四季不涸,冬温夏凉,胜过诸多名泉,被道家称为天下第四十一福地、三十六洞天。

说文解字,追溯“四渎”确源之首—桐柏淮河起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