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0 廉政音乐剧《青天之端》赴合汴交流演出 收获好评如潮 歌谣唱响肇庆

廉政音乐剧《青天之端》赴合汴交流演出 收获好评如潮 歌谣唱响肇庆

6月7日至13日,应合肥、开封两地纪委邀请,包公主题大型原创廉政音乐剧《青天之端》交流演出先后在合肥大剧院、开封大众剧院上演,引起两地主流媒体的强烈反响和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合肥、开封两地四套领导班子成员、干部群众共4000多人观看演出。市领导吴泰国、梁耀钧出席交流活动。

音乐剧《青天之端》由市纪委、市委宣传部指导,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肇庆学院联合出品,市歌舞团具体承接打造。该剧由国家一级导演、大型原创音乐剧《烽火·冼星海》导演谭颖担任总导演,全国金话筒奖得主、《烽火·冼星海》编剧陈晓琳担任编剧。

廉政音乐剧《青天之端》赴合汴交流演出 收获好评如潮 歌谣唱响肇庆

交流演出盛况空前好评如潮

包拯出生于合肥,成名于端州(今肇庆),扬名于开封,在三地都留下了传诵千年的篇章。今年4月,合肥、开封、肇庆三地纪委签订了《合汴肇三地廉政文化研究和交流合作框架协议》。此次《青天之端》交流演出活动即是合汴肇三地合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合肥古称庐州,是包公的出生地。6月7日、8日,《青天之端》在合肥上演,离开演还有一个半小时,观众就陆续来到合肥大剧院,在《青天之端》广告牌前拍照,与“包公”合影。“听说肇庆把‘包公’送回家乡,我很激动,就早点过来看。”67岁的合肥市民吴先生一边拍照一边对记者说。

江水粼粼,一叶扁舟,包公奉命,端州赴任…… 舞台上,全息投影呈现的这一生动场景,立即将观众引进了包公治端的历史故事中。

剧中,包公对包夫人一句“你是不是想念合肥老家了?”,让座无虚席的合肥大剧院立即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剧末,老砚工何年高喊“感谢合肥人民培养了一个好官!”时,全体观众不约而同起立鼓掌,全场沸腾,把演出推向最高潮。

“包公的家庭生活、包公的家训都在这部剧里得到很好的展示,让观众看到包公之所以能成为清官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廉洁家风传承教育。”合肥市民卢先生说,当地人都为合肥出了包公这么一个清廉人物而自豪。

开封是包公的扬名之地,包公文化是开封历史文化中的重要一部分,开封人民对包公同样怀有深厚的感情。6月12日、13日,《青天之端》到达开封交流演出,同样受到万众瞩目。“《青天之端》讲的是包公的故事,包公曾在我们开封任职,历来享有盛名,在开封家喻户晓,我对《青天之端》这部戏充满期待。”开演前,开封市民张蔡对记者说。

包拯在端州整治砚赋、兴学教化、排沥屯田……一件件实事、一桩桩好事,博得观众的阵阵掌声。演出过程,观众全神贯注,仿佛置身剧中,与剧中人物同呼吸、共命运。

“砚工在砚坑劳作时艰辛场景,把我震住了,那个布景非常立体,真实感很强,让我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我不由自主地被带入故事里。”“剧中,包拯带着生病的夫人去看肇庆的山水,与夫人互诉衷肠等情节,让我很惊喜,以前看过的包公题材作品都没有这样的内容。这些内容很感人、接地气。我都忍不住流眼泪了。”“太感人了!这场戏看完,我的手掌几乎拍痛了。”演出结束后,开封的观众们激动地对记者说。

廉政音乐剧《青天之端》赴合汴交流演出 收获好评如潮 歌谣唱响肇庆

落实三地合作协议 促进交流共建共享

《青天之端》到合肥、开封交流演出,是合肥、开封、肇庆三地挖掘包公廉政资源,弘扬包公廉政文化合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活动的开展,对营造崇廉尚洁的社会氛围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该剧的演出达到预期效果,促进了合汴肇三地廉政文化交流。合肥、开封两地观众纷纷表示,该剧思想性和艺术性达到高度统一,尤其是将群众喜闻乐见的舞台艺术与耳熟能详的典型人物故事相结合,创新了廉政教育的形式,让人耳目一新。

