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日本背叛和德国的约定饶了苏联一命,真的是被朱可夫打怕了吗?

刘燕媚


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

苏联与日本是世仇,1904年的日俄战争中沙俄帝国惨败于日本再到苏联成立后日本加入武装干涉苏联内政的帝国主义势力对西伯利亚的侵略,都在战斗民族人民的心里蒙上了巨大的阴影,时刻不忘报仇雪恨。作为日本来讲,西伯利亚资源地带也是其垂涎三尺的地方。这就不得不让苏联更加警惕。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势力急剧膨胀,亚太间的平衡被打破,苏联再一次感受到了日本的威胁。为了应付随时可能出现的变局,苏联不停地向远东中苏边境集结重兵,同时开始援助中国抗日。至1935年,苏军在远东的兵力达到24万人,装备800辆坦克、900架飞机。而同时期日本在东北亚的关东军和朝鲜驻屯军总兵力仅有8万余人,而且还要应付活跃在这一地区数以万计的中国和朝鲜义勇军。

面对战云密布的东北亚,日本高层经过分析认为以日本目前的实力很难在与苏联的军备竞赛中胜出,除了固守边境防止其进犯外根本不可能主动出击。因此,日本的国家军事战略正是在这样一个思维引导下暂停北进策略,转而向南……

苏联则抓住机会,加大对中国的抗日援助,一步步将日本推向南面。

之后,苏联与德国结盟准备瓜分波兰之际,看不懂全球战略局势纷繁复杂的变化,只是意识到苏联的援助对中国抗战的影响,突然开始幻想与纳粹德国东西夹击苏联。甚至不顾深陷中国战场不能自拔的现实,一意孤行的在苏蒙边境的诺门坎挑起了战端。

感到后背发凉的苏联毫不示弱,调集空前强大的兵力兵器以朱可夫大将为总指挥,在诺门坎迎战日军。

单从兵员素质来讲,在亚太战场东征西讨的日军确实强过了刚刚经历过大清洗运动、肌肉壮实神经脉络不畅的苏军。但是苏军仿照德国开始了内燃机革命,组建了陆权时代的战略支柱——装甲部队,奉行大炮兵主义火力突击战术。而日本还停留在骡马编组的步炮兵主义时代,过分迷信精神力量奉行白刃格斗和野猪式的步兵决死冲锋战术。因此,日军和苏军相比,完全是一支机动、火力、防护都远远落后的旧式军队。

虽然双方的伤亡大致相等,但是苏军步炮坦协同的机械化

在苏军的痛击下,被打得眼冒金星的日本关东军开始领教了什么是工业化时代的战争。

被揍的鼻青脸肿的日本这才醒悟到自己与苏联的差距,痛定思痛下开始逐步改变方略。削减在中国战场兵力,缩小控制范围,节省出来的资金资源来进行陆军改革和转型,以便应付随时可以到来的苏日战争。

1940年3月,日本陆军省和总参谋部曾联合规定:如果不能在本年底结束对中国的战争,那么日本将于1941年开始进一步将在中国的占领区缩小到北起满蒙、华北南到上海地区,对国民政府主要采取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策略。

然而令日军不可思议的是,原以为已经被打得奄奄一息的中国军队于1939年冬至1941年夏从北起太行山、南至昆仑关的广阔战线上连续发动局部的反击作战。为了压制中国军队的行动,日本被迫暂停军改计划,调集重兵进行了一连串攻势行动。就连战犯冈村宁次也再后来回忆说“中日交战8年,这是最接近决战的时刻。”桂南会战、长沙会战、百团大战,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敌后战场交相打击,彻底粉碎了日本在中国战场的收缩计划,从此被死死的钉在中国战场不能自拔,被迫再次改变战略部署,从而也就完全放弃了北进与德国夹击苏联的意图。


大将军威武K


我不明白什么叫日本背叛和德国的约定,1940年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第五条明确规定,“德意志、意大利和日本声明上述各条款毫不影响三缔约国各与苏俄间现存的政治地位。”也就是说第三条规定的三国同盟军事义务不包含对苏开战在内,也就是说无论德意日哪一国对苏开战,另外两国都没有义务对苏宣战,何来背叛约定一说?

三国同盟条约本身就把苏联从军事义务中摘出去了,从无约定的事,谈何背叛?

