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31 看北大才女的《卖米》到底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最近,一篇《卖米》火爆朋友圈,作者是北大才女,十几年前已经因病去世,更为这篇文章蒙上一层伤感。

我是在半夜看到这篇《卖米》的。文辞朴实,好真实,说不出来的的感觉。我记得,上大学的时候,偶然跟舍友说起我说我初中三年都是吃馒头咸菜的,每个星期只有周日回家可以吃上菜。舍友表示这不可能,山东省,算是沿海了,什么年代了,怎么可能还有吃不上菜的事情。可是,我初中三年真的是吃咸菜过来的,而且是全校学生都跟我一样,也是吃咸菜。那个时候每个学生周日下午到校的时候都会带一个大瓶子,瓶子里装着接下来一星期要吃的咸菜。。。直到上高中去了市里,才知道,原来学校也可以有食堂这么高级的东西。

说远了,说回北大才女的《卖米》。文章描述了一个普通农村家庭中一对母女一天的卖米经历,反映的是农村、农民窘状。看到过一段话:现在有一个很大的舞曲就是,办公室里的白领们自以为自己的状况由于自己的父母。其实这不过是因为经济结构转型造成的误会而已。现在在公司的格子间里哼哧哼哧做PPT的那些人,和当年踩着缝纫机的女工们,其实没有本质的区别。同理,父母当年在菜场讨价还价一分两分和现在抢红包很起劲的差不多;父母当年非要给遥控器套个塑料袋跟现在手机非得带个套也差不多;现在每天刷微博刷朋友圈的人,跟当年蹲墙根晒太阳嗑瓜子的也没什么区别。你以为自己比农民强?只是经济结构改变了而已。经济发展状态决定我们都比战国时期的绝大部分人生活资源要富足。其实大部分人在经济结构里还是处于最低的那个阶级,甚至是“隐形贫困人口”。

任何一个时代,都是经济结构决定社会结构,想上升一个阶层谈何容易。《卖米》里的母女累死累活没有斗过米价,工薪阶层没日没夜也斗不过房价。

这篇文章写的太出彩,强烈推荐阅读原文。

看北大才女的《卖米》到底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