“这部戏我看了三次,每次都很感动,都很震撼。” 中共合肥市纪委、市监委预防教育处处长张雷说,“这部剧以故事的形式,讲述了包公在任职端州三年间清正廉洁、勤政爱民的故事,展现了包公亲民、恤民、刚正不阿、铁面无私的清官形象,具有很强的时代性、思想性和艺术性,可以说是集三者于一体的精品。”

“肇庆是包公当年工作的地方。肇庆把这么一个精彩的节目送到我们合肥来,很感谢肇庆人民。” 合肥市民刘传宝说,“包公的形象,我们过去主要是通过历史文学知识来感知,《青天之端》以舞台音乐剧的形式来展现包公形象,让人可听可感可亲;加之故事编排非常好,廉政教育意义容易深入人心。”

合肥市民周必锋说:“这部歌舞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打动了我。它教育我们,无论是做一名公务人员,还是一名普通群众,一定要把‘清廉’二字放在心上,要把‘清廉’作为我们行为准则、工作标尺,时时刻刻去铭记,去践行。”

“这部音乐剧的歌词、旋律都非常好。歌词通俗朗朗上口,特别容易将人带入故事情节里面;音乐时而激越、时而柔和,根据故事情节的变化而变化。音乐和故事相得益彰,非常完美。”开封市民范澍说,“这部剧加入了以前包公题材作品所没展示的素材,让我们看到包公的另一面,使得包公清正廉明、忠贞爱民的形象更加丰满、具体、生动。”

“《青天之端》用一个全新的视角展现了新的包公形象。在我们的印象里,包公很严肃,像神一样。而《青天之端》用歌舞的形式,展现了一个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抱负的包公,他不只是一个称职的好官,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儿子、丈夫、兄长。” 开封市禹王台区城管局局长冯玉城说,“作为一名基层干部,看了《青天之端》后,包公清正廉明的形象在我们的心里更加鲜明,对我们下一步廉政文化建设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这部剧给我们树立了一个立体的包公形象,让观众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包公的个人魅力。和以前电影、电视塑造的包公形象不同,这部音乐剧塑造的包公更容易打动人心。” 开封市禹王台区菜市街道工委书记刘九玲说,“我觉得这种形式的廉政宣传更直观,廉政教育意义更深刻,更容易让我们自省、自重。作为一名基层干部,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要把包公这种全心全意为人们服务的宗旨贯彻到工作当中。”

合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方正杰点评道:“《青天之端》是新时代用音乐剧的新形式创新演绎包公文化的一次成功尝试,很精彩很震撼。以往廉政文艺作品都是自己创作自己关起门看,这次三地交流,形式很好,实现三地廉政文艺精品交流共享,今后应大力倡导多交流,共建共享包公文化。”

以《青天之端》宣传肇庆风物

“端州岭之南,西江水拍岸,冉冉物华不语,星霜已千年……”一首《荷花映青天》唱响合肥、开封、肇庆三地。该曲是《青天之端》剧中的一首民谣,旋律优美,歌词隽永,引人入胜,唱出了肇庆的历史和美丽。

包公讲粤语、包夫人爱吃裹蒸,《青天之端》巧妙融入了岭南文化元素,展示了肇庆的风土人情和文化风味,极大地宣传了肇庆,唱响了大美肇庆。观众在欣赏故事的同时,更直观地了解到岭南精品文化,对岭南文化生出热爱、仰慕之情。

“以前不知道裹蒸这个美食,通过这部音乐剧才知道,原来裹蒸是肇庆的一大特色美食,真想马上去到肇庆好好尝尝。”范澍表示,“看完演出,我准备就去广东、去肇庆走一走,看一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