顺便,日本饶苏联一命?开什么玩笑?苏联远东地区驻军在苏德战争期间就没下过80万,峰值超过110万,坦克火炮数量都是以千计,虽然坦克多半是BT,T-26之类老货,那也不比日本最好的坦克差,日本凭啥去打?板载冲锋?何况以日军的后勤保障能力,大军进入西伯利亚荒原吃啥喝啥都成问题,难道学牟田口廉也那样“日本人是食草民族,在草原上怎么会找不到食物”么?



牟田口廉也的名言“日本人是食草民族,在丛林里怎么会找不到食物”,如果放到西伯利亚只要改成草原森林即可


DDG的老船坞


被打怕了倒不至于,但是朱可夫让日军重新认识了苏维埃时代的苏军。

在诺门罕战役以前,日军还是以日俄战争时期的俄军来评价当前的苏军,认为一个日军师团可以打败苏军3个师,而且由于当时苏军在进行大清洗,大量有经验的将领被清洗。而且大清洗的负责人叛逃日本,一时间苏联在远东的一切对于日本来说可以说是没有了任何的秘密。

而日军在张鼓峰的军事冒险也暴露出来,苏军在远东的部队战斗力不强,于是日军在诺门罕或者叫做哈拉哈河进行了更大规模的冒险。这次苏军集中了优势兵力给了日军一个刻骨铭心的教训,之后那种一个日军师团能打三个苏军步兵师的狂妄想法彻底消失了,在计算兵力对比时,一个日军师团只能对付一个苏军步兵师,而日军在坦克飞机数量上还占有劣势。这些都使日军对于远东的苏军不敢轻举妄动。

而苏军在远东长期保持百万大军,就算是德军兵临莫斯科城下的时候,在远东的苏军依然强大,只是在9月从远东调来了3个步兵师和2个坦克师,后来又陆续调了一些部队到12月5日,一共是把12万人,2000门火炮,这些部队包括12个步兵师,5个坦克师,1个摩托化师。而在远东保留的部队在1941年还有134万人,2100辆坦克,3200架飞机。而当时的日本关东军以及朝鲜军一共只有77万人,坦克414辆,飞机1000架。

如果按照原来那个一个日本兵可以打三个苏联兵的比例,日军还没准真的敢对苏联远东地区下手,但是经过朱可夫的治疗,日军已经清醒了很多,在苏军兵力占优势的情况下,绝对是不敢进攻苏联的远东地区的。虽说远东苏军的装备比不上苏德战场上的苏军,但是对付关东军是足够了,尤其是苏军只是为了保证远东地区的安全,不会对日军主动动手,只求自保,这种情况下日军进攻苏联的远东地区只能是自身损失巨大,徒劳无功。

日军沿着中苏边境构筑了17个要塞地带,但是对面的苏军也没有闲着,但是苏军远东的筑垒地带的情况却没有任何的消息,但是苏联人不是善男信女,在日军忙着挖地道修工事的时候,苏联人也不会闲着,肯定也有筑垒要塞,对于这种坚固的防线日本也触头,更何况守卫筑垒的还有强大的兵力。

在远东的百万苏军保证了苏德战争中,日本始终不敢轻举妄动,这不是日本人饶了苏联一命,而是苏联人自己争取到自己安全的后院,而且为了保证远东安全,苏联后来承认满州国,也是从政治上使了一个手腕。


红色手电筒


原因纵然与诺门坎一仗有关,但还有这几个原因。中国战场的牵制、日军南下政策、以及苏联远东实力!

主要原因:中国战场的牵制,使得日军兵力捉襟见肘

我们知道日本全面侵华前,号称要三个月灭亡中国,但是没想到中国四分五裂的状态居然在一夜之间就一致对外。无政党之分、无老幼之分,人人皆有守土之责。就这样日本百万大军陷入中国,而且中国的持久战政策导致日本在华兵力一直处于损耗。

战后统计,中国牵制了日本至少20个师团,没有中国牵制,这二十个师团完全可以北攻苏联,南下印度,西入中东。所以中国的牵制是主要原因!

南下政策

日本诺门坎一战,知道了自己与苏联在陆军方面的差距。所以明白北攻苏联可能是一场血战,而且远东还没有日本朝思暮想的油田。所以日本希望通过其强大的海军力量,实施南下政策,夺取东南亚的丰富资源。

所以由于这个政策的调整,日军对苏联远东这个鸡肋不太感兴趣,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苏联远东驻军实力

远东驻军实力,装甲实力一直是强于日本关东军的。而且苏联一直没有减少远东的装甲力量,所以一旦打起来,日本不投入点代价是不可能打下远东的。


小司马迁论史


不全是,诺门坎一役确实给了日军很大的冲击。但是国家战略才是决定日本进攻方向的真正原因。日本为啥要偷袭珍珠港其实日本是知道自己打美国很悬的,日本打美国想有一个好结果就只能指望德国人把苏联干翻然后日本和美国长期对抗。

但是日本本土缺少资源啊,1940年,日本开始吞并法属印度支那,因为日本的步步紧逼美国通过了对日禁运法案,以当时日本的资源储备是撑不了多久的。咋办呢?只能去南洋。

打苏联又打不过,而且苏联在远东的设施也很稀疏,石油橡胶这些肯定是没有的,基础设施极差,就算是让日本人走到乌拉尔山以东的苏联工业区,都不知道日本人要走多久。所以说什么日本不帮德国人打苏联,属于一窍不通。

当时的日本机械化程度几乎可以忽略,后勤全靠骡马运输,苏联远东没有重要据点,基础设施稀疏,对苏联来说,暂时丢掉哪怕整个远东其实都不是事,我是真的不知道日本人要怎样跨越数千公里的距离向苏联人发起进攻。

就算你日本人能神奇的一下子跑到乌拉尔山以东对苏开战,以日本陆军的规模又能做什么呢?苏军在东线一次战役动不动就是100万兵力砸进去,而日本陆军规模不大,到1945年一直囤着也才囤了几十万关东军。在苏联面前真的是毛毛雨。

相比之下,向南洋进军虽然也不见得有好结果,至少比打苏联靠谱太多了。日本是一个海权国家,它的所有资源都依靠海运运进来,非常坑爹。而南洋有丰富的资源,从石油到橡胶到矿产应有尽有。实际上太平洋战争之后初期因为资源一下子得到了丰富,日本国内工业生产还迎来了一个高速发展期,当然最后是被美国人炸回去了。


贞观防务


是的。日本这个民族是一个非常奇怪的民族,你要说他勇敢吧,他还是真的勇敢,在太平洋战场,面对美国人的强大火力,绝大多数日军都会毫不畏惧的发起万岁冲锋,杀得美国人一愣一愣的。

但是,一旦这个民族被狠揍一顿,他又表现的比大多数民族更加没有骨气。当美军投下原子弹,数百艘军舰集结在东京湾的时候,日本人表现的却非常乖巧。当美军战战兢兢地踏上日本国土,以为会遭受反抗军的袭击,没想到却得到了无微不至的照顾。爽的不要不要的,以至于有的美军在调回国内的时候是流着泪离开的。

日本所表现出来的极端民族性并不难理解。他们无畏的冲向敌人时,是因为武士道精神的支撑,让他们毫不畏死。但是,当他们以为无敌的武士道精神被打垮时,就会表现出极大的卑微。

其实整个诺门坎战役双方的损失差不多,(苏军伤亡3万,日军伤亡6万!),这还是在苏军武器占有极大优势的情况下发生的。所以,日本军队当时打的还是蛮不错的!

可惜,当朱可夫的装甲军团无情碾压过来的时候,他们的精神垮掉了,再也没有对战的勇气。

在苏德战场打的最激烈的时候,日本人也不敢轻举妄动就是证明。所以可见,二战轴心国的失败是必然的,除了德军以外,其他国家都不靠谱。


游者走天下


1941年10月入侵苏联的纳粹德军已逼近苏联首都莫斯科城外,这时德国领导层一再催促自己的亚洲盟友日本履行《反共产国际协定》中规定的义务——出兵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以牵制苏军。然而在此之前的1941年4月13日日本同苏联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当接到德国要求自己配合夹击苏联的要求时日本却选择按兵不动,最后眼睁睁看着德军在莫斯科城下遭遇惨败。那么日本为什么不选择在此时北上夹击苏联呢?当然一定不是日本对苏联抱有什么莫名的好感——毕竟在此前的1938年和1939年日本和苏联在张鼓峰、诺门罕两度交锋,而再往前追溯其实苏联一直没忘记日俄战争后日本从俄国手中夺取的远东利益,也没忘记日军出兵西伯利亚支持沙俄白军残部对抗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而日本方面也从未放弃对苏联的远东和西伯利亚领土的企图。尽管如此日本依然没趁苏联岌岌可危之际下手,这背后有什么深层次的原因呢?

首先题主所说日本被朱可夫打怕了一事应当是指的1939年的诺门罕战役。在此战中日军阵亡失踪8440人、受伤8766人 ,这一仗令日本关东军领教了什么是工业化时代的战争。但要说仅仅凭借这一战就使日军彻底惧怕苏联恐怕未必:要知道苏军在诺门罕战役中阵亡失踪9703人、受伤15251人 ,其实苏军方面也是惨胜。而1941年10月的苏军主力几乎都集中在欧洲战场应对纳粹德军,驻守远东的苏联军事力量被大量抽调,按说此时正是日军入侵苏联的最佳时机。那么日军为什么按兵不动呢?

尽管苏联远东军事力量大量抽调增援欧洲战场,可这并不等于是说苏联的远东地区成为了不设防的地区——事实上苏联在远东的装甲力量仍是一支令人望而生畏的武装力量,而海参崴军港的存在则犹如悬在日本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在此之前日军已不止一次领教过苏联远东部队的战斗力:一战后日军出兵西伯利亚干涉苏俄革命时尽管没遭遇苏俄军队多大抵抗,却在西伯利亚恶劣的气候和地理条件下出现大量非战斗性减员;而在张鼓峰和诺门罕两次战役中又被苏联远东部队狠狠教训。如果日军选择出兵配合德国夹击苏联,那么仅仅只是要跨越广袤的西伯利亚对日军而言就不是一个能轻易完成的任务。不过这只是日本放弃入侵苏联的原因之一,而非全部。

至1938年10月武汉会战结束后中日战争已进入相持阶段:这时的总体战争形势是日军的扩张已达极限,实际上已无力再进一步推进——毕竟日本国家太小,国内经济和战争资源已满负荷运转,尽管接连在淞沪、太原、武汉等会战中取胜,但自身也损失惨重,又要分兵驻守占领区,从而导致了兵力分散的问题,而在日军的后方一个个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存在对日军的后勤补给线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当然这时的中国也暂时无力收复失地,所以双方只能进行相互对峙的持久作战。根据战后统计:中国战场牵制了日本至少20个师团。用罗斯福总统的话说”如果没有中国战场的牵制作用,日军完全完全可以北攻苏联,南下印度,西入中东“。用朱可夫自己的话说”在我们最艰苦的战争年代日本也没有进攻苏联,却把中国淹没在血泊中“。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正是中国作为亚洲对日作战的主战场所起到的牵制作用使日本无力分兵入侵苏联。

当然也许有人会疑惑:可同样是有中国战场的牵制作用,日本为什么就敢偷袭珍珠港发动太平洋战争呢?由此可见日本也不是完全一点兵力也抽调不开嘛。问题在于:日军内部还一直存在着严重陆海军不和现象——诺门罕战役使日本充分了解了苏联陆军的战斗力,于是在日本国内出现了利用自己的海军优势执行南下策略的呼声。而这一时期美国的外交政策则进一步推动日本倒向南下:这时的美国作为新兴的世界大国已逐渐不再满足于作为西半球霸主的地位了,而是开始试图在世界范围内扩张自身的影响力。亚太地区正是美国扩张势力的重点地区之一,而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以及对东南亚的野心对美国试图在亚太地区建立霸权的企图构成了挑战。在这样的局面下美国要求日本从中国撤军,否则将对日本实施石油禁运、贸易制裁等打击手段,这对资源匮乏的日本而言意味着灭顶之灾,这时的日本实际上已只剩下两个选择:要么顺从美国的意志从中国撤军;要么铤而走险对美开战。最终日本选择了后者,这样一来本就深陷中国战场无法自拔的日本又开辟了太平洋战场,就更加无力入侵苏联了。尽管当德军在莫斯科城下和苏军鏖战时太平洋战争尚未爆发,但日美关系已相当紧张并且日本高层已越来越倾向于执行南下策略。


鸿鹄高飞一举万里


首先得说,即使日本真的出兵,能把苏联打趴下吗?其实并不乐观。从历史上看,日本对苏出兵只能从中国东北出发,而当年苏联的中心区域、工业生产能力和主要人口基本都位于遥远的西方。东北周边稍微重要一点的也就是海参崴这个良港和共青城这个当时刚刚开始建设的工业城市。即使整个滨海边疆区全部损失,对苏联也没有太大的影响。而如果要向更西的方向发展,就触及日军最大的短板之一:后勤。

整个二战期间,其实日本的机械化程度在各主要工业国中相当低,后勤的组织与执行更加处于一个比较原始的状态。在中国战场上,日军的后勤补给往往严重依赖畜力和人力,后来甚至严重依赖就地征发和掠夺;在太平洋战场上,日军糟糕的后勤供应能力让他们遭受了多次惨痛的失败;就算是诺门坎战役中,日军就已经暴露出后勤供应跟不上的问题。而在广阔的西伯利亚的土地上,唯一能指望的交通线就是西伯利亚大铁路。如果苏军在撤退时把铁路破坏掉,以日军可怜的供应能力,超过200公里以外可能就得吃土。那么,从日军铁路供应线的重点满洲里到西伯利亚第一个稍微值得一提的工业城市伊尔库茨克有多远呢?直线距离1000公里,铁路里程1500公里,公路里程2000公里。而这一路上不但城市不多,连居民点都不多,日军想抢都没地方抢。所以,别的且不论,距离对于日军来说,就已经是一个不可克服的困难了。

回到问题,日军没动手,是因为被朱可夫打怕了吗?不完全是。

首先,德意日三国协定里规定的是一国遭到进攻时,其他两国有义务援助。但苏德战争是德国主动进攻苏联,严格来说,是不触发三国协定的。日本不攻击苏联,从理论上是完全说得过去的,也谈不上什么背叛。

其次,日本进攻苏联要面对诸多现实的问题。前文提到的距离与后勤供应能力就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坎。同时,对苏作战准备需要储备的物资也是一个天文数字,而且谁也没底够不够。

再次,日本陆海军之间关于进攻方向的争执由来已久。对与日本来说,南下进攻东南亚可以得到日本紧缺的石油、橡胶和诸多矿产,还能扩大自己的防御圈;而进攻苏联,能得到的只有大片很难利用的冻土地带,别说矿产资源,连种点庄稼都难。作何选择自然就很清楚了。

再者,张鼓峰和诺门坎两场战斗让日军终于认清了自己的战斗力局限。如果说在纯步兵战斗中日军可能还不处下风的话,当面对大规模机械化战争时,日军的笨拙和迟钝就展现得一览无余。二战中的日军,既缺乏大规模机械化战争的装备,又缺乏相关的训练,相关的指挥人才和经验更是约等于零。但很不幸的是,如果日军真的要进攻苏联,他们将面对当时世界上最擅长大规模机械化作战的军队,在最适合机械化作战的西伯利亚平原上战斗,其结果自然可想而知。这个差距,在诺门坎战斗中表现得格外充分。

最后,苏军其实一直在远东对日军有所防备。即使是在欧洲战场最紧张的莫斯科会战和斯大林格勒战役期间,远东地区也一直保持了60万以上的军队规模。虽然远东的军队大都是二线部队,装备也比欧洲部分的略逊一筹,但就算进攻力有未逮,用来防御或者迟滞日军的进攻总还是能够胜任的。

事实上,日军在1941年还真动过进攻苏联的心思,搞了个“关特演”,但动员的总兵力也不过六七十万,在坦克、火炮等技术兵器的数量上还不如远东苏军。靠这点力量进攻未免也太儿戏,所以,日军准备等待苏联远东军西调到过半时,再以优势兵力发动进攻。但按参谋本部的计划,在战略物资上,关东军当时所拥有的弹药仅可满足30个师团2-3个月作战消耗,粮食仅可供16个师团2个月之需,汽油可供16个师团5个月之用。为了准备对苏战争,不得不要从日本本土运去大批作战物资。1941年7月12日,日本参谋本部得到的情报说,苏联远东军兵力西移很少,特别是日军准备攻击的乌苏里江流域地区和黑龙江流域地区尚无移兵迹象。北方的变化未能按日军所预料的那样发展,而在南方日军又遇到极大的阻力。随着日军逐步推行南进政策,日美矛盾愈来愈尖锐。美国罗斯福政府于1941年7月26日宣布冻结日本在美国的资产,1941年8月1日又宣布禁止向日本出口石油等战略物资。另外,日本加紧对中国国民党蒋介石政权的诱降活动也始终没有结果。面对上述形势,日本统治集团不得不考虑新的对策。1941年8月9日,日军参谋本部决定:“无论苏德战场如何演变,取消在1941年内解决北方问题的计划,专心致力于解决南方的方针。”


联合防务


二战的时候,苏联是一直害怕遭到日本的进攻,因为那样的话,一旦纳粹德国再进攻苏联的话,对苏联就会形成前后夹击之势,苏联即使再强大,在应对这两个大魔头的时候,骨头也不会太好啃,所以苏联一方面希望通过其他力量来牵制住日本,一方面对日本进行正面防范,防止日本做出出格的举动,从而威胁苏联的安全。

至于日本为什么最终没有选择北进,与德国一起夹攻苏联,而选择了南下袭击美国太平洋舰队,其原因是非常多方面的。

首先,日本政府内部实际上对于南进还是北进就一直存在很大争议,而这个争议在”九一八事变”之后表现的愈加明显,苏联为了争取日本的支持,一度表示承认满洲国。日本人后来为什么要发动华北事变,实际上有一个目的也是为了防止和苏联发生直接冲突,这样华北可以作为一个缓冲地。1936年,日本军部曾经制定了所谓的“南北并进”的策略,实际上完全高估了日军的实力,以当时日军的实力,也许打中国军队还是有优势的,与美苏军队比起来那简直就是小儿科,后来的日苏冲突也证明了这一点。在日军内部,陆军与海军的矛盾一直是很深的,陆军主张北进,海军则主张南下。

其次,日本“南北并进”策略制定后,因为美国还远在天边,日本人根本无法直接体会到来自美国的压力,因此就开始试探苏联,而1939年日本在其主动挑起的诺门坎战役中,被苏军狂揍了一顿,当时有舆论评价,日军的坦克遇到苏军的坦克,简直就像玩具一样,不堪一击,所以在诺门坎事件后,日本内部海军的声音开始占据主流,南进开始成为主导。

因为切身感受到了来自苏军的压力以及苏军强大的实力,日军开始退缩了,1941年4月,日苏两国签订了《日苏互不侵犯条约》,其实苏联当时也非常需要这个条约,因为种种迹象表明,纳粹德国可能很快就不会再遵守,德国和苏联之间的互不侵犯条约。

所以,最终,日本没有北进侵略苏联。


青年史学家


从军事观点来说,二战中苏联之所以能够在德军进攻最猛烈的时候,坚守住最后的防线,得益于苏联稳固的后方,使苏军在前线始终个无后顾之忧。苏联红军在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最艰苦的时期,来自远东的后备兵团源源不断的开进战场,终使战场形势发生根本改变,最后竟然将进攻一方的重兵集团包围歼灭。反观二战时期的德国,希特勒则始终没有获得如此之幸运,他必须在北非和西欧留下足够兵力,并不能在一个方向上形成全力以赴的格斗架势。

关东军,二战中在东北按兵不动

让人诧异的是,在苏德战场打得如火如荼之时,德国的盟友日本却在东北的关东军却按兵不动,坐视苏联及其轻松愉快的将远东军事资源调往欧洲战场,这又是为什么呢?

很多人认为是日本1939年的诺门坎事件中被打服了,打怕了,从而放弃了北进苏联。

其实不然,诺门坎事件固然是一个原因,但最主要的原因并不在此,而是一起苏军高级将领的叛逃事件,使日本最终放弃了北进的计划,从而影响了整个二战的进程。

先说诺门坎事件为什么不是日军放弃北进计划的最主要原因。在1939年发生的诺门坎事件完全是一场不对称战争,苏军一方在战斗中使用了从空中到地面完全压倒性的技术装备,武器消耗相当与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一半,而日军一方主力部队只有第二十三步兵师团参战,武器装备消耗与苏军相比,甚至可以忽略不计。要知道,第二十三师团并不是日军的主力师团,能够在二战苏军第一名将的朱可夫指挥的钢铁洪流面前打成这样,已经是虽败犹荣。在诺门坎事件发生的同时,日军正在华东华北两个战场遭遇到中国军队的坚决抵抗,东北的抗联也在不断的掀起抗日风潮,关东军事实上面临着战争过程中最令人棘手的两线作战,根本获得不了最有力的援助。而到了诺门坎事件尾声,日军大本营统计了一下,整个关东军在东北和朝鲜的所有兵力只有不满员的9个师团,实际能够参战人数总数不过七万,根本不可能形成持久的攻击力。

诺门坎战役中,日军步兵迎着苏军坦克冲锋

在日军眼中,倘若在诺门坎事件中日军准备充分,也许最后的结果并未可知。所以说,诺门坎打服了小鬼子,完全不能令人信服。

到了1941年,日本鉴于关东军实力太弱,不断增强其实力,逐渐形成了日本军国主义最强的一个战略集团,这个战略集团中竟然包括了第1师团、第8师团、第9师团、第10师团、第11师团、第12师团、第14师团、第23师团、第24师团、第25师团、第28师团、第29师团、第57师团,在加上其他的国境守备队与伪满蒙军队,关东军的实力猛增至超过百万。

此时,苏德战争已经爆发,苏联国内面临的严峻形式,已经无暇顾及到远东的军事存在,中国的华北战场也区域治安战阶段、相对平静,可以说当时的关东军对苏联远东军事集团存在着无与伦比的战略优势,然而,关东军却令人吃惊的按兵不动。

关东军的奇怪做法,原因只因为一个人——留希科夫。

留希科夫,苏联克格勃远东部部长,特务头子。1938年6月,作为远东地区苏军的最大特务头子,留希科夫给日本带来了苏军在远东地区的全部机密。对于苏军来说,留希科夫的叛逃不亚于一场地震海啸,他将苏军全部暴露于关东军的枪口之下;而对于日军来说,留希科夫的秘密来得太过突然,令人猝不及防。

在留希科夫的情报中,远东地区的苏军总数将近80万,配有2000多辆坦克与1500余架战机,如果配备相当的战术装备,日本完全可以一举歼灭远东的苏联红军。然而,一个战争史上最搞笑的局面出现了,面对着如获至宝般的精确情报,日军军部竟然陷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尴尬之中。

留希科夫,苏联叛逃将军,原远东国家保卫局局长

然而,日军的努力一样也没有完成。

首先是中国战场陷入了持久战的泥潭,连续三次的长沙会战使日军损失惨重,而国民政府的抗战决心日渐增强,丝毫没有罢战的意思;而在日军已经占领的华北地区,我党领导的敌后武装正日益壮大,并在广大的山区和农村,形成了陷日军与战争汪洋大海的战略优势,1940年,华北的八路军竟然发动了一百个团以上的主动进攻,使日军颜面尽失。

其次是关东军的实力只是实现了有限增长,随着各个战场接连出现的被动局面,继续增强关东军的实力成为了泡影。

再次是增加日军的技术装备的企图根本不可能完成。我们知道,日本是岛国,没有任何战略资源,面对苏军的钢铁洪流,其国内根本没有相应的铁、橡胶、和石油去维持相应战略平衡,而没有铁、石油和橡胶资源,东条上等兵是无论如何也变不出坦克和飞机的。

话说到了1941年,百万关东军云集东北,面对对苏战争的最佳历史机遇,日军高层展开一场剧烈的大讨论。一方以石原莞尔为首,坚持北进战略,以图在东北一劳永逸的形成永久性的战略定格;而以东条英机为首的当权者则以雷霆手段遏制了石原的战略计划,理由是日军如果要取得对苏优势,一定要有最完备的战略资源供应和储备体系,而建立这套体系,只有向列强统治最薄弱的东南亚进兵,建立大东亚共荣圈,才能在更远的将来有更大的发展。东条英机甚至认为,如果在苏联的和平时期,日本将一直处于其远东军团的强大军事压力之下,而只有苏联处于两线作战的状态,日本才有可能实现所谓大东亚共荣圈的可能。

于是,在苏德战争爆发半年之后,日本判断苏德战场已经势均力敌,双反不可能尽快结束战争的情况下,发动了太平洋战争。1941年12月7日,如本联合舰队偷袭珍珠港,而在前一天,得到远东红军充分支援的苏联红军拉开了反击序幕,一举将德军击退200公里,取得了二战中盟军的第一个战略性的大胜利。

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珍珠港

1941年11月6日,战火中的莫斯科红场阅兵,画面中装备齐全的部队都来自苏军远东集团

许多年后的一次酒局中,不可道人和朋友们闲谈此事,有朋友提出:留希科夫叛逃事件或是苏联的一次反间计,用一名超级特工的叛逃,牢牢使日军最强大的战略集团定在无用之地,使战争向着正义的一方倾斜。如果这是真的,那么这个留希科夫,将会是历史上最为成功的特工,他的故事将秒杀所有间谍电影中的主角,成为永恒之经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